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正史中诸葛亮的战功到底有多少?

回答
正史中诸葛亮的战功,如果细细梳理,那可真是一笔一笔账。不能光看他《隆中对》里描绘的宏伟蓝图,也不能只顾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光辉,更重要的是他实际指挥的那些战役,获得的那些成果。我这就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生动点,别像机器写的东西。

要说诸葛亮的战功,那得从他出山开始。那时候的蜀汉,可以说是风雨飘摇,刘备虽然得了汉中,但势力范围相比曹魏和孙吴,还是小了不少。诸葛亮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完成刘备提出的“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宏愿,对抗强大的曹魏。

1. 稳定益州,扫平南中:

刘备夷陵之败,对蜀汉打击太大了,蜀地内部也有些不安稳。诸葛亮这时候就得赶紧把后院给收拾利索了。

平定南中(公元225年): 这绝对是诸葛亮执政初期的一大功绩。当时南中(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云南、贵州和四川南部)叛乱频发,严重威胁蜀汉后方。诸葛亮二话不说,亲率大军南征。他用兵如神,虽然没有一味强攻,而是采取了“攻心为上”的策略。他收服了孟获,让孟获七擒七纵,最终心悦诚服。这一仗,不仅平定了南中之乱,还解决了蜀汉长期的后顾之忧,并且在那儿设立了郡县,加强了统治,还招募了不少南中兵,充实了蜀汉的军事力量。这绝对是战略上的大胜利,为后来的北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北伐曹魏:七出祁山与街亭之败:

诸葛亮一生最主要的功绩,无疑是他对曹魏的多次北伐。虽然最终未能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但他的军事指挥能力和战略眼光,在那几场战役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第一次北伐(公元228年): 这是诸葛亮第一次大规模北伐。他抓住曹魏内部政权交替(曹叡继位)的空档期,兵分两路。
主力沿祁山进攻: 诸葛亮自己亲率主力,从祁山(今甘肃礼县)进攻,大有直捣关中的气势。起初进展顺利,攻取了南安、天水、安定三郡,这说明了蜀汉军队的战斗力不容小觑,也体现了诸葛亮对局势的判断非常准确。
街亭失守的连锁反应: 然而,关键时刻出了岔子。他派大将马谡去守街亭(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东南)。马谡自作聪明,背离了诸葛亮的部署,在山上扎营,结果被曹魏大将张郃用计围困,最终大败。
战略收缩与军事才能的展现: 街亭的失守,导致蜀汉军队失去了前进的优势,形势变得危急。但就在这危急关头,诸葛亮展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他迅速作出反应, “先退兵,然后遣兵粮”,并且在撤退过程中,还能够组织部队,有效抵挡曹魏的追击, “魏将张郃追至,亮拔木作木牛、流马,运粮,皆不绝,而军尽得退。” 尤其是退兵时,还成功地诱使曹魏大将司马懿不敢轻易追击(有“空城计”的传说,虽然正史里没有明确记载是诸葛亮,但反映了当时诸葛亮即便在劣势下,也能通过部署让敌人不敢轻举妄动)。虽然首战失利,但诸葛亮的指挥艺术和部队的纪律性在这次撤退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没有造成更大的损失。

第二次北伐(公元228年): 第一次北伐虽然受挫,但诸葛亮并没有气馁。很快,他又抓住机会,第二次出兵。
袭取陈仓: 这次诸葛亮改变策略,目标是陈仓(今陕西宝鸡市眉县)。他采取了速攻的打法,试图一举拿下。可惜的是,曹魏守将郝昭据城死守,并且早有准备,城池防御坚固。尽管诸葛亮围攻了二十多天,但始终未能攻克。最后因为粮草问题,也只能撤退。这次北伐虽然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但蜀汉军队的进攻能力和诸葛亮的决心仍然让曹魏方面感到忌惮。

第三次北伐(公元229年): 这次诸葛亮采取了声东击西的战术,主力佯攻曹魏的南线(武都、阴平),吸引了曹魏的注意力,然后出兵攻击陈仓。但曹魏方面这次防御更加严密,而且诸葛亮在战略上并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不久之后也撤兵了。这次北伐同样没有取得辉煌的战果,但蜀汉的军事存在依然对曹魏构成了压力。

