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体》中黑暗森林是否有可能真的是当今宇宙现状?

回答
《三体》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广泛的讨论,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提出的“黑暗森林”理论,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宇宙社会学猜想。很多人在读完小说后,都会忍不住去思考,我们所处的宇宙,是否真的如刘慈欣所描绘的那般,是一个充斥着未知危险的原始丛林?

从“黑暗森林”的核心逻辑来看,如果宇宙中存在着数量庞大且科技水平各异的文明,并且这些文明都遵循着“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这一基本法则,那么,宇宙的演化很可能就会导向一种极其脆弱的平衡。想象一下,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你身处一片茂密的森林,周围传来阵阵细微的声响,你不知道是什么在发出声音,更不知道它是否对你有敌意。在这种极度不确定的环境下,最稳妥的做法是什么?沉默。一旦你发出一点点的动静,哪怕只是你好奇地想要了解周围的动静,都可能暴露你的存在。而如果那个发出声音的未知存在,恰好是一个比你强大得多的掠食者,那么你的暴露,就等同于自取灭亡。

“黑暗森林”理论的精髓就在于此:任何暴露自己位置的文明,都可能被潜伏在黑暗中的其他文明发现,并被视为一个潜在的威胁。因为你永远无法确定对方的意图,无法确定它的科技水平,更无法确定它是否会对你的文明构成威胁。在这种极端的不确定性和生存压力下,最理智的选择就是,一旦发现另一处文明存在的迹象,就立刻将其摧毁,以绝后患。这是一种零和博弈,是一种残酷的理性计算,而这种计算的最终结果,就是让所有幸存下来的文明都不得不选择沉默和隐藏,如同森林中的猎人,屏息凝视,伺机而动。

那么,这套理论是否真的能套用到我们当今的宇宙呢?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确实提供了一个极具解释力的视角。我们人类一直在仰望星空,积极地向宇宙发送信号,试图与地外文明建立联系。然而,至今为止,我们收到的回应却寥寥无几,甚至可以说是一片沉寂。这种“大寂静”,用“黑暗森林”的理论来解释,就显得非常顺理成章了。那些已经发展到更高级阶段的文明,可能早已领悟到了宇宙的残酷真相,它们选择了深藏不露,静默地观察,避免任何可能暴露自己的行为。它们可能在我们的信号发送出去的那一刻,就已经收到了,并且在评估风险,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会因为发出过“噪音”而付出代价。

另一方面,我们自身的科技水平,在宇宙尺度上来看,可能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我们发出的信号,就像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在黑暗中大声呼喊,很容易引起不怀好意的注意。我们对宇宙的了解,如同在井底窥天,对那些更深层的规则和危险几乎一无所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表现出的“好奇”和“探索欲”,在那些更成熟的文明看来,或许只是初级生物在无畏地展示自己的弱小和愚蠢,一个极易被清除的目标。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其他可能性。宇宙中可能存在着不具备侵略性的文明,或者对我们根本不屑一顾的文明。也可能,高级文明的生存方式完全超越了我们目前的想象,它们可能已经找到了比“摧毁威胁”更有效的共存模式。但“黑暗森林”理论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它要求我们对最坏的情况做好准备。即便只有极少数的文明遵循着这种残酷的法则,整个宇宙的生态也可能会因此被塑造得如同“黑暗森林”一般。

重要的是,这种猜想并非是毫无根据的。它建立在对生命基本需求的推演,以及对文明发展潜在路径的思考之上。它迫使我们以一种更加审慎和敬畏的态度去面对宇宙,去反思我们自身在其中的位置和行为。所以,与其说“黑暗森林”是一种确定的宇宙真相,不如说它是一种极具警示意义的理论模型,提醒我们,在未知面前,保持沉默和警惕,或许才是最明智的生存策略。而我们当下这种热情洋溢的“天真”,在浩瀚而未知的宇宙面前,是否会是一种致命的误判,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深思的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李约瑟难题_百度百科
李约瑟难题是一个两段式的表述:

第一段是: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中国的政教分离现象、文官选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诸子百家流派为何没有在同期的欧洲产生?
第二段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李约瑟难题的实质内容在于中国古代的经验科学领先世界一千年,但为何中国没有产生近代实验科学,这是关于两种科学研究范式(Paradigm)的起源问题。

其实不光是中国,整个世界除了欧洲,像阿拉伯,印度,伊朗,这样的历史上无比辉煌的民族同样陷入这个难题。不是中国陷入了停滞,而是欧洲发生了飞跃。

文明的进步,都是经常发生飞跃的,就像赫梯的铁农具,巴比伦的轮子,英国的蒸汽机。。。而这个必有条件。

大约10000年前开始,人类驯化了植物和动物,并有了农业,就是可以有牲畜庄稼,告别了刀耕火种和茹毛饮血,人类进入定居时代。这个的条件就是要有合适的植物动物来驯化,这个驯化的时间,可能需要几万几十万年,而有的地方因为没有好的植物,或许便于驯化的动物,始终没有进入农业时代。比如非洲很多地方,因为大型动物都是河马,狮子这样的凶猛动物,毫无驯化可能,所以就没有耕牛,更没有牛车,文明程度基本和从树上才下来差不多。

