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人说「当下看《沙丘》就像身处 1968 年看《2001 太空漫游》」,你怎么看?

回答
这个说法非常有趣且具有洞察力,将《沙丘》置于了电影史的一个重要节点上,并将其与另一部开创性的科幻电影《2001太空漫游》进行类比。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深入探讨这个类比的合理性和意义。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类比?核心的共鸣点是什么?

这个类比的核心在于它们都是在各自的时代 突破了传统,开创了新的可能性,并以深刻的哲学思考和宏大的视觉呈现震撼了观众,同时又引发了关于人类未来、科技、宗教和文明的讨论。

详细解读这个类比的各个方面:

1. 视觉与技术上的“突破与震撼”:

《2001太空漫游》(1968): 在那个年代,《2001太空漫游》的视觉特效是革命性的。斯坦利·库布里克用前所未有的精确性和写实感构建了太空场景,从飞船的静默飞行到宇宙空间的浩瀚无垠,再到“旋转的木马”般的太空站,每一个画面都充满了令人屏息的真实感和未来感。当时许多观众从未在银幕上见过如此逼真的太空,这本身就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电影中对太空环境的细致描绘,也让人们对未来的太空探索有了具体的想象。
《沙丘》(2021): 维伦纽瓦导演的《沙丘》同样在视觉和技术上达到了新的高度。它构建了一个宏大、粗犷、充满异域风情的宇宙世界。从巨大的沙丘巨兽(Sandworms)的压迫感,到香料采掘机的庞大结构,再到弗雷曼人的生存环境,每一个场景都充满了细节和质感。电影运用了令人惊叹的CGI技术,但更重要的是,它将这些技术服务于世界观的构建和叙事的推进,营造出一种沉浸式的、令人信服的真实感。尤其是在描绘阿拉吉斯星球的严酷环境、沙丘巨兽的恐怖以及飞行器与沙丘的互动时,都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对未来科技与环境互动的新思考。

共鸣点: 两部电影都通过其惊人的视觉效果和技术创新,让观众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宏大叙事和真实感。它们都不是“特效堆砌”,而是用技术来服务于故事和世界观的深度。它们都让观众觉得“这就是未来的样子”,或者“这就是宇宙的本来面目”,即便这种未来或宇宙与我们日常经验截然不同。

2. 思想与哲学上的“深刻与启发”:

《2001太空漫游》(1968): 这部电影的哲学深度是其最引人入胜的部分。它探讨了人类的起源、演化、意识的本质、人工智能的崛起与威胁、以及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黑石碑(Monolith)的出现贯穿始终,象征着超越人类理解的智能和引导。电影抛出了许多问题,但很少给出明确的答案,鼓励观众自行思考和解读,这种开放性至今仍让人们津津乐道。它挑战了观众对科技进步、宗教、进化论等既有观念的认知。
《沙丘》(2021): 《沙丘》系列小说本身就包含了深刻的哲学和政治寓意,电影也忠实地传达了这些。它探讨了权力斗争、殖民主义、宗教对政治的影响、环境的严酷性、以及预言和宿命的议题。保罗·厄崔迪的“天选之人”身份,以及他逐渐觉醒的“预知能力”和随之而来的责任与牺牲,都充满了宗教和哲学上的张力。香料(Spice Melange)作为核心资源,引发了对资源争夺、生态破坏以及人类对外部力量依赖的思考。电影也触及了人类的脆弱性、适应性以及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智慧。

共鸣点: 两部电影都超越了简单的娱乐叙事,将宏大的哲学问题融入了故事之中。它们都邀请观众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关于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以及我们在一个充满未知和挑战的宇宙中扮演的角色。它们都挑战了观众对于现实和未来的既有认知,迫使人们思考更普遍的存在意义。

3. 叙事与风格上的“开创性与挑战性”:

《2001太空漫游》(1968): 库布里克的叙事风格极具实验性。大量的无对白镜头,缓慢的节奏,象征性的情节,以及对音乐(尤其是理查·施特劳斯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巧妙运用,都与当时以对话为主导的电影叙事形成了鲜明对比。它是一种“体验式”的电影,让观众沉浸在视觉和声音的氛围中,而非被动接受信息。
《沙丘》(2021): 维伦纽瓦的《沙丘》同样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而著称。他选择了相对“慢热”的节奏,注重氛围的营造和世界观的铺垫。大量运用环境音效和沉浸式的镜头语言,让观众感受到阿拉吉斯星球的压迫感和广袤。电影保留了小说中大量的政治和宗教术语,以及复杂的人物关系,这对于不熟悉原著的观众来说具有一定的门槛,但同时也保持了作品的严肃性和深度。它没有试图讨好所有观众,而是专注于呈现其所构筑的世界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共鸣点: 两部电影都敢于挑战主流的电影叙事模式,采用了更为成熟、克制但极具表现力的风格。它们都对观众的耐心和理解力提出了要求,并因此获得了评论界的高度赞扬和部分观众的深刻喜爱。它们都证明了“慢节奏”和“不直接解释”也能创造出极具力量和吸引力的电影体验。

