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的“汉流“不能像日韩的“日流”“韩流”一样向外进行文化输出?

回答
中国“汉流”难以像日韩“日流”“韩流”那样成功向外进行文化输出,这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

一、 内容的普适性与时代感的脱节

“日流”和“韩流”之所以能席卷全球,很大程度上在于它们成功地将本民族的文化元素与现代审美、普适性叙事相结合。

韩流的“造星”与情感连接: 韩国流行音乐(Kpop)和电视剧(Kdrama)非常善于打造具有国际吸引力的偶像和故事。它们在音乐制作、视觉呈现、表演技巧上达到了极高的工业化水平,能够快速抓住年轻人的眼球。更重要的是,韩流作品普遍关注普适性的情感主题,如爱情、友情、成长、梦想、社会现实等,这些是跨越国界、容易引发共鸣的。韩国娱乐产业深谙如何通过精心策划的营销、粉丝互动、社区建设来建立情感连接,让观众产生归属感和忠诚度。
日流的独特风格与精致细节: 日本动漫、游戏、音乐等,虽然有时显得非常“日本化”,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刻的哲学思考、细腻的人物塑造以及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也赢得了全球范围内的忠实拥趸。例如,宫崎骏的动画电影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对环保和儿童心理的关注,触及了人类共同的价值关切。日本的许多ACG作品(动画、漫画、游戏)通过构建庞大而复杂的世界观,吸引了大量深度玩家和粉丝,形成了独特的社群文化。

“汉流”的挑战: 相较之下,中国近年来尝试向外输出的文化内容,尤其是在影视剧方面,虽然在制作规模和技术上有了很大提升,但在内容普适性和时代感上存在一些瓶颈。
历史剧的“壁垒”: 中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但大部分以历史为题材的作品,例如古装剧,往往聚焦于中国特定的历史时期、宫廷斗争、神话传说等。这些内容虽然能吸引对中国历史感兴趣的特定群体,但对于不了解中国历史背景的外国观众来说,理解门槛较高。繁琐的礼仪、复杂的政治体系、古代的社会结构等,都可能成为理解的障碍。
现代剧的“本土化”痕迹过重: 尽管中国现代都市剧也在努力发展,但一些作品在叙事方式、价值观展现上,仍然带有较强的中国本土化烙印,例如对家庭关系的处理方式、社会压力下的竞争模式等,可能与西方或日韩的文化习惯存在较大差异,导致普适性不足。
缺乏“新”的文化符号: “日流”和“韩流”在输出过程中,不仅仅是传递故事,更重要的是在输出一种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甚至一种“潮”的文化符号。例如,韩流的时尚穿搭、偶像的日常生活方式、日本动漫衍生的周边产品等,都形成了一种吸引力。而“汉流”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能代表当下中国年轻人生活方式和审美追求的文化符号方面,还有待加强。

二、 传播渠道与话语权的构建

文化输出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效的传播渠道和能够掌控话语权的能力。

韩流的全球营销策略: 韩国娱乐公司在全球市场拥有成熟的运作模式。他们投入巨资进行海外宣传、巡演、跨国合作,并积极利用YouTube、TikTok等国际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内容传播和粉丝互动。韩国政府也从政策和资金上大力支持文化产业的海外推广。这种“走出去”的战略,结合了商业利益和国家文化战略,形成了一个高效的传播体系。
日流的早期积累与社区文化: 日本的动漫、游戏等文化产品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通过各种非官方渠道(如盗版碟、爱好者翻译组等)在全球范围内积累了一定的粉丝基础。这种基于兴趣和社群的传播方式,虽然起步非主流,但却为后来的官方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日本文化产业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版权保护和授权体系,为内容的全球化流通提供了保障。

