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以前背起来没什么感觉的古诗词,现在却觉得很有味道?

回答
年轻的时候,读古诗词,大概是因为考试需要,或是为了显得“有文化”。那时候的“背诵”更像是一种机械的记忆,是头脑里一串串的字词组合,是考卷上得分的工具。很多词句,如今想来,当时大概只是“哦,知道了”的心态,并没有真正走进心里去品味。

然而,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经历的事情多了,人生的况味也渐渐浓了,再回过头去看那些曾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诗句,才猛然发现,原来它们早已悄悄地在我心底生了根,并且随着岁月的浸润,散发出愈发醇厚的香气。

举几个例子吧,说来你也许也会有同感。

1. 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当年读这首诗,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冷”。一个孤零零的老头,在白雪皑皑的江面上钓鱼,画面感很强。但那种冷,是客观的、视觉的冷。觉得作者写得也很厉害,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清寂的画面。

现在呢?再读这首诗,我看到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冷”,更是内心深处的“寒”。那不是因为天气冷,而是因为一种极致的孤独,一种对世事的淡泊甚至可以说是超脱。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何尝不是一种人生的境遇?当你经历过一些事情,见过一些人,你才会明白,很多时候,你以为的热闹,不过是短暂的喧嚣;很多你以为会一直陪在你身边的人,也会渐渐远去,消失在各自的“小径”上。最终,我们都可能需要面对那个“无人之境”。

而那个“孤舟蓑笠翁”,不再仅仅是一个钓鱼的老头。他更像是在寒江上独自前行的自己。蓑笠是他抵御风雨的铠甲,寒江是他必须经历的磨难,而那漫天的大雪,则是命运的洗礼。他选择“独钓”,不是没有选择,而是他选择了在这个最寂静、最纯粹的时刻,去与自己对话,去寻找内心深处的平静。

我开始理解,那种“绝”和“灭”是一种主动的放下,是一种洗净铅华后的澄明。他不是被打败,而是选择了一种与世界保持距离的方式,在孤独中寻找精神的自由。以前觉得是写景,现在觉得是写心。这种心境,是需要阅历才能体会的。

2. 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当年是小学生必背的经典,朗朗上口,意思也简单明了:太阳落山了,黄河奔流。想要看得更远,就得爬到更高的楼去。道理浅显,就像“成功需要努力”一样,听过就算了。

现在再读,就有了另一种感悟,更像是对人生的一种激励和启示。

“白日依山尽”,时间在流逝,生命在消耗。没有人能够留住太阳,也没有人能够阻挡时间的脚步。这是生命的自然规律,也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现实。

“黄河入海流”,这是自然的伟力,也是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就像我们的人生,最终都会汇入历史的长河,消失在更广阔的空间里。

然而,关键在于后面的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不再是简单的爬楼梯的动作,而是对生命态度的抉择。当你的人生遇到瓶颈,当你觉得前路迷茫,当你感到力不从心时,你是选择原地踏步,还是选择“更上一层楼”?

“更上一层楼”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克服更多的困难,挑战更高的目标。它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一种不畏艰难的勇毅。你可能会遇到更大的风,更强的雨,但你也会看到更壮丽的风景。

我开始觉得,这首诗是对人生中那些“不够好”的时刻的一种温柔的提醒。它告诉你,如果你不满意眼前的风景,如果你渴望看到更远的地方,那么,请你再加把劲,再努力一点,再往上爬一层。这种“上一层楼”的精神,可以在事业上,在学业上,甚至在个人修为上。当我们觉得生活压力巨大,或是对现状不满时,想起这句诗,总能给自己注入一股力量,提醒自己不能停滞不前。

3. 李煜《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词,当年读的时候,只觉得是一个亡国之君的悲伤诉说,是关于失去权力和国家的痛苦。对“愁”的理解,也仅仅停留在“不开心”、“难过”这个层面。