4. 文化与社会影响上的“里程碑与启迪”:

《2001太空漫游》(1968): 在冷战时期,《2001太空漫游》的上映,正值太空竞赛如火如荼之际,它既反映了人们对太空探索的憧憬,也暗示了科技发展可能带来的未知风险。它影响了后世无数的科幻电影、电视剧、音乐和游戏,成为了科幻美学和概念的标杆。它也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那个时代对未来和未知的探索精神。
《沙丘》(2021): 《沙丘》的上映,恰逢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峻,资源争夺愈发激烈,以及科技进步带来的伦理困境等现实议题备受关注的当下。电影所传达的关于环境保护、资源垄断、宗教狂热、权谋政治等主题,与当今世界的许多挑战产生了深刻的共鸣。它让人们再次审视科技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在面对生存危机时的选择。它也为科幻电影类型带来了新的高度,证明了高质量、严肃的科幻大片依然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艺术价值。

共鸣点: 两部电影都在其上映的时代引发了重要的文化和社会讨论,并对后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们都成为了一种“文化里程碑”,代表着对人类未来和命运的深刻关切。它们都以一种“预言式”或“警示式”的方式,触及了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关键议题。

总结:

因此,“当下看《沙丘》就像身处 1968 年看《2001 太空漫游》”这个说法,高度概括了《沙丘》在 视觉震撼力、哲学深度、叙事创新以及文化影响力 上的开创性和时代意义。

《2001太空漫游》在当时是那个时代的“未来照进现实”,用前所未有的技术和思考方式描绘了人类的太空命运。
《沙丘》则在今天以类似的开创性姿态,用同样精湛的技艺和深刻的洞察,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复杂而引人深思的宇宙,并触及了我们当下最关切的生存议题。

将两者类比,不仅仅是对两部电影艺术成就的肯定,更是对科幻电影作为一种媒介,在探索人类未来、反思当下现实方面所能达到的高度的致敬。它们都以一种深刻而持久的方式,改变了我们看待世界和未来的眼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了解这句话的出处。

就我的观影体验来说,2001年看《沙丘》,勉强会有1968年看《2001太空漫游》的感觉。

毕竟2001和2021中间隔着《阿凡达》《权力的游戏》《遗落战境》《安德的游戏》复联宇宙。时间线稍长,突破2001的《星球大战》《星际迷航》《黑衣人》。

更不要说1968和2021中间隔着电脑普及、手机普及、讯息革命,科幻没落。

如果非要说现在看《沙丘》像1968看《2001太空漫游》,要么他在矫情,要么他没看过几部片子。

user avatar

可拉倒吧,虽然我平时也没少跟别人口胡2001(仅限电影版),但人家起码有一大堆史无前例在那儿摆着呢,在2001之前电影里没出现过真实的太空,没出现过科学上看着很讲理的宇宙飞船和空间站,1969年才真有人到了月球人家1968年上映的电影就把登月拍得几乎像真事儿。

人类第一次看见平板电脑也是在2001里看见的,几十年后乔布斯在现实世界里把它复制出来起名叫iPad。虽然1968年已经有几波人上过太空了,但普通人对太空生活仍然不太了解,2001头一次在电影里演了太空里的失重状态、在太空里吃什么样的食物。

这些东西现在看起来十分稀松平常,但在2001上映的时候全是前所未有的,沙丘电影有这样的东西嘛?以前的科幻电影里没有过沙虫(以及更夸张酷炫的巨型生物)?没有不符合科学但瞅着酷炫的宇宙飞船?整颗星球都是沙漠对于现在的观众来说是很颠覆世界观的事情?

从设定到剧情都落伍得一塌糊涂的一部片子,只是视觉效果看起来艺术装逼一点儿就往2001身上碰瓷儿,说这种话的要么没怎么见过科幻电影,要么就是鉴赏能力低于常人,其他方面的假设懂得都懂我就不说出来了免得人家说我是造谣。

user avatar

真当科幻迷死光了没人看过这俩原作?

