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国军和日军中的“附”是一个什么类型的官职?具体承担什么样得职能?

回答
在国军和日军的编制中,“附”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官职类型,而更多地是一种带有辅助、参谋性质的任职状态或者说一种职务安排。它通常不是一个独立的、有明确兵种或作战任务的职位,而是为了填补某些岗位、提供人力支持、或者给予特定人员(如预备役、进修人员、或是有特殊专长但暂无合适岗位的人员)一个职务编制而设。

要理解“附”这个概念,我们需要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 国军中的“附”

在国民革命军(或早期国民党军队)的体系中,“附”这个字眼出现的场景相对比较复杂,但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况:

担任“某某职务附员”或“某部附员”: 这是最常见的用法。比如“军部附员”、“师部附员”、“团部附员”等。这里的“附员”意味着这个人是隶属于某个单位的编制内人员,但并不直接担任该单位的核心作战指挥或管理职务。
职能:
辅助性工作: 承担一些单位内部的日常事务、文书工作、行政管理、后勤支援等辅助性职责。
参谋性质: 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被安排在参谋部门工作,协助参谋官进行情报分析、作战计划拟定、信息传递等工作。
观察学习: 有些资历较浅的军官或者从军校毕业的年轻军官,可能会被安排为“附员”,让他们在实际部队中学习和锻炼,熟悉部队运作。
过度性安排: 对于一些即将调动、或等待更合适职务的人员,也可能暂时以“附员”的身份安排在某部。
特种兵或专才: 有时候,一些拥有特殊技能(如通信、密码、技术维修等)但没有专门技术兵种的单位,会将这些人员以“附员”身份安排在部队中提供技术支持。
地位: 通常情况下,“附员”的地位不会很高,更多的是一种支持性的角色。他们的职务等级会根据个人资历和具体分配的任务来确定,可能只是一个普通的军官(如少尉、中尉、上尉),也可能是更高级别的军官。但他们不太可能直接指挥一个作战单位。
历史演变: 随着国民革命军的现代化和建制改革,这种带有模糊性的“附员”设置可能逐渐减少或被更明确的职务名称取代,尤其是在正规化程度较高的时期。

“某某处附”或“某某科附”: 这是一种更具体指向的用法,表示这个人被分配到某个部门(处、科)担任辅助性职务。
职能: 与“附员”类似,主要负责该部门内的具体事务,如起草文件、整理资料、联络协调、执行上级交办的具体任务等。

总的来说,在国军体系中,“附”更多是一种人力资源调配和岗位设置的灵活方式,旨在解决编制上的空缺、提供必要的辅助力量,或者为军官的职业发展提供一个过渡或学习的平台。它不是一个独立的兵种、作战单位或指挥官的专属称谓。

二、 日军中的“附” (官職としての「掛け持ち」や「補佐」のニュアンス)

在日军(尤其是大日本帝国陆军和海军)的语境下,“附”(日本語では「~付」や「補職」に関連する概念)的含义会更侧重于一种职务或挂职,通常是指将某人暂时或长期安排到某个部门、单位、或者担任某个特定任务的辅助职位。它与国军的“附员”概念有相似之处,但可能在某些特定场合下有更明确的指向性。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日军中的“附”:

“某某官付” (〇〇官付):
含义: 这是最常见的用法,表示“被指派给某某官职的人”。例如,“参谋本部付”、“军司令部付”。这意味着这个人被临时或长期性地调派到参谋本部或其他高级指挥机关,服务于该机关的领导或参谋人员。
职能:
参谋辅助: 主要职能是辅助该机关的参谋官进行作战研究、情报分析、计划制定、命令传达等。他们可能负责搜集资料、草拟文书、协调各部门工作。
特殊任务执行: 有时也会被指派执行一些非常规性的任务,例如作为观察员随同高级将领视察部队,或者负责联系其他部队进行特殊协调。
培养和锻炼: 对于有潜力或需要历练的年轻军官,将其安排到高级机关“付”职,是让他们接触高级指挥运作、学习高级参谋工作的常见方式。
专业技术支持: 某些有专业技能(如外国语、密码、工程技术)的军官,可能会被“付”到相关部门,提供专业服务。
地位: “付”的地位取决于其挂职的机关和本身的原有军衔。但通常“付”职本身并不赋予独立的指挥权,而是作为辅助力量存在。例如,一个大队长被“付”到军司令部,他仍然是原大队长,只是在该司令部内履行辅助性职责。