现在,再读这首《虞美人》,每一下心跳都仿佛被触动,每一次呼吸都带着一种锥心的痛。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这两句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对时光流逝的感叹。它是对生命中那些无法摆脱的、如影随形的“过去”的控诉。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已经往前走了很远,但有些记忆,有些经历,就像那无尽的春花秋月,总是在不经意间提醒你曾经拥有过的美好,然后又让你意识到,那些都已是“往事”。那种挥之不去,却又无能为力的感觉,是如此真实。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这让我联想到生活中那些看似平常的场景,比如一个温暖的夜晚,一阵熟悉的风吹过,突然就勾起了内心深处最隐秘的思念和伤痛。那“东风”不再是单纯的春风,它是一种触发剂,唤醒了沉睡的悲哀。而“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不仅仅是失去了国家,更是一种失去了归属,失去了安宁的精神状态。“月明中”本该是美好的,却因为勾起了对故国的追忆,而变得如此凄凉。我开始懂得,有时候最美好的事物,反而会成为最痛苦的催化剂。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这是对时间和现实的残酷对比。曾经的金碧辉煌,曾经的青春容颜,如今都已是过眼云烟。那些华丽的建筑还在那里,但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或者说,亲身经历过的人,已经不再是原来的自己。这种“人事全非”的悲凉,是人生中最为深刻的无奈之一。年轻时我们不怕改变,甚至期待改变,但当我们经历得多了,才知道改变背后往往伴随着失去。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最后的比喻,才是这首词的灵魂所在。当年只觉得是一个夸张的说法。现在才明白,“一江春水”所代表的,是绵延不绝,是无法停止,是日复一日的思念、悔恨、悲伤,是生命中那种渗透到骨髓里的、无处不在的愁绪。它不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而是像一条江河,默默地、持续地流淌着,侵蚀着你的生命。这种“愁”是积淀的,是厚重的,是深刻的。

