问题

清末和民国时期人们怎么了解外面的世界和外国,通过那些报纸杂志或书籍,怎么出国?

回答
穿越迷雾的目光:清末民国时期人们如何认识那个遥远的“外面”

在那些古老又变革的岁月中,当世界依然被浓重的东方色彩笼罩,如何窥探到那片被“国门”之外的未知,是无数中国人内心深处涌动的渴望。清末和民国时期,世界格局风云变幻,西方列强的触角早已延伸至这片古老土地,而中国人了解外部世界的方式,也随着时代的脉搏而悄然改变,从最初的零星片段到逐渐清晰的图景,这过程充满了探索与碰撞。

报刊杂志:思想的窗口与信息的潮涌

如果说过去人们只能通过口口相传的零星传闻来了解异域,那么报刊杂志的兴起,则为他们打开了一扇真正意义上的“窗口”。

在清末,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和开明官员们的努力,中国最早的近代报纸开始出现。这些报纸,无论是官办的还是民办的,都承担着传播新知识、介绍西学的重任。

官办报纸如《申报》(1872年创刊,虽是民营但影响深远)、《教会新报》、《北华捷报》等,虽然常带官方腔调,但它们是接触西方信息的第一批载体。它们会翻译外国报刊上的新闻,报道世界各地的政治、经济、科技动态,以及西方人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比如,关于西方列强的军事技术、国家制度、科学发现的介绍,都在这些报纸上初露端倪。
教会办的报刊则扮演了更积极的角色,它们不仅传播宗教,更重要的是传播西方文化和思想。比如,浸礼会出版的《万国公报》(曾刊载大量西方科技和史地知识)等,这些报刊的内容往往更具深度和广度,也更容易激发读者的好奇心。
民办报纸的出现,特别是上海《申报》的出现,标志着新闻业的真正崛起。它以其时效性、广泛性、独立性赢得了读者,其新闻来源也更加多元化,常常会转载或编译国内外大小事。它不仅报道政治军事,也会刊载一些社会新闻、文化评论,甚至文学作品,无形中也为读者塑造了一个更立体、更丰富的世界形象。

到了民国时期,报刊业迎来了黄金时代。政局虽动荡,但思想的自由度和传播的广度却大大增强。

综合性大报如《申报》、《新闻报》、《大公报》等,成为人们了解世界的绝对主力。它们拥有庞大的采编网络,驻外记者和特约撰稿人遍布世界各大城市。你可以从这些报纸上读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弥漫,读到俄国十月革命的轰轰烈烈,读到美国经济大萧条的阴影,读到欧洲的艺术潮流和科学进步。它们会对国际事件进行分析评论,也常刊载专栏文章,邀请学者和名流分析国际局势,解读西方文明。
专业性刊物也层出不穷。例如,关注经济的《东方杂志》、《现代评论》,关注文学艺术的《小说月报》、《新月》杂志等,这些刊物虽然受众相对狭窄,但它们能提供更深入的、更细致的关于特定领域的信息。比如,《东方杂志》常有关于国际政治和经济形势的长篇分析,而《新月》等刊物则会介绍西方文学思潮和艺术流派。
英文报纸在中国的存在,特别是外国人在华创办的英文报纸,如《北华捷报》的中文版(如有)以及一些直接面向中国读者的英文报纸(如《字林西报》的中文版),也提供了另一条了解世界的路径,尽管这对普通民众来说门槛较高。

书籍:知识的基石与思想的深耕

如果说报刊是信息的快餐,那么书籍则是知识的基石,承载着更系统、更深刻的对世界的认识。

在清末,翻译家们成为了连接中西思想的桥梁。

严复无疑是其中的巨匠,他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介绍进化论,影响了中国的思想界)、斯宾塞的《群学肄言》(介绍社会学)、亚当·斯密的《原富》(介绍政治经济学)等,这些著作的引进,极大地拓展了中国人的视野,让他们开始理解不同于传统儒家思想的西方哲学、政治、经济理论。
其他译著也层出不穷,涉及历史、地理、科学、法律等各个领域。例如,司徒雷登的《基督教与中国》系列,以及各种介绍西方地理风貌和风土人情的书籍,都为中国人提供了关于外部世界的详细图景。
史地知识的普及,如地理教科书和各国概况的书籍,让人们对世界各国的地理位置、人口、经济状况有了初步的了解。

