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英特尔酷睿 CPU 已经做到了 12 代,但很多人的笔记本电脑仍在使用 5 代或更早的处理器?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确实,英特尔酷睿系列已经更新到第12代(甚至更高),但市面上仍然有大量在使用第5代甚至更早处理器的笔记本电脑。这背后有很多原因,而且它们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当前的电脑市场格局。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1. 升级换代的周期和成本考量:

笔记本电脑不像手机那么“快餐”: 很多人换手机的频率可能比换笔记本电脑高得多。一台笔记本电脑,尤其是主流价位的,动辄几千块。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这算是一笔不小的投资。大家都希望买一台能用上几年的,而不是一年就过时。所以,除非旧电脑真的“罢工”了,或者性能完全无法满足需求,否则很多人不会轻易升级。
性能过剩是常态: 咱们得承认,对于绝大多数日常办公、上网、影音娱乐需求来说,即便是几年前的处理器,性能也完全够用了。你每天用笔记本开几十个网页,看看视频,写写文档,这时候一个四代、五代的酷睿 i5 处理器,它的表现并不会让你感到“卡顿”。除非你是玩大型3D游戏、进行专业视频剪辑、3D建模、深度学习等高负荷工作,否则你很难直观地感受到新一代处理器带来的“质的飞跃”。
“够用”原则: 很多用户买电脑,最看重的是“够用”。只要还能流畅完成日常任务,没有出现明显的卡顿,就没有迫切的升级动力。就像你的汽车,只要还能开,油耗也还能接受,你就不会没事儿就想着换辆最新的电动车。

2. 市场的细分与产品定位:

长尾效应: 电子产品市场有个很明显的“长尾效应”。最新的、最顶尖的产品总是在少数人手中,而绝大多数用户,他们的购买力和需求是相对保守的。英特尔推出新一代处理器,意味着有新的性能提升、新的集成显卡、新的功耗优化等等。但这些进步,对于预算有限的学生、刚入职场的年轻人、或者只需要基础功能的办公用户来说,可能并不具备足够的吸引力。
低端市场的生命力: 即使英特尔酷睿已经到了12代,但市场上仍然有大量的 Celeron、Pentium 系列处理器在售卖。这些处理器定位更低,价格也更亲民。它们主要面向那些对性能要求不高的用户,比如只需要上网课、处理简单文本、浏览网页的学生群体,或者作为备用机、家用机的用户。这些用户群体仍然是笔记本电脑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电脑自然就使用了较早一代的处理器。
产品生命周期: 笔记本电脑的更新换代速度,尤其是对OEM厂商(代工厂)来说,是有一定周期的。一旦某个型号的笔记本电脑确定了配置,它可能会在市场上销售很长一段时间,直到厂商推出下一代产品线。所以,你在市场上看到的很多在售笔记本,其处理器可能就停留在几年前发布的配置上,因为这些产品线还没有更新。

3. 用户认知的局限性:

“处理器代数”不是唯一指标: 很多人购买电脑时,会听从销售人员的推荐,或者看重品牌、外观、屏幕素质、硬盘容量等。对于处理器,很多人可能只知道“酷睿i5”或“酷睿i7”,但对于具体是第几代,或者不同代之间的性能差异,了解并不深入。甚至有些用户,他们购买电脑时的主要考虑因素是价格。
信息不对称: 技术的迭代更新很快,普通消费者不可能时刻关注到每一个细微的技术进步。很多时候,他们在购买电脑时,信息来源是有限的,可能只从身边朋友、商家的宣传中获取信息,而不是主动去了解最新技术的优劣。
“能用就行”的心态: 就像前面提到的,很多人对电脑的期望值并不高,只要能完成任务,就不觉得有问题。他们可能对“CPU多两个核心”、“主频提升0.1GHz”这些细微的参数差异并不敏感,更不会因此而产生强烈的升级欲望。

4. 生产和供应链的考量:

库存和清仓: 厂商为了优化库存和成本,通常会在新一代处理器上市的同时,继续销售上一代甚至更早一代的处理器。对于那些价格敏感、对性能要求不高的产品线,使用旧一代的处理器可以有效地降低成本,从而在市场中保持竞争力。
芯片供应: 虽然英特尔一直在推出新产品,但全球芯片供应有时也会出现波动。在某些时期,为了保证产品线能够顺利生产,厂商可能会继续使用供应更稳定的旧一代处理器。
产品线的延续: 有些产品线,例如商务本、入门级笔记本,它们更新换代的节奏可能比消费级的高性能笔记本要慢。厂商会尽可能延长这些产品线的生命周期,以实现规模效应,降低生产成本。