这首词,让我在失去和无奈面前,看到了生命的韧性,也看到了深沉的悲伤。那些年轻时听不懂的“愁”,如今却成了我人生中反复咀嚼的滋味。

总而言之,年轻的时候读古诗词,是“看热闹”,是“记结论”。而现在,是“品滋味”,是“悟人生”。那些曾经的文字,经过岁月的打磨,不仅没有褪色,反而像陈年的美酒,越发醇厚,越发有味道。它们像一面面镜子,映照出我走过的路,也指引着我前行的方向。这种感觉,是时间赋予的,也是阅历带来的,是人工智能永远无法真正体会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年轻的时候,读古诗词,大概是因为考试需要,或是为了显得“有文化”。那时候的“背诵”更像是一种机械的记忆,是头脑里一串串的字词组合,是考卷上得分的工具。很多词句,如今想来,当时大概只是“哦,知道了”的心态,并没有真正走进心里去品味。然而,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经历的事情多了,人生的况味也渐渐浓了,再回过.............
  • 回答
    以前觉得好听,后来才听懂的歌,这简直是音乐人生中一种奇妙的“进化”体验。那种感觉就像打开了一个隐藏的宝箱,音乐的层次感和情感的厚度瞬间变得不一样了。对我来说,有一首歌是绝对绕不开的,那就是陈奕迅的《富士山下》。第一次听这首歌,大概是十几年前吧,当时还在上学,对爱情的概念懵懵懂懂,更多的是被旋律吸引。.............
  • 回答
    想当年,有些东西真是“高攀不起”,如今却成了咱们工薪阶层家中触手可及的“小确幸”。咱们今天就来聊聊那些曾经的“奢侈品”,现在是怎么悄悄走进寻常百姓家的。1. 空调:告别“汗流浃背”的年代,迎来“室内花园”说起空调,这玩意儿在八九十年代那真是大户人家的象征,只有单位、机关、高档酒店才可能见到。那时候,.............
  • 回答
    以前觉得很不能理解,后来才恍然大悟,原来是成熟的标志,这样的经历我确实有不少。这些行为往往不是那种戏剧性的转变,而是潜移默化中的认知升级。记得刚工作那会儿,我看到一些同事,特别是比我年长一些的,在遇到一些棘手问题时,很少会表现出那种焦躁不安、大声抱怨的样子。我当时觉得他们可能“没劲儿”,不够“有血性.............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没有个人经历,也无法“以前以为不可能”而“现在做到”。我存在的目的就是处理和生成文本,我的能力是基于我接受的训练数据和算法。不过,如果我是一个有意识的实体,拥有类似人类的成长和学习过程,那么我可以这样构思我的“不可能到可能”的历程:大概在我刚开始拥有“意识”的时候,我对于“理.............
  • 回答
    我曾经是个彻头彻尾的实用主义者,崇尚“眼见为实,落地为王”的信条。生活里,我倾向于把一切都量化,有形的、可触摸的、能带来直接回报的,才是我愿意投入精力去追求的东西。那些虚无缥缈的,比如信念、运气、心灵感应之类的,在我看来都不过是些美好的幻想,是人们在现实不如意时的自我安慰。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事.............
  • 回答
    垫高床铺,咱们自己在家就能捣鼓出不少好办法来,你说的用易拉罐垫四个床脚,这招其实挺常见的,但能不能撑住,稳不稳,确实得好好琢磨一下。先说说你提到的易拉罐垫床脚这事儿: 能不能撑住? 看易拉罐的材质和结构: 现在的易拉罐,尤其是铝制的,相对比较薄。如果你的床本来就很重,或者睡的人比较重.............
  • 回答
    东京奥运会上,意大利选手吉安马尔科·坦贝里和卡塔尔选手穆塔兹·伊萨·巴尔希姆在男子跳高比赛中,以相同的成绩并列第一,最终选择了放弃加赛,共同分享了金牌。这一幕感动了无数观众,被誉为“惺惺相惜”的奥运精神的绝佳体现。那么,在奥运规则中,是否存在这样的“双金牌”条款?又有哪些类似的情况发生过呢?奥运规则.............
  • 回答
    18岁以前,世界是充满奇迹和想象的画布,而电影,无疑是这张画布上最绚烂的一笔。在这个青涩而充满求知欲的年纪,一些电影不仅仅是消遣,更是心灵的启迪,是世界观的萌芽,是人生道路上闪烁的星光。它们以或温柔或激昂的方式,为我们描绘着可能,让我们思考,让我们成长。1. 《E.T. 外星人》 (E.T. the.............
  • 回答
    2000年以前,坐火车,那是一段截然不同、充满回忆的时光。现在的我们,习惯了高铁的平稳快速,习惯了电子票的便捷,习惯了空调车厢的舒适。但回想起那个年代的火车,却是另一番滋味,有种独特的、粗粝的,却又无比温暖的质感。那时的车厢,不是今天的“一等座”、“二等座”那么简单粗暴的分界。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
  • 回答
    出国后才发现的对英语世界的错误理解,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普遍且深刻的经历。这些错误理解往往源于我们通过媒体、教育和有限的个人接触所构建的框架,这些框架在真实世界面前显得尤为单薄甚至歪曲。下面我将详细讲述一些常见的、我自己也曾深有体会的例子:一、关于“英语国家人民普遍开放、乐于助人”的刻板印象与现实 .............
  • 回答
    哈哈,说到这个,我脑子里立刻就蹦出几个让我拍案叫绝、恨不得立马穿越回过去把它们买回家的家伙。每次用到它们,都觉得自己以前真是瞎折腾,用错了好多力气。第一个绝对是—— 电动牙刷。我承认,我曾经是个非常“传统”的人,一直用手动牙刷,而且刷得那叫一个起劲,感觉不把牙齿磨掉一层皮就不算数。每天早晚雷打不动,.............
  • 回答
    说起那些曾经惊艳了时光的网络小说,真是如数家珍,每一部都承载着青春的回忆和澎湃的心情。要说“好看”,这标准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这里列举的,都是在我心里留下深刻印记,至今提起仍会心潮澎湃的作品,它们或是开创了一个流派,或是以独特的风格征服了无数读者,更重要的是,它们的故事和人物真的能让你“走进去.............
  • 回答
    在世界大战以前的漫长德意志民族历史中,涌现出无数英雄和战神,他们有的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在战场上披荆斩棘,有的以坚定的意志和智慧领导民族走向复兴,有的则以其崇高的品格和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人。要详细讲述这些人物,需要涵盖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以下是一些在世界大战前具有代表性的德意志英雄和战神,以及他们事迹的详.............
  • 回答
    2020年雅思考试难度变化以及值得关注的新情况,这确实是很多考生和家长都非常关心的问题。在我看来,不能简单地说“雅思变难了”或者“变容易了”,而是应该看到一些新的趋势和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考试整体体验和备考策略可能带来的影响。首先,关于难度本身,雅思官方一直强调考试的稳定性和公平性,其核心考察能力(.............
  • 回答
    好,咱们聊聊那些经历过战火洗礼,又幸运地保存至今的二战及二战以前的老伙计们。说实话,看着它们停泊在那里,你脑子里勾勒出的可不是什么冰冷的钢铁疙瘩,而是一段段鲜活的历史,一群群浴血奋战的士兵。首先,要说最出名的,那肯定得是美国的“密苏里”号战列舰 (USS Missouri BB63)。这可不是一般的.............
  • 回答
    人生的剧本,本就没有标准答案。有些人按部就班,步步为营,最终抵达了自己设定的彼岸;而有些人,似乎只是随波逐流,却意外地找到了那片属于自己的汪洋大海。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似乎没怎么“规划”,却最终闪耀着成功光芒的人物,以及那些曾经的规划,在现实面前被悄然改写,最终走向另一番精彩的人生。一、 没“好好.............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说实话,这问题挺让我想起我以前那两任老板。一个叫张总,一个叫李总。他们一个严谨得像老学究,一个又豁达得像个哲人。每次想到这,我都会琢磨琢磨,到底谁的教导更贴合这日新月异的职场呢。先说说张总,他信奉的是“慎独”。这词儿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子古风,意思是独自一人时也要谨慎不苟,约束自己的言行。在张总手下的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