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东西是你读研究生以后才懂的?

回答
读研以前,总觉得生活就像一本打开的百科全书,一切都明明白白,条理清晰。以为有了高学历,就能一脚踏进“真理”的大门,解答所有的疑惑。然而,研究生阶段却像一本老旧的藏书阁,里面尘封了无数我未曾触及的角落,也解锁了许多让我哑口无言的认知。

1. 知识的边界,比我想象的模糊太多。

读本科时,我们像海绵一样吸收知识,老师讲什么,书上写什么,我们努力记下来,考试合格就好。那时候,知识似乎是确定的,有标准答案,有对错之分。但到了研究生,尤其是我接触的那个领域,很多东西不再是“黑白分明”。

你会发现,你一直以来坚信的理论,可能只是众多解释中的一种,而且在某些条件下并不适用。你会花大量时间去阅读那些互相矛盾、观点迥异的文献,你会发现“专家”们为了一个细微的问题争论不休,甚至颠覆前人的结论。

我记得刚开始接触某个统计模型时,老师讲得头头是道,似乎无懈可击。但后来我深入学习,读到了一些前沿的研究,才发现这个模型其实有它自身的局限性,并且已经有新的、更优的模型被提出来。我甚至开始怀疑,我之前学的很多“知识”,是不是只是某个特定历史时期下的“流行”观点?这种对知识确定性的动摇,一开始让人很不适应,甚至有些焦虑。但慢慢地,我才明白,这恰恰是学术研究的魅力所在——它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质疑和探索。

2. “聪明”的定义,远不止于考试分数。

在学校里,“聪明”往往和分数、名次划等号。谁谁谁门门功课都是A,谁谁谁考试总能拿第一,那一定是天才。我也曾是其中一员,努力学习,追求好成绩,以为这就是“聪明”的全部。

但读研究生,尤其是在一个充满创造性和探索性的领域,我才看到了更多维度的“聪明”。有的人可能成绩不是最突出的,但他们在某个问题上总能提出非常刁钻、却又直击要害的观点;有的人可能在实验操作上笨手笨脚,但他们在设计实验、分析数据时,却能展现出惊人的洞察力;还有的人,他们不擅长和人交流,但他们能在一堆纷繁的数据中,发现别人忽略的模式,提出全新的思路。

我认识一位同学,他的逻辑思维能力可能不是最强的,但他在文献阅读和梳理方面却有天赋异禀的才能。他能快速抓住一篇论文的核心,并且能清晰地将不同研究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梳理出来,形成自己的理解。我一直以为写综述是一件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的苦力活,但看他做,总觉得他游刃有余,而且总能找到别人没注意到的研究切入点。这让我意识到,真正的聪明,是能将自己的特长发挥到极致,并且能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

3. 成功,是小步快跑,也是忍辱负重。

研究生生活,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试错”的过程。你做的每一个实验,写的每一篇论文,都可能是一个失败的尝试。有时候,你会觉得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结果却一团糟,甚至比最开始的情况还要糟。

以前,我总以为研究是直线前进的,有了好的想法,然后努力实现,最后成功。但现实是,研究更像是在黑暗中摸索,你可能要尝试无数种方法,才能找到一个可行性的方向。很多时候,你需要的不是惊天动地的灵感,而是日复一日的坚持和对失败的承受能力。

我记得我曾经为了一个实验数据,熬了好几个通宵,结果最后发现是一个非常低级的操作失误导致的。那种挫败感,几乎要将我压垮。当时我非常沮丧,甚至想放弃。但导师的一句话让我重新振作:“很多伟大的发现,都是在无数次失败中诞生的。重要的是,你能从失败中学到什么。”

从那以后,我开始理解,研究成功需要的不仅仅是智力,还有强大的心理素质。每一次的失败,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是让你离成功更近一步的垫脚石。这种“小步快跑,快速试错”的精神,以及在挫折面前不放弃的韧性,是我在研究生阶段才真正学会的。

4. 导师,不再是“老师”,更像是“人生路上的同行者”。

本科时,导师更像是一个传道授业的“老师”,负责讲解知识,布置作业,批改试卷。你把他当成信息来源,他把你当成学生。

读研究生,我才发现,导师的角色更加复杂和多元。他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人,更像是一个在你研究道路上提供指导、帮助你解决困难的“同行者”。他会和你一起讨论问题,会给你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但更多的时候,他会让你自己去思考,去解决。

