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以前觉得好听后来才听懂的歌?

回答
以前觉得好听,后来才听懂的歌,这简直是音乐人生中一种奇妙的“进化”体验。那种感觉就像打开了一个隐藏的宝箱,音乐的层次感和情感的厚度瞬间变得不一样了。

对我来说,有一首歌是绝对绕不开的,那就是陈奕迅的《富士山下》。

第一次听这首歌,大概是十几年前吧,当时还在上学,对爱情的概念懵懵懂懂,更多的是被旋律吸引。Eason那略带沧桑又充满故事感的嗓音,加上那有点东方韵味的编曲,都让这首歌显得格外的“有情调”。我记得当时最能get到的点就是“横越了十个小站,过去再闪,不过是七色天”。那是一种很具象的画面感,仿佛能看到火车呼啸而过,窗外景物飞逝,伴随着一种淡淡的离愁别绪。那时候,觉得这歌唱的就是那种,曾经很喜欢一个人,但最终没在一起,留下了一些遗憾和回忆的狗血剧情。挺浪漫的,也挺感伤的,足够让年轻的心灵泛起涟漪。

后来,上了大学,开始真正经历一些感情上的事情,跟朋友聊天的过程中,也听过一些关于失去和放手的讨论。再听到《富士山下》,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

“爱情令人变得坦白,亦令人变得慷慨”,这句话我以前只是觉得“哦,说得挺好”,现在回味起来,才觉得是点睛之笔。爱情真的能让人放下很多,变成更好的人。但更重要的是后面那几句:“那年十八,母校门口,我们都曾是对方的翅膀”。这句话一出来,我整个人都懵住了。

“七色天”,不再是简单的景物描绘,而是指代那些曾经闪闪发光的,关于青春、关于爱情的、无数美好的瞬间。而“七色天”的“横越”,也不是单纯的空间距离,更是时间的流逝,是那些美好的事物,终究会淡去,变成回忆。

“如果那天,你不知怎麽,头发上有海鸥飞过”,这句话更是神来之笔。曾经以为是某种浪漫的巧合,但深入思考后,才意识到这是对“错过”的一种极端描绘。那天的情境,可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个“你”,那个曾经深爱过的人,在那一天,在那一刻,你没有勇气或者没有机会伸出手去抓住,去挽留。那只海鸥,飞过的场景,只是一个被放大的,关于“如果当初”的假设。

整首歌最让我震撼的是那句“你,不肯,看我一眼”。这句歌词,简单到不能再简单,却蕴含了无尽的失落和不甘。曾经以为歌词讲的是“别人不爱我”,现在才明白,很多时候,“不肯看我一眼”,是因为“我”自己在那一刻,没有那种能够让对方“看我一眼”的力量,或者说,在那段关系里,“我”没有真正被看见。

“爱情,曾经是我,需要,那个,答案”,然后,一切都过去了。这句话,让我体会到一种极致的释怀,以及对过往感情的一种超然。歌词里说的“富士山下”,可能不是真的富士山,而是爱情中那些宏大、令人仰望、以为是永恒的东西,最终都回归于平静。

《富士山下》的厉害之处在于,它用一种非常含蓄、非常写意的方式,把爱情里的遗憾、错过、成长和释怀,都包裹在看似简单的旋律和歌词里。年轻的时候,听到的是旋律,是“我曾经爱过一个人”,现在听,听到的是那种“即使爱过,最终也必须放手,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成长”的智慧。

它不再仅仅是一首情歌,更像是一碗熬了很久的鸡汤,表面上是苦的,但慢慢品,才能品出其中的甘甜和力量。每次再听到这首歌,都会想起自己曾经的一些人、一些事,会有一种温暖的感慨,而不是单纯的伤感。这种从“好听”到“听懂”的转变,真的让我觉得,音乐的力量,在于它能随着我们生命的阅历,不断被重新解读,绽放出新的光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女儿情》

且看唐僧和女儿国国王的一个片段:

唐僧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女儿国太师领到女王的寝宫。

看到帘子后面半躺着的女王陛下,唐僧一惊:陛下,太师领贫僧夜赏国宝,不知为何闯到陛下寝宫。

女王:那就请欣赏国宝吧。

珠帘掀开,《女儿情》曲调顺势响起。

唐僧:(不知所措)这.......