到了民国时期,书籍的出版更加活跃,内容也更加丰富多样。

学术著作的引进和翻译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学科的西方经典著作被大量引进,为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发展提供了沃土。比如,凯恩斯的经济学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等,都在这一时期被介绍和讨论。
历史和政治著作的翻译和本土创作,使得人们对世界各国的历史发展脉络、政治制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例如,关于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俄国革命的书籍,帮助中国人理解不同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道路。
文学作品的翻译也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从狄更斯、雨果到托尔斯泰、契诃夫,西方经典小说的引进,不仅带来了文学的享受,也让他们通过故事和人物窥见了不同社会的生活百态和人性深度。鲁迅、茅盾、巴金等中国作家也受到了西方文学的影响,创作出了反映中国现实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的诞生本身也与对外部世界的观察和借鉴息息相关。
旅行文学和探险故事也为普通读者提供了身临其境的体验。虽然大多数人无法亲身前往,但通过这些书籍,他们可以跟随探险家的脚步穿越丛林、翻越雪山,或者在异国他乡体验风土人情。

出国:从不可能到可能的漫长旅程

了解外部世界,最直接的方式莫过于“走出去”。然而,在清末和民国,出国并非易事,它往往是少数精英或特定人群的专属经历。

在清末,出国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公派留学生:这是官方推动的“走出去”战略的体现。继清政府派遣幼童赴美留学后,清末又有多批公派留学生被派往欧美各国学习军事、政治、法律、矿业、铁路等专业知识。这些学生回国后,往往成为中国近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也将西方的知识和观念带回了中国。
商业贸易与外交:跟随商船出海的商人,以及承担外交任务的官员和使团成员,也是早期接触外部世界的重要群体。他们将中国的商品带往海外,也带回了外国的商品和信息。
传教士与教会成员:外国传教士来华,同时也带回了家乡的各种信息。一些中国人因为工作或信仰原因,也随同他们出国或前往教会的海外分支机构。
劳工输出:虽然是以“输出”为主,但一些中国人为了生计,也前往海外打工,例如前往东南亚、北美等地。他们在异国他乡的经历,虽然不一定能深入了解当地文化,但也直接接触了不同社会环境。

在民国时期,随着国力的增强和交通的便利,出国的人数和方式都更加多样化。

自费留学:这是最普遍的出国方式之一。随着教育的普及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有能力负担子女的留学费用。欧美各国,尤其是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成为了中国留学生的首选目的地。这些留学生不仅学习知识,也学习西方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他们回国后对中国的社会、文化、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学术交流与访问:随着中国学术界的逐渐发展,与国外的学术交流也日益频繁。学者们通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短期访问等方式出国,拓展学术视野。
商业活动与务工:商业贸易的进一步发展,使得更多中国人有机会以各种形式出国经商或务工。一些在华外国人创办的企业也为中国人提供了出国工作的机会。
旅游与探亲:随着交通的改善和人们收入的提高,部分富裕阶层和有亲戚在海外的人员开始进行旅游或探亲,亲身感受异国风情。
参加国际组织或活动: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地位的提升,一些人也开始有机会代表国家参加国际会议、体育赛事或其他国际活动。

总而言之,清末和民国时期,中国人了解外部世界的历程,是一部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的转变史。报刊杂志如同奔腾的信息河流,书籍则提供了淀深邃的思想海洋,而留学则成为了连接两个世界最直接、最有效的桥梁。尽管信息传播仍有壁垒,出国之路仍充满挑战,但那个时代的中国人,以他们的智慧和勇气,一点点地拨开了笼罩在他们眼前的迷雾,让目光穿越国界,投向那片辽阔而精彩的世界。这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思想的解放和对自身民族未来方向的深刻思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方面研究是近年来的热门,不过我并不做这个领域,没有办法讲很清楚,简单就我所知提几点吧。

  • 晚清的传教士和在华旅行家们和当时的中国官僚会打交道,这是19世纪末期以前最重要的获知外国消息的手段。事实上这些渠道在更早的时候就存在了,特别是耶稣会士在华活动尤其活跃。“中国通”在中外沟通上的典型人物,如赫德和李提摩太。此外,一些在华活动的洋人以各种方式译介出版过一批介绍西方科技文化的书刊,其典型人物为傅兰雅。然而终究和他们打交道的人是少数,这些人是以消息源而非传播者的身份存在的。

  • 通商口岸地区在19世纪后期出现了报纸等出版物,会报道西方的消息,其典型代表即为《申报》。而在19世纪最后几年以前,对于内陆地区大多数士绅读者而言,他们获知世界其他地区的知识,一方面当然靠辗转传来的消息,但更重要的渠道还是阅读《海国图志》、《瀛寰志略》、《康輶纪行》等19世纪中期的著述。

