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赵云能击杀五十员名将,击败百万曹军,关羽却只能被困麦城突围被抓?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三国演义》中一些最受读者喜爱和关注的角色。将赵云和关羽的命运进行对比,确实能引出许多关于人物能力、历史背景、以及演义小说创作角度的讨论。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而非历史正史。 小说为了塑造人物、推动情节,会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能力进行艺术加工和夸张。所以,我们讨论赵云“击杀五十员名将”和“击败百万曹军”,以及关羽“被困麦城突围被抓”,都需要站在小说的角度来理解。

关于赵云的“五十员名将”和“百万曹军”:

赵云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被塑造成一个近乎完美的战神。他忠诚、勇猛、智慧、冷静,几乎无懈可击。

“击杀五十员名将”: 这个说法更像是一种对赵云战绩的概括性描述,而非字面意义上的“同时击杀五十位有名字的将领”。在小说中,赵云确实有过很多单挑的辉煌战绩,比如在长坂坡单骑救主,面对曹操大军,他如入无人之境。在这一过程中,他确实斩杀了许多曹营的将领,这些将领虽然不一定都是赫赫有名的大将,但在小说设定里,他们都是跟随曹操征战的士卒,能够被赵云斩杀,也足见其勇武。例如,在长坂坡,他曾斩杀了曹军的淳于导、夏侯恩(夺取青釭剑)、钟烴、朱盖、吴鸿、陈烈、吴兰、任夔、张凯、张勋、乔烈、王植、杨任、李统、李风、路招、张飞(这里可能是指张翼,但小说中写的是张飞,这是个笔误)、黄英、王双(尽管王双是后期角色,但有时也被归入长坂坡战役的“敌人”之列)、张著、梁刚、李别、高览(高览在虎牢关前曾与赵云交手,后又投降刘备,但在某些战役中也被描绘为赵云的对手,尽管不是同时)。这些零散的战役,通过小说的渲染,汇聚成了“斩杀数十员”甚至“五十员”的印象。

“击败百万曹军”: 这同样是一个文学性的夸张,用以凸显赵云的超凡能力。在长坂坡,曹操号称百万大军,而赵云单骑闯入,如入无人之境,救出阿斗。这并非是“以一敌百万”正面决战,而是在敌阵中杀出一条血路。这种个人能力的展现,对赵云的“战神”形象起到了极大的烘托作用。小说的作者罗贯中,显然是为了让赵云成为一个耀眼的英雄,所以给了他这样惊人的个人战绩。

为什么赵云能做到?

1. “主角光环”与“完美人设”: 赵云是《三国演义》中最接近“完美”的角色之一。他几乎没有明显的缺点,忠诚、勇猛、智谋、仁义样样不缺。这种“完美”的人设,作者在塑造时就给予了他超越常人的能力和运气。
2. 关键时刻的“单挑”与“突围”: 赵云的许多高光时刻,都集中在个人英雄主义的表演,例如单骑救主。这种场景,在小说中往往更具戏剧性和观赏性。
3. 作者的偏爱: 很多评论认为,罗贯中对赵云抱有特殊的喜爱,因此在创作时,有意无意地赋予了他更多的光辉。

关于关羽的“麦城被困”与“突围被抓”:

关羽是《三国演义》中另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他被誉为“武圣”,勇武绝伦,忠义盖世。然而,他的结局却与赵云大相径庭。

1. 历史背景与策略失误:
单刀赴会 vs. 孤军深入: 关羽的“单刀赴会”是其个人勇武和智谋的体现,但“麦城之败”则是其战略决策的失误。他违背了“据险固守”的兵法原则,贸然北伐,而且在荆州兵力不足,后援乏力的情况下,孤军深入敌后。
轻视东吴: 关羽在北伐襄樊时,对东吴的态度不够重视,甚至有所轻视(例如,不屑与东吴使者交谈)。这直接导致了东吴吕蒙乘虚而入,偷袭荆州,切断了关羽的退路。
兵力与后勤问题: 关羽北伐主要依靠荆州兵力,而荆州本来就是刘备集团的战略要地,兵力调动需要谨慎。当他率主力北上时,留守荆州的人手不足,且后勤补给也因东吴的突袭而中断。