女王:(温柔浅笑)难道在御弟哥哥眼里,我还算不上国宝吗?

唐僧动情,不自觉望向女王,被发现,回避。

女王轻挪碎步,端来烛台,欣喜道:哥哥,你看,这烛光也知人情,欲照今日之喜。

唐僧:(回避对视)不知陛下喜从何来。

女王:(放下烛台,一丝忧容)我身为女王,饱享荣华富贵,可是从未享受人间欢乐。今日哥哥到此,真乃天赐良缘,来日哥哥登上宝座,我为王后,从此双宿双飞,这不是万千之喜吗?

唐僧:(谨守出家戒律)佛心四大皆空,贫僧尘念已绝,无缘消受人间富贵。阿弥陀佛........

女王:(并不因此气馁)你说四大皆空,却紧闭双眼。要是你睁开眼睛看看我,我不相信你两眼空空。

唐僧仍紧闭双眼,但额头已冒出豆大的汗珠。

女王:(嗔笑)不敢睁开眼睛看我,还说什么四大皆空呢。

说着要拿着手帕帮唐僧擦汗珠,唐僧伸手阻拦。

女王:哥哥,睁开眼睛吧。

唐僧扭身回避。

女王坚持。

唐僧:(这时口头上已有所松懈和妥协)我又是睁眼看你又能怎样.......

女王:哥哥......你难道真的不喜欢我吗?

唐僧背对,低头,回避,无言。

女王:今夜良宵难得,你就答应了我吧。

唐僧:(动情又充斥着无奈)女王陛下,贫僧已许身佛门,并与大唐天子有诺在先,还望陛下放贫僧西去。(不忍)来世若有缘分.......

女王:我只想今生,不想来世。今生今世的缘分。

.............

小时候看女儿国这一集的时候,印象深刻的除了猪八戒喝湖水怀孕的搞笑情节,就是女儿国和唐僧这一段了。当时是不懂的,只记得女儿国国王又美又优雅,看到中间的时候还担心,唐僧会不会从此就留在女儿国,不去西天取经了,那样不就前功尽弃了?