总结一下:

之所以很多人的笔记本电脑还在使用5代或更早的处理器,绝不是因为英特尔停止了技术进步,而是由市场需求、成本控制、用户认知、产品定位以及供应链等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简单来说,就是:

很多用户觉得够用,没动力换。
性能提升对大部分日常用户来说,并非“刚需”。
便宜好用的旧产品,依然有庞大的市场。
厂商需要平衡成本、库存和产品线策略。

这就像汽车市场一样,尽管现在有非常先进的电动汽车,但路上跑的燃油车,从十几年前的车型到近几年的车型,依然是各种各样,各自有其生存的空间。笔记本电脑的市场也是如此。

当然,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更先进的处理器也在不断下放,例如一些新的入门级笔记本电脑,可能已经采用了英特尔更新的第10代、11代处理器,它们在性能、能效比上都有不错的表现。只是说,在整个庞大的笔记本电脑市场中,依然有大量的“老兵”在服役,这是一种正常的市场现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手机的话ios那边一直比较长寿,现在6、6s都能见到,7p也用的好好的。安卓这边主要是骁龙810和820时代的翻车,835的米6一直是神机,7系到730g后就差不多了,麒麟这边要到麒麟980/810才算性能各方面比较稳定,我的P30Pro和Mate20Pro还是正常的,目前来看也没有什么游戏之外的app在麒麟980下不够用的。

而pc的话个人感觉自从酷睿一代开始,性能就够用了。现在用的这个6700k是女朋友组的,后来捡便宜999搞了个1066,玩个戴森球还是挺舒服的。现在来看PC对我来说唯一需要高性能的场景就是游戏


手机性能不够用是A72之前的ARM架构性能的确不太行,到A76这一代基本上就很行了,所以性能够用。我个人把Samsung S5PC110(单核心1Ghz)之前的安卓定义为“玩具”,骁龙800/625之前的安卓列为“难用”,骁龙835之后的安卓列为“好用”。不打游戏的情况下,性能超过骁龙835的芯片都是够用的,比如骁龙778这样的7系列,打游戏的话目前还得看各家旗舰

再过两年估计苹果7P也还是能用,P30Pro应该也够用。除了打游戏之外,手机性能基本一直够用。


到时候估计这个问题就少人问了。

user avatar

i7-4710MQ 的华硕本,用迅雷看看看个片都能卡。

但是还是不换。

一方面我还有台 2015 款苹果本,那个性能还够用,另一方面最重要的原因是没钱。

user avatar

因为人类需要的是速度,不是性能。

速度不止是性能决定的

还要看软件对性能的浪费程度。

譬如,你要办公写个文件。

你需要的是写出来,调整好格式,打印出来。

如果你用win xp和office2003。

你用双核酷睿2的处理器,2G内存,机械硬盘的笔记本电脑,性能比今天最弱的手机还要弱一点。

但是只要1秒就可以打开,反应延迟只要20ms。

这对你的体验来说足够了。

但是,如果你给这台电脑安装上win10,换上最新版本WPS,打开就得好几分钟,动一下延迟好几秒,基本没法用了。

问题是你买了12900K,DDR5内存,最快的闪存盘。安装win11,跑最新的WPS,结果是享受了秒开,20ms响应。

就是说,同样的要求,你用废品收购都不要的老笔记本电脑,可以获得重金购买最新电脑同样的的体验。

只要你能找到符合你在要求的老软件。

大多数情况下,你重金购买的性能,其实都被新软件的垃圾代码浪费掉了。

只有4K视频编辑等,老软件无法支持的功能。新电脑的性能才没有被浪费。

所以,不用说三四代 i7,酷睿二代只要软件合适,用起来都不比十二代i7差。

如果你的需求就是写个文件,处理个数据表格,管理一个小公司的财务,做企业内部几百人的网页服务器。

你为什么要额外花钱买新电脑呢?

user avatar

电脑性能当然没有过剩,只不过:

一方面是手机用多了,电脑用少了,虽然慢也就勉强用,

二方面是公司舍不得升级,旧电脑一直用,

三方面是很久没碰过主流的高性能电脑了,不知道电脑还能那么快,以为每天那点效率也是能接受的。

实际上,哪怕只是上网,Office三件套,播音乐看视频。当前主流的Zen3平台以及12代酷睿平台,也是比5代处理器流畅不少的。肉眼可见的提升效率。

但,如果一个人并没有用过快的,自然也就无法存在「回不去了」的感觉。


所谓性能过剩,无非就是如此:只要不接触更快的设备,就会始终觉得自己当前的设备「又不是不能用」,然后就会产生「性能过剩」的错觉

我十多年前用个双核的OMAP芯片的Moto,当时也感觉性能过剩,为什么?因为那个时候手机用途非常有限,甚至微信都没开始用。支付宝也还没主力进攻手机端,也就电话短信,手机连浏览器都不开。主要应用都在电脑上做,自然不会觉得手机性能差。——但这种感觉放到现在,就太搞笑了。毕竟这玩意随便用个微信支付宝都能卡出shit。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确实,英特尔酷睿系列已经更新到第12代(甚至更高),但市面上仍然有大量在使用第5代甚至更早处理器的笔记本电脑。这背后有很多原因,而且它们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当前的电脑市场格局。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1. 升级换代的周期和成本考量: 笔记本电脑不像手机那么“快餐”: 很多.............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玩家和普通用户都会遇到的困惑。明明都出到 12 代(甚至 13、14 代了),为什么那些“老古董”一样的第六代酷睿 CPU,比如 i56500、i76700K 之类的,在二手市场或者一些库存尾货里,价格依然坚挺,甚至有些比一些新款的入门级 CPU 还要贵呢?这背后其实.............
  • 回答
    要说英特尔从酷睿一代(Core 2 Duo)开始大幅领先AMD,这确实是个人们普遍的认知,也是一个重要的行业转折点。要详细解释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历史背景:AMD的辉煌与英特尔的危机在进入酷睿一代之前,AMD并非一无是处。在“奔腾4”(Pentium 4)时代,英特尔在核心频率上.............
  • 回答
    这问题我太有感触了,身边好多朋友都在纠结。说实话,10代、11代酷睿跟锐龙5000系比起来,在很多方面确实没占到便宜,甚至可以说是有点被压制的意思。但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人愿意选择英特尔,这里面的原因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首先,品牌惯性是个绕不开的坎。英特尔这牌子在国内耕耘了多少年了?从.............
  • 回答
    第十二代英特尔酷睿处理器:一次深刻的行业革新与涟漪效应第十二代英特尔酷睿处理器(Alder Lake)的问世,绝非一次简单的迭代升级,而是英特尔在处理器架构设计上的“一次豪赌”,也是对整个PC硬件行业的一次深刻洗礼。其核心的“大小核”混合架构(Performance Hybrid Architect.............
  • 回答
    为何英特尔在其i系列CPU上“不离不弃”地集成显卡?在当下这个对图形性能要求日益增长的时代,我们似乎总是将目光聚焦于那些强大的独立显卡。然而,仔细观察一下市面上的英特尔酷睿(Core)i系列处理器,你会发现一个不争的事实:集成显卡几乎是它们与生俱来的“标配”。这不禁让人好奇,英特尔为何如此“钟情”于.............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尖锐,涉及到英特尔在CPU制造上的策略、技术能力以及市场竞争等多个层面的复杂考量。简单来说,不是英特尔不想用台积电的7纳米(或者更先进的制程)来制造它的顶级CPU,而是这背后牵扯着一系列现实因素,让它“不得不”或者说“选择”了另一条路。我们来层层剥开来看:1. 英特尔的“自主造芯”情.............
  • 回答
    英特尔至今仍在广泛使用14nm工艺的原因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技术、经济、市场策略以及竞争环境等多个层面。虽然英特尔曾以其在制程工艺上的领先地位而闻名,但近年来,他们在新工艺的推进上确实显得步伐缓慢,而14nm工艺却依然在产品线中占据重要位置。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
  • 回答
    英特尔十一代酷睿处理器,那个曾经的“希望之星”为何销量不济?曾几何时,英特尔的酷睿系列处理器是消费者心中高性能的代名词,每一代新品的发布都牵动着无数人的心。然而,当十一代酷睿(代号Rocket Lake)横空出世时,市场却并没有如往常般掀起狂热的追捧浪潮,反而留下了“销量惨淡”的评价。这背后究竟隐藏.............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核心,触及了英特尔x86架构设计的一个重要哲学。简单来说,这种限制是为了平衡指令的灵活性、性能以及设计的复杂度。让我们来剖析一下其中的原因。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一下什么是“源操作数”和“目标操作数”,以及为什么它们可以是内存。在CPU的指令集中,操作数(operand)就是指令要处.............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挺好,也触及了CPU设计的一个核心权衡点。说起来,CPU缓存的设计并非越多越好,它背后是一系列非常复杂的取舍。英特尔和AMD之所以普遍采用三级缓存(L1, L2, L3),而不是四级甚至更多,主要是出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的考虑:1. 性能与延迟的平衡: 缓存层级越多,访问延迟越高。 这.............