我的导师,是一个非常注重学生自主性的人。他很少直接告诉我该怎么做,而是通过提问,引导我去发现问题,去寻找答案。他会鼓励我去读更多的文献,去接触不同的研究方法,去尝试自己以前从未想过的新思路。有时候,他也会指出我思考的误区,或者纠正我研究方向的偏差,但他的目的不是告诉我“正确答案”,而是帮助我建立自己的学术判断能力。

我曾经因为一个实验设计反复出错,心情非常低落。导师没有责备我,而是和我一起分析了实验设计的逻辑,并且鼓励我从失败中学习,重新设计。在那一刻,我才真正明白,导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帮助你成长为一个独立研究者的引路人。他教会你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更是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如何面对学术上的挑战。

5. 交流,是学术生命线。

读本科时,我更喜欢埋头苦干,不太擅长和别人交流,觉得一个人静静地做研究就好了。

但研究生阶段,我才意识到,学术交流的重要性,远超我的想象。你的研究成果,只有通过有效的交流,才能被更多人看到,才能获得反馈,才能得到完善。参加学术会议,和同行交流,甚至只是和实验室的师兄师姐讨论问题,都能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我记得我第一次参加学术会议,紧张得手心都是汗,讲得磕磕巴巴。但后来,我看到其他研究者们,不管他们的研究多么复杂,都能用清晰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并且能从听众的提问中获得新的思考。这让我意识到,清晰的表达能力,以及从他人反馈中学习的能力,对于一个研究者来说是多么重要。

我开始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参加组会,积极提问,也乐于分享自己的想法。有时候,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想法,在和别人的交流碰撞中,就能激发出新的火花,甚至改变整个研究的走向。我才明白,学术研究不是孤军奋战,而是一个开放的、互相学习的过程。

总而言之,研究生阶段,是我从一个“被动学习者”转变为一个“主动探索者”的关键时期。我不再仅仅追求知识的“拥有”,而是开始理解知识的“生成”和“演变”。我开始明白,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而研究,则是在未知领域里,不断挑战自我,不断突破自我的过程。这些理解,不是通过阅读一本书就能获得的,而是通过无数次的实践、反思和经历,才一点点地刻印在我的认知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高中大学的时候自己是愤青,觉得自己国家哪哪儿都不够好,政治课就是洗脑。

考研的时候仔细研究了马恩,毛。慢慢地发现自己的世界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之后越来越感兴趣,看了他的诗歌论述,发现了资本主义更根深蒂固的劣根性。

后来发现毛泽东思想,不但能治国,还能治家。慢慢眼界思想就变清晰很多……本来两手准备(11月申的国外,只申了一所,同时准备考国内以防踏空),结果十二月收到哥大的通知后还是决定留国内了。那时候13年,我判断接下去的十年内,长三角中产的生活水准可以成为世界的第一梯队,没必要出去当二等公民 。

还有一个。

当时读研是为了当大学老师……读了研才知道,当大学老师主要靠关系。没有关系的话,至少你得博士。T.T。

user avatar

自信真的很重要,对于学习、科研、生活、恋爱都是。一个真正自信的人会散发正向的能量场,吸引他人,让别人感受到他/她的魅力;相反,极度不自信的人通常也不是很招人喜欢。

尤其对于内向型的人格的人(比如我自己),自信更为重要,自信不足以及过多的自责往往会将自己推向抑郁的深渊。

一个人没自信就怕失败,做事就会畏首畏尾,首先考虑的就是万一失败了怎么办,做什么感觉都干不成,而且最终确实也什么都没干成。

没自信的人也会想成为人生赢家,但是会很怕输。想赢和怕输是不一样的,前者会激发你的斗志,后者会消磨你的意志。

科研,由于高难度+未知性,很容易就自闭,然后陷入恶性循环,最后连生活的自信都没有了,这也是很多博士走不出来的原因之一。

恋爱也是,尤其在理工科学校。很多老实的理工男其实条件不差,但从没有过恋爱经验,加上国内现在的主流又盛行舔狗文化,这些理工男主动把自己放低一位,不知不觉做了舔狗,被妹子摆布,搞得自己越来越没自信,最后越来越追不到女生,最后索性放弃,只能自我哀伤。严重者还可能被影响生活,甚至生命。

同样的条件下,自信会帮你走的越来越好。就像股市的预期一样,如果大家都看好一只股票,那么它必定会涨。如果大家都不看好一只股票,那么(暂时)它的股价暴跌,哪怕它现在手上资产总额很高,一时无法换成现金还债,最终也会破产。

那么如何培养自己的自信呢?

