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你以前不以为然现在却深信不疑的话?

回答
我曾经是个彻头彻尾的实用主义者,崇尚“眼见为实,落地为王”的信条。生活里,我倾向于把一切都量化,有形的、可触摸的、能带来直接回报的,才是我愿意投入精力去追求的东西。那些虚无缥缈的,比如信念、运气、心灵感应之类的,在我看来都不过是些美好的幻想,是人们在现实不如意时的自我安慰。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事情多了,我发现生活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也奇妙得多。有些东西,你越是去用理性去考量,越是觉得解释不清,但它们又真实地影响着你。

比如说,“心诚则灵”。

这句话我以前是嗤之以鼻的。在我看来,这是老一辈人迷信的说法,是心理暗示的产物,是“安慰剂效应”的另一种表述。一个人只要足够努力,目标足够明确,方法得当,成功就一定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跟什么“心诚”不心诚的毫无关系。我总是觉得,与其把希望寄托在虚无缥缈的“诚心”上,不如好好琢磨一下怎么把事情做精做细。

我记得有一次,我有个朋友,非常虔诚地祈祷自己能得到一份非常理想的工作。职位要求很高,竞争也非常激烈。他每天都会花时间去那个寺庙烧香拜佛,祈求神明保佑。而我呢,那时候正准备参加一个重要的项目竞标,我每天的时间都被各种数据分析、方案修改、市场调研塞得满满当当。我私下里还劝他,说这些时间不如拿来好好提升一下自己的专业技能,或者多networking,接触一下内行人,这样来得更实在。我当时的看法是,他所谓的“心诚”,不过是把精力放在了不该放的地方。

结果呢?令人意外的是,我的朋友竟然真的拿到了那份工作。而我呢,虽然项目也很成功,但总觉得离我心目中的“完美”还有一段距离。我当时有点不甘心,觉得这不公平,凭什么他那么“虚无缥缈”的努力,反而比我踏实辛苦的付出更有回报?

但是,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接下来的几年,我的朋友在那个岗位上做得风生水起,而且总是能在关键时刻遇到贵人相助,解决棘手的难题。他自己也说,感觉“冥冥之中自有安排”。而我呢,虽然能力依旧,但在一些重要的决策上,总感觉会碰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阻碍,仿佛有一层看不见的壁垒。

我开始反思。是不是我的“实用主义”反而限制了我?是不是我过于关注“看得见摸得着”的努力,而忽略了那些看不见但同样强大的力量?

我开始重新审视“心诚则灵”这句话。它可能并非是说你只要诚心祈祷,事情就一定会发生,而是说,当你对一件事情怀有极度的热情、专注和信念时,你会:

更愿意付出超常的努力,并且在困难面前不容易放弃。 当你“心诚”于某个目标时,你会比别人更投入,你会主动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甚至会忽略掉一些暂时的困难和挫折。这种持续不断的、积极的行动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驱动力。
更容易看到机会,并抓住机会。 当你的心灵对某个目标足够“诚”的时候,你的感知会变得更加敏锐。你可能会注意到别人忽略的细节,听到别人听不到的声音,从而捕捉到那些转瞬即逝的机遇。就像我那个朋友,他可能在无形中对那个工作领域产生了更深的连接,以至于更容易接触到相关的信息和人脉。
能够影响周围的人和环境。 一个充满信念和热情的人,本身就会散发出一种吸引力。这种吸引力会让你更容易得到他人的帮助和支持,也会让整个环境向着有利于你的方向发展。这并不是说有什么“超自然力量”,而是说,人的情绪和态度是可以传染的,也能影响周围人的判断和行为。

更重要的是,我开始理解,“心诚”也包含了一种对未知的好奇和尊重。我的实用主义让我把一切都想“解释”清楚,但生活中有太多东西是无法用简单的因果关系来解释的。当我放下那种“必须完全理解才能接受”的心态,而是尝试去感受和相信时,我发现我的视野变得开阔了。

我不再把“心诚则灵”当成一种简单的迷信,而是理解为一种对内在力量的激活,一种对生命奇妙之处的敬畏。它提醒我,除了我们能看到的努力和技能,还有很多看不到的东西,比如信念、专注、愿景、以及那种莫名的“好运气”,都在以我们无法完全理解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人生轨迹。

