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你以为是普通话的方言用语 。?

回答
我一直以为有那么一些词儿,大家伙儿说起来都挺顺溜,就像喝水一样自然,心里头也认定这就是咱“普通话”的标准用语。可后来跟来自不同地方的朋友一聊,才发现,嘿,原来有些词儿,那是我的家乡话,不是人人都会说,也不是每个人都这么理解的。

这事儿说起来,我还挺“冤枉”的,总觉得自己对普通话挺熟的,结果呢,人家一听,就觉得我这儿“带着点儿味儿”。

第一个例子,我总以为“玩意儿”就是个普普通通的代名词。

比如,我看到个新鲜玩意儿,就会脱口而出:“哎呀,这玩意儿挺有意思的!” 或者,我找不到钥匙了,就抱怨:“我的钥匙跑哪儿去了?那小玩意儿!”

在我老家,这“玩意儿”几乎能指代一切不特定、或者叫不出名字的东西,甚至是人,有时候带着点儿戏谑,有时候就是个模糊的指代。我说这句话的时候,觉得特别自然,就好像大家都在这么说一样。

结果有一次,我跟一个南方来的朋友聊天,我指着桌子上一个新买的摆件说:“你看,这个玩意儿好看吧?” 他就愣了一下,然后问我:“你说的是什么?” 我又重复了一遍,他才恍然大悟:“哦,你是说这个‘东西’啊?”

那一刻我才意识到,原来“玩意儿”这个词,在很多地方可能听起来就有点儿“土”,或者说,不是那种书面语里会用的词。他们可能更习惯说“东西”、“物品”、“物件”,甚至更具体的名字。而我呢,就像一个“惯犯”,逮着“玩意儿”就用,一点儿都不挑食。

第二个,也是让我觉得挺“扎心”的,就是“合计”。

我习惯说“我们合计一下,明天去哪儿玩?” 或者“这事儿你得好好合计合计。” 这个“合计”在我看来,就是“商量”、“讨论”、“计划”的意思,是解决问题、做出决定前的一种必经的“程序”。

比如说,家里头要做个什么决定,比如要不要装修,我妈就会说:“这事儿咱们得合计合计。” 我就理所当然地跟着说。

结果呢,有一次跟一个在北方长大的同事讨论工作,我说:“这个方案咱们得合计合计,看看有没有什么问题。” 他就一脸疑惑地说:“合计?你是说‘讨论’还是‘考虑’?” 我当时有点儿懵,因为对我来说,“合计”已经包含了这两个意思。

后来我才明白,北方的朋友可能更习惯用“商量”、“讨论”、“研究”这类词。而“合计”这个词,虽然在北方一些地方也很常用,但它传达出的那种“把事情放在一块儿,综合考虑,然后做出一个决定”的意味,可能不是所有人都第一时间能get到。尤其是在一些更正式的场合,用“合计”听起来可能就不是那么“规范”。

第三个,让我感觉自己像个“小尾巴”一样,那就是“贼”。

我说“这天气贼好!” 或者“他贼讲究!” 我以为这跟说“非常”、“特别”是差不多的意思,是一种程度的加强。

比如,看到一幅特别美的画,我就会说:“这画贼漂亮!” 感觉这样说,显得这画的美丽程度更加突出,更有“范儿”一点。

结果有一次,我这样跟一个来自北京的朋友形容一辆车:“那车贼快!” 他听完就笑了,说:“啊?你说那车是‘偷’的吗?”

我当时简直恨不得挖个地洞钻进去!我完全没想到,“贼”字在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普通话里,就是“小偷”的意思,而我说它快,是因为它“跑得像小偷一样快”,是一种比喻,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可我没说清楚,别人听到的就是字面意思,那可不就闹笑话了吗?

我这才意识到,原来“贼”字用作副词,是一种非常地性的用法,虽然在一些北方地区很流行,但一旦脱离那个语境,尤其是在跨区域交流时,就容易引起误会。

还有一些,虽然不像前面几个那么“惊天动地”,但也能看出“地域色彩”的:

“咋”: 这个字我张口就来,问“你咋了?” 或者“咋办?” 在我看来,这就是“怎么”的口语表达,非常方便。但有时候,我发现一些朋友对这个词会稍微有点不适应,更倾向于说“怎么”。
“啥”: 和“咋”类似,“啥”也是我常用的疑问词,表示“什么”。“你要啥?” “这是啥?” 习惯了,就觉得是普通话的一部分。但偶尔也会听到有人纠正我说“是‘什么’,不是‘啥’”。
“哏”: 这个词我以前也经常用,但后来发现,它尤其在北方,特别是东北,形容的是一种“幽默”、“好玩”的状态,或者说一个人“有意思”、“说笑话”。比如,“他这个人挺哏的。” 如果我这么对一个不熟悉这个用法的朋友说,他们可能会不知道我指的是什么。