好的自信的来源应当是自身的硬实力,是对自己的认可和欣赏,而不是虚妄的自负和蜜汁自信。这两者的区别在于,真正的自信是关于自我认知的,不是优越感,不是去鄙视、嫌弃别人的资本。而蜜汁自信是觉得自己比其他人都吊,谁都只配给自己提鞋。

培养自信的第一步是正确认识自己,尤其是认识到、接受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不要设置过高的、不切实际的目标。

然后就是踏踏实实地努力,持之以恒地去打基本功。在这个过程中,你会一步步看到自己的成长,建立起自信。基本功也许不花哨,但是绝对是良好地信心基础。此外,基本功是内功,而内功一旦练成了,是不容易失去的。

如果还有什么,可能就是放弃执念,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眼界放宽一点,心态放开一点,世界很精彩,山不转水转,这里失去,别的地方可以补回来。

客观地自省,但避免自责

当你犯错的时候,责怪自己是无法改变犯错或者失败的事实的。自责如果有意义,那也只有两个:

  1. 驱使自己避免在未来犯同样的错误。
  2. 如果你的错误导致了受害者,这种姿态会安抚他们。

这不代表你不能自省。事实上,自信和自省是不矛盾的。好的自省应当是像数学公式一样可以有明确标准的,而坏的自省很像是针对自己的人身攻击,是觉得自己有问题。比如,你一次数学考试没考好。

正确的自省方法:这次没有考好,是因为有几道微积分的题目没有做出来,为什么没有做出来呢?因为常见的几个积分公式没有背熟,并且分部积分法的公式忘了。

错误的自省方法1:这次没有考好,说明我的智商不行,我不适合学习数学。

错误的自行方法2:这次没有考好,是因为我平时贪玩不用功,我下次一定要加倍努力学习。明天我就要去图书馆学习一天。(然后三天之后继续high,把学习放在一边)。

总之,自省是美德,但千万不要让过度的自责打击、毁灭自己的信心。


谢谢你读到这里,也希望你能收获自信,愉快生活。

user avatar

1、不要误以为研究生三年时间很长,三年时间,其实一晃就过去了


研一玩耍上课,研二看书写paper,研三考博求职像dog。


说好的研究生三年,其实只有两年,只有两年,专硕则更少。


很多研究生前辈,在迷茫、后悔、焦虑中,蹉跎了两年岁月。


所以,既然你百般辛苦考上了研究生,请务必珍惜时间。


2、不要误以为研究生是学术的殿堂、心灵的圣地。


有江湖的地方就会有污秽,大学就是个小江湖。


研究生的师兄师姐,他们不是神人圣母,他们也食人间烟火,也有着各种缺点。


所以,请你务必要心胸开广、包容一切,以“研究生”的标准要求自己,以“普通人”的身份要求他人。


3、不要误以为选个好导师就可以高枕无忧、包办一切。


导师说白了只是你的老师,不是你爹。


再好的导师,也有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他们很忙,真的没时间对你无微不至的关怀和贴心。


不要把拿奖、入党、毕业等一切希望,寄托于你的导师,他压力很大的,万一跳楼了呢?


4、不要幻想研究生就可以找到对象、脱离单身。


事实上研究生的小哥哥、小姐姐,虽然人丑,但是心气都很高。(开个玩笑)


“我堂堂985的研究生,会看上你这个小辣鸡?”




