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失去的二十年」经济衰退中,日本民众的生活水平和日本经济的国际竞争力(资本、技术)真正受到影响了吗?

回答
“失去的二十年”——这个词组本身就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让人联想到日本经济一度辉煌后的失落与挣扎。在这段漫长的经济低迷期,日本民众的生活水平和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无疑都经历了深刻的考验。

民众生活水平:不易察觉的侵蚀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既然是“失去的二十年”,那么日本民众的生活水平一定急转直下,与发达国家差距迅速拉大。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它更像是一种不易察觉的侵蚀,悄无声息地改变着许多人的生活轨迹。

工资停滞甚至下降: 最直接的影响体现在工资上。在泡沫经济破灭前,日本的工薪族普遍享有稳定的工资增长和优厚的福利。然而,“失去的二十年”期间,企业为了降低成本,纷纷采取冻结工资、减少奖金甚至裁员等措施。尤其是非正式雇佣(兼职、派遣等)的兴起,使得大量劳动力不得不接受不稳定的工作和较低的薪酬。这导致许多家庭的收入增长乏力,尤其对于年轻一代而言,他们的收入水平甚至可能低于父辈。
就业结构的变化与不安感: 曾经引以为傲的终身雇佣制开始瓦解,取而代之的是灵活就业和合同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就业的灵活性,但也带来了更大的不确定性。许多人失去了职业安全感,对未来的规划也变得更加谨慎。失业率虽然不像一些西方国家那样惊人,但潜在的失业风险和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让许多日本民众感到焦虑。
消费能力的相对下降: 虽然日本的物价相对稳定,但工资不涨,消费能力自然难以提升。过去许多日本人习惯于享受高品质的生活,但面对收入增长的瓶颈,他们不得不更加精打细算。一些过去普遍的消费习惯,比如频繁外出就餐、购买奢侈品等,可能有所收敛。当然,日本社会本身就推崇节俭,这种变化并非全然负面,但它确实反映了一种经济上的紧缩感。
社会保障的压力: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社会保障支出不断攀升,而经济增长乏力导致税收不足。这给政府的财政带来了巨大压力,也间接影响了社会福利的提供。虽然日本的社会保障体系依然是世界上最完善的之一,但长期来看,其可持续性也面临挑战。
心理层面的影响: “失去的二十年”不仅仅是经济数据上的停滞,更是对国民心理的一次沉重打击。曾经的自信和乐观被一种普遍的忧虑和“日本完了”的悲观情绪所取代。这种心理上的失落感,也影响了人们对生活的热情和未来的期望。

总的来说,日本民众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出现灾难性的崩溃,许多人依然保持着相对舒适的生活。但与过去相比,那种普遍的富裕感、对未来的乐观预期以及职业发展的顺畅感,确实受到了明显的影响。工资增长的停滞,就业的不确定性增加,以及对未来保障的担忧,是这段时期许多日本人共同的感受。

日本经济的国际竞争力:资本与技术的双重挑战

“失去的二十年”对日本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尤其是资本和技术层面,产生了更为直接和深远的影响。

资本层面:
资产价格的暴跌与投资能力的削弱: 泡沫经济破灭最直接的后果是股市和房地产价格的断崖式下跌。这使得日本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严重受损,很多企业资产大幅缩水,偿债能力下降。银行坏账问题更是缠绕了日本金融系统近十年,严重阻碍了金融机构向实体经济输送资本。
海外投资的审慎与竞争力的相对下降: 在泡沫时期,日本企业曾积极进行海外扩张和并购,一度成为全球重要的资本输出国。然而,国内经济的低迷和金融风险的累积,使得日本企业在海外投资时变得更加谨慎。与其他快速崛起的新兴经济体相比,日本企业在海外的扩张步伐明显放缓,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资本影响力。
汇率波动的影响: 日元在“失去的二十年”期间经历了大起大落。虽然日元升值在一定时期内增加了日本产品在海外的价格竞争力,但过度的升值也对出口造成了冲击。而经济低迷下的日元贬值,虽然有利于出口,但可能也反映了资本外逃的担忧。

