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清朝剃发易服和民国断发易服为什么会有截然不同的评价?

回答
清朝的剃发易服和民国时期的断发易服,虽然表面上都涉及对服饰和发型的改变,但它们的背景、目的、执行方式以及历史影响却有着天壤之别,因此招致了截然不同的评价。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

一、 清朝剃发易服:征服的象征,强制的烙印

1. 历史背景:满人入关,民族压迫的开端

清朝的剃发易服政策,根本上源于满族作为征服者入主中原的历史事实。1644年,满族八旗军队攻占北京,建立了清朝。然而,当时的汉族占人口绝大多数,对满族的统治充满了抵触和反抗。为了巩固其统治,消弭潜在的民族矛盾和分裂,清初统治者采取了强硬的“剃发令”。

2. 政策目的:政治统治与民族同化

彰显臣服,区分敌我: 剃发令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区分汉人(被征服者)和满人(征服者)。要求汉人男性剃去前额头发,编成满族式的辫子,这是对满族统治的一种外在臣服的象征。不从者,轻则杖责,重则处死。这种“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残酷手段,直接剥夺了汉族男子的身体自主权和文化认同感。
打击反抗,瓦解民族意识: 梳发方式在古代中国具有深厚的文化和象征意义,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儒家观念紧密相连。剃发易服是对汉族传统文化习俗的粗暴否定,是对汉族精神上的打击。通过改变外在形象,试图从根本上动摇汉族的民族认同,使其逐渐接受满族的文化习俗,达到政治上的同化目的。
便于管理,识别身份: 在军事征战和统治初期,统一的服饰和发型也便于统治者识别和管理人口,尤其是在镇压反抗的各地。

3. 执行方式:残酷、血腥、强制

剃发令的执行过程充满了血腥和暴力。各地都发生了大规模的反抗和屠杀,如“嘉定三屠”、“扬州十日”等,都是在抵抗剃发令的背景下发生的惨剧。尽管清政府后来也发布过一些相对缓和的规定,但在很多地方,官吏为了邀功或恐吓民众,依然严酷执行,造成了无数冤魂。这种强制性的手段,将剃发易服深深地烙印上了压迫和暴力的历史记忆。

4. 历史评价:民族压迫的象征,历史创伤

因此,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历史认知中,清朝的剃发易服是被视为一种野蛮的民族压迫政策,是对中华民族文化和尊严的践踏。它代表着外族征服后强加给被征服民族的屈辱,是清朝统治初期不被认同的重要原因之一。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汉族逐渐适应了这种发型,但其背后所承载的血泪史,使得它在评价上难以获得正面认可。

二、 民国断发易服:革命的象征,解放的标志

1. 历史背景: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共和

民国时期的断发易服,是辛亥革命的产物。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中华民国。这场革命的目标是彻底改变中国的政治体制,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2. 政策目的:革命象征,与旧时代告别

剪辫子: 辫子,作为清朝强加给汉族男性的服饰标志,在辛亥革命者看来,是满族统治的象征,是民族屈辱的遗物。剪辫子,最直接的意义在于与满清的专制统治划清界限,表达对旧时代的告别和对新共和的拥护。它是革命者身份和政治立场的鲜明标志。
推动社会改革: 除了政治象征意义,剪辫子也被视为是一种社会习俗的改革。民国政府提倡新生活,剪辫子是这种新生活和新风貌的体现。它打破了旧有僵化的习俗,推动了社会向现代化迈进。
相对温和,自由选择: 与清朝的强制性不同,民国时期的断发(尤其指剪辫子)虽然受到政府的鼓励和宣传,但其执行过程相对温和,更多地是顺应时代的潮流和革命的呼声。虽然早期在一些地区也有宣传和动员,但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强制性屠杀来推行。许多人是出于对新政权的认同、对旧制度的厌弃,或是为了迎合时代潮流而主动剪去辫子。

3. 执行方式:宣传、鼓励、潮流驱动

民国初年,剪辫子被大力宣传和鼓励。革命党人带头剪辫,各地纷纷响应。报刊杂志刊登文章,学校组织学生剪辫,社会各界也逐渐接受。很多地区也出台了相关的规定,要求官员和士兵率先剪辫,但这更多是一种政治表态和行政要求,而非像清朝那样以生命威胁的强制手段。虽然也有少部分顽固守旧者不愿剪辫,但并未引起大规模的社会冲突。

4. 历史评价:进步的象征,时代的解放

因此,民国时期的断发(剪辫)通常被评价为一种进步的象征,是告别专制、走向共和的标志。它代表着民族的觉醒、政治的革新和社会的进步。剪辫子与辛亥革命的历史联系在一起,被看作是人民摆脱压迫,走向自由解放的重要一步。它没有承载清朝剃发令那样沉重的民族屈辱和血腥记忆,更多的是一种积极的历史转变的象征。