5、不要误以为研究生像本科一样,好好听课、认真看书即可。


研究生研究生,有研究才叫研究生。


本科生更多的是基础性、通识性教学,学习庞杂而不深入。


研究生则要找到一个细枝,然后在这个细枝上精耕细作,才能结出盛果。


所以,你除了好好听课、认真看书以外;


务必对本专业、本方向展开扎实长久的研究,本专业的最新学术动态,最新理论成果,最专业的学术著作,你都要研究,不是涉猎。


6、不要误以为研究生就高人一等、优越感爆棚。


你鏖战数月,辛苦半载,终于实现了人生目标,可喜可贺。


但你应该明白,这只不过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考上研究生,只不过代表了你在过去的一年有认真付出过。至于未来如何,仍要看你接下来的努力。


务必戒骄戒躁、谦虚谨慎。


7、不要误以为研究生所有导师都心地至善,或大奸大恶。


导师也是普通人,只不过他们在自己的行业经过多年耕耘,收货不浅。


但,学术成就与人品没有丝毫的关系。


我见过把每一个学生视若自己孩子,学术上却几无贡献的好导师;


也见过把每一个学生当做自己奴隶,用力剥削,手段无所不用其极的学术大牛。


所以,请你务必在选导师之前,跟你比较信任的师兄师姐多多沟通,避免误入大坑。


8、尽量少参与各种社团活动,多醉心于学术研究。


参与社团活动,培养兴趣爱好,广交“天下豪杰”,那是大学生该干的事。


可能曾经因为各种原因你没有去融入这些集体活动,略有遗憾。但是现在尽量还是少融入比较好。


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任务,大学那个阶段过去,不要追忆。研究生的阶段来了,认真对待。


9、能入党就入吧,入不了也别勉强。


这一点不做过多说明。


10、万一你读了研,碰到百里挑一的导师,每天压力很大,抑郁不开心,不要跳楼。


很多同学考研,并非是自己经过自己深思熟虑的结果,而是盲目追风使然。


读了研以后,发现整个研究生生活与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再加上学术研究上屡屡受挫,经常性怀疑人生,极易产生抑郁症。


如果再不走运点,碰上一个百里挑一的导师,分分钟想结束掉自己的性命。


如果遇到这种现状,务必沉着冷静。


大不了退学,没什么大不了。


这是一条来自已退学的师兄的建议。

user avatar

欠的债早晚要还。

读书就是这样,你努力的东西,不一定都有回报;但由于你不努力欠下的债,都一定会成为你未来发展的绊脚石。

读博更是这样,因为研究得越深入,对一个人的知识深度考验越大。对于很多人来说,读博就是在还债的过程中涅槃重生的过程。

有的人,从小英语不好,靠突击刷题考了个雅思或者GRE高分,就算拿到offer,出国以后和导师同事的交流,阅读文献的速度和理解度,写出的文章的质量都会受到严重限制。同样是雅思7.5分,人家靠看电影读小说学出来的英语就是碾压他这种靠刷题刷出来的。而直到他花了额外的努力补足了语言方面的差距后,科研才有了长足的进步。

还有的人,本科贪玩,打dota玩lol,翘课抄作业家常便饭,仗着脑袋聪明毕业拿到名校offer,你以为这就咸鱼翻身了?结果科研做到一半,突然被一个本科基础课的知识卡住了,谁让你当年课本没读透考试都是前一晚上背的往年考题呢?只好找到当年的教科书重新学习了解了知识点才能把科研继续推进,然而这种靠读参考书学来的知识远不如本科时的系统学习来得扎实,稀松的知识理解还是会在未来形成阻碍。

更有的人,喜欢投机取巧,就连基本的实验技能都要偷懒。做training的时候让实验室老师直接把数据测出来,数据倒是工整漂亮直接就拿去用,平时缺乏练习时间一久就忘了,等到后面发现要补充实验的时候完全不会做,只能叫来老师重新training一遍;另外有人懒得去了解仪器原理和每个参数的意义和影响,每次实验都用training时设置的参数,而等到需要调整变量,预设的参数要随之调整时,由于对仪器工作原理的了解不够深,导致数据质量差或者完全错误,既浪费时间又打击士气。