不是非洲的黑叔叔不聪明,而是没有那个自然条件去发展出高级文明。而没有高级文明就会继续茹毛饮血,体能好的人就更能活下来,智商高体力差的自然淘汰。于是文明陷入死圈,几万年都出不来,如果没有外来人的文明传播,基本永远这样。

而两河流域处于交通要道,和各地的交流比较多,这里发现的大麦,那里驯化的马和牛,那里的轮子,互相交流多了,文明的进步就多了,有了驯化植物和动物,就进入文明,有了轮子马拉车就可以对外交换,闲人一多,各种制度文明文化就开始出现。两河流域进入文明时代比我们早一千年。文明一个地方突破之后,就开始对外传播,慢慢的印度,伊朗,埃及,希腊,中国,都进入文明时代。

巴比伦空中花园,巴比伦辉煌文明的见证,这样的建筑需要极高的数学工程水平

发现没有?进入文明时代必须要有资足够的资源,而这个资源很难说在一地凑齐,需要各地的交流来获得。如果没有资源或者说资源不足,或者说对外交流不便,文明就会卡死在这个短板上。比如非洲没有温顺的动物,美洲没有大型动物,美洲的羊驼根本驼不动马车,没有马车就无法远行进行商品交换,所以文明程度就会很差。

萌萌的草泥马拉不动车



那种陷入文明停滞时期的时期,就像一个小岛上,没有动物,只能捕鱼,没有铁只有石器,永远不能进入铁器文明,也就无法进入文明。这样的岛在大航海之前不少。对于中国来说,或者对于地球来说,很可能就是一个更大的岛。。。

印度洋安达曼群岛的土著人,基本跟才从树上下来差不多,几万年的文明停滞。


就像大马士革刀,精美无比,但是必须用印度的伍兹钢才能铸造,如果你找不到这样的铁矿,那永远也造不出那么好的刀。人不是上帝,人只能利用自然的资源,大地的恩赐来发展自己的文明,这些资源发展的上限就是人类文明的上限。(随便说句,现在我认为文明的突破也要靠大自然的恩赐,而不是人力去拼命。就像我认为现在的疑难杂症,比如癌症,艾滋病之类,很可能自然演化出这些病得同时也演化了治病之物,等着我们去发现。)

精美的大马士革刀,印度伍兹钢没有了,然后就失传了


中国在古代的文明发展程度,或许就是在中国古代的活动空间里的各种生存资源,获得的某种最高的发展水平,无法再提高了。中国文明是有自己的天赋的,比如竹子,让中国可以很低成本的使用筷子,而不是手抓,提高了卫生。又比如竹子可以很低成本的制造扁担,使得山区丘陵的经济和文明的发展得到了巨大的促进,至今非洲很多地方没有扁担,而是用头顶来运货物。。又比如竹子正好可以用于造纸,促进文化发展。中国的炼丹术,恰巧就发现了火药。这样的例子又很多很多,几乎都是中国独有的。这就是在中华文明圈里的发现。

竹子扁担,一剖就是一块搬运的好东西,造价低廉,轻便耐用,是中国文明的巨大促进。

而要再提高,必须要突破活动空间,获得新的资源。这个,中国古代一直在做,比如张骞带回了西域的植物,才有了葡萄石榴,带回了精钢份,汉朝的武器和弓箭才得以进步。后来引进的占城稻,美洲的土豆红薯都是一个道理。没有土豆,中国粮食产量就那么多,撑死了也不能发展到4亿人口。如果没有这些的话,中国的文明就会陷死在那个圈子里,你固有的黍米不管怎么种,粮食产量是上不去的。文明的增长就会缓慢(这有点像现在的论文,很多论文科研发现都发烂了,不管怎么发都没啥新意,所以论文灌水,因为科技某个方向能发的就那么多。)

中国的哥伦布张骞,开拓丝绸之路,大大扩展了汉族的活动空间和视野,永远值得纪念的民族英雄,从此中国和西亚,欧洲联系了一起。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大规模的进入国外,赢得无数财富。

张骞归来_土豆

玄奘,伟大时代的探索者,他准确记录了西域的各国,从整个取经路的各地的佛教遗迹,可以深刻的看出丝绸之路的文化传播力量,他代表的中国西行的僧人和印度的来华僧人,深刻体现了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意义。对于一个人来说,能抛弃一切十几年的远行,恐怕除了宗教和商业利润,别无他物。