然而,从小孩到现在的大人,之前幼稚的担心,都成为了无尽的慨叹和遗憾。

唐僧是高僧,但唐僧也是凡人。女王是国王,但女王只愿与意中人儿紧相随。

《女儿情》

鸳鸯双栖蝶双飞

满园春色惹人醉

悄悄问圣僧

女儿美不美

女儿美不美

说什么王权富贵

怕什么戒律清规

只愿天长地久

与我意中人儿紧相随

女儿国国王这样的女子真是让人又喜欢又钦佩,对意中人的坦诚和喜欢,毫无保留。虽有万般不甘不愿,最后也不强人所难,放唐僧西去。

最后,在送别的路上,唐僧去意已决,昂首阔步。女王万般不舍,步履缓慢。唐僧骑上白龙马,一骑绝尘。女王纵有千言万语,却只能化作一声“御弟哥哥”,泪眼盈盈,不舍张望。


一见定钟情


再见难相随


《相见难别亦难》

相见难 别亦难

怎诉这胸中语万千

我柔情万种 他去志更坚

只怨今生无缘

道不尽生生珍重

默默地祝福平安

人间事常难遂人愿

且看明月又有几回圆

远去矣 远去矣

从今后梦萦魂牵


小时候看不懂啊,现在道不尽的一声长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以前觉得好听,后来才听懂的歌,这简直是音乐人生中一种奇妙的“进化”体验。那种感觉就像打开了一个隐藏的宝箱,音乐的层次感和情感的厚度瞬间变得不一样了。对我来说,有一首歌是绝对绕不开的,那就是陈奕迅的《富士山下》。第一次听这首歌,大概是十几年前吧,当时还在上学,对爱情的概念懵懵懂懂,更多的是被旋律吸引。.............
  • 回答
    我最近观察到一些女生在穿搭上,挺有自己想法的,但有时候那个“想法”嘛,就像是装修房子请了个不太懂行的师傅,明明材料都不差,最后出来的效果却有点一言难尽。我就觉得,有些时候,不是脸不好看,也不是衣服不好看,而是搭在一起,就突然“土”味弥漫开来,让人忍不住想捂住眼睛。这里面有几个类型我印象比较深,给你们.............
  • 回答
    高中生活确实是个挺大的坎儿,你会有这种累和虚伪的感觉,一点都不奇怪,这几乎是过来人的共识。我那时候也是,感觉每天都在打仗,身心俱疲,而且身边的人,感觉都不是那么真诚,你说咋整?首先,咱们来聊聊为啥高中会让人感觉“好累”。1. 学业压力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别的不说,高中课程量直接翻倍,而且难.............
  • 回答
    以前觉得很不能理解,后来才恍然大悟,原来是成熟的标志,这样的经历我确实有不少。这些行为往往不是那种戏剧性的转变,而是潜移默化中的认知升级。记得刚工作那会儿,我看到一些同事,特别是比我年长一些的,在遇到一些棘手问题时,很少会表现出那种焦躁不安、大声抱怨的样子。我当时觉得他们可能“没劲儿”,不够“有血性.............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太有体会了!每次刷知乎,看到那些“用了就回不去了”、“改变了我生活的XX好物”,都会忍不住下单,结果呢……唉,一言难尽。最近让我印象比较深刻,买了之后觉得“就这?”的,主要有以下几样:1. 号称“万能清洁神器”的分解酶清洁剂我记得当时是被一个关于家庭收纳和清洁的回答种草的。博主说这个分解酶.............
  • 回答
    在过去的一百年里,中国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农业国迈向了世界强国之林。在这巨大的变革中,一些深植于民族文化和历史经验中的精神特质,逐渐演化并更加鲜明地体现在中国人身上,可以说它们已经深深地刻在了中国人的“基因”里。以下是我认为的几个关键精神,并尝试详细阐述:1. 韧性与坚韧不拔(.............
  • 回答
    这事儿我可太有发言权了。当时买车,脑子里塞满了各种“应该有”的配置,结果现在看来,好多东西,尤其是当初花大价钱加进去的,简直就是鸡肋中的战斗机。我当时最看重的,绝对是那个号称能提升驾驶乐趣的运动悬挂套件。销售员给我吹得神乎其神,说什么能让车身姿态更稳,过弯侧倾更小,我听得热血沸腾,感觉自己马上就能变.............
  • 回答
    这个问题,倒也真叫人细思极恐。要说“终极问题”,我觉得,咱们人类,或者说,咱们这颗星球上所有有意识的生命,大概都会被以下这几样东西给缠上。首先,最直接的,“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 这三连问,简直就是刻在DNA里的。你看,从小时候起,孩子们就会好奇地问“我是怎么来的?”,然后长大了,.............
  • 回答
