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英特尔从酷睿一代开始大幅领先AMD?

回答
要说英特尔从酷睿一代(Core 2 Duo)开始大幅领先AMD,这确实是个人们普遍的认知,也是一个重要的行业转折点。要详细解释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

历史背景:AMD的辉煌与英特尔的危机

在进入酷睿一代之前,AMD并非一无是处。在“奔腾4”(Pentium 4)时代,英特尔在核心频率上猛追不舍,推出了大量主频极高的产品,但这带来了巨大的功耗和发热问题。反观AMD,凭借其“速龙XP”(Athlon XP)系列和后来的“速龙64”(Athlon 64)系列,以更优的能效比和创新的架构(比如集成内存控制器)赢得了不少市场份额,甚至在一些高端领域压制了英特尔。特别是Athlon 64系列,通过引入64位计算和更好的缓存设计,在很多基准测试中表现出色,一度让英特尔倍感压力。

可以说,在酷睿一代到来之前,虽然英特尔依然是CPU市场的巨头,但AMD的竞争策略和技术路线使其具备了相当强的竞争力,尤其是在性价比和某些性能指标上。

酷睿一代(Core 2 Duo)的颠覆性变革

那么,酷睿一代是如何做到“大幅领先”的呢?这不仅仅是CPU性能的线性提升,而是一次架构上的根本性革新,解决了英特尔长期以来积压的难题,并抓住了行业发展的新方向。

1. 微架构的飞跃:“Core”微架构的诞生
告别“长流水线”的陷阱: 英特尔的奔腾4系列之所以功耗高、性能提升遇到瓶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采用了极长的流水线设计。长流水线可以支持更高的时钟频率,但同时也意味着指令执行过程中需要更多的时钟周期来完成,一旦发生分支预测错误(Misprediction),就会造成严重的流水线停滞,性能损耗巨大。
引入“宽流水线”和“更短流水线”: Core 2 Duo则采用了全新的“Core”微架构,吸取了奔腾4的教训,设计了更宽(可以同时处理更多指令)但更短的流水线。这意味着指令从开始执行到结束,所需的时钟周期更少,即使发生分支预测错误,恢复也更快,整体效率更高。
改进的指令预取和分支预测: Core微架构在指令预取(Prefetching)和分支预测(Branch Prediction)方面做了大量优化,能够更准确地预测程序执行路径,减少流水线停滞。
“乱序执行”(OutofOrder Execution)的精进: 尽管乱序执行技术在奔腾时代就已经存在,但Core微架构将其做得更完善,能够更有效地调度和执行不依赖于执行顺序的指令,最大化利用CPU的执行单元。

2. 能效比的惊人改善
更低的功耗: 这是Core 2 Duo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之一。得益于更短的流水线、更精简的指令集执行流程以及更先进的制程工艺(虽然早期Core 2 Duo使用的仍然是65nm甚至45nm工艺,但其架构效率带来的能效提升非常显著),使得在同等甚至更低的功耗下,Core 2 Duo能够提供远超AMD的性能。
更高的性能/瓦特比: 这一项指标直接决定了CPU的“性价比”,尤其是在笔记本电脑领域,长效电池续航至关重要。Core 2 Duo在能效比上的优势,让英特尔在笔记本市场重新获得了统治地位。即便是桌面端,更低的功耗也意味着更少的散热需求,为DIY玩家提供了更多选择。

3. 缓存体系的优化
共享二级缓存(Shared L2 Cache): Core 2 Duo采用了两个核心共享一个较大的二级缓存(L2 Cache)。虽然AMD当时已经有了一些双核产品,但缓存的设计策略和效率不同。英特尔的共享L2设计,在很多场景下比独立L2更能有效减少数据访问延迟,提升性能,特别是在处理多任务和大型应用时。
更快的二级缓存访问速度: 整体而言,Core 2 Duo的缓存体系设计得更加高效,能够更快地将数据传输给CPU核心,减少了CPU等待数据的空闲时间。

4. 制程工艺的协同作用
虽然AMD在当时也采用了相对先进的制程工艺,但英特尔在整个工艺研发和良率控制上拥有深厚积累。当Core 2 Duo配合先进的制程时(如45nm),其在性能和能效上的优势会被进一步放大。

对AMD的打击与市场格局的重塑

性能上的全面超越: 在游戏、办公、多媒体处理等绝大多数实际应用场景中,Core 2 Duo都以显著优势超越了当时AMD的主流产品,包括Athlon 64 X2系列。这使得用户在选择CPU时,英特尔成为了不二之选。
能效上的代差级优势: 如前所述,能效比的巨大飞跃,尤其是在笔记本电脑领域,彻底改变了AMD在此市场的地位。
产品线覆盖的广度: 英特尔凭借其强大的研发和生产能力,能够迅速推出覆盖从低端到高端的完整Core 2系列产品,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而AMD的产品线更新和性能提升速度相对滞后。
AMD的内部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AMD在这一时期也面临一些内部挑战,包括收购了ATI后整合的阵痛,以及在CPU核心设计和制程工艺上的某些失误,这些都间接加剧了其落后局面。例如,AMD的“推土机”(Bulldozer)架构(虽然是在酷睿一代之后推出的)虽然在某些多线程场景下表现不错,但在单线程性能和能效比上与英特尔的差距却进一步拉大,巩固了英特尔的领先地位。

