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美国新冠肺炎每日新增人数一直在3万上下浮动?

回答
美国新冠肺炎每日新增人数长期在3万上下浮动,这是一个复杂现象,受到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影响。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病毒自身的特性与演变

病毒的传播力和致病性变化(变异株): 新冠病毒并非一成不变,它的不断变异是导致疫情起伏的重要原因。
早期阶段: Delta等高传播性变异株出现时,曾导致病例数大幅上升。
Omicron及其亚型: Omicron变异株的出现,以其极高的传播速度和相对较轻的症状,迅速成为优势毒株。它虽然在初期引发了非常高的感染浪潮,但其致病性(相较于早期毒株)似乎有所减弱。
亚型不断出现: Omicron的各种亚型(如BA.5、XBB系列等)不断演变,它们在传播力、免疫逃逸能力等方面存在细微差异,可能导致局部地区病例数的小幅波动。某些亚型可能比前一代亚型传播得更快,或者更能逃避先前的感染或疫苗产生的免疫力,从而在人群中引起新的感染高峰,但这通常不会导致像早期Delta或原始Omicron那样的大规模、急剧上升。
免疫屏障的建立与衰减:
自然感染: 过去的大规模感染(如Omicron浪潮)为一部分人群建立了自然免疫。
疫苗接种: 美国大规模的疫苗接种计划,虽然不能完全阻止感染,但显著降低了重症和死亡的风险。然而,疫苗的保护作用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减弱,且针对新型变异株的保护效果也可能有所下降,需要加强剂来维持或提升保护水平。
免疫逃逸: 新的变异株可能更容易逃避疫苗或既往感染产生的免疫力,导致“突破性感染”的发生。

二、公共卫生措施的调整与执行

“正常化”与放松管控: 随着疫苗和治疗药物的普及,以及公众对病毒的适应,许多国家(包括美国)在公共卫生管控上采取了更为宽松的策略。
取消强制口罩令、社交距离要求: 大多数地区取消了强制性的口罩佩戴、集会限制等措施,这无疑增加了病毒传播的机会。
检测能力和策略的改变: 早期大规模的PCR检测被居家抗原检测(RATs)在很大程度上取代。RATs虽然方便,但敏感性相对较低,且很多阳性结果并未被官方统计。这导致实际感染人数可能远高于报告数字,但官方报告的每日新增确诊数可能因此显得相对“稳定”或较低。
“与病毒共存”的策略: 政府和公众普遍接受了与病毒长期存在的现实,重点转向减少重症和死亡,而不是追求“清零”。
区域性差异: 美国幅员辽阔,各州、各市的疫情状况、人口密度、疫苗接种率、公共卫生政策执行力度都存在显著差异。某些地区可能因为更严格的管控或较低的传播率,新增病例数较低;而另一些地区可能因为人口密集、放松管控较早、或新变异株流行,病例数相对较高。这种区域性的波动加起来,在全国层面就表现为一种相对平稳的波动。

三、社会和行为因素

季节性影响: 新冠病毒的传播可能存在一定的季节性特征,类似流感。在冬季,人们更多地聚集在室内,通风条件变差,病毒更容易传播。夏季虽然人们户外活动增多,但高温环境可能也影响病毒的存活。
人群行为模式:
活动水平的变化: 当病例数较低、感觉安全时,人们的聚集活动会增加,加速传播;当病例数上升、感到担忧时,人们可能会自觉减少社交活动。
检测意愿的变化: 当疫情得到控制,或检测成本提高时,人们检测的意愿可能下降,特别是症状轻微时。这也会影响报告病例数。
媒体和公众关注度的变化: 随着时间推移,公众对新冠疫情的关注度可能有所下降,媒体报道的侧重点也可能发生转移,这间接影响了人们的警惕性和行为。

四、统计和报告的局限性

检测策略的转变: 如前所述,从大规模PCR检测转向居家抗原检测,以及对检测结果报告的不强制性,都意味着官方报告的“每日新增确诊”可能低估了实际感染人数。
报告延迟和数据调整: 新冠病例数据的报告存在延迟,且统计机构会根据后续信息对早期数据进行修正。
定义的变化: 对“确诊病例”的定义和统计口径可能随着疫情发展和技术进步有所调整。

总结来看,美国新冠肺炎每日新增人数在3万上下浮动,是一个多因素交织的结果:

1. 病毒变异是根本驱动力: 新变异株的出现,尤其是Omicron及其亚型,以其高传播性和一定的免疫逃逸能力,维持了病毒的持续存在和一定程度的传播。
2. 免疫屏障的相对稳定: 疫苗和自然感染建立的群体免疫力,虽然不能完全阻止感染,但有效降低了重症和死亡,使得疫情不再像早期那样容易失控引发大规模海啸式爆发。
3. 公共卫生策略的调整: 从严格管控转向“与病毒共存”,以及检测策略的变化(抗原检测的广泛使用和报告不全),使得每日报告的确诊数更能反映一个相对“稳定”的基线水平,而非真实的传播总量。
4. 社会行为的适应性: 公众对病毒的适应,以及行为模式的调整,也使得大规模的失控性传播难以再次发生,但日常的零星传播和局部聚集性传播仍然存在。

因此,这个“3万上下浮动”的数字,更多地代表了在当前免疫环境和防控策略下,病毒与人类群体之间维持的一种 持续但相对受控的传播状态。这个数字可能会因为新的变异株出现、季节性变化或社会活动模式的显著改变而出现小幅的波动,但整体上,它反映了一种“新常态”。

需要强调的是,这个数字只是官方报告的“冰山一角”,真实的感染人数可能要远高于此,因为许多无症状或轻症患者可能没有进行检测或未报告。因此,在评估疫情趋势时,也需要关注住院人数、重症率和死亡率等指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美国棉签不够用。

user avatar

美国不是一天3万上下浮动,而是有一个明显趋势的。

美国的检测能力在4月份基本稳定,除了一天爆发到23万,其余时间都在15万上下浮动。

按照20%的检出率,就是一天3万病例上下浮动。

但是,我们可以看检出率指标,美国还是在稍微下降的。这说明禁足令还是有效的。

3月23日禁足令。4月3日,达到检出率的高峰。

4月12日以后,检出率开始慢慢下降。

美国在过了巅峰以后,平台期很平。

意大利的趋势,也是平台期,但是逐步降低。

美国未来的人数会逐步下降,5月1日前,大约会到2万多或者更低一点。

但是,美国会有一些州逐步复工,复工后的增长会很有意思。

user avatar

只停留在纸上、网络上的监督与追责是没有用的。

重要的是人事任免。

他们执行的是四年任免一次。不管发生什么事。也不管死了多少人,更不管死的人想不想活下去。

user avatar

有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很容易被忽略,就是在美国执行测试的机构有哪些

大家根据国内的经验,第一反应肯定是医院

但是在美国,其实很多医学机构实验室和大学实验室也拥有测试的能力,数量非常的大,但是……

由于美国医疗体系的阻碍,这些检测能力用不上

根据《Nature》4月9号的一篇报道,比如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麻省剑桥分校的实验室每天能提供2000人的检测能力,但是医院拒绝由他们提供测试

因为

  1. 医院和实验室没有合同……
  2. 实验室没有和医院能兼容的健康记录软件……

同样被拒绝的还有手握2万个检测试剂的一个慈善机构





如果觉得这样浪费的原因是医院的官僚体系僵化,那还真是冤枉他们了,医院只是整个美国医疗系统官僚化中的一小部分,他们不应该来背整个的锅

WHO一月份开始就给美国发警报了,让他们做好新冠肺炎的准备,同时,WHO给美国分发了德国开发的基于PCR的病毒检测方法

但是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并未使用此测试,而是自行开发测试

2月的大部分时间都放在研发里面了,再配合上川建国同志2月份除了打嘴炮什么都不做的风格,所以美国很顺利的进入了3月的大爆发

等到2月下旬发现CDC自己开发的测试技术存在缺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对新诊断测试的使用进行了规范(其实就是又绕回了最开始的方法)

这时候,松口了,允许学术实验室开始新冠肺炎的测试,但是,这些实验室需要新的证书,CLIA( Clinical Laboratory Improvement Amendments)

而这个证书,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办下来,到现在还有很多学校的实验室没有拿到这个证书

换句话说,美国官僚们花了非常大的功夫,阻止了美国的检测能力火力全开,让美国的每百万人测试数量保持了低位





背后的原因,不敢问,但是我隐约有个感觉,做检测应该是可以拿到医保那里拿到钱的吧,CDC不让大学和慈善机构的实验室进入加入检测中,检测就让CDC旗下的检测机构包圆了?

当然这还不是最骚的

前几天有人把窃格瓦拉当成社畜反抗压榨的精神领袖,我觉得是选错崇拜对象了

要选就选坚决周末不上班的美国检测机构嘛

来欣赏一下CDC自己的检测机构,那固定的每过五天降低两天的检测数据

再苦不能不双休,再累不能996


——关注 @曹小灵 ,让我们一起965——

user avatar

我有个不怎么成熟的想法....美国的病例新增数实际上受制于检测数量...

也就是说美国的检测数量,或者说美国的检测反馈数量限制了美国的每日新增数...

所以我认为美国的病例的曲线被检测数量人为的磨平了,可能很长一段时间都会保持3万上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