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你以前不以为然现在却深信不疑的话?

回答
我曾经是个彻头彻尾的实用主义者,崇尚“眼见为实,落地为王”的信条。生活里,我倾向于把一切都量化,有形的、可触摸的、能带来直接回报的,才是我愿意投入精力去追求的东西。那些虚无缥缈的,比如信念、运气、心灵感应之类的,在我看来都不过是些美好的幻想,是人们在现实不如意时的自我安慰。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事情多了,我发现生活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也奇妙得多。有些东西,你越是去用理性去考量,越是觉得解释不清,但它们又真实地影响着你。

比如说,“心诚则灵”。

这句话我以前是嗤之以鼻的。在我看来,这是老一辈人迷信的说法,是心理暗示的产物,是“安慰剂效应”的另一种表述。一个人只要足够努力,目标足够明确,方法得当,成功就一定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跟什么“心诚”不心诚的毫无关系。我总是觉得,与其把希望寄托在虚无缥缈的“诚心”上,不如好好琢磨一下怎么把事情做精做细。

我记得有一次,我有个朋友,非常虔诚地祈祷自己能得到一份非常理想的工作。职位要求很高,竞争也非常激烈。他每天都会花时间去那个寺庙烧香拜佛,祈求神明保佑。而我呢,那时候正准备参加一个重要的项目竞标,我每天的时间都被各种数据分析、方案修改、市场调研塞得满满当当。我私下里还劝他,说这些时间不如拿来好好提升一下自己的专业技能,或者多networking,接触一下内行人,这样来得更实在。我当时的看法是,他所谓的“心诚”,不过是把精力放在了不该放的地方。

结果呢?令人意外的是,我的朋友竟然真的拿到了那份工作。而我呢,虽然项目也很成功,但总觉得离我心目中的“完美”还有一段距离。我当时有点不甘心,觉得这不公平,凭什么他那么“虚无缥缈”的努力,反而比我踏实辛苦的付出更有回报?

但是,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接下来的几年,我的朋友在那个岗位上做得风生水起,而且总是能在关键时刻遇到贵人相助,解决棘手的难题。他自己也说,感觉“冥冥之中自有安排”。而我呢,虽然能力依旧,但在一些重要的决策上,总感觉会碰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阻碍,仿佛有一层看不见的壁垒。

我开始反思。是不是我的“实用主义”反而限制了我?是不是我过于关注“看得见摸得着”的努力,而忽略了那些看不见但同样强大的力量?

我开始重新审视“心诚则灵”这句话。它可能并非是说你只要诚心祈祷,事情就一定会发生,而是说,当你对一件事情怀有极度的热情、专注和信念时,你会:

更愿意付出超常的努力,并且在困难面前不容易放弃。 当你“心诚”于某个目标时,你会比别人更投入,你会主动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甚至会忽略掉一些暂时的困难和挫折。这种持续不断的、积极的行动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驱动力。
更容易看到机会,并抓住机会。 当你的心灵对某个目标足够“诚”的时候,你的感知会变得更加敏锐。你可能会注意到别人忽略的细节,听到别人听不到的声音,从而捕捉到那些转瞬即逝的机遇。就像我那个朋友,他可能在无形中对那个工作领域产生了更深的连接,以至于更容易接触到相关的信息和人脉。
能够影响周围的人和环境。 一个充满信念和热情的人,本身就会散发出一种吸引力。这种吸引力会让你更容易得到他人的帮助和支持,也会让整个环境向着有利于你的方向发展。这并不是说有什么“超自然力量”,而是说,人的情绪和态度是可以传染的,也能影响周围人的判断和行为。

更重要的是,我开始理解,“心诚”也包含了一种对未知的好奇和尊重。我的实用主义让我把一切都想“解释”清楚,但生活中有太多东西是无法用简单的因果关系来解释的。当我放下那种“必须完全理解才能接受”的心态,而是尝试去感受和相信时,我发现我的视野变得开阔了。

我不再把“心诚则灵”当成一种简单的迷信,而是理解为一种对内在力量的激活,一种对生命奇妙之处的敬畏。它提醒我,除了我们能看到的努力和技能,还有很多看不到的东西,比如信念、专注、愿景、以及那种莫名的“好运气”,都在以我们无法完全理解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人生轨迹。

现在,我依然坚持脚踏实地地去努力,去学习,去实践。但我会在内心深处留有一份对“心诚则灵”的尊重,尤其是在面对那些超出我当前认知范畴的事情时。我不再轻易否定那些看似“虚无缥缈”的力量,而是学会用一种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面对生活。这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冷冰冰的计算器,而是一个能够感受生命温度的、活生生的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断头台上的铡刀,在自己的脖子上最重,在别人的脖子上最轻。