第四次北伐(公元231年): 这次可以说是诸葛亮北伐中最有希望的一次。
优势与威胁: 诸葛亮这次集结了蜀汉的精锐力量,士气高昂。他采取了稳扎稳打的策略,包围了祁山南边的重镇卤城。曹魏大将司马懿率军前来支援,双方在卤城一带展开了激战。
司马懿的战略: 司马懿吸取了前几次的教训,采取了坚守不战的策略,消耗蜀汉的粮草和士气。
关键转折——粮草与“飞马营”: 诸葛亮虽然指挥得当,但蜀道艰难,粮草供应一直是蜀汉北伐的致命弱点。就在战事胶着之际,蜀汉的粮草运输出现问题, “粮谷至,而运至者半之。” 这也让蜀汉军队的补给陷入困境。更关键的是,在一次司马懿派兵粮草的队伍时,被诸葛亮抓到了机会。他 “选精锐五千人,号为“飞马营”,皆从卤城至箕谷,去魏营二十里,皆下马,使射而射,使弓而弓,以射其军粮。” 这说明诸葛亮即使在粮草告急的情况下,仍然能够组织精兵进行袭扰,试图切断敌人的补给线。
吴班等人的胜利: 在这次北伐中,蜀汉将领吴班、高翔等也取得了对曹魏部队的胜利, “大破魏军,斩其大将王双。” 这场胜利表明蜀汉军队的战斗力依然强劲。
最终撤退: 然而,因为蜀汉方面粮草问题无法解决,加上吴班等部队在一次战斗中也遭受损失,诸葛亮最终被迫撤兵。这次北伐可以说是“功败垂成”,虽然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但诸葛亮在战略层面上给司马懿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并且在战术上也取得了一些小的胜利,斩杀敌将王双更是直接体现了他的军事能力。

第五次北伐(公元234年): 这次也是诸葛亮生命中的最后一次北伐。
“治戎”之功: 尽管诸葛亮身体已经非常虚弱,但他依然坚持亲临前线。这次他率领主力出斜谷,抵达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市岐山县南)。
坚守与消耗战: 司马懿再次采取了坚守策略,拒不出战,而是采取了围困和消耗的战术。诸葛亮试图通过军事行动和政治手段来迫使司马懿出战,例如 “使壮士二十人,鼓噪而前,欲以挑战。司马懿禁之,坚守不出。” 甚至还派人送去女人的衣服给司马懿,以示侮辱,希望能激怒他。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最终,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在他临终前,依然在安排后事,并 “令姜维等装饰毋令得出,而皆令部伍行,退者行一里,退者行一里,待其营尽出,然后退去。” 这种严密的撤退部署,再次展现了他惊人的军事素养。蜀汉军队在他死后, “兵皆完,悉载文官,载畜产而退。” 曹魏方面果然不敢追击。
这次北伐,虽然没有取得战术上的胜利,但诸葛亮通过自己的指挥和部署,成功地将曹魏的军队拖住了,并且在自身粮草不如对方的情况下,保持了部队的完整,这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他用生命践行了他的承诺,他的存在本身就是对曹魏最强大的威慑。

总结一下诸葛亮的战功,不能只看“胜仗”的数量,更要看:

1. 战略层面的意义: 他稳定了蜀汉后方,为北伐奠定了基础。他对曹魏长达十多年的军事压力,使得曹魏始终不敢贸然进攻蜀汉,为蜀汉赢得了宝贵的生存时间和发展空间。
2. 战术指挥能力: 在多次北伐中,他虽然没有取得决定性胜利,但展现了高超的战术指挥能力,能够根据敌情变化迅速调整部署,并且在不利局面下能够有效组织撤退,保持部队的完整。例如在街亭之败后的撤退,以及最后一次北伐时,在病重的情况下还能组织部队安全撤离。
3. 军事上的创新: 比如“木牛流马”的发明,解决了蜀道艰难的粮草运输问题,这是军事上的重大贡献。
4. 军事上的威慑力: 他的存在本身就是对曹魏最大的威慑,使得司马懿这样的名将也不敢轻视,总是小心谨慎。