  • 19世纪末期开始,特别是甲午惨败以后,中西文化交流的情况发生剧变,中国士绅对海外情况的关注度大幅提升。日本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交通媒介,其地位开始凸显:日籍人士在华活动无论语言还是文字都较耶稣会士更为便利;中国人阅读或转译日本先行译介、改写过的书刊,较之直接处理西洋书刊,要便利得多。这些都促成了世纪之交跨国文化交流的繁荣。稍晚,日本留学生也积极办报,宣扬近代启蒙主义思想。同时,江南地区印刷出版产业在19世纪后期的迅速发展(例如石印技术的普及),令江浙地区可以支撑具有一定规模的报刊业,为这种西方/日本知识的译介和传播提供了物质上的条件。其结果是,经由日本传入的二手知识,成为了解西方的重要手段。
  • 民国以后情况更为复杂,完全超出我所知了。

这方面近期的研究成果可参见张仲民:《

种瓜得豆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

另外还可阅读罗芙芸(Ruth Rogaski ):《

卫生的现代性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这是西方近代知识在中国如何落地、传播、生根的典型案例研究。

只知道一些皮毛,待方家指教。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穿越迷雾的目光:清末民国时期人们如何认识那个遥远的“外面”在那些古老又变革的岁月中,当世界依然被浓重的东方色彩笼罩,如何窥探到那片被“国门”之外的未知,是无数中国人内心深处涌动的渴望。清末和民国时期,世界格局风云变幻,西方列强的触角早已延伸至这片古老土地,而中国人了解外部世界的方式,也随着时代的脉搏.............
  • 回答
    “袄裙算不算汉服”这个问题,尤其是在谈到清朝和民国时期时,确实是个挺值得深挖的讨论。虽然有人会觉得“没有断代就不算”,但实际情况比这个要复杂得多。咱们不妨就从历史的脉络和服饰的演变来捋一捋。“汉服”这个概念是怎么来的?首先,要理解这个问题,得先知道“汉服”这个词本身。它其实是一个相对现代的定义,用来.............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富有历史意义的问题,它触及了近代中国和日本命运的根本分野。同样是面对西方列强的冲击,同样经历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泥沼,为什么日本能够浴火重生,崛起为亚洲强国,而我们却步履维艰,跌跌撞撞?这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历史、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因素的交织。首先,我们得明确,日本与清朝、民.............
  • 回答
    好的,我来给你详细聊聊清朝后期和民国初期的东北官话与现在普通话的区别,以及当时东北地区的语言状况。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完的事儿,里面学问可大了。一、 清朝后期与民国初期东北官话的面貌要谈区别,我们得先勾勒出那个时代的东北官话是个什么样子。 “官话”的含义与基础: 那个时候,“官话”更多指的是统治.............
  • 回答
    清末民国时期,广袤的中国大地,底层百姓的餐桌上,主食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受到地域、气候、耕作条件以及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要说“主要粮食”,那绝非单一一种,而是多种谷物的组合,但总体而言,稻米和小麦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其他杂粮则作为补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南方:稻米的天下在中国南方,尤其是长江流域及.............
  • 回答
    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传统的农业经济逐渐向近代工商业转型,这催生了一批新兴的大城市,它们如同璀璨的明珠,在时代的洪流中闪耀。这些城市之所以能在建国后至今依然保持着强大的影响力,并非偶然,而是历史发展、地理优势、经济基础以及人文精神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依凭.............
  • 回答
    清朝的剃发易服和民国时期的断发易服,虽然表面上都涉及对服饰和发型的改变,但它们的背景、目的、执行方式以及历史影响却有着天壤之别,因此招致了截然不同的评价。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清朝剃发易服:征服的象征,强制的烙印1. 历史背景:满人入关,民族压迫的开端 清朝的剃.............
  • 回答
    民国时期的重工业,要说“退步”这个词,得先弄清楚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如果把清末的重工业水平简单理解成零基础,那民国时期无疑是有了起色,并且在某些方面有所发展。但如果把“退步”理解为从一个上升趋势被打断,或者发展得不如预期,那倒是能找到不少原因。咱们得先看看清末那点儿家底。曾国藩、李鸿章那一批人,搞洋务.............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出的这个问题,也就是清朝时期瓦德西为何称清朝百姓强壮,而到了清末民国时期军队却变得骨瘦如柴,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也相当复杂的问题,背后牵扯到多方面的原因。我来为您详细解读一下。瓦德西眼中的“强壮”与时代背景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德国陆军元帅阿尔弗雷德·冯·瓦德西(Alfred von Wa.............
