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国军和日军中的“附”是一个什么类型的官职?具体承担什么样得职能?

回答
在国军和日军的编制中,“附”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官职类型,而更多地是一种带有辅助、参谋性质的任职状态或者说一种职务安排。它通常不是一个独立的、有明确兵种或作战任务的职位,而是为了填补某些岗位、提供人力支持、或者给予特定人员(如预备役、进修人员、或是有特殊专长但暂无合适岗位的人员)一个职务编制而设。

要理解“附”这个概念,我们需要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 国军中的“附”

在国民革命军(或早期国民党军队)的体系中,“附”这个字眼出现的场景相对比较复杂,但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况:

担任“某某职务附员”或“某部附员”: 这是最常见的用法。比如“军部附员”、“师部附员”、“团部附员”等。这里的“附员”意味着这个人是隶属于某个单位的编制内人员,但并不直接担任该单位的核心作战指挥或管理职务。
职能:
辅助性工作: 承担一些单位内部的日常事务、文书工作、行政管理、后勤支援等辅助性职责。
参谋性质: 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被安排在参谋部门工作,协助参谋官进行情报分析、作战计划拟定、信息传递等工作。
观察学习: 有些资历较浅的军官或者从军校毕业的年轻军官,可能会被安排为“附员”,让他们在实际部队中学习和锻炼,熟悉部队运作。
过度性安排: 对于一些即将调动、或等待更合适职务的人员,也可能暂时以“附员”的身份安排在某部。
特种兵或专才: 有时候,一些拥有特殊技能(如通信、密码、技术维修等)但没有专门技术兵种的单位,会将这些人员以“附员”身份安排在部队中提供技术支持。
地位: 通常情况下,“附员”的地位不会很高,更多的是一种支持性的角色。他们的职务等级会根据个人资历和具体分配的任务来确定,可能只是一个普通的军官(如少尉、中尉、上尉),也可能是更高级别的军官。但他们不太可能直接指挥一个作战单位。
历史演变: 随着国民革命军的现代化和建制改革,这种带有模糊性的“附员”设置可能逐渐减少或被更明确的职务名称取代,尤其是在正规化程度较高的时期。

“某某处附”或“某某科附”: 这是一种更具体指向的用法,表示这个人被分配到某个部门(处、科)担任辅助性职务。
职能: 与“附员”类似,主要负责该部门内的具体事务,如起草文件、整理资料、联络协调、执行上级交办的具体任务等。

总的来说,在国军体系中,“附”更多是一种人力资源调配和岗位设置的灵活方式,旨在解决编制上的空缺、提供必要的辅助力量,或者为军官的职业发展提供一个过渡或学习的平台。它不是一个独立的兵种、作战单位或指挥官的专属称谓。

二、 日军中的“附” (官職としての「掛け持ち」や「補佐」のニュアンス)

在日军(尤其是大日本帝国陆军和海军)的语境下,“附”(日本語では「~付」や「補職」に関連する概念)的含义会更侧重于一种职务或挂职,通常是指将某人暂时或长期安排到某个部门、单位、或者担任某个特定任务的辅助职位。它与国军的“附员”概念有相似之处,但可能在某些特定场合下有更明确的指向性。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日军中的“附”:

“某某官付” (〇〇官付):
含义: 这是最常见的用法,表示“被指派给某某官职的人”。例如,“参谋本部付”、“军司令部付”。这意味着这个人被临时或长期性地调派到参谋本部或其他高级指挥机关,服务于该机关的领导或参谋人员。
职能:
参谋辅助: 主要职能是辅助该机关的参谋官进行作战研究、情报分析、计划制定、命令传达等。他们可能负责搜集资料、草拟文书、协调各部门工作。
特殊任务执行: 有时也会被指派执行一些非常规性的任务,例如作为观察员随同高级将领视察部队,或者负责联系其他部队进行特殊协调。
培养和锻炼: 对于有潜力或需要历练的年轻军官,将其安排到高级机关“付”职,是让他们接触高级指挥运作、学习高级参谋工作的常见方式。
专业技术支持: 某些有专业技能(如外国语、密码、工程技术)的军官,可能会被“付”到相关部门,提供专业服务。
地位: “付”的地位取决于其挂职的机关和本身的原有军衔。但通常“付”职本身并不赋予独立的指挥权,而是作为辅助力量存在。例如,一个大队长被“付”到军司令部,他仍然是原大队长,只是在该司令部内履行辅助性职责。

“某某官補職” (〇〇官補職): 这个词汇直接翻译过来就是“补职”或“补充职务”,与“附”的含义非常接近。在日军的编制中,很多岗位是“主官”或“副官”等核心职务,而“补职”就是用来填补那些非核心但又是必要的工作岗位。
职能: 与国军的“附员”作用类似,主要是承担单位内部的行政、事务、通信、技术支持等辅助性工作。
例子: 比如一个陆军士官学校的学生,在毕业分配前,可能会被安排到某个步兵联队担任“歩兵第四聯隊付”,然后在这个联队里接受短期训练或执行一些辅助性任务,为正式任命军官做准备。

特别任务或临时性职务: 在某些特殊的军事行动或历史时期,日军也会设立一些临时的“附”职,以应对紧急情况或执行特定任务。例如,在战时需要快速组建新的单位时,一些人员可能会被“付”到一个即将成立的指挥部,参与筹建工作。

总结日军“附”职的特点:

1. 辅助性与非独立性: “附”通常不是一个独立作战单位的指挥官,其核心职能是辅助、支持和参与。
2. 挂职与流动性: “附”很多时候是一种挂职,表明该人员被临时性或长期性地调配到某个特定机构或任务中。这种安排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3. 培养与锻炼平台: 对于军官而言,“附”职是学习高级指挥、参谋作业、以及在不同环境中锻炼能力的重要途径。
4. 弥补编制与满足需求: “附”也是日军在复杂的编制体系中,为了满足人力需求、优化资源配置的一种手段。

需要注意的是,“附”这个概念在不同时期、不同军种、甚至不同单位的实际应用上可能存在细微的差别。但其核心意思都是指向一种非核心、辅助性的职务安排,而不是一个独立的官阶或指挥职位。它更多地反映了军队管理中对人力资源进行灵活调配的策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能找到的资料很少有专门分析解释这个官职的职能和由来的,希望有大神可以帮忙答疑。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