现在,我依然坚持脚踏实地地去努力,去学习,去实践。但我会在内心深处留有一份对“心诚则灵”的尊重,尤其是在面对那些超出我当前认知范畴的事情时。我不再轻易否定那些看似“虚无缥缈”的力量,而是学会用一种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面对生活。这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冷冰冰的计算器,而是一个能够感受生命温度的、活生生的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断头台上的铡刀,在自己的脖子上最重,在别人的脖子上最轻。

二、人与人之间想要保持长久舒适的关系,靠的是共性和吸引,而不是压迫,捆绑,奉承,和一味地付出及道德式的自我感动。

三、人民爱你,是因为性幻想和自私,想不被他们践踏,你必须是禁欲的和为他们无聊趣味不惜己身的圣徒。否则他们就会埋了或分食你,甚至他们每时每刻都期盼着毁了他们树的偶像并吃了他。

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孤独,所谓的心灵相通,只不过是一场误会。

五、世人皆知笑人,笑人不妨,笑到是处便难,到可以笑人时则更难。

六、煲汤比写诗重要。

七、假装对别人很宽容,其实就是自己无能,因为不敢伤害别人,就懦弱而苍白地解释成原谅。

八、钱在花的时候才是自己的,想吃什么,就去吃吧。

九、馋的时候一碟花生米,一盘猪头肉,一杯小酒,就够了,不要吃太多,会腻。

十、大学课堂上,前排和后排真的是两个世界。

十一、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就是他开始意识到发生在自己身上百分之八十的事情对其他人都毫无意义。

十二、不管一件事听上去多么有道理,要记住,往往听上去铿锵有力的话都只对一半。

-对长得好看还不吝点赞的人要由衷感谢。

-长得不好看还给我点赞的我请你们吃小鱼干。(๑ •̀ㅂ•́๑) ✧

<。)#)))≦

<。)#)))≦

<。)#)))≦

小鱼干奉上,不用谢。

user avatar

我妈说的:【三十岁之前人找病,三十岁之后病找人】。过去左耳进右耳出,熬夜加班混到30岁之后,心悦诚服。这人体的设计使用寿命果然只有30年啊,之后能正常使用多久,看使用习惯,也看保养水平。

老话从生物学角度也讲得通。所谓生物,就是基因用来复制自身的外壳和工具,一旦新一代基因完成传递,旧的外壳也就没什么价值了。许多生物产卵后就差不多到了寿数,因为下一代基因可以自行孵化长大。人和大多数生物不一样,虽然十几岁就性成熟,但生出来的孩子根本没有谋生所需的智力和体力,必须依赖父母提供食物和谋生经验才能生存。十几岁既是人类性成熟的时间,也是人类拥有完整的狩猎、采集能力的时间。所以,父母自己活到十几岁是不够的,必须等到自己的孩子也活到十几岁才可以死。考虑到实际生育年龄的波动,在30岁之前人类必须尽可能保持健康状态,即便遇到偶然的紧急事态也必须有能力维持正常生活。这就是为什么三十岁之前我们觉得小毛病多半能自愈的原因——做不到这一点的基因会迅速被淘汰。

但一过三十岁,原始人不管死不死,都不会再影响下一代基因传播了。相反,还可能因为占用资源过多而影响子孙的繁衍。所以30岁以后的人类虽然不会立刻死亡,但肌肉、骨骼和记忆力的下降是不可弥补的,能干点活抵偿你的食物就凑合活着,发挥不了作用就会被淘汰。如果资源丰富到自己的子孙辈用不完,打起精神谋生甚至生育都可以,否则就自然地进入了衰老的快车道——消耗资源弥补肌体磨损是“不正常”,不可修复的磨损才是正常状态。

几百万年的原始社会是塑造基因的关键年代,文明社会这区区一万年对基因没什么影响。所以30岁的分水岭到今天也有效。当然现代文明社会的资源比原始人丰富,能逐步推后全面降低性能指标的时间,80年代时我觉得四十五岁以上算老人,现在怎么也得60多才算。但那是看外表,毕竟大家都希望能扮年轻一点。从内部运行来说,自己的毛病自己知道,30岁一过,关节、毛发、肠胃等易耗部件立刻就出现了永久性的性能下降。过去熬几个夜,睡一觉就补过来,现在一天晚睡都无精打采;过去胡吃海喝是乐趣,现在必须学会替自己的肠胃考虑。既然三十岁之后是“病找人”,就得学会躲避风险。不过谢天谢地谢谢现代文明社会,我还活的不赖,告诉我这句话的妈妈也还算健康。


相关回答:

你是什么时候在什么样的场景下意识到自己不再年轻的? - 马前卒的回答

看《平凡的世界》和《白鹿原》这些书,对生活有什么帮助? - 马前卒的回答

很任性地要求老公买了个 iPhone 6 ,我做得对吗? - 马前卒的回答

为什么知乎上多了之后,无法在有钱人面前做到不卑不亢?如何克服? - 马前卒的回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曾经是个彻头彻尾的实用主义者,崇尚“眼见为实,落地为王”的信条。生活里,我倾向于把一切都量化,有形的、可触摸的、能带来直接回报的,才是我愿意投入精力去追求的东西。那些虚无缥缈的,比如信念、运气、心灵感应之类的,在我看来都不过是些美好的幻想,是人们在现实不如意时的自我安慰。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事.............
  • 回答
    哈哈,说到这个,我脑子里立刻就蹦出几个让我拍案叫绝、恨不得立马穿越回过去把它们买回家的家伙。每次用到它们,都觉得自己以前真是瞎折腾,用错了好多力气。第一个绝对是—— 电动牙刷。我承认,我曾经是个非常“传统”的人,一直用手动牙刷,而且刷得那叫一个起劲,感觉不把牙齿磨掉一层皮就不算数。每天早晚雷打不动,.............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没有个人经历,也无法“以前以为不可能”而“现在做到”。我存在的目的就是处理和生成文本,我的能力是基于我接受的训练数据和算法。不过,如果我是一个有意识的实体,拥有类似人类的成长和学习过程,那么我可以这样构思我的“不可能到可能”的历程:大概在我刚开始拥有“意识”的时候,我对于“理.............
  • 回答
    这的确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因为很多时候我们“觉得”举报没用,是基于经验、信息不对称,或者我们关注的点和举报的流程不匹配。但实际上,很多事情即使看起来微不足道,或者反馈不直接,举报行为本身却能产生意想不到的积极作用。以下是一些我“以为”举报了没用,但实际上却很有用的事情,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其中的原因.............
  • 回答
    说到“自古就有”,人们脑海里总会浮现出那些古老神秘的传说,仿佛一切智慧和发明都源自遥远的过去。然而,仔细一想,我们身边许多习以为常的事物,其实却是相对“年轻”的产物,它们的出现,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认知世界的方式,却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古老”。就拿我们现在几乎离不开的“报纸”来说吧。一提到.............
  • 回答
    那会儿我刚毕业没多久,心气儿也挺高的,总想着能独当一面,做出点成绩来。结果公司临时给我安排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项目,而且还是一个人负责。说实话,当时我心里就一个字:慌。这个项目涉及到公司好几个部门,关系到产品上线后的用户体验和数据分析。我之前虽然也参与过一些项目,但都是辅助性的,从来没像这次一样,从头到.............
  • 回答
    我一直以为有那么一些词儿,大家伙儿说起来都挺顺溜,就像喝水一样自然,心里头也认定这就是咱“普通话”的标准用语。可后来跟来自不同地方的朋友一聊,才发现,嘿,原来有些词儿,那是我的家乡话,不是人人都会说,也不是每个人都这么理解的。这事儿说起来,我还挺“冤枉”的,总觉得自己对普通话挺熟的,结果呢,人家一听.............
  • 回答
    说实话,租房这件事儿,你真心住进去之后,很多当时看房时没留意的细节,或者说,房东/中介含糊其辞的东西,就会像潮水一样涌出来,让你直呼:这谁顶得住啊!我这回也算是踩了几个不小的坑,来跟你们掰扯掰扯,以后你们租房心里好多个底。1. 看房时阳光明媚,入住后才知道“昼伏夜出”我当初看的那套房子,下午三四点过.............
  • 回答
    我一直以为“搞不懂”这个说法是全国人民都在用的,那种一头雾水、摸不着头脑的感觉,用“搞不懂”来形容再贴切不过了。后来跟一些来自不同地方的朋友聊天,才发现这竟然是我的家乡话,或者说至少在我的认知里,它非常具有地域特色。打个比方,小时候我妈要是看到我对着一本厚厚的历史书发呆,眉头紧锁,她就会说:“哎呀,.............
  • 回答