“某某官補職” (〇〇官補職): 这个词汇直接翻译过来就是“补职”或“补充职务”,与“附”的含义非常接近。在日军的编制中,很多岗位是“主官”或“副官”等核心职务,而“补职”就是用来填补那些非核心但又是必要的工作岗位。
职能: 与国军的“附员”作用类似,主要是承担单位内部的行政、事务、通信、技术支持等辅助性工作。
例子: 比如一个陆军士官学校的学生,在毕业分配前,可能会被安排到某个步兵联队担任“歩兵第四聯隊付”,然后在这个联队里接受短期训练或执行一些辅助性任务,为正式任命军官做准备。

特别任务或临时性职务: 在某些特殊的军事行动或历史时期,日军也会设立一些临时的“附”职,以应对紧急情况或执行特定任务。例如,在战时需要快速组建新的单位时,一些人员可能会被“付”到一个即将成立的指挥部,参与筹建工作。

总结日军“附”职的特点:

1. 辅助性与非独立性: “附”通常不是一个独立作战单位的指挥官,其核心职能是辅助、支持和参与。
2. 挂职与流动性: “附”很多时候是一种挂职,表明该人员被临时性或长期性地调配到某个特定机构或任务中。这种安排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3. 培养与锻炼平台: 对于军官而言,“附”职是学习高级指挥、参谋作业、以及在不同环境中锻炼能力的重要途径。
4. 弥补编制与满足需求: “附”也是日军在复杂的编制体系中,为了满足人力需求、优化资源配置的一种手段。