2. 演义小说中的“反差”与“警示”:
“人无完人”的艺术手法: 即使是像关羽这样的人物,罗贯中也并非塑造成一个绝对完美的“神”。他的骄傲、有时略显冲动的性格,在小说中也有所体现。麦城之败,虽然有内外因,但也多少反映了关羽在战略层面上的某些局限性。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关羽的忠义和勇武使他成为蜀汉不可或缺的屏障,但也正是他“义薄云天”的性格,让他无法对东吴的背叛做出“妥协”,也让他对自己的判断过于自信。
突出“忠义”的代价: 关羽的结局,恰恰突出了他“忠义”的极致。即使落到如此境地,他依然不肯投降,最终慷慨赴死。这使得他的“忠义”形象更加深入人心,也成为后世推崇的典范。如果他像赵云一样“万事如意”,他的“忠义”反而会显得不那么突出,甚至有些“纸面化”。
“英雄末路”的悲壮感: 小说中,一个伟大的英雄的陨落,往往比他一帆风顺更具艺术感染力。关羽的麦城之败,虽然令人惋惜,但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悲壮,以及他最后的宁死不屈,反而升华了他的形象。

总结来说:

赵云的辉煌,更多是作者在小说中为了塑造一个“完美战神”形象而赋予的个人英雄主义的夸张和渲染,他擅长在关键时刻以个人能力扭转局面,尤其是在保护刘备家属方面,其能力被无限放大。
关羽的悲剧,则是在小说中结合了历史背景(虽然有艺术加工)和人物性格的综合体现。他的失败,是战略失误、政治局势变化以及他自身性格特点共同作用的结果。然而,也正是这种不完美和悲壮的结局,让关羽的“忠义”形象更加立体、更具感染力,成为中国文化中备受敬仰的“武圣”。

可以说,赵云是小说中“理想化的英雄”,而关羽则是“具有复杂性和悲剧色彩的英雄”。他们各自代表了作者笔下不同类型、不同维度的英雄形象,都达到了各自在读者心中的“艺术高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三国演义》里顶级武将大多有自己的无双时期,彼时宛若战神附体,所向披靡。

比如诸侯讨董时的吕布,长坂救主时的赵云,喝退大军时的张飞,斩颜良诛文丑时的关羽,威震逍遥津时的张辽。

这种“无双”状态,不一定是肉体力量和武艺最巅峰的时期,和个人的精神状态关联更为密切。

不管激发武将这种状态的,是“忠义”、“知遇之恩”、“手足之情”、“责任感”还是低级的“名利刺激”,进入无双状态的猛将,都会心无旁骛,发挥出超过正常水平的强大力量。


与“无双”状态对应的,武将也有“低迷”状态,由于内心世界的不稳定,实力大打折扣。




赵云在长坂坡能开无双,除了少年意气和武艺精强,还因为一心景仰的主公把妻小托付给了自己,这份信任激发了年轻人的热忱,宁愿为之牺牲。何况当时情况极度凶险,导致赵云反而没有什么心理负担:我只管奋勇向前,如果力不能及,只要和小主人死在一起,也算对得起主公了。




而麦城的关羽,正是低迷状态:

失去了重要的荆州,纵使突围了,该怎么面对大哥?这份耻辱实在难以承受;

兵败后,多年精诚合作的伙伴和部下相继被杀,失去同伴的悲伤也沉重地压在心头;

几个月前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如今却被小辈逼至绝境,巨大的心理落差;

