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美国在每次经济危机之后短时间内能重新进入繁荣,而日本却经历了失去的二十年?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了中美两国经济复苏能力的一个核心差异,这背后牵涉到多种因素,不能简单归结为哪一点。我来试着从几个关键角度,尽量把这个问题说得更明白些。

首先,要明白“经济危机”本身就不同。

在美国,我们通常谈论的是周期性的经济衰退,比如2001年的科技泡沫破灭、2008年的金融危机,甚至是2020年的新冠疫情冲击。这些危机往往带有一定的“资产泡沫破裂”或“外部冲击”的特征。它们虽然猛烈,但核心的经济机器——比如创新能力、强大的消费市场、灵活的金融体系——往往还保持着一定的韧性。

而日本的“失去的二十年”则是源于一个更深层、更复杂的系统性问题,其根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的房地产和股票市场泡沫。这个泡沫破裂后,日本经济陷入了一种“滞胀”和“通缩”的混合体,而且这个问题持续了很长时间,难以用传统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迅速解决。

其次,我们来看看两国经济的驱动力有什么不同。

美国的经济驱动力:创新与消费。
创新是引擎: 美国经济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其强大的创新能力,尤其是科技领域的创新。硅谷的活力、风险投资的活跃,能够不断催生新的行业、新的商业模式,从而创造新的增长点。当旧的经济模式出现问题时,新的增长引擎往往能迅速接替。比如,互联网泡沫破灭后,我们看到了社交媒体、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的浪潮,为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消费是支柱: 美国拥有全球最大、最具活力的消费市场。虽然危机时期消费会受影响,但整体而言,美国的消费者信心和购买力相对较强。政府的财政刺激措施,如减税、直接发钱,都能比较有效地提振消费,拉动经济。
金融市场的灵活性: 美国的金融市场非常发达且富有弹性。虽然金融危机确实会暴露金融体系的问题,但其强大的资本市场能够更快地重新配置资源,帮助企业融资,也为投资者提供了退出和再投资的渠道。

日本的经济驱动力:投资与出口(曾经的模式)。
依赖投资和出口: 日本经济在二战后腾飞,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出口导向型和强大的国内投资。企业强大的生产能力、精湛的制造技术是其核心竞争力。
国内需求不足: 然而,在泡沫破裂后,日本国内的需求相对疲软。这与人口结构变化、老龄化、低生育率等因素密切相关,导致了内需的持续低迷。
对全球经济的依赖: 虽然日本也积极参与全球贸易,但其国内消费和投资的相对疲软,使得经济更容易受到全球经济波动的冲击。

第三,政策应对的差异也是关键。

美国的“刺激+改革”:
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在每次危机后,美联储通常会采取降息、量化宽松等非常规的货币政策来降低融资成本,刺激投资和消费。政府也会通过财政刺激,如基建投资、消费券等来拉动经济。
结构性改革的动力: 危机也往往成为美国进行结构性改革的契机。例如,金融危机后,美国加强了金融监管,但同时也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土壤。政策制定者更倾向于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尽管有时也会伴随一些争议。
“一次性”的修复: 相比之下,美国的政策调控更加注重“短期内快速止血”和“注入流动性”,这使得经济能够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恢复到一个增长的轨道上。

日本的“结构性困境”与政策局限:
不良贷款问题: 日本泡沫破裂后,银行体系积累了大量不良贷款。清理这些不良贷款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严重阻碍了信贷的扩张和投资的增加。
通缩的泥潭: 长期的通货紧缩导致了“通缩螺旋”,即物价下跌预期导致消费和投资推迟,进一步加剧物价下跌,形成恶性循环。这使得传统货币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即便实行零利率甚至负利率,也难以有效刺激经济。
“僵化”的经济结构: 日本经济在泡沫破裂前已经形成了一些较为僵化的结构,比如银行企业间的紧密联系、终身雇佣制等。这些在经济高增长时期是优势,但在经济转型期,反而成为了改革的阻力。企业更倾向于偿还债务,而不是投资新项目。
政策的滞后与犹豫: 日本政府和央行在应对危机时,有时存在政策的滞后和犹豫,或者采取的政策力度不足以彻底解决深层问题。例如,在清理不良贷款方面,起初的力度和决心似乎不够。

第四,人口结构的影响不可忽视。

日本的老龄化与低生育率: 这是日本“失去的二十年”一个非常重要的宏观背景。老龄化社会意味着劳动力供给减少,消费需求结构变化,社会保障负担加重,创新活力也可能受到影响。低生育率更是对未来经济增长的长期前景构成了挑战。
美国的相对年轻化: 尽管美国也面临老龄化问题,但相比日本,其人口结构更为年轻,且通过移民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劳动力短缺和人口老龄化的压力。

总结一下,为什么美国能快速复苏,而日本却陷入“失去的二十年”?