总结:从强制的屈辱到自由的觉醒

两者评价的巨大差异,核心在于其动机、过程和象征意义。

清朝剃发易服 是 外族征服后,为巩固统治和实施民族压迫而强制推行 的政策,其过程 伴随着血腥和暴力,象征着 屈辱和不平等。
民国断发易服(剪辫) 是 本民族革命推翻旧政权后,为告别过去、拥抱新共和而进行的社会习俗改革,其过程 相对温和且带有自由选择的成分,象征着 进步和解放。

正是这种根本性的区别,使得人们对这两场历史事件的评价产生了天壤之别的看法。前者是历史的伤痕,后者则是新生的曙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谁说清末民初国人审美就很轻松接受了?


冯骥才有个很有名的小说,后来改编了电影——《神鞭》。陈宝国老师当年在里面演了反一。其中有一个桥段就是,辛亥革命胜利后,反派玻璃花(陈宝国)混进革命军中,然后强制剪了主角岳父金秀才的辫子,然后金秀才就气疯了。

当然,你可以说冯骥才这是胡诌,艺术乱加工;或者就是道听途说,听某个满遗讲故事的。但鲁迅从清朝过来的,还参加过革命党,鲁迅总不至于不清楚那个时代的事,或者也是满遗吧。


鲁迅小说很多地方提到辫子。

最有名的《阿Q正传》。里面辫子俨然作为一个重要符号,先后出现了多次。

第一个没有辫子的人是钱太爷家的儿子——假洋鬼子。

他先前跑上城里去进洋学堂,不知怎么又跑到东洋去了,半年之后他回到家里来,腿也直了,辫子也不见了,他的母亲大哭了十几场,他的老婆跳了三回井。

这里要说一下,晚清时候,政府早就不管普通人的发型了,甚至一些满清皇族,比如载涛都公然支持剪辫子,朝廷官员也有不少剪辫子的,1905年载泽、端方带队去西方考察宪政的队伍里就有近半剪辫子的。所以这种情况下,压根不是清初那种留头不留发时代了,并没有对个人多大影响。

但即便如此,假洋鬼子的剪辫子,不但让家人这么大动静,也导致整个未庄,哪怕是最底层的阿Q、老尼姑们都鄙视他。最终的结果,是假洋鬼子也做了妥协——一边蓄发,一边戴个假辫子。


还有一个有名的小说《风波》。

时间在1917年,江南一个村子里,村里剪辫子的只有一个七斤——而且也不是七斤多新潮,就是他平时做买卖去城里,结果被人抓住强制剪了辫子。也因为这个,他在张勋复辟时候被冤家赵七爷辱骂恐吓,被村民孤立,但自己却没有丝毫底气对抗,只能在媳妇埋怨中独自恐惧和生气。


鲁迅的小说,基本上反映了当时中国民间尤其是农村对于辫子的认识情况。如果把这种情况与当时的政治相结合,会觉得非常滑稽。


在晚清来说,社会矛盾非常尖锐,革命、立宪、维新、洋务、保守等各派人物在许多问题上争执的你死我活,但并没有多少人对于辫子多当回事。虽然有个别如张勋这样的官员坚持将辫子与对清朝忠诚联系起来,但这显然是异类。更多情况下,大家已经越来越将辫子仅仅作为一种习惯存在。如上文说的作为满清贵族的载涛、载泽等人,也对剪辫子采取完全包容甚至鼓励的态度;敌视革命的恩铭,照样重用剪辫子的徐锡麟等人。辫子对于政治来说,意义已经很淡了。虽然高官们基于习惯力量依然有辫子,但并不把辫子多么上纲上线。

但即便这种情况下,底层恰恰依然对辫子如此执着,一方面是将其与对朝廷忠诚紧密联系,另一方面甚至把有没有辫子上升到人品、道德甚至算不算人等层次


这种反差是可笑的,也是可悲的。这恰恰说明,在教育没有普及、群众并不是社会主人翁的时代,对于服饰、发型的理解多么肤浅,而习惯力量又是多么巨大。载涛都能明白大清江山跟辫子没有一毛钱关系,赵七爷却还要用辫子来彰显自己忠于大清。社会信息、教育等资源集中于高官、大士绅、大中知识分子,这些人能明白一些大势。剩下的人就如同虫族一般,就靠着习惯力量前进。