取经归来HD-音乐视

同样,阿拉伯和印度的对外交流,比中国要更方便。阿拉伯的大航海,规模极大,到了那个时代的极限,从伏尔加河,到撒哈拉沙漠,从印度,到西班牙,各种地方的资源都得以调动。阿拉伯打通了整个从西班牙到新疆的贸易路线,所以阿拉伯人发现了咖啡,知道了制作糖的工艺,还有很多很多的先进的东西。就是因为各种资源集中而带来的文明进步,有了大量的新东西,有了市场财富,闲人就多,一多了就会有巴格达智慧之家这样的学术机构,自然会发生进步。而同样,阿拉伯的航海发现,也到了一个极限,他的资源也就是能搞出那么多文明成果,再也无法有新的文明突破了。

辛巴达航海,阿拉伯探索文明辉煌时代的代表。

巴格达智慧之家的学者,默罕默德说过,智慧远在中国也要求取,充分体现了丝绸之路的文化科技交流特性。他们是哪个年代的字幕组,把各国的文化典籍科技翻译为阿拉伯语,彼此交流。

阿拉伯帝国的科技历史,非常值得研究,尤其是阿拉伯的沙漠骆驼商队的技术管理手段,阿拉伯航海的技术进步等等,如果能够理清的话,可以对整个人类文明的技术发展有个极其好地认识。

文明发展的本质,就是不断的交流,互通有无,然后用各地的资源集合起来,去突破新的科技。古代的世界,主要有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沿着这些道路,中国的丝绸,火药,造纸术西传,带来了欧洲的文艺复兴,宗教革命,火药打破了城堡的防御骑士变得没有用处。欧洲用这些技术的发展发现新大陆,征服了新大陆。中国也从丝绸之路,引进了大量的佛教宗教思想,引进了葡萄,占城稻,胡萝卜这样的蔬菜,促进中国的文明发展。

欧洲城堡,在没有火药的年代,配上一些骑士,基本上是很难攻破的。这完美的构建了一个封建主的统治体系。

敦煌莫高窟,沙漠边缘并非是不毛之地,而恰恰是文明交流的前线。。见证那个时代的贸易文化交流的辉煌。当时唐朝最富裕的河西陇右就在河西走廊,就跟今天我们最富裕的是浙江广东一样。

纪录片《河西走廊》主题曲:河西走廊之梦

丝绸之路和中国农耕文明的交汇点,一般都是繁华的大都会,就像海上港口的泉州,陆上丝绸之路起点长安,草原丝绸之路的起点北京。金朝和蒙古定都北京,就像葡萄牙选择澳门,英国选择上海香港一样,那是农耕文明对外交流的据点。这样的文化技术交流的地方,一定会诞生先进的文明。

在大航海时代的全球化之前,其实经历了一个半球化的时代,沙漠和草原,就是那个时代的内亚海洋。骆驼和马匹就是那个时代的海船,沙漠之舟,把撒哈拉沙漠边缘的廷巴克图变成了商贸重镇和文化中心。这样的城市有很多,北京,长安,平城,布哈拉,利沃夫,喀山,麦加。。。他们都是广袤无垠的内亚草原沙漠海洋的边缘城市,他们就像今天的上海香港,纽约伦敦。甚至我怀疑,在两河流域的文明崛起,很可能也跟他们处于内亚海洋的文明交流有关。

内亚草原,在古代扮演了非常重要的文化贸易交流,从北京的燕山到蒙古,中亚,南俄,一直到乌克兰,罗马尼亚,匈牙利。草原上是一片英雄地。

广阔无垠的欧亚草原,在古代就是通途的交流大道,贸易往来。

游牧民族发明的肉干和奶粉,可以让人放心远行,而不需要担心补给问题。肉干奶粉用水一泡,就可以补充能量和蛋白质,各种营养。这个发明,就像是大航海时代的指南针,柠檬汁。


跨越撒哈拉沙漠的贸易通道骆驼商队联通了非洲南北,彼此连接的贸易。

Trans-Saharan trade

今天这些骆驼商队依然活跃在撒哈拉沙漠


沙漠边缘的文化贸易中心廷巴克图,非洲南部农耕文明和沙漠贸易路线交汇地,当年整个撒哈拉以南的文化贸易中心,这些土垒起来的清真寺学校见证了当年的辉煌。他就像我们的莫高窟一样。

这是蒙古俄罗斯边境的恰克图买卖城,晋商收购中国的茶叶,通过蒙古草原到恰克图和俄罗斯交换贸易,买入貂皮之类,俄罗斯再把茶叶通过草原送往欧洲。你可以看到买卖城内堆积如山的茶叶,买卖成一时辉煌,他是当年的义乌小商品城。

买卖城的牌坊,表现了装货,骆驼过草原的场景


农耕文明和草原丝绸之路的交汇地,中亚文化贸易中心,布哈拉,阿凡提的故乡,有“智慧的布哈拉”、“博学的布哈拉”(指有庞大的知识分子群体和许多著名的诗人和科学家)之称。