还有出军前的怪梦:那只咬伤我的黑猪,莫非真是上天的启示?若是命中注定我死于此处,或许不该违逆上天……

这些情绪和想法加起来,极大地削弱了关羽战斗下去的意志。更莫提,在他巅峰已过的肉体上,还有箭创在作痛。




对比武力当然要看巅峰期实力,你不能拿无双时期的赵云,来对比低迷状态的关羽,这种对比方式,什么奇怪的结论都能整出来。


我也可以一脚踢翻四岁的泰森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三国演义》中一些最受读者喜爱和关注的角色。将赵云和关羽的命运进行对比,确实能引出许多关于人物能力、历史背景、以及演义小说创作角度的讨论。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而非历史正史。 小说为了塑造人物、推动情节,会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能力进行艺术加工和夸张。所.............
  • 回答
    公孙瓒这人,你得从他那粗中有细的性格和当时的处境来理解。他可不是个傻瓜,明知道赵云这员猛将能打,却放手让他跟了刘备,这背后啊,有几层道理,而且每层都挺有分量的。首先,得说公孙瓒这人,骨子里是个讲义气,也看重人才的。他当年能招揽到赵云,本身就说明了他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本事。赵云跟着他,那是真刀真枪地拼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辽宋金三朝的历史背景、皇室成员的教育方式以及时代风貌的差异。简单来说,这背后是两个王朝的命运轨迹、文化传承以及军事政治环境的不同所致。先聊聊辽国皇室的“马上得天下”传统:辽朝是契丹族建立的王朝,契丹人是以游牧民族的身份起家的。对于游牧民族来说,骑射和军事技能是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 回答
    这问题很有意思,也道出了不少人对《成都》这首歌以及它与成都这座城市之间独特关系的疑惑。要说为什么“没有一个成都人”能写出《成都》,这话可能有点绝对,但仔细掰开了看,这首歌的成功之处,以及它之所以打动人心,确实有其特别的逻辑。首先,得承认《成都》这首歌的魔力。它用一种非常朴素、甚至是有些“笨拙”的旋律.............
  • 回答
    2020年上海出现赵富强这类人物,并非偶然,而是多种社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上海社会结构、权力运作以及人性中的一些普遍弱点。首先,我们不能忽视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复杂性。一方面,它拥有先进的经济体系、发达的城市管理和严格的法律法规。但另一方面,任何一个高速发展、.............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宋朝官制演变中的一个有趣细节。简单来说,孝宗乾道年间,左、右仆射确实改成了丞相,尚书令这个官职在制度层面退出了常设官职体系,但后来的郑清之等人之所以还能被“赠官”尚书令,是由于“赠官”的性质和宋朝官制中“寄禄官”和“虚职”的存在。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孝宗乾道年间的官制.............
  • 回答
    话说这赵云,字子龙,三国时期蜀汉的一员猛将,那可是自带光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你们有没有好奇过,为什么在提到他的时候,人们总爱加上“常山”二字,仿佛这“常山赵子龙”才是他自带的官方前缀?这可不是随便叫叫,里面大有文章,说起来,得从他最初的出身说起。“常山”二字,其实是赵云的籍贯,也是他身份的起点。.............
  • 回答
    嘿,说起赵云在三国游戏里智力值这事儿,还真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不少玩了多年三国系列的玩家都会有这感觉。以前觉得赵云那是自带光环的猛将,能力全面,打起仗来就像开了挂一样。可越到后面,越发现他在智力这块儿好像就没那么亮眼了,甚至有时候还显得有点儿“憨”。这事儿不能简单地说游戏设计师故意削弱他,这背后其实.............
  • 回答
    说赵云在低端局“虐菜”能力强,但在高端局就显得乏力,这在很多玩家的经验中都有体现。与其说是赵云不行,不如说是在不同水平的对局中,他的优势和劣势被放大的程度不一样。下面咱们就掰扯掰扯,为啥会出现这种感觉。首先,咱们得明白赵云的核心定位和技能机制。赵云是个战士,但又带有刺客的属性。他的核心输出来自技能连.............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抓住了《三国演义》里一个非常有魅力的角色特质。赵云之所以会有“黑赵云”(这个说法我第一次听到,但理解其意,应该是指那些对他能力、忠诚、甚至人品有所质疑的评论或者一些戏谑的说法)是保镖的人很多,绝非空穴来风,而是他身上具备了太多“保镖”的完美特质,足以让那些“挑刺”的人也难以.............