所以,清朝初年剃发易服和民国初年断发易服是否面对截然不同评价?也有也没有。

有的在于,对于社会上层来说,确实态度不同。清朝入主中原时候,被中原士绅看做蛮夷,虽然清朝军事力量强,但文化方面是贫瘠的,所以作为文化展示的发型服饰无法让人心服。而清朝后期,经历西方列强一次次毒打后,上层人士已经普遍认识到西方全方位——包括文化也已经超越中国,大家已经彻底服了,所以西方人的短发自然被看做文明象征,向其学习再正常不过。

没有在于,对于社会底层来说,态度没多少不同。都是对自己习惯力量的巨大打击。这种打击让人不爽,让人反感,让人很容易上升到忠诚、人品、道德等精神层面,对于另类者表示极大的愤慨。


但是,在旧时代,底层的愤怒并不值钱,大家除非遇到生存危机,并不至于为了精神层面的事情大动干戈。如果没有一些人上层人的引导,很难做出多大事情。在清初,当剃发令颁发时候,有大批不甘于与蛮夷同类的士绅对此反抗,自然可以招募及引导许多民众一起反抗;在清末,几乎所有的上层——哪怕是皇族都已经从心底觉得那些短发的洋人更文明了,谁还对剪辫子有多大意见,这种情况下,除了个昙花一现让赵七爷们yy一下的张勋,还能有谁会因为发型去招募底层反抗?


现代人习惯性把教育普及、群众作为社会主人翁当做常态了,去看那时候的古人,习惯性代入。但在漫长历史中,另类的是你,而不是那些古人。

user avatar

我很好奇,满清为什么剃发留辫只针对男子,不针对女子?