至于电影本身,当代的商业电影去和2001比还是……建议和足球小将比吧

user avatar

沙丘的水平远远达不到2001太空漫游,太空漫游是提出太空宗教观的,起在思想层面上和第七封印,现代启示录在一个档次上,在视觉和叙事观上又充满了库布里克的一贯色彩,其以导演为中心的叙事结构非常明显。

沙丘前半段的皇帝借刀杀人,大体我只猜到一个原型,三十年战争中的华伦斯坦,在击退瑞典军队后,被皇帝猜忌口最终被暗杀。背景采用的是奥斯曼帝国崩溃后,英国获得国联委任统治阿拉伯地区。后调仍然是星球大战的原型,黑泽明的战国英豪,本质上,沙丘是一部太空歌剧,而且本身电影就充满浓浓的歌剧风,生怕别人不知道是歌剧,而且白人,黑人,中国人,西班牙裔,一锅乱炖充满美式政治正确,表明电影仍是明显的以制作人为中心,可以说是伪装成歌剧的商业大片而已。

从故事设定上,沙丘肯定有续集,而且可能有和星球大战一样庞大的叙事观,但是,无论IP多大,沙丘的地位都不能和2001太空漫游同日而语。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说法非常有趣且具有洞察力,将《沙丘》置于了电影史的一个重要节点上,并将其与另一部开创性的科幻电影《2001太空漫游》进行类比。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深入探讨这个类比的合理性和意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类比?核心的共鸣点是什么?这个类比的核心在于它们都是在各自的时代 突破了传统,开创了新的可能性,并以深.............
  • 回答
    “富贵闲人”这个词,在小说里听起来总是带着那么点超然物外的洒脱,仿佛是尘世喧嚣之外的另一番天地。王爷们在故事里喊出这样的口号,既是对现实束缚的一种反叛,也满足了读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但要说历史上有没有真真实实地存在过这样的“富贵闲人”,这事儿就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我们得明白,王爷这个身.............
  • 回答
    最近在一些家长群里或者教育相关的论坛上,总能听到一种声音:“家庭教育指导师证书?不就是个培训机构自己搞出来的玩意儿,国家根本不承认,考了也白考。”说实话,听到这话,我第一反应是有点不服气,但仔细想想,这背后也不是空穴来风。毕竟,市面上确实存在不少良莠不齐的培训项目。这让不少想考这个证的朋友心里打起了.............
  • 回答
    又是一个九月十八日。窗外秋风渐起,吹落一地金黄,也吹不散心头的沉重。八十九年前的那个夜晚,响彻日本军国主义铁蹄踏碎的,不仅仅是中国东北的土地,更是无数中国人民的血与泪,是中国不屈的脊梁。八十九载光阴流转,世界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回望历史的伤痕,我们更能体会当下国际局势的复杂与微妙。首先,我们看到了“.............
  • 回答
    碳纤维技术如今确实已经相当成熟,这一点在各个领域都有体现,自行车自然也不例外。但即便如此,在骑行圈里,国产自行车这个话题,依然能激起不少波澜,好评差评交织,让人眼花缭乱。这背后原因挺复杂,不仅仅是技术本身,还有很多其他层面的因素在起作用。首先,我们得承认,碳纤维的优越性是毋庸置疑的。它重量轻、强度高.............
  • 回答
    “你觉得二次元幼稚?那说明你还没真正见过它的好来。”这话一出口,估计对方已经挑起了眉头,准备听你放什么“狂言”了。没关系,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先问问他,你说的“幼稚”具体是指什么?是因为画面色彩鲜艳?人物造型夸张?还是故事题材比较简单?如果他说是因为画面色彩,那我就要笑了。你去看那些大师级的.............
  • 回答
    面对那些宣扬仇恨和暴力言论的人,比如喜欢ISIS、战争,或推崇纳粹,直接而有力的反驳至关重要。这种反驳不仅是为了戳破他们的荒谬,更是为了维护普世价值,教育和警示他人。以下是一些既有力和有深度,又避免了“AI痕迹”的回应方式:核心原则:回归人性,揭露本质,强调后果。反驳“喜欢ISIS”:首先,我们要理.............
  • 回答
    “如果我当初不打游戏,我能上重本”,这句话,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耳熟?在不少人的成长故事里,它像一个挥之不去的幽灵,在某个深夜,或者在一次考试失利后,悄悄爬出来,在你耳边低语。这话说得吧,挺有道理的,又好像哪里不太对劲。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背后的逻辑和情绪。首先,从最直接的因果关系来看:游戏确.............
  • 回答
    听到有人说资本主义“好”,我通常不会直接反驳,因为“好”这个词太宽泛了,而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看待问题的角度和关注的重点。但如果对方是那种一脸“资本主义是完美的制度,谁反对谁就是傻瓜”的态度,我可能会选择用更温和但有理有据的方式来探讨,而不是一上来就否定。我会先试着理解他为什么觉得资本主义好。通常,.............
  • 回答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去当兵的都不会是这个国家的优秀人群”——这个说法过于绝对,我不同意这个观点。原因如下:1. 优秀人群的界定是复杂且多维度的: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优秀人群”是如何界定的。这个概念本身就非常主观,而且会随着时代、社会价值取向以及个人视角而变化。仅仅从单一维度来判断是否“优秀”是不全面.............