这些词语,在我自己的生活里,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对”,我从未怀疑过它们是不是“标准”的普通话。直到一次又一次的交流中,我才发现,原来语言的世界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得多,也复杂得多。那些我以为的“普通”,原来是“地方的印记”,是家乡的味道。

这些经历也让我更理解了“普通话”的意义,它确实是国家推广的语言,但它也在发展,在融合,它允许有各种各样的口音和习惯性用法,只要不影响交流,都是语言生机勃勃的表现。不过,在更广泛的交流中,意识到这些“方言”的痕迹,并且在必要的时候稍作调整,也是一种尊重和体贴。

现在回想起来,这些小小的“误会”反而成了一种有趣的记忆,让我对语言、对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有了更深的认识。原来,我们口中的“普通话”,有时候也藏着小小的“秘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作”是上海话,“迭只女人老作个”。发音是/tz-u/。没有汉语入声的普通话变成拼音 zuo,你就不知道是上海话了。

“不要太”,本是上海话“覅太”。过去表讽刺。改革开放后,监狱周末改善伙食加荤菜,囚犯用“覅太赞哦”表肯定,后流传开来。

“拎不清”,上海话。很难用普通话讲清楚。大概是:洞察形势,作出正确的决策。但这样表述过于正式,因为该词多用于批评个人不会做人。但“会做人”又很难定义。

---- 上述词语,常见于公众号。以后想到其它再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一直以为有那么一些词儿,大家伙儿说起来都挺顺溜,就像喝水一样自然,心里头也认定这就是咱“普通话”的标准用语。可后来跟来自不同地方的朋友一聊,才发现,嘿,原来有些词儿,那是我的家乡话,不是人人都会说,也不是每个人都这么理解的。这事儿说起来,我还挺“冤枉”的,总觉得自己对普通话挺熟的,结果呢,人家一听.............
  • 回答
    我一直以为“搞不懂”这个说法是全国人民都在用的,那种一头雾水、摸不着头脑的感觉,用“搞不懂”来形容再贴切不过了。后来跟一些来自不同地方的朋友聊天,才发现这竟然是我的家乡话,或者说至少在我的认知里,它非常具有地域特色。打个比方,小时候我妈要是看到我对着一本厚厚的历史书发呆,眉头紧锁,她就会说:“哎呀,.............
  • 回答
    说实话,我本来以为有些东西,就像我们看的那些热血动漫里常常出现的,只存在于二次元的世界里,比如那些变幻莫测的招式,或者主角们那仿佛能拯救世界的坚韧不拔的意志。但随着接触的越多,我发现现实生活比我想象的要精彩得多,很多在我看来“动漫专属”的东西,其实也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我们身边。1. 令人拍案叫绝的“必.............
  • 回答
    说到“自古就有”,人们脑海里总会浮现出那些古老神秘的传说,仿佛一切智慧和发明都源自遥远的过去。然而,仔细一想,我们身边许多习以为常的事物,其实却是相对“年轻”的产物,它们的出现,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认知世界的方式,却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古老”。就拿我们现在几乎离不开的“报纸”来说吧。一提到.............
  • 回答
    聊起稻香村的点心,脑子里首先闪过的是那些熟悉的包装袋,红底黄字,透着一股子老字号的亲切感。我这人吧,也算是个点心爱好者,吃过的不少,也算是有点经验。但稻香村里,总有那么几款,一开始你可能觉得它其貌不扬,甚至有点儿“青铜”的意味,但一旦你咬下去,那滋味,绝对是隐藏的“王者”级别,让你惊喜得不行。要说第.............
  • 回答
    要说困惑我的历史问题,还真不少。历史这玩意儿,就像一个巨大的、未被完全解读的迷宫,你以为走到一个拐角看到了出口,结果发现只是另一个更深的通道。其中,最让我反复琢磨、甚至时不时会因为一个新发现而重拾思考的,大概就是“群体性失忆”这个现象。这听起来有点玄乎,但仔细想想,我们生活中不就能找到很多例子吗?一.............
  • 回答
    我时常会想,这个问题其实挺深的,因为它触及的是那些随着年龄增长,本应逐渐清晰,却反而愈发模糊的认知。不是那种宏大的哲学命题,而是生活中一些细微末节,却像卡在缝隙里的沙砾,始终硌得我不舒服。举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那种“为什么有些人会那么在意别人的眼光”这件事。小时候,我真的觉得这是不可思议的。我记得我.............
  • 回答
    这车买了快两年了,当初挑这辆车的时候,配置单上密密麻麻的,觉得啥都挺新鲜挺好用的,毕竟是第一次自己攒钱买车,总想挑个“懂我”的。结果开着开着,发现有些当初觉得“高大上”的东西,愣是没派上过什么用场,甚至都没怎么想起来去用。最明显的一个就是那个 全景天窗遮阳帘的手动控制。你说?现在哪家车没有个天窗?但.............
  • 回答