看来它也他娘的知道这玩意儿丑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清朝的剃发易服和民国时期的断发易服,虽然表面上都涉及对服饰和发型的改变,但它们的背景、目的、执行方式以及历史影响却有着天壤之别,因此招致了截然不同的评价。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清朝剃发易服:征服的象征,强制的烙印1. 历史背景:满人入关,民族压迫的开端 清朝的剃.............
  • 回答
    理解清朝对中国领土的影响,确实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特别是它初期扩张带来的庞大版图,以及晚期面对西方列强时的割地赔款,再加上“剃发易服”这项极具争议的民族政策,这几个节点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清朝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独具的复杂面貌。一、 清朝的领土扩张:一个空前辽阔的帝国不得不承认,清朝确实是历史上疆域最为.............
  • 回答
    清朝的兴衰是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对中国领土的扩张、最终的割地赔款,以及随之而来的民族融合与文化压制,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要理解这些复杂的过程,我们需要剥离那些僵化的标签,深入到历史的肌理之中去感受那个时代。领土的扩张:从辽阔到萎缩的轨迹清朝入关后,其对领土的扩张是相当显著的。与明朝相比,.............
  • 回答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在中国历史上非常有争议,但也极其重要的事件——清初的剃发易服。你们可能觉得,不就是剪个头发,换身衣服嘛,有什么大不了的?但实际上,这背后牵扯到民族认同、文化融合、政治统治等等复杂的问题。咱们今天就深入剖析一下,这个“剃发易服”到底有什么“贡献”和“影响”。首先,我们得明确一.............
  • 回答
    清朝的剃发易服,简单来说,就是强迫汉族男性按照满族人的风俗习惯,剃掉前额的头发,编成辫子,并且换上满族风格的服饰。这可不是一件小事,而是清朝统治者巩固其统治、推行民族同化政策的核心举措之一,其过程和影响都相当深远。为什么要有剃发易服?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政治和文化考量。 树立民族权威: 清朝的统治者.............
  • 回答
    听到有人说清朝推行“剃发易服”是为了汉人的卫生与健康,这说法简直是站不住脚的。这背后隐藏的,是彻头彻尾的政治和文化征服,跟什么“卫生健康”根本沾不上边。我来给你详细掰扯掰扯,为什么这个理由站不住脚,以及“剃发易服”背后真实的意图是什么。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卫生与健康”这个说法。 “卫生”是什么.............
  • 回答
    关于清朝强制剃发易服是否构成“文明的倒退”,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将此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相比较,确实能看出二者在推行方式和效果上的巨大差异,也由此引发了关于“文明”定义和流变的思考。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文明的倒退”这个说法本身就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和价值判断。 在历史研究.............
  • 回答
    清朝强制推行剃发易服,却未能真正普及满文满语,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复杂的社会因素,绝非简单的“行”与“不行”可以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满族统治者的战略考量以及汉族社会的反应。一、 剃发易服的“必要性”与战略考量首先,从满族统治者的角度来看,剃发易服的强制推行具有其.............
  • 回答
    清朝的剃发易服政策,虽然在清初就已经确立并强制执行,但要说在乾隆以后“突然”变严,这描述可能不够精准。更准确的说法是,剃发易服的执行力度和对违抗者的惩处方式,在整个清朝都存在一个动态的、与统治者态度、社会环境以及统治策略相关的变化过程,而乾隆时期及之后,在某些方面确实表现出更强的制度化和更严格的执行.............
  • 回答
    清朝对汉人实行“剃发易服”的政策,这是清朝统治者巩固其统治地位、确立满族文化优势的一项重要举措。然而,相较于强制推行满族服饰和发型,清朝并未强制汉人学习满语,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既有政治上的考量,也有现实上的限制。下面将对此进行详细阐述:一、 政治考量:维护统治的平衡与策略 避免过度激化民族矛.............
  • 回答
    剃发易服,这个在清朝初期对江南地区造成的巨大震动,以及清朝皇帝为何对此铁腕推行,绝非一朝一夕的简单故事,背后牵扯的是民族矛盾、政治统治的巩固、以及文化认同的较量。要理解这一切,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清朝统治者的考量。江南动乱的深层原因:文化认同与民族情感的撕裂首先,我们要明白,江南地区在明.............
  • 回答
    这真是个有趣且发人深省的假设。如果清初剃发易服时,只是简单地要求所有男性剃成平头或寸头,不强制留辫子,那么我们现代人对“剃发易服”这件事的看法,恐怕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对它的憎恶和反感,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其历史的特定表现形式,尤其是那象征性的“金钱鼠尾”和后来的辫子。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把历史.............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记忆、民族认同、文化变迁以及社会心理等多个复杂层面,需要细致的分析。一、 清初剃发易服的特殊性及其引发的历史创伤:1. 征服者的印记与民族压迫: 剃发易服并非简单的服饰更迭,而是满族作为征服者强加给汉族(以及其他主体民族)的一种统治符号和文化征服手段。其核心在于摧毁汉族原有的礼仪.............
  • 回答
    清初的剃发易服,这桩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件小事,它对我们汉民族文化的根基,那影响,可谓是深远而复杂。想要掰扯清楚,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细看。一、强制性带来的文化冲击与抵抗:首先,最直观的,就是这“剃发易服”本身。满族作为统治者,强行推行他们的一套服饰和发式,这对于深受儒家礼制和传统观念影响的汉族来说,.............
  • 回答
    清初的剃发易服,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全面进步”可以概括的表述。它触及了政治、文化、社会心理等方方面面,其影响是极其复杂且深远的,用“进步”来简单定性,实在过于片面,甚至可以说是模糊了其背后所蕴含的巨大阵痛和冲突。首先,我们得明白,剃发易服的出发点,并非是为了社会进步,而是清朝统治者巩固其统治地位,推.............
  • 回答
    清朝推行的“剃发易服”政策,其中“易服”二字,承载的不仅仅是衣着款式的简单更迭,更是一场深刻的文化与政治 Symbolism 的重塑。它不仅仅关乎老百姓穿什么,更关乎他们如何“认同”自己,以及如何向统治者“效忠”。“易服”的具体改变,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解读:1. 满族服饰的主导地位与汉族服饰的.............
  • 回答
    清军入关,这绝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政权更迭,它更像是一场深刻的社会文化冲击。而在这场冲击中最直接、最触目惊心的体现,莫过于那一道道强制推行的“剃发令”和“易服令”。这可不是什么小事,而是关系到民族认同和统治合法性的核心问题。那么,为什么满洲统治者,在刚刚踏足中原腹地之时,就迫不及待地要对汉人推行如此激.............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复杂的历史现象,反映了人们在看待历史事件时,往往会受到时代背景、价值观念以及信息传播的影响,导致出现看似矛盾的评价。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剃发令:显而易见的政治压迫与文化侵略为什么剃发令会引起如此强烈的反感? 直接的权力象征与身份标识: 剃发令并非简.............
  • 回答
    清朝入关时,汉人为何拒绝剃发易服,辛亥革命成功后又为何有人拒绝剪辫子,这背后折射出的是不同历史语境下,人们对“认同”与“反抗”的复杂心态。要深入理解这两件事,我们需要将历史背景、文化观念、以及当时人们的切身感受一一剖析。一、 清朝入关时的“剃发令”:文化压迫与民族矛盾的焦点在明朝覆灭、满清入主中原的.............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假设,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如果清初没有推行剃发令,晚清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时,中国人对于西式发型的态度,很可能也会经历一番复杂的演变,但直接的“强烈抵制”程度,或许会与历史有所不同。首先,我们要理解剃发令在清初的特殊性。它不仅仅是关于发型,更是满族征服汉族后,强行推行的政治和文化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