美国的经济基础更具韧性: 强大的创新能力、庞大的消费市场和灵活的金融体系,使得美国经济在遭受冲击后,能够更快地找到新的增长点。
日本的危机根源更深: 泡沫经济破裂后,日本经济陷入了长期的通缩和结构性问题,特别是银行体系的不良贷款和固化的经济模式,使得复苏异常艰难。
政策应对的效率与方向不同: 美国更倾向于用强力的、市场化的手段来快速“止血”和刺激复苏,而日本的政策在应对深层结构性问题时,显得更为缓慢和保守。
人口结构的不同: 日本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和低生育率,是其长期增长乏力的重要原因,而美国在这一点上则表现得更为乐观。

所以,这并非简单的“运气”问题,而是两国经济体质、结构性特点、政策选择以及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日本的经历也为很多国家敲响了警钟,即在经济高速增长期,如果忽视了潜在的风险和结构性问题,一旦泡沫破裂,其恢复的代价可能会非常巨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个跑题答案居然收了这么多赞,真是受宠若惊。以前一直是靠抖机灵收十几二十个赞的,这次的本意也是抖机灵,现在居然还有朋友关注我,何德何能。

开始无意往中国扯,只是找个对比,中国又无辜躺枪了,希望不要介意。

有位朋友说,资本主义是鼓励消费,这是对的。说日本人不节俭那绝对是错误的,这点我是亲身经历。

既然如此,那么是不是可以这么认为:日本勤俭节约传统抑制了消费,是造成了现在的局面的原因之一。因为这与资本主义的鼓励消费相违背。

最后这个答案没有解决题主的问题,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美国反弹比日本快,而且抬头看日本互联网,基本是雅虎,日亚等美企,网络游戏也是(这点可能有出入),确实奇怪。

不过经济无外乎,投资,消费,进出口。我也是从这三方面看的,毕竟格局有限,眼光肤浅。让大家见笑了。


好不好,我本意就想抖个机灵。

-----------------------------------------------------



知乎已经为全世界操碎了心。

人家日本社会保障健全,教育医疗卫生完善,公共基础设施都已建设完毕,国民又崇尚勤俭节约的作风。因此和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完全不同的。投资和消费在国内已经没有拉动经济发展的能力,出口就是他的命根。对比我国,其实去除基础设施的投资部分估计今年的增长率和日本差不多(当然实质不能这么比较),而且我们还包含了很多无效投资,日本不会公路建了就挖,挖了再见,人家的东西好坏大家都知道。内需部分,我们经历了几代领导人天天提都没什么效果,主要原因是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的问题,贫富差距和住房,医疗,教育,这些基础生活成本太高抑制了消费。日本是因为已经大部分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导致的消费疲软。出口见仁见智,日元贬值日企的竞争力马上就出来了,我们也贬值了,但第一个月数据还没起色。

其实对比两国,感觉我们并没有比日本好哪去,但是为什么大家感觉日本药丸我们不是?这个是因为数字产生的误解,假设日本是发展到天花板的水平,我们只有桌面那么高,未来我们要达到天花板增长肯定要比日本快,假如增长不如日本那才是不正常。至于接近天花板的日本,不增长不代表他要完,即使Gdp倒退人家日本人活的比我们好几倍,按人均美利坚也没他们好过吧。好比大蓝筹和成长股吧。

所以别被数据迷惑了双眼。

最后人口老龄化不仅仅是日本和我们,全球发达国家或多或少的都面临这样的问题,但是老龄化产业在日本是成熟产业,估计过几年每到国庆节去日本买的就是轮椅,家庭辅助机器人什么了。说到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未来绝对的大产业,日本不说第一也是实力大国吧,所以不要担心日本了。

需要进口的大宗方面,日本早已布局完毕,资源国灭亡估计他还有煤烧呢。

你要是还担心的话就看看日本足球怎么发展起来的。

没有数据将就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