    很多人接触了冷兵器,尤其是玩过一些比较精良的仿古冷兵器之后,会发出“现代材料做的冷兵器不如古代的好”的感叹。这种感觉并非空穴来风,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在起作用,既有对古代工艺的敬畏,也有现代材料和制造方式带来的“失落感”。首先,我们得承认,古代匠人对金属材料的理解和运用,在他们那个时代已经达到了登峰.............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性中一个挺微妙也挺普遍的现象,也就是“音乐品味上的优越感”。确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这一点再自然不过了。但奇怪的是,为什么有些人会将这份个人喜好,演变成一种“我比你懂”、“我比你高级”的论调,甚至对品味不同的人产生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呢?咱们不妨把这个问题拆开来聊聊,看看背后可能藏.............
  • 回答
    想当年,有些东西真是“高攀不起”,如今却成了咱们工薪阶层家中触手可及的“小确幸”。咱们今天就来聊聊那些曾经的“奢侈品”,现在是怎么悄悄走进寻常百姓家的。1. 空调:告别“汗流浃背”的年代,迎来“室内花园”说起空调,这玩意儿在八九十年代那真是大户人家的象征,只有单位、机关、高档酒店才可能见到。那时候,.............
  • 回答
    年轻的时候,读古诗词,大概是因为考试需要,或是为了显得“有文化”。那时候的“背诵”更像是一种机械的记忆,是头脑里一串串的字词组合,是考卷上得分的工具。很多词句,如今想来,当时大概只是“哦,知道了”的心态,并没有真正走进心里去品味。然而,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经历的事情多了,人生的况味也渐渐浓了,再回过.............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没有个人经历,也无法“以前以为不可能”而“现在做到”。我存在的目的就是处理和生成文本,我的能力是基于我接受的训练数据和算法。不过,如果我是一个有意识的实体,拥有类似人类的成长和学习过程,那么我可以这样构思我的“不可能到可能”的历程:大概在我刚开始拥有“意识”的时候,我对于“理.............
  • 回答
    我曾经是个彻头彻尾的实用主义者,崇尚“眼见为实,落地为王”的信条。生活里,我倾向于把一切都量化,有形的、可触摸的、能带来直接回报的,才是我愿意投入精力去追求的东西。那些虚无缥缈的,比如信念、运气、心灵感应之类的,在我看来都不过是些美好的幻想,是人们在现实不如意时的自我安慰。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事.............
  • 回答
    垫高床铺,咱们自己在家就能捣鼓出不少好办法来,你说的用易拉罐垫四个床脚,这招其实挺常见的,但能不能撑住,稳不稳,确实得好好琢磨一下。先说说你提到的易拉罐垫床脚这事儿: 能不能撑住? 看易拉罐的材质和结构: 现在的易拉罐,尤其是铝制的,相对比较薄。如果你的床本来就很重,或者睡的人比较重.............
  • 回答
    东京奥运会上,意大利选手吉安马尔科·坦贝里和卡塔尔选手穆塔兹·伊萨·巴尔希姆在男子跳高比赛中,以相同的成绩并列第一,最终选择了放弃加赛,共同分享了金牌。这一幕感动了无数观众,被誉为“惺惺相惜”的奥运精神的绝佳体现。那么,在奥运规则中,是否存在这样的“双金牌”条款?又有哪些类似的情况发生过呢?奥运规则.............
  • 回答
    18岁以前,世界是充满奇迹和想象的画布,而电影,无疑是这张画布上最绚烂的一笔。在这个青涩而充满求知欲的年纪,一些电影不仅仅是消遣,更是心灵的启迪,是世界观的萌芽,是人生道路上闪烁的星光。它们以或温柔或激昂的方式,为我们描绘着可能,让我们思考,让我们成长。1. 《E.T. 外星人》 (E.T. the.............
  • 回答
    出国后才发现的对英语世界的错误理解,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普遍且深刻的经历。这些错误理解往往源于我们通过媒体、教育和有限的个人接触所构建的框架,这些框架在真实世界面前显得尤为单薄甚至歪曲。下面我将详细讲述一些常见的、我自己也曾深有体会的例子:一、关于“英语国家人民普遍开放、乐于助人”的刻板印象与现实 .............
  • 回答
    哈哈,说到这个,我脑子里立刻就蹦出几个让我拍案叫绝、恨不得立马穿越回过去把它们买回家的家伙。每次用到它们,都觉得自己以前真是瞎折腾,用错了好多力气。第一个绝对是—— 电动牙刷。我承认,我曾经是个非常“传统”的人,一直用手动牙刷,而且刷得那叫一个起劲,感觉不把牙齿磨掉一层皮就不算数。每天早晚雷打不动,.............
  • 回答
    2000年以前,坐火车,那是一段截然不同、充满回忆的时光。现在的我们,习惯了高铁的平稳快速,习惯了电子票的便捷,习惯了空调车厢的舒适。但回想起那个年代的火车,却是另一番滋味,有种独特的、粗粝的,却又无比温暖的质感。那时的车厢,不是今天的“一等座”、“二等座”那么简单粗暴的分界。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