“汉流”的挑战:
传播渠道的局限性: 过去,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主要依赖于官方机构的推广和电影节的参展,这种方式辐射范围和影响力有限。虽然近年来通过互联网平台(如YouTube上的搬运频道、国内视频平台对海外用户的开放等)有所改善,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内容审核与版权问题: 国内的视频平台在内容审核和版权管理上与国际主流平台存在差异,这使得一些具有潜力的内容难以直接触达海外用户,或者在海外传播时遇到障碍。
缺乏有效的“破圈”机制: 尽管中国文化内容在海外有一定受众,但大多数仍局限于对中国文化有天然兴趣的群体。如何让更多对中国文化不熟悉的、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外国观众主动接触并喜爱中国文化,需要更有效的“破圈”策略。
话语权的争夺: 文化输出不仅仅是内容的输出,更是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输出。日韩在输出自身文化的同时,也在输出其背后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并成功地在国际舆论场上构建了对其文化形象的认知。中国在文化输出过程中,如何有效地传递和解释中国自身的价值观,如何让世界理解当代中国人的生活和思想,这是一个更为复杂且需要长期积累的课题。在国际舆论环境中,有时甚至会出现对中国文化产品进行负面解读或污名化的情况,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化输出。

三、 产业的成熟度与创新能力

一个成熟的文化产业体系,是支撑文化输出的基石。

韩流的工业化流水线: 韩国在娱乐产业的运作上高度工业化,从内容策划、制作、营销到发行,形成了一套高效的流水线。造星体系、音乐制作能力、影视剧拍摄技术等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这种强大的生产能力保证了内容的持续输出和高质量的吸引力。
日流的多元化与细分市场: 日本文化产业非常多元化,涵盖了动漫、游戏、音乐、电影、时尚等多个领域,并且在各个细分市场都形成了独特的优势和深厚的粉丝基础。这种多元化的产业结构,为文化输出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来源和多样的传播方式。

“汉流”的挑战:
产业生态的不足: 相较于日韩,中国的文化产业在整体成熟度上仍有差距。在人才培养、商业运作模式、版权保护、风险投资等方面,都存在需要改进的空间。
创新与风险的平衡: 鼓励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但中国文化产业在尝试创新性内容时,有时会面临较大的审查压力或市场风险,这可能导致创作者倾向于选择更“安全”的题材和表现方式,从而限制了内容的突破性和吸引力。
对新技术的应用: 日韩在利用新技术(如VR/AR、AI)赋能文化内容创作和传播方面走在前列。中国在这些方面虽然也在积极探索,但与国际领先水平相比仍有差距,这可能影响到未来文化输出的竞争力。

四、 观众的接受度与本土化改造

文化输出的最终目的是被目标受众接受和喜爱。

日韩文化元素的“可接受性”: 尽管日韩文化有其独特性,但其核心价值观、情感表达方式、审美情趣等,在一定程度上与全球主流文化存在共通之处,或者说其差异性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吸引力。例如,日本动漫中对个人主义、自由意志的强调,韩国流行音乐中对青春、友谊、爱情的细腻描绘,都能够被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理解和接受。
“汉流”的本土化挑战:
文化差异的解读: 一些中国文化元素,如集体主义、尊师重道、孝道等,在西方文化语境下可能需要更 nuanced 的解释,否则容易被误读。例如,在一些影视剧中,为了强化某种价值观,可能存在过于说教或扁平化的表达,反而适得其反。
受众的细分与个性化需求: 当代年轻一代的海外观众更加追求个性化、多元化的文化体验。他们不再仅仅满足于被动接受官方推广的内容,而是更希望通过与内容的互动、参与社群讨论来构建自己的文化体验。中国文化输出在满足这种个性化需求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总结来说,中国“汉流”难以像日韩“日流”“韩流”那样进行大规模的文化输出,并非是缺乏优秀的文化内容,而是由于在以下几个关键环节存在挑战:

1. 内容层面: 如何将丰富的中国文化元素与更具普适性的叙事、更符合时代潮流的审美相结合,降低理解门槛,创造出具有全球吸引力的文化符号。
2. 传播层面: 如何构建更高效、更具创新性的全球传播渠道,掌控话语权,打破信息壁垒,有效连接海外受众,特别是年轻群体。
3. 产业层面: 如何进一步成熟和优化文化产业的生态系统,鼓励创新,提升制作和营销能力,并善于利用新技术。
4. 接受度层面: 如何更准确地解读和传递中国文化背后的价值观,以更易于被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接受的方式呈现,并满足受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