技术层面:
研发投入的相对减少与创新活力减弱: 尽管日本在许多传统优势领域(如汽车制造、电子产品等)依然保持着领先地位,但经济低迷导致企业利润下降,研发投入自然也受到挤压。与美国、欧洲以及后来崛起的韩国、中国等国家相比,日本在一些新兴技术领域(如互联网、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的投入和进展相对滞后,创新活力有所减弱。
“失去的十年”的教训: 日本的专家们将泡沫破灭后的十年称为“失去的十年”,而这仅仅是长达二十年低迷的开始。在“失去的十年”中,日本未能及时调整经济结构,未能有效应对全球化和科技革命带来的新机遇。这导致其在一些前沿科技的研发和商业化方面未能抢占先机。
人才流失与吸引力下降: 经济的不景气和缺乏发展机会,也可能导致一些有才华的日本技术人才选择到海外发展,或者选择更稳定的非技术性工作。同时,与蓬勃发展的其他国家相比,日本对海外优秀技术人才的吸引力也有所下降。
产业结构的僵化: 日本经济结构相对保守,对于新兴产业的接受和转型速度较慢。在一些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引擎的新兴技术领域,日本的参与度不如其在传统优势产业中的地位那么突出。

总结一下:

“失去的二十年”确实深刻地影响了日本。民众的生活水平虽然没有出现断崖式下跌,但工资停滞、就业不确定性增加、消费能力相对下降以及心理上的失落感,构成了普遍的现实。而在国际竞争力方面,资本的投资能力受到资产价格和金融风险的影响而减弱,技术创新活力也因研发投入相对减少和产业结构僵化而受到挑战,尤其是在新兴技术领域,日本的步伐未能跟上一些竞争对手。

这段时期,日本并非完全停滞不前,其在某些领域依然是技术和质量的标杆。但相比于其辉煌的过去和全球其他国家的快速发展,日本经济的国际竞争力确实经历了一个相对黯淡的时期。它更像是在一次重摔之后,努力站起来,但步伐沉重,需要时间来重新积蓄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近刚看了一本讲日本“失去的十年”的书,从社会学的角度作了分析。我把我写的书评发给你看。

看能不能给你提供一些资讯。

日本“失去的十年”是怎样的?

评《谁来拯救日本:个体社会启示录

blog.sina.com.cn/u/1231

90年日本股市腰斩和91年日本房地产崩盘后,日本陷入“失去的十年”的痛苦岁月。根据日本内阁府的统计,1991年到2007年日本的平均GDP增长只有1.3%。经济的持续低迷带来了社会变化。政府本身财务恶化,已无力全面保护国民。企业面对低迷的经济环境,也无法对雇员作出终生的雇用承诺。社会风险直接分配到个人身上,日本国民必须直接面对个体化社会带来的巨大风险。如今日本已是个体社会了,相比十几年前的集体社会,这个巨大的转变是如何演化的。黄亚南的《谁来拯救日本:个体社会启示录》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通过每年日本畅销书来分析日本国民价值观的演变。

一个时代会产生一个时代的流行,流行语和流行商品非常敏感地反映出该时代的特征。通过日本人的阅读来梳理他们的价值观变迁不失为一种科学的尝试。

85年广场协议后,日本经济一片大好。89年日本企业2000亿日元秒杀洛克菲勒中心,东京地价相于全美国的地价。教师和学者无不乐观地表达类似的内容“受惠于出口的扩大,日本成为拥有资产最多的国家。战后一直是以美国为首,到21世纪恐怕就是以日本为首。”

91年泡沫破灭,人们还处在欢宴的余韵之中。当年的畅销书《Santa Fe》是宫泽理惠的全裸写真集。写真集看不出一猥琐的内容,充满着青春气息。日本国民对于经济繁荣还存在错觉,认为泡沫只是暂时的,政府高官公开发表“日本经济依然在持续增长”。基本上,在91-94年间,人们对经济是乐观的,对现实无感应,马照跑,舞照跳,该干嘛的依旧干嘛,夜夜笙歌好不快哉。