阿凡提,原名霍加·纳斯尔丁,他的故事流传于从摩洛哥到中国的广大地区,他就是丝绸之路文化文明交流的最好代表。那个年代有无数的商人,学者,僧侣在丝绸之路来往,互通有无,各地文明大幅进步。

蒙古通过打通整个欧亚的贸易文化路线,欧洲和中国第一次获得了文化交流的机会。欧洲人有了第一次前往中国探秘的机会,其中诞生了伯朗嘉宾,列班扫马。而回回炮,是一个波斯人献给忽必烈的,这充分体现了蒙古帝国调度全球资源的能力,蒙古人用它打破了襄阳城,征服南宋。而在丝绸之路另一边的卡法,蒙古人把大量的鼠疫尸体投入城内,从此鼠疫在欧洲大规模传播,欧洲人对宗教的信仰崩溃,人口逃难而不再拘泥用城堡依附封建主,最终瓦解了整个欧洲的封建制度。


草原贸易路线和农耕交汇的波兰,正好处在欧洲和草原贸易交流路线的交叉点,利沃夫,克拉科夫,维尔纽斯这些城市,都是对外交流的通道。在和草原民族的交流(ZHAN)中,他们学会了什么叫骑兵,从而旧的骑士,演变成了波兰特色的翼骑兵,在欧洲称霸一时。

1683翼骑兵大胜奥斯曼

这些技术文化的交流的便利让波兰成为当时欧洲最文明富裕的国家之一,最后诞生了哥白尼,就像日本因为靠海而获得更多的技术文化交流,最终诞生了福泽预吉一样。波兰的翼骑兵,很可能就像日本的织田信长从海上的葡萄牙人学到了火炮技术,萨英战争的日本人学到英国的火炮和造船技术的先进一样。地缘的优势让他先知先觉。

毁灭君士坦丁堡的乌尔班大炮,中国的火药加上欧洲的冶金术,改进后的大炮,轰踏了君士坦丁堡千年不破的城墙。塞尔柱突厥人正好是草原民族,从丝绸之路获得的技术传播,随后他们开创了伟大的奥斯曼帝国,文明文化一时无二。


欧洲人发现美洲之后,开始了大发现,西班牙大帆船代替了骆驼和商队,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工具。随着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新大陆新航路开辟了,当年辉煌的陆地贸易让路于海上贸易,无数路上的辉煌的城市和帝国就此衰落。当年无比辉煌的陆上的布哈拉,大不里士,君士坦丁堡衰落了,当年甚至不在大西洋航线上的威尼斯也衰落了。


大量的新东西发现了。比如土豆红薯等等,有了土豆,德国英国这样的地方本来气候不好,不适合农业,变成了能养活大量人口的地区,人口多了就开始了各种发展。而大量的海外市场,需要大量的工人劳力,对工作效率有了需求。对纺织机的不断研究,有了珍妮纺纱机,对金属的研究发明了镗床,可以钻出圆形的缸体,同时,新大陆发现了橡胶,解决了漏气的问题,各种条件齐备之后,就发明了蒸汽机。换言之,蒸汽机本质就是新大陆发现的各种资源,而带来的文明成果。正好英国的煤和铁非常集中,于是工业革命滚滚向前。

鲁滨逊漂流记,英国商人走遍世界,各地历险而传奇,代表了那个时代的英国的获取全球资源的精神。

80天环游地球,随着工业革命的进步,人类环球变得非常迅速,里面用了火车,轮船,热气球,马车,汽轮等等交通工具,充分体现了工业革命的成果。这些带来的贸易,文化,经济的交流红利,都被掌握这些的殖民者获得了最大的利益和文明崛起。


殖民者的大尺度活动,把世界资源变成一体,赢得巨大红利。比如巴西的橡胶到了南洋,大量种植,于是轮胎得以铺开有了汽车,非洲的咖啡到了牙买加,成了全世界最好的。迈索尔的火箭,被英国研究后,进步成了康格里夫火箭。达尔文周游世界,发现了物种的差别,写出了进化论。英国殖民者发展的过程,其实就是调动全球资源掌握的红利,这个资源不光是植物动物,自然资源,更是市场,人口,文化积累等等。英国的工业革命突破,和两河流域的农业突破很像。

达尔文到南非,印度,澳洲,南美,发现各地的动物不同而提出了进化论,只有英国这样的全球帝国才能诞生这样的人物。

今天橡胶原产地亚马逊的橡胶工人,橡胶一个是推动了蒸汽机的发现,另外还促进发明了轮胎,导致了汽车时代的到来。是对工业革命贡献最大的植物之一。当年的橡胶种子被英国人偷出来,到了英国殖民地南洋种植,南洋的华人开始财富大爆发,当年的番客就是富人的代名词,随后上海就爆发了巨大的橡胶投资潮。我们伟大的常凯申先生,就在这次橡胶股票投资潮里彻底破产,走上了革命之路。