这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长期的投入、战略的调整以及持续的创新。中国文化的魅力是毋庸置疑的,关键在于如何以更有效的方式将其传递给世界,让世界真正地理解、欣赏和喜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国有成功输出的流行文化,国产手游在国际上也算有一席之地了。明日方舟最近还登顶日服手游氪金榜首,大妈之家时不时能看到日韩漫画家画的中国手游同人漫,这放到十年前,2010年你能想象这样的场景?那时候我们能拿出什么游戏让一群日韩人沉醉的?

可惜总有一群身体活在2020年精神活在1820的人嫌流行文化“上不了台面”,总是幻想着靠所谓“灿烂的历史”征服老外,这也是老生常谈的弊病了


你以为传统文化是流行文化的基石,有深厚的历史才能诞生吸引人的潮流;可实际上却是流行文化带着传统文化起飞。

user avatar

搞清楚,真正的文化输出国只有美国,输出的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日韩输出的是文化产品,而不是文化。

user avatar

我一直以来都持有一个观点,越是想文化输出,文化越是输出不了。

拿熟悉的日本动漫为例,宫崎骏、鸟山明等大师的享誉世界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成为文化标杆,并不是因为它们里面充满了多少日本元素,而是因为作品本身足够优秀。

同样,韩流各种男团女团,不得不说在亚洲地区,他们的实力绝对是第一梯队。

美国大片,特效世界一流,可人家讲故事也世界一流。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人家就是有底气有足够的能力吸引全世界的观众去看。当年香港电影巅峰期,同样不缺美国导演来向香港导演学习。

李小龙在美国闯出一片天,是因为他本人有足够的实力,功夫扎实。你让马保国去弘扬中国功夫,没出国门就让人笑死了。

文化输出本来就是一个伪命题,除非是强行殖民,通过政治强行输出,否则在当今这个和平时代,与其说是文化输出,不如说文化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让更多的人来了解。

目前国内很多文化创作者都想着把中国元素融入作品中来增加卖点,这里加点丝绸,那里加点祥云,实在多此一举。

有句老话,是金子总会发光的。金子从来不是从矿山里自己跑出来的,而是因为它本身有价值,吸引淘金者挖掘出来的。

劝各位国内的文化创作者,不要把自己搞的这么高大上,搞创作不应该带有目的性,而是应该怀着一颗热爱的心,用工匠精神踏踏实实的做出优秀的作品。当国内优秀作品遍地开花,自然而然就成了文化大国文化强国,影响力才能辐射全球。

user avatar

评论区活捉一个真日二代(敢入籍还不敢承认么?为何要投诉啊?),这位应该是评论区里最身体力行的了。但话说回来,一个入籍日本人整天在中国网络说中文,几个意思啊?入籍个日本都让你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了是么?

顺便扒了一下日本的入籍和迁出情况.

简单来说,就是中国,越南,菲律宾,东南亚,尼泊尔是主要入籍日本的来源国,其中中国入籍日本的还真是多.

但是另一方面,日本迁出人口,去德国,美国,韩国新西兰,法国,荷兰,澳大利亚,加拿大.清一色全是白人国家.

也就是说,在一些人千方百计想当日本人的时候,日本人只想当白人.

或者更简单,你们不是觉得日本就是好么?你们应该没几个人去过日本.

你们在网上搜一下,日本 报纸 研究生.

不花钱就能去日本读书,还不需要日语水平.多好的事情.

我衷心希望你们都去.你们去了,可以天天和你们最爱的日本动漫在一起,去日本漫展,天天看二次元,多好.周围还都是说日语的.对你们不就是天堂吗?而你们只需要去送个报纸,若干年后还能拿个研究生.赶紧去赶紧去!