总结来说,英特尔从酷睿一代开始大幅领先AMD,核心在于其抓住了微架构设计的关键,放弃了追求极致频率而转向了更高效、更均衡的“Core”微架构。这个架构的革新带来了性能和能效比的“代差级”提升,彻底扭转了之前AMD在某些方面的优势地位,并在接下来的很多年里,成为CPU市场的主导者。 这场胜利不仅仅是某一个技术的突破,而是对整个CPU设计理念的深刻理解和执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酷睿来源于奔腾M,奔腾M来源于图拉丁,而图拉丁其实就是PP的后续。PP就是奔腾pro,奔腾pro是当年搞技术革新搞出来的新架构,也就是原本想作为奔腾二代的东西,可这个架构当时反响并不好,被雪藏了,真正的奔腾二并没有用PP架构。

图拉丁则是沿用PP架构进行改良的奔腾三代,沿用PP架构的图拉丁是神U,懂的都懂,然而图拉丁下一代的奔四竟然使用了奔二之前的糟糕的老架构,仅仅只是在移动端的奔腾M沿用了来至图拉丁的新架构,导致了桌面端被AMD K8吊起来打。

后来intel明白了奔4是个错误路线,于是把奔腾M那条正确路线拿出来改良,就变成了酷睿。


至于AMD,K8之后错误的启用了推土机架构,自行上演了跟intel奔4一样的昏招,然而intel的奔四这个错误在两年之内就改正了,毕竟有现成的奔腾M架构可用。而AMD的新架构还根本没出来,直到锐龙Zen才改善,话说Zen跟Zen+表现平平只是弥补了推土机架构犯下的错误,并没有追上intel,但Zen2的IPC突然突飞猛进R5默秒全完成了对intel的反超。

上一次的K8领先intel的时间不到2年,大概一年半就被intel的酷睿追上了。

这次Zen2在2019年7月上市,已经坚持了半年保持领先,且看能不能坚持两年领先。立此存照。

user avatar

我个人见解。

首先怪不得AMD太弱,只是英特尔实在太牛逼。

先说个题外话,很多人认为2004年那阵子,AMD在技术水平上是强于英特尔的。我认为这是伪命题,英特尔那时可以把CPU做的比AMD好很多,但是战略选择出了问题。那个时候Netburst的奔腾4横行,可别忘了移动端Dothan的奔腾M,在2006年以前桌面CPU 和移动端CPU其实是分家的,也就是说他俩走的压根就是不同的路。桌面端的P4总共31级流水线,研发团队宣扬“高主频论”,没有在架构上进行优化。所以奔腾4做到后来的发热越来越高,但是性能却没有线性提升。同期的AMD的K8,仅仅1.8GHZ的主频就可以与奔腾4 3.0GHZ主频一战。 但是在移动端DOTHAN,AMD可以说毫无办法。DOTHAN发热量非常低,而且在2004年那会儿,DOTHAN 1.6GHZ 的Super PI就已经达到40秒/1M了,同期奔腾4 3.0GHZ的Super PI仍需45秒。

说了这么多废话,其实就为了引出一个结论,酷睿架构和DOTHAN架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后来2005年底英特尔升级65纳米,研发团队将桌面端和移动端CPU进行了整合,以色列的研发团队针对DOTHAN的流水线短、低能耗、高性能等种种优点,开发出了原生双核版本的架构就是酷睿2。

酷睿2 一出,AMD K8优势全无,走上了性价比之路,但是也心有不甘的研发起了原生四核架构K10。

2007年是Tick年,英特尔进行了65到45nm的制程升级,英特尔曾警告AMD不要试图在65纳米上研发原生4核,否则良品率将会成为压垮AMD的稻草,英特尔的原生四核计划将在2008年年底的Nehalem上实现。然而AMD执迷不悟,最终2008年市场上,我们看到K10非常的失败,英特尔酷睿胶水四核吊打AMD真四核。

英特尔在酷睿的研发中总结了现在存在的一些瓶颈,前端总线带宽过小,内存读取速率不足,还有一系列指令集还需完善。因此2008年Tock年底,英特尔祭出大招,Nehalem架构的酷睿i7 920。酷睿i7 920从FSB总线变成了全新的QPI总线,并且增加了内存控制器,还有一堆我也数不上的指令集,更重要的是 离开了数年的超线程HT技术重新回归。 使得i7 拥有原生四核八线程(你可以想象六年前这货是多么的牛逼)。

i7 920的进步有多大? 大的超过你想像。我可以这么说,2006年英特尔基于酷睿架构发布了胶水四核QX6700,2007年底发布了QX 9650(比QX6700提升20%),2008年年中发布了QX9770(上市价格一万元,比QX9650提升了10%不到)。但是i7 920上市价格只有 2000元出头,性能却比QX9770强出了40%,在一些有针对性的项目提升将近1倍!

一直到现在,i7 920仍然有接近i5 3470K的水平。(6年都过去了啊!) 2011年,i7 920服役两年半退市,在这两年半期间,这款CPU没有任何降价,原价上市,原价退市,也是创了CPU史上一个奇迹了。

Nehalem架构的推出,彻底让AMD放弃了高端产品。之后英特尔就在这个基础上Tick - Tock,保持每年10%~15%的进步。

i7 870 i7 2600K i7 3770K i7 4770K…… AMD最高端产品从面向i7 到面向i5 ,到如今i5秒全家,i7轰成渣……好吧,英特尔已经彻底无视AMD了。AFUN估计会喷我,还是匿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