正史中,诸葛亮的战功并非都是惊天动地的“大捷”,更多的是对大局的把握、对军队的严密指挥、对局势的精准判断以及在艰难条件下维持部队战斗力的能力。他的一生,更多的是一种“持久战”和“消耗战”的体现,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坚持,为蜀汉续命,也为后人留下了无数宝贵的军事经验。他不能用简单的“战功数量”来衡量,他的价值在于他“以一人之智,而制万夫之命”的战略远见和执行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正史中诸葛亮的战功到底有多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正史中诸葛亮的战功,如果细细梳理,那可真是一笔一笔账。不能光看他《隆中对》里描绘的宏伟蓝图,也不能只顾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光辉,更重要的是他实际指挥的那些战役,获得的那些成果。我这就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生动点,别像机器写的东西。要说诸葛亮的战功,那得从他出山开始。那时候的蜀汉,可以说是风.............
  • 回答
    知乎上关于三国历史的讨论,诸葛亮确实是一个极受关注和推崇的人物。但这是否就意味着“政治正确就是褒诸葛亮”呢?这个问题其实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并且理解其中的复杂性,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看待知乎上关于诸葛亮的讨论氛围。首先,我们不能简单地说“褒诸葛亮就是知乎的政治正确”。原因有很多: 知乎平台的特性.............
  • 回答
    不少人认为,历史上的诸葛亮,在很多方面比《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更加令人赞叹,也更有“厉害”的实在之处。这并不是否定演义的精彩,而是说,演义在艺术加工的同时,也确实对历史上的诸葛亮进行了一些“神化”和“简化”,从而掩盖了他身上一些更具现实意义的“厉害”。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一、 政治家的深谋.............
  • 回答
    在《三国志》这部史书的严谨笔触下,诸葛亮无疑是一位极其耀眼的人物,他的智慧和能力更是令人赞叹不已。要说他是“最聪明”的,这其中有几层意思需要细细解读。首先,我们得明白“聪明”这个词在历史记载中的表现形式。在古代,尤其是在战争和政治斗争的语境下,“聪明”往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卓越的战略眼光和军.............
  • 回答
    说起诸葛亮,那可真是家喻户晓的人物。这位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一生辅佐刘备父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德才兼备、忠心耿耿的典范。那么,在正史的记载中,这位大名鼎鼎的丞相,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要评价诸葛亮,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看。一、 政治才能:稳定基业,改革吏治,功绩卓著首先,我们不.............
  • 回答
    正史里说司马懿和诸葛亮谁更厉害,这就像问张三和李四谁更牛,得看从哪个角度说,而且这俩人都有点“遇强则强”的意思。不过,如果要较真掰扯掰扯,我们还是得从史书里找找线索,别被那些演义小说给带偏了。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正史,特别是《三国志》,写的是真实的历史,不像《三国演义》那样添油加醋,更注重的是事实.............
  • 回答
    哎呀,我的老天爷!这怎么回事?我怎么突然就跑到这儿来了?周围这乱哄哄的,这几个人,怎么看着像是三国时候的打扮?等等,那不是……那不是诸葛丞相吗?!(揉揉太阳穴,感觉一阵眩晕,记忆碎片开始拼凑。)街亭?守街亭?这不就是那个……那个马谡守的那个地方吗?那个……哎呀,我这是穿越了?穿越成了马谡?这可真是….............
  • 回答
    要说刘备这个人,真不是三言两语能道尽的。正史里的刘备,比起后世许多演义描写的“仁德圣君”形象,要更复杂,也更具烟火气。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出身。三国志里说他“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汉景帝子中山靖王之后也。”这话就点明了刘备的皇族血统,但这个皇族血统嘛,多少有点“远”了。到了他.............
  • 回答