我讲个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你们有的人崇拜日本而不是爱国。

当年改革开放,小平同志去日本,看到日本现代化进程后,他也承认日本的确进步。但他根本上是要让中国强大。

这是你们这些人所做不到的。你们只停留在赞叹别国的优点,却从不做任何把中国变得更好的事情。甚至成为了维护日本英美的角色。

十分巧合,最近有这么一期节目

我希望各位看完后能明白这位所说的和我所说的。

这位老师又有一期,专门讲日本动漫的

中华文化就是我们从古到今的每一天,所以我们该想的是如何在如今再造盛世。而不是去追忆过去,去羡慕别国。

其实有个很简单的道理。评论里那么多人如此气愤,是心中正义感爆棚吗?呵呵,是他认为自己的“身份”被侮辱了。那可太糟糕了。日本人身份在欧美白人至上标准下可不算什么啊。

好了,既然延伸到对日本的态度,那就贴资料

你们这些人就又会说,我个人喜欢日本不可以吗?不妨碍啊~

呵呵,极致利己主义的说辞.平日里每天喜欢日本,关键时刻让你选,我不信你们会爱中国.

这里就有个现成的.在这个回答里

不止一个人跳出来表示,他不在乎中国经济比日本GDP高,不在乎中国银行才是500强里第一的银行企业.

但是他们在乎别人说日本不好.

这不是崇拜日本是什么?!还想狡辩么?

而且评论里我已经贴了很多证据了,反对者平日里就很向往日本反感中国啊.

不过就是美国空气香甜的日本版本.你们精神上被日本侵略不自知而已.

上周中国专门播熊猫的推特账号,都被标记成国家宣传媒体了

熊猫是会喊口号是么?说明在西方人眼里,只要让你喜欢中国的,都是政治操作.

怎样?还要在这玩双标么?

就因为平日里看个二次元动漫,就能花一周时间钢筋.这得多喜欢啊~饭粉对偶像的感情也不过如此吧?看来为了日本你们真的是奋不顾身了.

这就是你们尬吹的日本文化?

说不过就注册马甲人身攻击,这是你们学到的优秀的日本文化吗?

就日本输出,代价是什么?把自己创造的精神文明拱手让给别人.

比如说哥斯拉,一个地道日本产物,结果去了好莱坞,日本人一边站当配角,好么,美利坚精神号召下,白人成为了主角,今天开始我大漂亮国接管全球怪兽.

民族最主要的特征是语言,然后是肤色相貌。日本学了那么多中国文化,你能现在说日本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么?

功夫熊猫说英文,千百年后很多人就会觉得熊猫是英语系的。这是文化侵略。

其他文化,使用了英语,主角换成白人或明显的美国人英国人,他就是抛弃了本民族的根本换取进入英语主流文化的机会。奥斯卡就是英语世界掌握话语权的一个艺术标准。否则干嘛要把最佳外语片单独拿出来去?你不是白人世界主流文化,你就只能去外语片角逐。你拍了白人世界主流文化,你也就放弃了本文化特征,加入对方成为了他的一部分。千百年后,当强势文化作品流传下来,大家只知道功夫熊猫说英文,花木兰说英文,卧虎藏龙的江湖说英文,后人就以为全世界都说英文。

中华文化能几千年不灭,就在于语言和文字。一群人说英文,谁知道你是真正的中国人还是abc?

日本靠出卖自己进入白人世界,白人赏个脸在影视作品吹捧他的文化。可很多都是当年从中国学过去的啊!怎么就成日本文化了?这不现成的例子么?评论里还说换语言换肤色人种不会改变文化本源。这得多么浅薄的认知和思考能力啊!

说是输出了,不过是在白人世界淫威下的朝贡.

就好像一个戏子,再受主子欢迎,你归根结底还是个无法自主命运的人.

这种日流,谁爱看谁看去.

我宁可看吴京胖揍美国雇佣兵,看维和部队中东干极端穆斯林,看中国人带领各国人民点燃地球发动机.