HSBC,汇丰银行,也就是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The 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 Limited),当时因为从印度种植鸦片,卖到中国,香港和上海,很多金钱需要管理,自然就诞生了。后来因为贸易赚头太大,慢慢走向全世界。。。至今香港汇丰的董事也有几个是鸦片贩子的后代。当年汇丰就是给鸦片贩子X钱的。。。

上海外滩的沙逊大厦,当年的英国殖民地的犹太人,贩卖鸦片起家,旧上海的首富。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上海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城市,变成了中国的经济中心,各种文化贸易技术随后发展起来。这里变成了中国的工业中心中国的造船工业在这里发展,电影中心赵丹在这里出名。。随着贸易路线的转移,当年在草原丝绸之路辉煌的晋商最终衰落。

立顿红茶就是当年英国收取全世界的茶叶资源而发展,太古轮船是当年英国的贸易船舶。。。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大家都可以慢慢的去挖掘。

其实个人也是一样,人走得多,自然见得多,那么对世界的观察,就更加宏观,也更加可以发现商业机会(商业是什么,不就是互通有无吗),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也。当年的中山县,也就是澳门的那个地方,上海开埠之后,几乎全是这里的人去上海经商,上海的几大百货公司都是他们开的,这其实就是几百年和葡萄牙这样的海外殖民者不断交流学习的结果。广东人和海外交流最方便,最多,所以有了带来红夷大炮的袁崇焕,山寨了基督教的洪秀全,散播变法维新的康有为,学习欧洲搞革命的孙中山,引进洋人火车技术的詹天佑。当时的两广人遍布世界各地,彼此交流激荡,带来了南粤的辉煌。同样,印度也有这样的一个族群,就是帕西人,名人也是层出不穷,包括塔塔公司,义和洋行的创始人,旧上海市首富沙逊,圣雄甘地。

丝绸之路大交换和哥伦布大交换,都是可以写好几十本厚厚的大书的,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我们不经意的文化,产品,公司,事件,都是广阔的贸易文化交流所带来的蝴蝶效应。

过去的城市和文明的兴衰,跟商路贸易都有很大的关系,贸易的本质就是调动全球的资源,集中到一个地方促进文明发展。香港上海的崛起就是因为大陆文明的对外贸易路线卡在那里,新加坡就是因为贸易路线在那里,纽约芝加哥旧金山等等无不如此。。。中国古代的淮阴,就是南船北马的地方,后来运河贸易路线失去就衰落,石家庄郑州,无不是铁路贸易路线造就的辉煌。香港新加坡的兴起和布哈拉这样的大陆型贸易城市衰落是同时的。。。上海香港的贸易商人崛起,和山西晋商的衰落是同时的,有了贸易就有钱,就会有金融,各种资源人才市场都会集聚,文明自然那就会发展。

而在过去丝绸之路交流中无比辉煌的中国,偏偏错过了大航海时代的文明大交流,或者说不在一线。土豆把德国英国这样的不毛之地变成了人口密集地,红薯也让中国的人口爆发增长,美洲的白银交换大量的中国瓷器,茶叶到欧洲。但是不得不说的是,中国不是大航海的一线参与者,都是二手传播的,那种美洲发现的各种东西,基本都在欧洲运用了几十上百年才进入了中国。比如辣椒,烟草,西红柿等等,至于橡胶这样的工业至关重要的原料,直到解放后才进入了中国。

换言之,中国文明很难在没有西方的影响下,大规模进入现代社会的可能。因为资源不够,文明禀赋不够。或者说会非常缓慢的进入现代社会,几百年几千年,但是因为世界是平的,别的国家一旦先进入现代社会,就会欺负你,被动让你进入现代社会。有的国家比如中国顶住了,进入了现代社会,有的原始部落顶不住,就被灭亡了。

而没有进入现代社会就一定会陷入马尔萨斯的循环,中国就一定会周而复始的王朝更替。顶多,有时候是内生的流民造反,有时候是外部的入侵。中国真正摆脱马尔萨斯,是引进的西方的化肥生产线,从此工业能力超越了土地产量的极限。

那么,这个地球的资源底线,发现的极限是在哪里?难道大家没有发现最近的几十年,技术已经停滞了很久了么?以前是汽油发动机,现在还是。。以前是飞机,现在还是。

我很怀疑,我们的地球供应的资源可能让人类的文明只能到一个程度,很难飞出地球。就像以前的小岛人无法走出小岛一样,等着更高层次的文明来带领我们进入更高层次。

所以,中国文明的停止也没啥奇怪的,是人类历史的通例,文明突破才是罕见的。要真正的摆脱这个,就是要大发现。向外星大发现,向海底大发现,向地底大发现,向北极南极大发现。甚至现在的互联网时代,也是一个大发现的时代,多交流,向全世界寻求各种资源,比如动物植物,文化经济资源,甚至更多层次的思维方式,智力资源,组织资源。