二、人与人之间想要保持长久舒适的关系,靠的是共性和吸引,而不是压迫,捆绑,奉承,和一味地付出及道德式的自我感动。

三、人民爱你,是因为性幻想和自私,想不被他们践踏,你必须是禁欲的和为他们无聊趣味不惜己身的圣徒。否则他们就会埋了或分食你,甚至他们每时每刻都期盼着毁了他们树的偶像并吃了他。

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孤独,所谓的心灵相通,只不过是一场误会。

五、世人皆知笑人,笑人不妨,笑到是处便难,到可以笑人时则更难。

六、煲汤比写诗重要。

七、假装对别人很宽容,其实就是自己无能,因为不敢伤害别人,就懦弱而苍白地解释成原谅。

八、钱在花的时候才是自己的,想吃什么,就去吃吧。

九、馋的时候一碟花生米,一盘猪头肉,一杯小酒,就够了,不要吃太多,会腻。

十、大学课堂上,前排和后排真的是两个世界。

十一、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就是他开始意识到发生在自己身上百分之八十的事情对其他人都毫无意义。

十二、不管一件事听上去多么有道理,要记住,往往听上去铿锵有力的话都只对一半。

-对长得好看还不吝点赞的人要由衷感谢。

-长得不好看还给我点赞的我请你们吃小鱼干。(๑ •̀ㅂ•́๑) ✧

<。)#)))≦

<。)#)))≦

<。)#)))≦

小鱼干奉上,不用谢。

user avatar

我妈说的:【三十岁之前人找病,三十岁之后病找人】。过去左耳进右耳出,熬夜加班混到30岁之后,心悦诚服。这人体的设计使用寿命果然只有30年啊,之后能正常使用多久,看使用习惯,也看保养水平。

老话从生物学角度也讲得通。所谓生物,就是基因用来复制自身的外壳和工具,一旦新一代基因完成传递,旧的外壳也就没什么价值了。许多生物产卵后就差不多到了寿数,因为下一代基因可以自行孵化长大。人和大多数生物不一样,虽然十几岁就性成熟,但生出来的孩子根本没有谋生所需的智力和体力,必须依赖父母提供食物和谋生经验才能生存。十几岁既是人类性成熟的时间,也是人类拥有完整的狩猎、采集能力的时间。所以,父母自己活到十几岁是不够的,必须等到自己的孩子也活到十几岁才可以死。考虑到实际生育年龄的波动,在30岁之前人类必须尽可能保持健康状态,即便遇到偶然的紧急事态也必须有能力维持正常生活。这就是为什么三十岁之前我们觉得小毛病多半能自愈的原因——做不到这一点的基因会迅速被淘汰。

但一过三十岁,原始人不管死不死,都不会再影响下一代基因传播了。相反,还可能因为占用资源过多而影响子孙的繁衍。所以30岁以后的人类虽然不会立刻死亡,但肌肉、骨骼和记忆力的下降是不可弥补的,能干点活抵偿你的食物就凑合活着,发挥不了作用就会被淘汰。如果资源丰富到自己的子孙辈用不完,打起精神谋生甚至生育都可以,否则就自然地进入了衰老的快车道——消耗资源弥补肌体磨损是“不正常”,不可修复的磨损才是正常状态。

几百万年的原始社会是塑造基因的关键年代,文明社会这区区一万年对基因没什么影响。所以30岁的分水岭到今天也有效。当然现代文明社会的资源比原始人丰富,能逐步推后全面降低性能指标的时间,80年代时我觉得四十五岁以上算老人,现在怎么也得60多才算。但那是看外表,毕竟大家都希望能扮年轻一点。从内部运行来说,自己的毛病自己知道,30岁一过,关节、毛发、肠胃等易耗部件立刻就出现了永久性的性能下降。过去熬几个夜,睡一觉就补过来,现在一天晚睡都无精打采;过去胡吃海喝是乐趣,现在必须学会替自己的肠胃考虑。既然三十岁之后是“病找人”,就得学会躲避风险。不过谢天谢地谢谢现代文明社会,我还活的不赖,告诉我这句话的妈妈也还算健康。


相关回答:

你是什么时候在什么样的场景下意识到自己不再年轻的? - 马前卒的回答

看《平凡的世界》和《白鹿原》这些书,对生活有什么帮助? - 马前卒的回答

很任性地要求老公买了个 iPhone 6 ,我做得对吗? - 马前卒的回答

为什么知乎上多了之后,无法在有钱人面前做到不卑不亢?如何克服? - 马前卒的回答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