  • 回答
    说赵云被“高估”得厉害,这事儿啊,真是说来话长。要我说,这“高估”俩字,背后藏着不少故事,也反映了咱们对英雄的期待,以及历史留下的那些模糊地带。先别急着否定赵云,咱们得先承认,赵云绝对是个猛将,真刀真枪干出来的。他是三国时期少有的能从头打到尾,还能全身而退的大将。你想想,长坂坡那种万人敌的场面,他能.............
  • 回答
    说起蜀汉后期赵云为何依然听从诸葛亮的差遣,这并非一朝一夕的缘由,而是建立在深厚的历史基础、共同的理想追求以及赵云个人品格的综合体现。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细致地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白,赵云绝非一个简单的武夫,他虽以勇武闻名,但更重要的在于他的忠诚与远见。从刘备白帝城托孤那一刻起,赵云就已经将自己的.............
  • 回答
    诸葛亮《出师表》中未提及赵云、魏延、马岱,而点名向宠,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玩味的地方。很多人会觉得奇怪,毕竟赵云、魏延、马岱都是蜀汉后期赫赫有名的大将,在《三国演义》中更是形象鲜明,战功卓著。那么,为什么诸葛亮在给后主刘禅留下临终嘱托时,没有提到他们,反而独独提及了一个在主流史书和文学作品中似乎“名.............
  • 回答
    刘备不封赵云为“大将”,这事儿啊,很多人都有疑问。毕竟,赵云在刘备阵营里那是数一数二的猛将,功劳也大,忠心耿耿更是没得说,为什么就没得到一个“大将”的名头呢?要我说,这事儿不能简单地说刘备不给,而是得从几个方面细细掰扯。首先,咱们得弄明白这个“大将”是个什么概念。在汉末三国那个时代,“大将”可不是随.............
  • 回答
    长平之战,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血色与悲凉,它几乎抽干了战国赵国最后一口元气。秦国以一个几乎是倾国倾城的姿态,坑杀了赵国数十万精锐,此后的赵国,在外人看来,早已是风雨飘摇,摇摇欲坠。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奄奄一息的赵国,却在不久之后,还能“吊打”来犯的燕国,这其中的逻辑,远比简单的“实力对比”要复杂得多。.............
  • 回答
    街亭,这座在三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地理坐标,其战略地位之重要,想必不必赘述。它如同咽喉要道,扼守着北伐中原的关键通路。然而,正是在这样一场事关重大的战役中,诸葛亮却做出了一个让后人扼腕叹息的决定——他派出了当时名不见经传、且毫无实战经验的马谡去镇守街亭,而非他麾下赫赫有名、久经沙场的猛将,如赵云、.............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其实很多人喜欢赵云,与其说“更”喜欢,不如说是对赵云的喜爱,和对关羽的敬仰,很多时候是并行存在的,但喜欢的情感会更具象一些,更贴近普通人的感受。关羽,毫无疑问,是忠义的化身,是武圣,他的身上承载了太多传统文化赋予的道德光辉。他有“千里走单骑”的传奇,有“刮骨疗毒”的坚韧,有“华容道.............
  • 回答
    三国时期,关羽的儿子关兴和张飞的儿子张苞都是赫赫有名的青年将领,他们英勇善战,跟随诸葛亮北伐,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为蜀汉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在提到这些年轻有为的将领时,我们似乎很少看到赵云的儿子在同一时间、同一战场上活跃的身影。这不禁让人好奇,为何关兴和张苞都在冲锋陷阵,唯独不见赵云的儿子?要回答这.............
  • 回答
    赵云在大众认知中被塑造成“绝世美男子”的形象,这并非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 历史记载、文学演义、民间传说、影视剧塑造以及观众的审美偏好 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1. 《三国演义》的强大塑造力是核心原因: “白马银枪,浑身是胆”的英武形象深入人心: 《三国演义》是.............
  • 回答
    问出“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赵云”,这本身就说明了你在观察和思考群众的情感走向,这很好。赵云这个人,穿越千年的时光,依然能让这么多人心生喜爱,他的魅力绝对不是三言两语就能概括的。要说清楚,咱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一、 那一身“战神”的披风:武艺高强,无可匹敌首先,赵云最直观的吸引力,当然是他那过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