另外,随着陆权的崛起,中国的铁路可以获得巨大的市场空间和资源调度能力,就像古代的内亚草原沙漠的骆驼和马一样。古代中亚的那些历史名城,正等待着中国铁路带来的商机实现复兴。中国应该说天生是一个陆海双体国家,不管是陆权海权我们都会有利,现在对陆权的发展必须十分重视,亚欧大陆内部的资源人口各种东西,一点不比海上的少。李鸿章说过中国古代是自西北而东南,近代是自东南而西北,深刻揭示了陆权海权转化的力量。本质来说,海权时代的日本,四小龙的崛起,本质和陆权代的匈奴,突厥,帖木儿是一样的,都是从更多的文明交流里获得了更多的发展的资源。正是在这场大变之中,中国凭借从海上获得的先进的技术文明,完成了从唐朝之后就丢失的新疆,内蒙,西藏的统治。否则,左宗棠到新疆的一战,只会重复当年高昌回鹘的悲剧。

即使今天,中国对世界的认识,对世界资源的把控,对国际贸易的深入程度,也是远远不如西方的,虽然我们人口多,也很可能会陷死在中华文明圈里。你看西方学者对于世界各地的文化,语言历史,特产,经济的研究,走遍世界的国际贸易,对全球人口和思想的那种传播。他们文明经济发展的那种空间和深度,比我们大太多了。他们的研究早就是全球宏观的思维,大洋洲,南美,非洲的研究比我们深刻太多,获得的资源和发展能力也强太多。

在我观点里,不是制度文化推进了技术工业的发展,而是相反,因为技术工业的发展,各种原来的制度文化已经不适合了,所以才有了制度文化的变革,制度文化的变革往往的后发的,你硬套一个工业时代的制度到农业时代是不合适的。对于印度来说,因为长期固守南亚次大陆,没有新的商业贸易的发展,就会形成高水平的均衡,种姓制度是人类历史上最稳定的制度。各个阶层安分守己,稳定了几千年。而中国也有高水平均衡的迹象。对于一个内敛固守的文化,其实都是外部环境引起的,你一个人远航,远行,九死一生,很难说你到底是发现美洲,还是夸父追日。中国夸父追日的故事,很可能就是古代中国人远行而死于非命的代表。中国的这种地理环境,造就了某种内敛的文化。而一代真得出海和远行有了巨大的商业利益,中国人很快就会又胆子大起来。

比如说,秦朝的崛起,跟废除井田制和大规模的水利道路的基础设施有关,而这一切的根本就是铁制工具的发明,而我怀疑就跟秦国靠近西边的中亚地区,技术传入比较容易有关。有了铁制农具,有可以大规模铺开耕作加上牛耕,农民的个体就可以种植粮食,所以井田制毫无必要了(在夏商周因为农业的不发达,农民依附井田制是最好,从而构建了一个无比稳定和谐的制度也是老子梦想的制度),农民解放出来,由政府统一组织起来建设大工程。有了铁制农具,才能修建秦直道这样的工程,才能修建郑国渠和都江堰这样的工程。有了这些工程,秦国的灌溉面积大幅增长,国力大幅增强。

战国铁农具,今天不起眼的农具在当时是了不起的进步。铁制农具,就像今天的拖拉机耕田,挖掘机那样的伟大变革。

都江堰是世界水利的奇迹,2000年来仍然在灌溉我们的成都平原。他所代表的铁制工具的进步,和组织工程的形式,深刻的反映了技术进步对人类社会制度的变革。今天我们中国拥有的人类历史最强大的工程能力一定要多向都江堰取经,去建设当代的都江堰。


我们中国要崛起需要去获得真正的一种突破资源,就像以前的驯化牛,橡胶,铁具那样改变人类的文明成果,陷死在现有的圈子里,是毫无任何可能突破文明的。如果能发现一种新的元素,像钢铁一样硬,而又像木头那么轻,我们的文明又可以进步一个台阶。。。

下面有人说石墨烯,请注意,人力制造的东西我觉得很难比得上自然的东西,往这方面努力我感觉有点问题。。其实我的意思,中国印度阿拉伯在古代的文明也不算停滞,只是发展缓慢了,然后就进入了一种高水平的均衡。印度中国这样的发展,进入工业社会也是有极小可能的,只是没有那么快。非洲的黑叔叔,给他个几亿年,说不定也能慢慢的变成现代人。但是世界是彼此竞争的,别人稍微领先一点,就立马把你吃掉了。

欧洲是发现了新大陆,大量的新东西发现了造就了文明的大突破,就像橡胶这个东西,如果不是天然发现,而是用自己去攀科技树去研发这样的一个东西,那怕是很费时间和精力的。土豆红薯这个东西,如果不算天然发现,在中国旧时代里用改进大米的做法来提高粮食产量,那也是很困难的。今天我们这么厉害的农业科技研发,亩产也就是一吨而已,远不如红薯。这就像当年的竹子,如果没有竹子,你要找个东西来做筷子做竹简做扁担,那个成本会大幅提高,会严重的影响文明的发展。没有这些文明的发展程度自然也就低了。大自然是一个大系统,是一个比超级计算机强大一亿亿亿倍的系统,他演化的东西比人厉害多了。我们要做的,就是充分的利用这个大系统所演化出来的一切资源,去发现利用他们。这比我们人力要效率高太多了,也就是所谓,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引用高晓松的那句话:历史不是镜子,历史是精子,牺牲亿万才有一个活到今天