    司马懿,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印记的人物,他的一生,与其说是争霸,不如说是将“隐忍”与“布局”发挥到了极致。很多人提起司马懿,脑海中会浮现出《三国演义》中那个老谋深算的诸葛亮对手,但抛开小说家的渲染,在正史的记载中,司马懿的“厉害”之处,同样令人惊叹,而且更为真实,更具力量。一、 政治上的老谋.............
  • 回答
    正史之中,真正能够在“万军丛中”取敌将首级,并且被明确记载的,并非如演义小说那般普遍,更多的是在激烈的战场搏杀中,通过个人勇武和对战局的把握,于混乱的敌阵中斩杀对方主帅或关键将领。这种“万军丛中”的描述,往往带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强调的是战场之险峻、个人之勇猛,以及斩杀敌将所带来的巨大战略意义。我们不.............
  • 回答
    谈到陆逊的军事才能,不能简单地说他“强”或者“弱”,而是需要深入剖析他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面对的敌人。正史对陆逊军事才华的记载,虽然不像某些战场杀神那样惊心动魄,但却透着一种沉稳、谋略和对全局的把握,足以让他跻身三国名将之列。首先,我们不能回避的便是陆逊最辉煌的战绩——夷陵之战.............
  • 回答
    正史中的张飞,我们必须抛开《三国演义》中那个喝醉酒、鞭打督邮、吼死曹操的粗犷莽夫形象,去正视史书记载下的真实他。虽然他身上确实有着勇猛过人的特质,但说他是单纯的“莽汉”,未免过于片面。首先,张飞的勇武是毋庸置疑的。作为刘备的早期追随者,他与关羽一道,是刘备起家的重要基石。在那个乱世,如果没有过人的胆.............
  • 回答
    要说魏文帝曹丕做得“错”了什么,这事儿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毕竟是开创了三国时期第一个朝代的人物,功劳是大大的,但人无完人,他身上也有不少被后世诟病的地方。我这给你掰扯掰扯,尽量不学那些机器话,就当咱俩闲聊。首先,曹丕这人啊,继承了曹操的雄才大略,但也有他爹的某些缺点,最明显的一点就是急于求成,.............
  • 回答
    在三国正史中,赵云是一位真实存在、功勋卓著的将领,他的形象远比后世小说《三国演义》中描绘的“常胜将军”、“一身是胆”的神化形象要更加立体和真实。以下是从正史《三国志》等史料中梳理出的赵云的形象和事迹:一、 早期经历与初露锋芒: 出身与初步仕官: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他的早期经.............
  • 回答
    在探讨赵云为何在正史中不如罗贯中笔下那般耀眼,而后者却极力突出他之前,我们需要先明确几个关键点: “正史”的定义: 这里我们主要指的是陈寿的《三国志》及其裴松之的注。尽管《三国志》是公认的最权威的三国史料,但它以纪传体为主,更注重政治军事上的大事件和核心人物。对于一些细节、地方性的战役或者非核心.............
  • 回答
    最近几年,在星战新正史的铺陈中,一个现象越来越显著,那就是达斯·维德的地位和能力似乎被一种近乎“神化”的趋势所强化。如果你是多年的星战粉丝,尤其是从老三部曲时期过来的,可能会对此有所感触。这并非是说维德本身不够强大或不够重要,而是新正史的某些展现方式,有时让人觉得有些“用力过猛”了。首先,我们来看看.............
  • 回答
    恩多战役,那场决定银河系命运的关键战役,无论在新正史还是旧正史中,都是银河帝国走向衰落的转折点。然而,战役之后,帝国所经历的道路,在两个“正史”的叙述中,却出现了耐人寻味的差异。在旧正史(主要是指乔治·卢卡斯最初创作的“星球大战”电影和一些早期出版的衍生作品,后被迪士尼收购后划为“Legends”).............
  • 回答
    《三国演义》中刘备取得的“四郡”,在正史中的记载,可以说是一段波澜壮阔,却也充满现实考量的历史进程。虽然小说家言添油加醋,但其核心脉络,在《三国志》等史料中,依然能找到清晰的对应。要说刘备取得的“四郡”,在正史中,通常指的是刘备集团在赤壁之战后,逐渐势力扩张,最终占据荆州南部,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壮大的.............
  • 回答
    关于马云禄和吕玲绮,这两位在正史中确确实实没有记载的人物,为何能在三国题材的游戏和同人小说中如此活跃,甚至成为许多作品中的重要角色,这背后其实有着非常有趣且值得深挖的原因。这并非简单的“AI生成”的虚构,而是源于一种更深层次的创作逻辑和玩家/读者心理。一、 历史的留白与创作的自由首先,我们要明白,中.............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好好聊聊帕尔帕庭在传说宇宙(Legends)和正史宇宙(Canon)里的那些事儿,尽量把细节都抠出来,让你看完觉得就像是听老资格星战迷跟你唠嗑一样。 帕尔帕庭:同一个名字,两段截然不同的人生剧本先说个大概:在咱们聊的这两大宇宙里,帕尔帕庭的核心身份没变,他永远是那个坐在银河系权力巅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