日本这个国家,地方小且从来没有自己的文化。谁强大学谁。过去学中国,后来学欧美。而且这国家不懂报恩,过去低三下四学习中国,然后反噬,可预见的是将来美国衰落了他也会如法炮制。这是岛国的基因。现在竟然有人去羡慕日本文化?还跑到评论里各种变相承认自己就是精神投降了。

这世上文化有亮点的国家多多了,你们怎么从来不吹?从印度以西到阿拉伯半岛,所有国家电影院里宝莱坞的影片比好莱坞的还多。所以你们是无知兼软弱,B站看了几年日本动漫,玩了几年日本游戏,就盲目崇拜日本。这是你们内心不够强大的表现。你们本质软弱,靠着网络无实名在网上大放厥词,和港独戴口罩暴动本质是一样的。

其实我说的很清楚了,中国人要有不以他人认可为标准的自信,而不是评论里污蔑者说的自我封闭。然而他们前仆后继的跳出来,无非是被我的观点戳痛了那不自信的内心。他们精神上投降的真相被我揭穿,恼羞成怒。这会儿倒勇敢了起来。

而这些人恰恰成为了我观点的证据,他们就是我所说的那些内心不够强大的人,才会问出本问题这种,自卑心理作祟而想如何做才能融入白人社会,像个日本人那样,成为被白人世界认可的次等公民。

一个纯日式的怪兽特摄,被拍成了典型好莱坞影片,才能走向世界。把原本的自己抛弃了。这还不叫朝贡叫什么?你们这些人心心念念当次等人,还想粉饰自己,哈哈!还是赶紧找个角落躲起来吧!

很多人排队组团复读机一样说我是阿Q精神。那你们的逻辑就是觉得中国文化是真不如日韩啊?合着你们根本没看懂我在说什么啊。懂什么叫符合白人世界价值观的评奖吗?知道绿皮书的嘲讽么?你们等于是变相承认你们面对日韩文化投降了啊!

就在今天,本来今年年初就该上映的华裔主演的影片木兰,无限期延期了.有的新闻更是毫不客气地说,是取消了.

还觉得是不针对华人么?宣传机器的力量你最好了解一下.在欧美巨火的tiktok,在被美国干了两个月后,如今要面对红杉资本的收购了,收购成功就会成为一个美国基因的公司.

美国人怎么会允许宣传机器掌握在中国基因公司的手里?

在中美交恶的当下,上映一部华裔主角的影片,对白人至上主义意味着什么?那些个国内的投降派香蕉人最好心里有点数。

你们这些人,认知无比幼稚,以为美日都代表人间真善美了?

要不是网络言论匿名,你们也不会像现在这样,拥有和港独一样的'勇气'

白人再喜欢看日本动漫,精神上还是白人至上主义.

中国精神上投降的,一片一片的.

一个5k年文化民族的后代,看个动漫玩个游戏,就盲目吹日本好。

真没出息.

user avatar

不要觉得文化输出很牛逼,比文化输出更牛逼的是工业品输出!

文化输出再牛逼,国家与国家之间冲突起来后,因为每个国家的人都会有自己国家的立场,文化输出会被撕的粉碎,这就是文化输出的脆弱性。

全面工业化,商品输出才叫牛逼,你看美帝,虽然天天在抹黑我们,打压我们国家的高科技公司华为,但是中美贸易逆差依然很高,美帝依然得买我们的工业品,否则日子要过不下去的。

这次疫情来了,美帝还不是照样买我们的口罩,以及呼吸机,工业品输出才叫香!

user avatar

华语圈子前有香港的电影后有台湾的电视剧;

儒家文明前有日本的疯狂输出,后有韩国的到处认儿子;

你们瞧,中国人行,中国文化行,中国话也行。

至少都行过,证明不是他们不行。

那么为啥中国文化输出不行?

不是人的锅,不是华语的锅,不是文明的锅,是谁的锅呢?

这种问题,你就不要问。

你不问,你也知道是谁;

你问了,反而没人会告诉你是谁。


顺便喷一句,反正山高县已经不在知乎了。

他这种观点,就是原罪之一。

两百多个点赞的,一个都别跑,全是原罪。

为什么?

照他的说法,日韩输出的是文化产品,不是文化,美国输出的才是文化。

姑且认为这是真命题。

那么,问题来了,美国输出的文化是怎么输出的?