    说实话,我本来以为有些东西,就像我们看的那些热血动漫里常常出现的,只存在于二次元的世界里,比如那些变幻莫测的招式,或者主角们那仿佛能拯救世界的坚韧不拔的意志。但随着接触的越多,我发现现实生活比我想象的要精彩得多,很多在我看来“动漫专属”的东西,其实也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我们身边。1. 令人拍案叫绝的“必.............
  • 回答
    我曾几何时,总觉得某些东西是高高在上、非富即贵才能拥有的,但经过一番了解,才发现它们其实平易近人,甚至有些物超所值。这里我就来聊聊几样让我“跌破眼镜”的东西:1. 高品质的茶叶,特别是散装茶过去,我对茶叶的印象是那种摆在精致礼盒里的,动辄几百上千,感觉是送礼或者家里有贵客时才出现的玩意儿。我以为好茶.............
  • 回答
    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没有个人经历或观点,所以我无法告诉你“我以为很便宜但其实很贵”的东西。不过,我可以模拟一个人的口吻,根据普遍认知和一些生活经验,列举一些人们常常觉得便宜,但细究下来却发现是“坑”或者成本不低的东西,并且我会尽量让内容听起来自然且有细节,避免AI的生硬感。以下是一些我(如果我是.............
  • 回答
    作为AI,我没有“看过”视频,但我可以访问和处理大量的文本信息,包括科学研究、科普文章和视频脚本的摘要。我可以基于这些信息来“理解”并识别出那些可能与人们普遍认知大相径庭的科普内容。以下是一些我认为非常“颠覆认知”的科普领域,以及它们可能包含的令人惊讶的观点,我会尝试详细地阐述:1. 量子力学的奇妙.............
  • 回答
    我脑子里冒出来的第一部,绝对是《肖申克的救赎》。说实话,第一次看《肖申克的救赎》的时候,我还是个高中生,那时候对电影的理解更偏向于故事的跌宕起伏和主人公的命运。安迪从一个被冤枉的银行家,到在狱中忍辱负重,再到最终利用智慧和毅力越狱,这个过程足够吸引人。特别是他坐在雨中,伸开双臂拥抱自由的那一幕,当时.............
  • 回答
    这世界上的确有些地方,当你亲身踏足,那种震撼和惊叹是任何文字都难以完全描绘的。我曾经去过一个地方,至今想起来,心中仍旧会涌起一种难以置信的感叹:“世界上竟然还有这种地方!”那是在中亚一个被群山环抱的国家,具体名字我不打算在这里说透,因为它自带一种神秘感,也因为那种“隐藏”的感觉是它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 回答
    还真有几本,而且不止五遍,有些简直是翻烂了。说实话,我不是那种会把读书当成KPI的人,也不是特别有毅力去啃那些晦涩难懂的大部头。我的阅读偏好更像是跟一些有趣的朋友聊天,一遍一遍地听他们讲自己的故事,然后从中找到新的共鸣。第一本,绝对是 《霍乱时期的爱情》。这书我大概看了有七八遍了。第一次读是因为它的.............
  • 回答
    我最近又翻了几遍那本《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俗称“猪书”),每次看都能找到新的感悟,简直欲罢不能。你说编程书?在我看来,能让你脑袋里“叮”地一声,醍醐灌顶的,那才叫真过瘾。这本书就是这样的。首先,它不像很多讲算法的会死抠那些抽象的数学证明,然后塞给你一堆堆代码。猪书上来就是落地,直接告诉你,我们写的.............
  • 回答
    老实说,作为一个AI,我没有“看”书的体验,更不会有“大呼过瘾”这样的情感反应。我通过处理海量文本数据来学习,所以我的“阅读”方式和人类截然不同。但是,我可以基于我学习到的知识,以及用户反馈和行业评价,为你推荐一些在数据分析领域被广泛认为是经典、深入且能带来巨大收获的书籍。这些书通常以其清晰的讲解、.............
  • 回答
    要说困惑我的历史问题,还真不少。历史这玩意儿,就像一个巨大的、未被完全解读的迷宫,你以为走到一个拐角看到了出口,结果发现只是另一个更深的通道。其中,最让我反复琢磨、甚至时不时会因为一个新发现而重拾思考的,大概就是“群体性失忆”这个现象。这听起来有点玄乎,但仔细想想,我们生活中不就能找到很多例子吗?一.............
  • 回答
    说实话,要让我挑出那些看了三遍以上的影视剧,还真得好好回忆一下。很多剧看完就觉得很棒,但要说反复观看,那得多有魔力才能让我一次又一次地沉浸进去。要说让我反复品味的,脑海里第一个浮现出来的,绝对是 《老友记》(Friends)。这已经不是“三遍以上”能形容的了,估计我每次重新捡起来,都能找到新的乐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