95-97年神话开始破灭了。人们像欢宴过后醉熏熏回家的样子,用脚投票,选了两名滑稽艺人当东京和大阪的领导。巧合的是,畅销书《遗书》,也是一名滑稽艺人松本人志写的。在当时来说,日本各界奉为至上的工作态度是“谦虚”、“谦逊”,演艺圈也不例外,松本人志大胆毒舌的表达风格竟然没有被清理出局,反而受到国民的追捧。人们开始认同积极表达自己意见。作者认为从这畅销书大体可以看出,日本集体社会开始进入个体社会的历史进程,越来越多的国民开始追求表达自己的意见,而不再是写出四平八稳、不瘟不火的文章。企业放弃终身雇用制度,也就意味着放弃对员工终身生活的保障,不再从零开始培养员工。对员来说,雇用环境不再是赖以生活的群体组织,只是一个工作的场所,个人面对前所未有的不安,需要寻找新的生活方式,要掌握在其他企业也能发挥作用的能力。于是,工具类的书畅销了:《超级学习法》,教你如何在知识大爆炸社会里有效地学习;励志类的书畅销了:<脑内革命>,告诉你要乐观面对所有问题,你就会获得快乐和活下去的勇气。可是现实依然没有变好:八百伴公司倒闭,97年9月;第一劝业银行的前任董事长自杀了;大型企业和证券公司有36个高管被捕;管理数万亿客户资产的山一证券破产;北海道拓殖银行破产;日产生命保险公司破产。保险公司的破产,相比银行破产来说,更有像征意义:一签就是几十年的人寿保险是一种长期约定,是对经济持续向上的信心表现。保险公司的破产则体现大家对日本经济失去了信息。人们开始YY了,在YY中寻找精神满足。于是,渡边淳一的《失乐园》上场,以前爱情知识被否定,婚外情的故事给上班族带来了新的精神刺激。

98年到01年,人们在体会到繁华过后的经济现实后,开始面对现实,认识开始过渡到与现实合拍。98年日本政府实行更加彻底的新自由主义改革,放弃对金融业的全面保护,全面开放金融业。这创建了一个自由开放的以自己责任为基础的社会环境,企业必须要在自由化的社会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促使日本社会向个体社会迈进了一大步。畅销书应证了这一点:《幸福的革命》,大家看名字就知道;<大河的一滴>,把人比喻为大河中的一滴水来引发很多人生哲理;《所以你要活下去》、《谁动了我的奶酷》、《富爸爸,穷爸爸》

从02年起,日本国民开始使用身份证象征个体社会的开始。经济依然没什么变化,日本人结束对旧时代的愤懑和对变化的彷徨后,开始寻找适应这一历史巨变的继续生存能力。自己责任成为新的处世原则,须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打造自己的个性。政府取消储蓄保护政策,国民必须依靠自己的能力和判断保护财产。以前日本没有身份证,要证明个人身份有时就拿驾驶照出来,这对没有的人很不方便。国家管理的最小单元,也从“户”转变为“个人”。在02-07年期间,畅销书有几个特点:1.学习外语类和理财类的工具书,人们开始想要了解外界和谋划自己的未来。2.教养类的书:优雅品格的养成、国民性格的分析、书法、俳句的指南。3.家庭温情的书:人们开始回归到家庭和睦温馨的环境中,《东京塔》的故事感动千万人,很多读者在小说中看到自己生活的影子,明白到世上除了男女恋爱之外,还有太多重要的事情。

日本“失去的十年”,在我看来,是一个个体自我觉醒的过程,从依赖到被迫为自己谋划,再到主动适应变化;是人们生活重点从工作逐步回归到家庭的过程,期间经历迷茫与挫折,但也照样还好好的。

user avatar

一:日本经济衰退本来就是各家各话,准确的说是滞胀.就业岗位的减少倒是有明显的感觉,可要是跟欧洲比并不严重,相反众多的软实力是远超很多老牌发达国家的。萌文化周边,动漫,游戏周边这些东西不但有巨大的影响力还产生了极大的产业价值和附加产业价值的。这样的影响力才是性价比最高的。

二:我们大陆人一谈民众生活素质方面有的人真的好奇怪,奇怪的程度就跟弯弯认为我们吃不起茶叶蛋一样的。日本这个国家人民生活水平是极高的,1992年泡沫时候工作有稳定保证,可房价多高!大家没听说过当时东京的地房二价可买下美国吗(注意只是东京)其他基尼系数之类就不说了,1200日元一份大盛馒鱼饭完全可以让中国人吃饱的。滞胀后对日本人冲击最大的是他们自己认为的"正社员‘职位的减少即沒有保障工作岗位的增加,扪心自问当今天下你们有多少人自认一份工作让你做到退休的,你们压力会小吗?

现在的形势对中日二国都是很大的机遇,可惜这二个国家是沒法在走到一起了,看问题我们国人太过乐观太过自负。在强有力的领导下,我们的祖国需要的不只是工业产业实力还多多少少需要一些运气。我们什么都沒有的时候还有希望,就更别说现在有了很好的基础,他们什么都有也只是貴宾犬。大家好好努力吧!公兔们使劲曰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