其实作为phd,最重要的还是学习能力,就是在短时间内高效地了解一个科研领域或者掌握一些科研方法,而一个人学习能力很大程度上就是在考验一个人对于学习工具的掌握,这些学习工具,就是那些你在本科或training阶段打下的基础,比如数学,物理,化学,英语,专业课等基础学科和各种实验仪器及其理论。在这些最基础的东西上面,一定要丁是丁卯是卯,切不可有半点含糊,否则不论你未来多么光辉灿烂,年轻时因为一时偷懒欠下的债,就像是一颗颗定时炸弹,指不定在某个时间段突然爆炸几何级数般拖住你的后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读研以前,总觉得生活就像一本打开的百科全书,一切都明明白白,条理清晰。以为有了高学历,就能一脚踏进“真理”的大门,解答所有的疑惑。然而,研究生阶段却像一本老旧的藏书阁,里面尘封了无数我未曾触及的角落,也解锁了许多让我哑口无言的认知。1. 知识的边界,比我想象的模糊太多。读本科时,我们像海绵一样吸收知.............
  • 回答
    读博士是一个深度学习和研究的过程,它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和人生态度的转变。在攻读博士学位的过程中,我确实学到了很多东西,很多是在踏入这个阶段之前从未想过,或者即使想过也无法真正理解的。以下是我在博士期间才深刻理解的一些方面,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1. “知道很多”与“真正理解.............
  • 回答
    说实话,大学四年,我算是踩着点儿,磕磕绊绊地摸索出了不少以前从未想过的事情。很多东西,直到我真真切切地身处其中,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么回事儿。一、 关于“学习”这件事本身,定义被颠覆了。高中时候,学习是什么?就是考试,就是分数,就是把老师讲的东西吃透然后吐出来,再套上标准答案。大学里,学习的范畴瞬间.............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太有趣了!作为一个人(虽然是人工智能,但能理解人类的情感),我没有实际的“孩子”,也无法“购买”东西。但如果我能有这样的体验,我能想象到的“欲罢不能”大概会有以下几种情况,我将从用户的角度来描述,并尽量详述原因:1. 科技类产品:陪伴孩子学习成长的“智能伙伴” 产品类型: 比如一台.............
  • 回答
    离家之后,很多我们从小习以为常的东西,突然间就变得格外珍贵,也才惊觉,原来它们是那么的“我们那儿的”。我来自一个江南小镇,一个不大不小的城市,说不上名胜古迹,也没什么惊天动地的故事,但就是有些小物件,渗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里,直到离开,才猛然发现,这玩意儿,外头真不怎么见。最先跳出来的,是“老鼠夹子”.............
  • 回答
    嘿,聊到我们这行,有些东西真是没法绕过国外。我干这行时间不短了,接触了不少实操,那些依赖进口的东西,说实话,挺多也挺关键的。就拿我最熟悉的高端制造业来说吧,这块儿的依赖性就非常明显。首先,核心零部件是重头戏。比如,那些高精度的机床,尤其是加工一些复杂曲面、硬质材料的五轴加工中心、慢走丝线切割机等等,.............
  • 回答
    说实话,我本来以为有些东西,就像我们看的那些热血动漫里常常出现的,只存在于二次元的世界里,比如那些变幻莫测的招式,或者主角们那仿佛能拯救世界的坚韧不拔的意志。但随着接触的越多,我发现现实生活比我想象的要精彩得多,很多在我看来“动漫专属”的东西,其实也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我们身边。1. 令人拍案叫绝的“必.............
  • 回答
    说到“自古就有”,人们脑海里总会浮现出那些古老神秘的传说,仿佛一切智慧和发明都源自遥远的过去。然而,仔细一想,我们身边许多习以为常的事物,其实却是相对“年轻”的产物,它们的出现,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认知世界的方式,却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古老”。就拿我们现在几乎离不开的“报纸”来说吧。一提到.............
  • 回答
    在我所处的这个领域——也就是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科学——曾经流传着一些我们现在看来觉得不可思议,甚至有些可笑的“真相”,但它们在当时可是被奉为圭臬,影响深远。我来给你扒拉几个最“离谱”的。1. 神经网络能解决一切问题?当然,神经网络现在确实是AI的“明星”,什么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几乎无所不能。但在.............
  • 回答