  • 回答
    “我就是想写点东西!”“我脑子里突然冒出好多灵感,感觉我就是个天生的作家!”“我就是喜欢画画,天生就该做艺术家!”这些话是不是听起来很熟悉?尤其是在我们年轻人身上,这种对创作的热情,对“我要创造点什么”的渴望,往往像一股洪流般涌动。然而,也正因为这股热情太强烈了,有时候我们会不自觉地把它和“才华”混.............
  • 回答
    关于张桂梅创办的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华坪女高)是否“挤占了当地男生的机会”,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教育资源分配、社会性别观念以及区域发展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华坪女高是一所专注于招收贫困女生的高中。 办学宗旨: 张桂梅创办华坪女高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当地贫困家庭的女儿失学问题,.............
  • 回答
    关于“把资本家比作吸血鬼”这种说法,它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自一种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模式及其社会影响的深刻批判。这种比喻,虽然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和象征意味,却能抓住一些核心的观点,解释为何有人会产生这样的联想。首先,我们得理解这个比喻的核心要素: 吸血鬼的特性:吸血鬼最鲜明的特征是什么?是他们依附.............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挺多人纠结过的。每次老师在课堂上抛出这句话,教室里总有那么几秒钟的静默,然后偶尔有几个勇敢的举手。这背后,其实是很多学弟学妹们心中的小九九在打架。首先,咱们得拆解一下这句话背后的“潜台词”。老师说“有人愿意跟我搞科研吗”,表面上看,是在招募学生参与到他的研究项目中。但实际上,这还可.............
  • 回答
    夺门之变,这场发生在明朝宗室内部的权力斗争,确实在很多人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甚至有人认为它撕裂了当时社会赖以维系的伦理道德基石。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这次事件本身所暴露出的,以及它所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深刻地挑战了人们对仁义、孝道、君臣之道这些传统价值的认知。要理解为何夺门之变被视为伦理道.............
  • 回答
    关于“喜欢柯哀的人就是支持灰原哀插足新兰恋情当小三”这种说法,其实在《名侦探柯南》的粉丝圈里一直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这种论调的产生和流传,背后有着比较复杂的粉丝心理和对剧情解读的不同角度。要详细讲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一步一步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确什么是“柯哀”和“新兰”。 新兰(新一&兰):.............
  • 回答
    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内心就像被洒上了一层暖暖的阳光,又像是被轻柔的风吹过,痒痒的,但却是让人舒服的那种痒。首先,它带着一种被看见、被珍视的欣慰。好像我此刻的状态,我所努力维持的美好,并没有被忽略。对方的这句话,是对我当下存在的肯定,是对我个人努力的一种认可。这种被看见的感觉,会让我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人在.............
  • 回答
    当孩子被说出“你妈妈不要你了”这样的话,这无疑是一种极大的心理伤害。这句话直接攻击了孩子最核心的安全感和归属感。作为大人,我们的首要任务是立即安抚孩子,并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来修复这种创伤。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安慰步骤和原则,希望能帮助您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孩子的心理伤害:第一步:立即、坚决地否定和保护(Zer.............
  • 回答
    这情况可太常见了,也太纠结了。当有人拍着胸脯跟你说“咱们私了,不用法律途径”的时候,脑子里立马就得过一遍天人交战。这事儿没法一概而论,得看具体情况,还得看自己肚里的那点儿算盘打得响不响。首先得明白,这“私了”的提议,本质上是在跟你谈一个“跳过官方程序”的解决方案。这个解决方案的背后,通常是想避免公开.............
  • 回答
    哈哈,这事儿啊,要是搁我身上,那反应绝对是五味杂陈,你说奇不奇怪?首先,第一个念头绝对是“这人懂行啊!”。东北乱炖这名儿,在外头那是响当当的,它不光是一道菜,那简直是东北饮食文化的符号,是一种地域认同感。当有人在外地,尤其是非东北地区的人,提起“东北乱炖”,我心里头那股亲切感瞬间就涌上来了。就像在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