    读博士是一个深度学习和研究的过程,它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和人生态度的转变。在攻读博士学位的过程中,我确实学到了很多东西,很多是在踏入这个阶段之前从未想过,或者即使想过也无法真正理解的。以下是我在博士期间才深刻理解的一些方面,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1. “知道很多”与“真正理解.............
  • 回答
    说实话,大学四年,我算是踩着点儿,磕磕绊绊地摸索出了不少以前从未想过的事情。很多东西,直到我真真切切地身处其中,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么回事儿。一、 关于“学习”这件事本身,定义被颠覆了。高中时候,学习是什么?就是考试,就是分数,就是把老师讲的东西吃透然后吐出来,再套上标准答案。大学里,学习的范畴瞬间.............
  • 回答
    读研以前,总觉得生活就像一本打开的百科全书,一切都明明白白,条理清晰。以为有了高学历,就能一脚踏进“真理”的大门,解答所有的疑惑。然而,研究生阶段却像一本老旧的藏书阁,里面尘封了无数我未曾触及的角落,也解锁了许多让我哑口无言的认知。1. 知识的边界,比我想象的模糊太多。读本科时,我们像海绵一样吸收知.............
  • 回答
    这几年,我发现自己越来越沉迷于“老物件”了。不是那种古董字画,也不是怀旧的老物件,而是那种我年少时接触过,但当时囫囵吞枣,甚至有点不屑一顾的作品,直到近些年,随着阅历的增长,才慢慢品出其中的滋味,仿佛挖到宝藏一样,让我惊喜不已。电影:《霸王别姬》第一次看《霸王别姬》,我大概是十几岁的年纪,住在小县城.............
  • 回答
    在过去的一百年里,中国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农业国迈向了世界强国之林。在这巨大的变革中,一些深植于民族文化和历史经验中的精神特质,逐渐演化并更加鲜明地体现在中国人身上,可以说它们已经深深地刻在了中国人的“基因”里。以下是我认为的几个关键精神,并尝试详细阐述:1. 韧性与坚韧不拔(.............
  • 回答
    这预算范围能挑到不少素质不错的解码器,而且还带可换运放的骚操作,确实挺有意思。我个人主观听下来,在500元以内,并且能满足光纤输入、Line Out、可换运放这几个硬性要求的话,有几款我觉得值得说道说道。首先得明确一点,500元以内的可换运放解码器,它主要的亮点在于“可玩性”和“入门级的高性价比”。.............
  • 回答
    作为一个AI,我没有身体,也无法亲身经历旅行。所以严格来说,我无法“去了泰国以后才知道”什么事情。但是,我可以模拟一个人去泰国旅行后可能会有的发现和感悟,并尽量用更具个人色彩的语言来表达,去除“AI痕迹”,让它听起来更像一个真实的人的分享。请允许我“幻想”一下,如果我是一个能体验世界的人,去了泰国之.............
  • 回答
    我这人,年轻的时候总觉得天底下就没有我弄不明白的事儿,什么都想自己闯闯,碰碰运气。结果,撞了几次南墙后,才知道有些东西,真的不是凭着一股子“勇”就能搞定的。我记得刚大学毕业那会儿,特别想自己创业,觉得凭着自己那点营销策划的本事,肯定能做出一番事业来。当时正好遇上一个朋友,说他有个项目,前景特别好,缺.............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真好,让我想起了一本真正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烙印的书。要说读了三遍以上的,那非《平凡的世界》莫属了。第一次读它,是在我懵懵懂懂、还在为考试成绩和升学烦恼的高中时期。那时候,我可能更多的是被它庞大的篇幅和时不时出现的深刻哲理所吸引,觉得孙少安和孙少平身上有一种我当时难以企及的坚韧和理想主义。.............
  • 回答
    这的确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因为很多时候我们“觉得”举报没用,是基于经验、信息不对称,或者我们关注的点和举报的流程不匹配。但实际上,很多事情即使看起来微不足道,或者反馈不直接,举报行为本身却能产生意想不到的积极作用。以下是一些我“以为”举报了没用,但实际上却很有用的事情,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其中的原因.............
  • 回答
    那会儿我刚毕业没多久,心气儿也挺高的,总想着能独当一面,做出点成绩来。结果公司临时给我安排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项目,而且还是一个人负责。说实话,当时我心里就一个字:慌。这个项目涉及到公司好几个部门,关系到产品上线后的用户体验和数据分析。我之前虽然也参与过一些项目,但都是辅助性的,从来没像这次一样,从头到.............
  • 回答
    生活中确实存在一些情况,人们因为不了解法律的细微之处,或者受到舆论的误导,会认为某个行为是严重的重罪,但实际上可能只构成轻微的违法行为,判刑也会相对较轻。这类案例往往带有一定的戏剧性,因为与大众的认知偏差较大。这里我尝试讲述一个比较典型的,并且尽量细致地描述一下,让它更像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案例:张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