需要注意的是,“附”这个概念在不同时期、不同军种、甚至不同单位的实际应用上可能存在细微的差别。但其核心意思都是指向一种非核心、辅助性的职务安排,而不是一个独立的官阶或指挥职位。它更多地反映了军队管理中对人力资源进行灵活调配的策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能找到的资料很少有专门分析解释这个官职的职能和由来的,希望有大神可以帮忙答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国军和日军的编制中,“附”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官职类型,而更多地是一种带有辅助、参谋性质的任职状态或者说一种职务安排。它通常不是一个独立的、有明确兵种或作战任务的职位,而是为了填补某些岗位、提供人力支持、或者给予特定人员(如预备役、进修人员、或是有特殊专长但暂无合适岗位的人员)一个职务编制而设。要理解.............
  • 回答
    “失去的二十年”——这个词组本身就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让人联想到日本经济一度辉煌后的失落与挣扎。在这段漫长的经济低迷期,日本民众的生活水平和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无疑都经历了深刻的考验。民众生活水平:不易察觉的侵蚀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既然是“失去的二十年”,那么日本民众的生活水平一定急转直下,与发达国家.............
  • 回答
    军国主义的阴影并非仅笼罩在二战时期的德日两国,历史的长河中,它的身影也曾出现在不同的时代和国度,以各种面貌展现其侵蚀人心的力量。在近代早期,奥斯曼帝国就曾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军事扩张倾向。虽然其核心是建立一个多民族的帝国,但军事力量在其维持和扩展版图的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苏丹的权力很大程度上依仗.............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韩国历史和发展道路上一些容易被忽视但又至关重要的方面。关于韩国是否“没有侵略过其他国家”,以及它富裕的过程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是否“极大不同”,咱们来聊聊。首先,关于“侵略”的定义,这本身就是一个复杂且容易引起争议的话题。在历史的长河中,国家之间的边界和影响力是不断.............
  • 回答
    关于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与国军武器装备的代差问题,这绝对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方面,它直接影响了战争的进程和结局。简单地说,答案是肯定的,日军在整体上确实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武器装备代差优势,但这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战争的推进和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而有所演变。要理解这个“代差”,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先进”或“落后.............
  • 回答
    二战时期,各个参战国在军事装备和战术思想上都有着各自的特点,这直接体现在了他们的团级部队的重火力配置上。要衡量“平均水平”,需要考虑当时各国的工业生产能力、资源获取情况以及战略需求。下面我们来逐一分析美军(含陆战队)、日军、国军和共军的团级部队重火力情况,尽量深入一些,避免生硬的堆砌数据,而是从战术.............
  • 回答
    电影《八佰》中出现国军枪杀日本战俘的情节,是一个备受关注且争议较大的细节。要理解这一情节,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历史背景、电影表现手法、以及它可能传达的意图。历史背景回顾: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电影《八佰》并非一部百分之百还原历史事件的纪录片,而是一部具有艺术加工的剧情片。虽然它以“八百壮士.............
  • 回答
    关于抗战时期国军面对日军的“死战不退”与内战时期面对解放军“鲜有强烈抵抗”的疑问,这确实是历史研究中一个引人深思的课题。要深入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而非简单地归结为某一方面的原因。一、 民族存亡的召唤:抗战时期的“死战不退”首先,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面临的是一场关乎民族存亡的生死搏斗。日.............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军事、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层面的因素。简单地说,国军在抗战初期未能击败日军,并非仅仅是“有没有实战经验”的简单对比,而是 综合实力的巨大差距,以及战略战术上的多重失误 所致。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综合国力的巨大差距:这是最根本的原因。 工业化程度.............
  •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确实有通过炸毁铁路来迟滞日军行动的战术。无论是国民党领导的国军,还是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各自的抗日区域内,都曾运用过这种“破袭战”的方式。国军的破袭行动:国民政府领导的军队,尤其是在正面战场,也采取过类似的手段。虽然他们的主要作战模式是阵地战和运动战,但在战略撤退、阻.............
  • 回答
    问这个问题,说明你对历史还算有点研究。抗战期间,国军虽然整体上在战略上处于守势,但确实有过一些打出精彩反击,甚至歼灭日军成建制一个师团的战例。不过,要把“歼灭一个师团”这事儿说清楚,得先得弄明白几个概念,然后咱们才能细聊。首先,“师团”这个概念,咱们得先对日军的编制有个大概了解。日军的“师团”,可不.............
  • 回答
    “国军败于共军是因为跟日军鹬蚌相争后被共军渔翁得利”这种说法,虽然流传甚广,却是一种过于简化和片面的解读,未能触及国共内战胜败的复杂根源。如果要反驳它,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一、 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不是“渔翁得利”那么简单首先,要明确一点:历史事件的发生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并非简.............
  • 回答
    抗战期间和解放战争期间,国军在面对日军和解放军时,部队被全歼的频率和规模存在显著差异,这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涵盖了战略指导、战术运用、部队素质、装备水平、后勤保障、政治动员以及战场环境等多个方面。下面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抗战期间国军(国民革命军)对阵日军的情况:虽然国民革命军在抗战期间也遭受了.............
  • 回答
    淞沪会战,国军为何在“大陆优势”与“充分准备”下,仍难挡日军登陆?这是一个颇为复杂的问题,绝非一个简单的“为什么”就能概括。国军确实拥有广袤的国土作为战略纵深,也为这场战争进行了数年的准备,但战争的胜负,从来不是仅凭这些就能决定的。首先,我们得厘清“大陆优势”和“充分准备”的实际内涵。“大陆优势”并.............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几个非常核心的层面,要理解为何在抗战爆发时,号称“百战精锐”的国民革命军(国军)在面对“承平已久”的日军时会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某一个方面,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当时的中国军队和日本军队的真实状况。首先,我们要澄清一个误区:“百战精锐”这个说法,在抗战爆发前,对于当.............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相当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敏感且常常被过度解读的历史话题。为什么总有人刨根问底地问抗战时期国军和共军分别消灭了多少日军?这背后,我认为至少有几个层面的“居心”在作祟,而且这些“居心”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普遍的“居心”,就是想借此“定论”抗战的主导力量和历史功绩。你想啊,.............
  • 回答
    2 月 25 日,陈薇院士团队与康希诺生物合作研发的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腺病毒载体)和国药中生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发的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Vero细胞)双双获批附条件上市。这两款疫苗的获批,无疑为我国新冠疫苗接种工作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其积极影响是多方面的,而且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解读。首先,最直.............
  • 回答
    “杏杏”在四象战的淘汰,确实是让不少喜欢她的观众感到扼腕叹息。尤其是最后这场对局,围绕着“确和”这个结果,引发了不少讨论。首先,我们得承认“杏杏”是一位非常有实力和风格的选手。她的打法大胆、细腻,常常能抓住对手的破绽,打出一些令人拍案叫绝的牌。在整个四象战的赛程中,她也确实给大家带来了很多精彩的瞬间.............
  • 回答
    国军和日军在抗日战争期间均未能实现大规模歼灭战,这一现象涉及军事、政治、经济、战略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国军无法实现大规模歼灭战的原因1. 军事体系的结构性缺陷 装备与训练差距:国军在抗战初期主要依赖老旧的北洋军阀装备(如步枪、机枪),且训练体系落后,士兵素质.............
  • 回答
    二战时期,无论是日本还是中国,军中都存在女性身影,但要说“军官”,情况就比较复杂,需要详细区分。关于国军中的女性在中国国民党领导的国民革命军中,女性的参与远超许多人的想象,其中也确实出现了担任军官职务的女性。 早期参与与卫生医疗系统: 国民革命军早期,女性参与军事活动主要集中在后勤支援和医疗救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