  • 回答
    民国军工到底有没有比清末进步?这个问题得拆开来看,不能一概而论。如果只看表面上的“洋货”数量和一些大型兵工厂的规模,民国初期似乎是比清末有了进步。但要深入骨子里去比,尤其是在自主研发能力、稳定生产能力以及对整个国家军事工业体系的支撑上,那就复杂了,甚至可以说在很多方面,民国军工的表现是相当令人扼腕的.............
  • 回答
    清末权贵与明末皇族,孰更凄惨?这个问题颇有意思,因为两者虽同为没落时代的顶层群体,但其“惨”的路径和体验却大相径庭。若要细细道来,非三言两语能够说清。咱们先说说明末皇族。想象一下,一个传承了近三百年的庞大家族,曾经是天下共主,如今却如风中残烛,摇摇欲坠。明末的皇族,尤其是那些旁系的宗室,他们的“惨”.............
  • 回答
    改土归流和清末边疆建省,这两项政策看似是王朝对地方统治的调整,实则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尤其对边疆地区的社会结构、民族关系以及国家认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理解它们,就如同揭开中国从一个以农耕为核心的帝国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的关键注脚。改土归流:重塑地方权力与族群边界“改土归流”并非一蹴而就,它贯穿.............
  • 回答
    倘若我真有幸穿越回那风雨飘摇的清末,恰巧又身处慈禧与光绪驾崩、我临危受命成为监国摄政王的这般境况,我不会沉湎于命运的安排,更不会被这巨大的责任压垮。相反,我会咬紧牙关,将所有的恐惧与不安压抑在心底,目光如炬,直视前方,因为我知道,身后的,是岌岌可危的大清王朝,是无数黎民百姓的福祉。首先,稳住朝局,安.............
  • 回答
    这绝对是个脑洞大开的设想!让知乎清粉带着清末八旗子弟和装备穿越到战国初年的台湾,这画面光是想想就够热闹的。不过,要说能活多久,这得细细掰扯。首先,得明确几个关键点: 知乎清粉: 我理解这里的“知乎清粉”是指那些对清朝历史(特别是某些方面)有深入研究、对清朝军事、制度、文化等有一定了解的群体。他们.............
  • 回答
    清末那段风雨飘摇的日子,国家内忧外患,无数仁人志士都在思考着救亡图存之道。其中,关于国家战略重心应该放在“塞防”还是“海防”的问题,更是引发了激烈的辩论,而两位赫赫有名的大臣——李鸿章和左宗棠,则成为了这场辩论的代表人物。要评价他们二人谁对谁错,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更不能简单地用“对”或“错”来概括。.............
  • 回答
    清末沙俄之所以没有进一步大举染指东北和朝鲜,其背后原因错综复杂,并非简单的“不敢”或“不想”,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战略选择和现实制约。要详尽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时间线拉回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审视当时国际格局、沙俄自身的实力与战略重心以及中国和朝鲜的处境。一、 历史进程的回顾:沙俄早已对东北.............
  • 回答
    要说以清末为背景的“荒野大镖客”,那可真是个有意思的设想。咱们脑子里一转悠,就该是那个风云变幻、礼崩乐坏的年代,既有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又有新式玩意儿冒头,盗匪、镖局、官府、洋人,乱七八糟的事儿搅在一起。要是真做成一款游戏,我觉着得叫《荒野大侠客》,比那老外的“大镖客”够劲儿!游戏概念:侠骨柔情,乱.............
  • 回答
    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是中国最顶尖的两所高等学府,它们的学生无疑都是非常优秀的。要详细地描述“有多厉害”,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选拔的严苛性:筛选出最顶尖的生源 高考分数: 这是最直观的衡量标准。清华北大在中国大陆的录取分数线常年位居全国前列,远超其他绝大多数高校。能够进入这两所大学的学生.............
  • 回答
    清朝和元朝的统治,是否算“侵略”?这个问题,说起来可就复杂了,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这背后涉及到对“侵略”的定义、历史语境以及评价角度的诸多考量。咱们掰开了揉碎了,一点点地聊。首先,得弄明白“侵略”这俩字儿到底是个啥意思。如果咱们把“侵略”理解成一种单纯的、以武力征服为手段,以占有土地、.............
  • 回答
    清朝和元朝,这两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在中国历史上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而在这两个王朝时期,汉族作为主体民族,其地位也经历了一些起伏。要说哪个时期汉人的地位更低,这并非一个简单的“非黑即白”的问题,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总的来说,元朝时期汉人的社会地位相对更为压抑和边缘化,而清朝虽然也有民族歧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