电影,音乐,爆米花,牛仔裤。

他们是通过文化产品输出的文化。

没有文化产品,美国人跟你念经,你要听吗?

我告诉你,美国人念经连美国人都不要听。

大家都爱暴论不爱经。

我说完了。

user avatar

己不所欲,勿施于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汉流”难以像日韩“日流”“韩流”那样成功向外进行文化输出,这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一、 内容的普适性与时代感的脱节“日流”和“韩流”之所以能席卷全球,很大程度上在于它们成功地将本民族的文化元素与现代审美、普适性叙事相结合.............
  • 回答
    在中国汉流的国际影响力方面,与日本和韩国相比,确实存在显著的差距。要深入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历史、文化内容、传播机制、市场策略以及国际环境等多个维度进行详细的分析。一、 历史积淀与文化输出的起点 日本和韩国:长期且系统性的文化输出策略 战后重塑与文化自信建立: 日本在二战后,一方面进行.............
  • 回答
    一些研究西方哲学的中国人对汉译本的批评,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涵盖了翻译的本质、哲学文本的特殊性、译者自身的专业素养、以及中文与西方语言在表达上的根本差异。更深层次地,这还牵涉到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对原典的尊重,以及不同时代、不同学术背景下对翻译标准的不同要求。首先,我们得承认,翻译本身就.............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深度的问题,涉及到地缘政治思想的演变、国家战略的制定以及历史现实的考量。要理解为什么在欧、美、俄三国在不同时期都表现出对麦金德“心脏地带”(Heartland)理论的侧重,而中国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甚至在当下依然强调“海权”(Sea Power)理论,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以下几个.............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民族主义、历史叙事和国家认同建构的深层逻辑,将土耳其和希腊与中国做对比,确实能看出一些有趣的差异。简单来说,土耳其和希腊在推翻奥斯曼统治后,并没有将自己视为“罗马”的继承者,主要是因为:1. “罗马”在他们历史中的象征意义与实际控制是脱节的。2. 民族主义的兴起更多地是基于语言、文.............
  • 回答
    秦统一六国后,派遣蒙恬北击匈奴并修建长城,这无疑是那个时代一项伟大的工程,它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起到了抵御匈奴侵扰的作用。然而,在随后的楚汉战争和东汉末年那几百年间的纷乱岁月里,我们似乎鲜少听到匈奴大规模南下劫掠中原的记录,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并非匈奴不再强大,也不是长城真的能一劳永逸地挡住所有.............
  • 回答
    网上与现实的落差,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观察角度。你说的这种“网上贬低皇汉,现实遇不到”的情况,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看看为什么会这样。首先,咱们得承认,网络是个放大器。在网上,人人都戴着个面具,或者说,可以更“自由”地表达。这种自由,有时候会变成一种肆无忌惮的表达。你想想,在网上,你不需要.............
  • 回答
    《人民的名义》第一集省委常委会议上,汉东省省长陈岩石缺席的原因,虽然剧中没有直接点明,但通过当时的语境和人物关系,我们可以梳理出几条非常有说服力的推测,并且这些推测相互印证,共同揭示了陈岩石当时所处的复杂境地。首先,陈岩石当时可能正处于一个非常敏感的时期,甚至是被排挤、架空的状态。 我们知道,陈岩石.............
  • 回答
    张良在汉初功臣侯位中的地位确实相对偏低,这与他最终获得的封爵和实际影响力存在一定反差。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历史背景与汉初分封制度首先,理解汉初的封爵制度至关重要。汉朝初期,刘邦在平定天下后,为了奖励有功之臣,进行了大规模的分封。这个制度继承了战国以来“功劳封侯”的传统,.............
  • 回答