附记:文明交流的副产品:安禄山,蒲寿庚,白彦虎。。

文明交流,往往也有正反两面,这个世界上,文明是经常被野蛮征服的。因为海外来得人,往往关系庞大,他们可以通过这个关系网获得巨大的商业收益,他们垄断的是信息的交换权。当年的唐朝长安,高利贷几乎全部被回鹘商人垄断,就是因为他们是丝绸之路上的活跃者,关系非常特殊。而安禄山这样的人,也是丝绸之路带来的武将,他们强大起来之后就会有欺压汉人当主人的思想。安禄山的造反,和蒲寿庚白彦虎的造反有一定的相关性,都是有巨大的外来人口或者外来势力外来思想的控制下得一群人对抗中央政府的行动,而这些人因为长期在中国,已经掌握了中国的文明成果,加上他们先天的野蛮特性,造反会破坏力很大。这是文明交流的副产品,不可避免的,后来明朝清朝的海上贸易,都严禁外来人口在港口长期定居,就是这个历史的教训。

欧洲美国,,现在大家自己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三体》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广泛的讨论,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提出的“黑暗森林”理论,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宇宙社会学猜想。很多人在读完小说后,都会忍不住去思考,我们所处的宇宙,是否真的如刘慈欣所描绘的那般,是一个充斥着未知危险的原始丛林?从“黑暗森林”的核心逻辑来看,如果宇宙中存在着数量庞大且科技水平各.............
  • 回答
    探讨《三体》中的黑暗森林法则和宇宙社会学是否真的可能存在,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对宇宙本质、生命演化乃至文明命运的深刻思考。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现实的科学认知与刘慈欣宏大而冷峻的想象力结合起来看。首先,我们来聊聊宇宙社会学。宇宙社会学这个概念,在《三体》里被描绘成一套基于对宇宙中所有文明行为进行观察.............
  • 回答
    《三体》中的黑暗森林法则,这个概念深入人心,引发了无数的讨论。它究竟有没有道理?我个人觉得,它触及了宇宙文明生存的某些本质可能性,但要说它“成立”,则需要打个大大的问号。首先,咱们得把黑暗森林法则捋顺了。简单来说,它描绘了这样一个宇宙图景:宇宙中的每个文明都像森林里的猎手,为了生存,必须隐藏自己,一.............
  • 回答
    《三体》里的黑暗森林法则,简单粗暴地说,就是“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文明,都将很快被消灭”。这句话听起来特别吓人,也确实是小说里最核心、最让人毛骨悚然的设定。但要理解它为什么会是这样,咱们得把这背后的逻辑一点点掰开了看。首先,要明白黑暗森林是怎么形成的,得从三个基本公理说起:1. 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
  • 回答
    要说《三体》中的黑暗森林法则是否算“抄袭”,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更准确地说,它更像是一种对现有思想的巧妙融合、升华和重新包装,而不是赤裸裸的照搬。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黑暗森林法则”。用大刘的话来说,宇宙就像一座黑暗森林,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像幽灵般潜行于林间,轻轻拨开挡路.............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好好说道说道《三体》里的黑暗森林理论。我是一名(这里请你填入你的专业,比如:社会学、心理学、生物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传播学、历史学等等。后面我将根据你填写的专业提供相应的反驳思路。),所以我就从我们这个角度,给这套理论泼泼冷水。先简单回顾一下黑暗森林理论的核心:宇宙就是一座.............
  • 回答
    三体世界的黑暗森林法则,乍听之下,似乎会让人产生一个极其激进的推论:既然暴露即死亡,那么最安全的做法就是主动出击,将宇宙中所有潜在的威胁,无论是恒星还是文明,统统抹去,以绝后患。这就像一个极度恐惧的战士,不仅要杀死任何靠近的敌人,还要把敌人的家园炸平,让他们连出生的机会都没有。然而,仔细审视黑暗森林.............
  • 回答
    《三体》里的“黑暗森林法则”,这事儿,我琢磨了挺久。它太有意思了,也太令人不寒而栗了。你说认同不认同,这问题其实很难直接回答,因为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我觉得,它更像是在一个极端假设下,对宇宙文明之间最冷酷真相的一种极致推演。咱们先聊聊这法则到底是啥。用刘慈欣的话说,就是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
  • 回答