  • 回答
    英特尔之所以坚持在自己的晶圆厂里制造消费级CPU,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且深思熟虑的战略考量,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我就是想这么做”的决定。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英特尔的DNA、行业历史以及它所处的竞争格局。历史的传承与根基:英特尔是“集成电路”的代名词首先,不能忽视的是英特尔的“血统”。这个名字几乎.............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英特尔和AMD与苹果在处理器设计理念上的一个根本区别。苹果之所以能做到“统一内存”,主要得益于他们对整个硬件和软件生态链的完全掌控,而英特尔和AMD则是在一个更为开放和复杂的个人电脑(PC)和服务器市场环境中运作。首先,我们得理解什么是“统一内存”。在苹果的M系列芯.............
  • 回答
    “不再挤牙膏”这个说法,形象地比喻了英特尔在过去几年中,产品更新迭代速度放缓,性能提升幅度不大,仿佛是“挤牙膏”一样,一点一点地放出新功能和性能。而 AMD 在近年来的崛起,特别是其 Ryzen 系列处理器的大放异彩,确实在很大程度上“逼迫”英特尔改变了这种策略。究其原因,这是一个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
  • 回答
    关于联想 Thinkbook 14+/16+ 系列为何未能通过英特尔 EVO 认证,这确实是不少用户和潜在消费者关心的问题。需要明确的是,未通过 EVO 认证并不直接等同于产品存在“缺陷”。EVO 认证是英特尔为了推广其高性能轻薄笔记本平台而设定的一套相当严格的认证标准,旨在确保用户在续航、响应速度.............
  • 回答
    超威半导体(AMD)近年来确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CPU和GPU市场都展现出了强大的竞争力,甚至在某些领域超越了曾经的王者英特尔和英伟达。然而,在现实的芯片市场和技术生态系统中,选择哪家公司的产品,往往是一个复杂而多维度的决策,涉及到性能、价格、生态系统、特定应用需求、品牌忠诚度、以及未来发展潜.............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苏联没有出现类似英特尔或AMD的微处理器产业,需要回到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科技发展路径和经济体制的根本差异。这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明白,微处理器(CPU)的出现是建立在集成电路(IC)技术的成熟基础之上的。苏联在集成电路的早期研发和制造上并非完全.............
  • 回答
    英特尔在14nm制程上遇到的延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技术、供应链、竞争、市场策略等多方面因素。以下是详细的分析: 1. 技术挑战:从10nm到14nm的过渡 制程节点的复杂性: 14nm是英特尔从10nm向更先进制程(如7nm)过渡的关键节点。10nm在2015年推出后,英特尔因技术路线选择.............
  • 回答
    英特尔处理器没有采用 7 纳米(nm)工艺的原因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技术挑战、战略选择以及市场竞争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关键方面来分析:1. 技术上的极端挑战与“技术债务” 工艺节点名称的演进并非绝对精确: 首先需要理解的是,“7nm”这个数字并非严格代表物理上的7.............
  • 回答
    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AMD 不行”就能概括的。英特尔的 14nm 和 AMD 的 7nm 能在某些方面拼个你死我活,背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技术策略和市场考量。我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明白一点:制程工艺的数字(比如 14nm 和 7nm)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性能衡量标尺,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