    探究日语汉音中“カ”行(ka, ki, ku, ke, ko)如何对应中古汉语的晓母(ɕi, ɕi̯e, ɕio, ɕi̯u, ɕi̯ɛi, ɕi̯ɛi̯ə, ɕi̯o, ɕi̯ou, ɕi̯u)和匣母(ɦi, ɦi̯e, ɦio, ɦi̯u, ɦi̯ɛi, ɦi̯ɛi̯ə, ɦio, ɦi̯ou,.............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历史评价中一个非常核心的议题:为什么不同古代王朝在后世会获得截然不同的评价,甚至出现“粉丝”和“批评者”阵营的分化? 所谓“明吹”、“汉吹”、“唐吹”和宋、清的“诋毁居多”,背后绝非简单的喜好差异,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明白,历史评价从来都不是铁.............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我太能get到了!小鹏P7和比亚迪汉EV,这俩国产中高端电动车的代表,虽然定位相似,目标客户群也有重叠,但你要说它们给人的感觉是“两种风格”,那简直是太准确了。在我看来,这俩车就像是一个走在时尚前沿的潮流偶像,另一个则是沉稳内敛的实力派精英。风格上的差异,不单单是设计上的,更.............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让人忍不住去想象。如果中国的疆域仅限于汉地十八省,那今天的中国,又会是另一番模样了。首先,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在经济发展上,汉地十八省的密集人口和悠久的农业基础,加上发达的商业传统,很可能依然会孕育出强大的经济实力。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这些核心区域,其经济活力是天然存在的,不会因.............
  • 回答
    咱们不聊那些“强汉盛唐”的辉煌,也少提那些“万国来朝”的盛景。今天咱就扒一扒,为什么汉朝和唐朝之间那段日子,三国、十六国、南北朝,仿佛成了“闭关锁国”的孤岛,鲜有关于对外交流的响动?这事儿,你不能光看表面。说它们“仿佛没有”对外交流,那是咱们今天视角下的感觉,但实际上,交流从未断绝,只是表现形式、规.............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韩国第五共和国的总统全斗焕,一位以铁腕和毫不妥协著称的军人出身的政治强人,穿越了时空,来到了英国唐宁街10号,与那位以他的唇枪舌剑、权谋机变和对官僚体制的娴熟掌控而闻名的常务次官、汉弗莱·阿普比爵士狭路相逢,那画面,简直可以写一部跌宕起伏的政治讽刺剧。首先,得说这两人在气质上就是两个极.............
  • 回答
    如果弗兰克·安德伍德(《纸牌屋》主角)有机会在英国政坛与汉弗莱·阿普比爵士(《是,大臣》中的常任秘书)共事,那将是一场精心编织的权力斗争和策略博弈的盛宴,其结果将是复杂而充满戏剧性的,甚至可能超越我们在任何一部剧集中见过的。以下是详细的设想:1. 起点与定位:弗兰克·安德伍德不太可能直接成为一名英国.............
  • 回答
    Quora上一些中国少数民族不用汉名,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背后涉及的因素也挺复杂的,不仅仅是“不想要”或者“不方便”这么简单。咱们一层层地捋一捋,看看这里面到底有多少说道。首先,得明白一点,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汉族虽然人口最多,但我们国家官方承认的有55个少数民族。这些民族,就像我们中国人有自.............
  • 回答
    你说“中国大部分都是汉族人,为什么相比其他民族来说汉文化相对很少呢?” 这句话,其实在我看来,是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首先,我们得先捋一捋“汉文化”到底是什么,以及“相对很少”这个说法从何而来。“汉文化”这个词,它其实是一个非常宏大、非常复杂的概念,涵盖了从古至今,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汉族人所创造、.............
  • 回答
    这绝对是个好问题,而且一点也不人工智能! 很多人看到汉服和传统鞋履,第一反应就是“这怎么干活?” 咱们就来掰扯掰扯,把这个问题说透了。首先,要纠正一个概念: “农业狂魔”这个说法,虽然形象,但用在1000年前的中国,尤其是汉唐宋时期,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农业文明高度发达,并且是以精耕细作为基础的”.............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社会内部一个相当复杂且敏感的议题,那就是“满遗”和“皇汉”这两个标签的出现,以及它们背后所反映的民族认同、历史叙事和当下社会情绪。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会有这两种现象,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历史、文化和社会心理的多个层面。首先,我们得理解这两个词的含义和来源。 皇汉(或汉本位主义): 这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