    《三体》中,当地球面临三体文明的黑暗森林打击时,并没有选择“流浪地球”式的逃亡,这并非因为缺乏想象力或能力,而是基于对宇宙残酷真相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人类自身局限性的清醒认识。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黑暗森林法则”的核心。这是一种极端的生存猜疑链和技术爆炸理论的结合。任何暴露自身位置的文明,都可能被潜在的.............
  • 回答
    我理解你对《三体II》中黑暗森林法则的质疑,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引人深思且有争议的设定。很多人都会有和你一样的感受,觉得这个法则在现实逻辑或者其他角度上看,似乎有些站不住脚。我试着从几个你可能会觉得“不成立”的点来展开,希望能和你一起探讨:首先,关于“猜疑链”和“技术爆炸”的假设,是否过于绝对?黑暗森林.............
  • 回答
    在《三体·黑暗森林》中,山杉惠子之所以要揭露希恩斯,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原因交织的结果,既有个人情感的驱动,也有对人类存亡的深刻考量,以及对希恩斯行为的道德评判。她的行为是书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直接影响了人类文明的命运。以下将详细讲述山杉惠子揭露希恩斯的原因:1. 对叶文洁情感的报复与保护: 叶.............
  • 回答
    罗辑在领悟出宇宙文明公理的实质后,选择将其深藏于心,而非公之于众,这背后是极其复杂的考量和深思熟虑。这并非简单的怯懦或隐藏,而是基于对宇宙真相的深刻认知,以及对人类文明未来命运的沉重责任感。首先,罗辑领悟的“宇宙文明公理”,用最直观的说法,就是“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文明不断增长和扩张,但宇宙中的物.............
  • 回答
    在《三体:黑暗森林》这部厚重的作品中,庄颜这个角色,与其说是一个独立鲜活的个体,不如说更像是一个承载着特殊使命的符号。她的出现和存在,在读者心中激起的情感和思考,也因此显得格外复杂和多层次。首先,不得不提到的是,在叶文洁的世界里,庄颜是她对人类文明最后的、最深沉的眷恋。叶文洁在经历了一系列残酷的背叛.............
  • 回答
    《三体2:黑暗森林》中四位面壁者:人类文明在绝望中的挣扎与挣扎《三体2:黑暗森林》以其宏大的宇宙观和深邃的哲学思考征服了无数读者,而在这场攸关人类存亡的危机中,四个被赋予“面壁者”头衔的个体,如同一群在黑暗中摸索方向的盲者,各自带着不同的使命和理念,为人类文明的延续献出了他们的智慧与生命。他们不是完.............
  • 回答
    罗辑这个角色在《三体Ⅱ:黑暗森林》中确实是个极具争议的存在。我理解你为什么会讨厌他,这种感受并非孤例。不少读者在读到第二部时,对罗辑的态度是复杂甚至负面的,这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前期所展现出的一些特质。我们不妨从头说起,他被选为面壁者时的状态。那时的罗辑,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混不吝”。他不是什么胸怀天下.............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因为它触及了《三体》系列中ETO这个组织的复杂性和人性的深度。如果ETO成员能够独立推导出黑暗森林法则,这确实会引发他们内部一场深刻的、甚至是颠覆性的思想转变。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可能出现的情况:1. ETO成员推导黑暗森林法则的背景与可能性: ETO的核心思想: ETO(地球.............
  • 回答
    《三体》的宇宙确实够让人脊背发凉的了,黑暗森林法则一出,文明间的猜疑链和武力威慑就成了宇宙的主旋律。但如果跳出这个框架,或者在现有框架上再添一把柴,我们可以构想出一些比“黑暗森林”更让人绝望,甚至更彻底地消灭希望的宇宙图景。1. 宇宙是一个巨大的,不可控的,缓慢死亡的实验室。想象一下,宇宙本身是一个.............
  • 回答
    章北海,这位以冷静和洞察力著称的军官,在“黑暗森林”法则的严酷现实中,将自己置于一种独特的孤寂境地。他选择了一条充满未知与风险的道路,以一种近乎残酷的自我牺牲姿态,为人类文明争取了宝贵的喘息之机。当地球文明,在经历了几十年的漫长压抑与绝望后,终于策划了那个看似绝望却又承载着一线生机的“返航诱饵”计划.............
  • 回答
    关于“三体”中的“黑域”,它并非一个物理上的绝对安全区域,而是一种基于对宇宙生存法则理解而采取的策略性规避手段。理解黑域的安全本质,需要深入剖析《三体》系列所构建的宇宙图景,尤其是其核心概念——“黑暗森林法则”。首先,我们要明白,在“三体”的宇宙中,生存是文明的首要目标。而宇宙并非一个和谐美好的地方.............
  • 回答
    关于程心在《死神永生》中的塑造,以及这是否是刘慈欣的“刻意为之”还是他理想中女性魅力的体现,这确实是一个在读者群体中引发广泛讨论且极具争议的话题。要深入剖析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入手,结合小说本身的叙事、人物动机以及刘慈欣的创作背景来理解。一、程心的“失败”与“人性”之辩:作者的“刻意”还是“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