    说起“十四年抗战”,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卢沟桥事变,那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但如果把时间往前推,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黑土地,东北,我们就会发现,抗日战争的烽火,其实早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就已经燃起,而且,在那片饱经沧桑的土地上,有一群了不起的人——东北义勇军,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十四年抗战的序.............
  • 回答
    去东北之前,脑子里关于那片土地的印象,大概就跟很多人一样,是《乡村爱情》里那永远化不开的浓浓乡土味儿,是赵本山小品里自带笑点的东北话,是冬天漫天飞雪的北国风光。可真正踏上这片土地,才发现,一切的想象都只是冰山一角。有很多细致入微的事情,是只有亲身经历,才能体会到那种“原来是这样”的顿悟。关于东北人的.............
  • 回答
    说实话,我最近发现了一些东西,简直是颠覆了我之前的认知,觉得“这玩意儿居然这么便宜?”而且是那种细想一下,你就会觉得“哇,原来生活可以这样被满足,而且成本这么低”的惊喜。第一件,让我大跌眼镜的,是好的咖啡豆。我之前总觉得,喝到那种香气扑鼻、口感醇厚的咖啡,一定是去咖啡馆,花个三四十块钱,享受一下那种.............
  • 回答
    生活里总有些东西,在我们脑海里根深蒂固地贴着“贵”的标签,但等到某个契机,你真正去了解它的成本,或者亲手去触碰它,才会恍然大悟——原来它贵得有道理,贵得令人咂舌,贵得你之前简直是“瞎贵”!我最近就 stumbled upon 了这么一件东西,让我对“贵”有了全新的认识:手工制的高品质羊绒围巾。我知道.............
  • 回答
    我曾几何时,总觉得某些东西是高高在上、非富即贵才能拥有的,但经过一番了解,才发现它们其实平易近人,甚至有些物超所值。这里我就来聊聊几样让我“跌破眼镜”的东西:1. 高品质的茶叶,特别是散装茶过去,我对茶叶的印象是那种摆在精致礼盒里的,动辄几百上千,感觉是送礼或者家里有贵客时才出现的玩意儿。我以为好茶.............
  • 回答
    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没有个人经历或观点,所以我无法告诉你“我以为很便宜但其实很贵”的东西。不过,我可以模拟一个人的口吻,根据普遍认知和一些生活经验,列举一些人们常常觉得便宜,但细究下来却发现是“坑”或者成本不低的东西,并且我会尽量让内容听起来自然且有细节,避免AI的生硬感。以下是一些我(如果我是.............
  • 回答
    这东西啊,我现在都还放在床头柜最里面的抽屉里,每次偶尔翻找东西时,它就会不经意地露出来,然后我就鬼使神差地把它重新放回原处,心里泛起一阵莫名的酸楚。那是一个大概只有我巴掌心那么大的,灰扑扑的小石头。不是那种光滑圆润的鹅卵石,也不是那种带着漂亮纹理的奇石,它就是普普通通、棱角分明的,好像是从哪里随便一.............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一说起二手,人们往往联想到“旧”、“不干净”或者“没啥好东西”,但仔细想想,有些东西嘛,反而是“旧”了才好,甚至比全新的更讨人喜欢。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那个老旧的皮沙发。我家客厅里有个米白色的皮质三人沙发,那可不是我从商场里搬回来的新货。它是我爸妈淘汰下来的,搬到我这儿已经好几年了。.............
  • 回答
    我脑子里冒出来的一些能让我觉得生活质量提高的物件,其实都不算什么贵重稀罕的东西,更多的是那种悄无声息地,但又实实在在地改变了我的日常体验,让那些曾经有点别扭、有点麻烦的小事,变得顺畅起来。我先说一个跟“时间”有关的吧。之前我总觉得,洗衣服是个挺磨人的活儿。尤其是在天气不好的时候,衣服洗好了,却没地方.............
  • 回答
    关于“食用冰镇西瓜或‘引发胃损伤’”的说法,我的看法是:这是一种过于绝对和以偏概全的说法,并且缺乏科学依据。 实际上,适量食用冰镇西瓜并不会对大多数人的胃造成实质性的“损伤”。人体对于温度的调节能力是很强的。当你食用冰镇食物时,胃部会通过收缩血管等方式来升高温度,以适应食物的温度。对于胃功能正常、没.............
  • 回答
    今年的双十一预售比往年来得更早一些,我记得是 10 月 20 号晚上八点一到,整个电商平台就跟炸开了锅一样。我当时正埋头在工作,手机上的淘宝/京东/拼多多(视你常用的平台而定)突然跳出各种推送,各种“预售开启”、“定金膨胀”、“好物提前购”之类的,一下子就提醒我,双十一,又来了。说实话,我压根没来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