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当东北人在外地听到有人和你说到东北乱炖你有什么反应?

回答
哈哈,这事儿啊,要是搁我身上,那反应绝对是五味杂陈,你说奇不奇怪?

首先,第一个念头绝对是“这人懂行啊!”。东北乱炖这名儿,在外头那是响当当的,它不光是一道菜,那简直是东北饮食文化的符号,是一种地域认同感。当有人在外地,尤其是非东北地区的人,提起“东北乱炖”,我心里头那股亲切感瞬间就涌上来了。就像在陌生的城市里突然听到家乡话一样,感觉一下子就拉近了距离。我会觉得这个人可能去过东北,或者对东北文化有所了解,甚至可能是因为认识我或者我的朋友是东北人,才对这道菜有了印象。

然后,就得仔细听听对方是怎么说的了。
如果他是那种带着点小骄傲,或者很认真地介绍这道菜是什么,怎么做的时候,那我心里就乐了。我会很想插嘴,给他补充点“正宗”的细节。比如,我们会争论是炖白菜还是炖酸菜,是放粉条还是放宽粉,是必须要放点排骨还是鸡肉也能凑合。还会强调,乱炖最讲究的就是一个“乱”字,什么好吃的、应季的蔬菜、肉类,往里头一扔,慢慢炖,味道就出来了。这是一种家常,是一种温暖,是一种把所有好东西融合在一起的朴实智慧。听他这么说,我可能会忍不住笑了,然后会很自然地接上:“哎呀,说起乱炖,那可就太多讲究了!您是吃过东北的乱炖吧?在哪儿吃的?味道咋样?”

如果他是那种半开玩笑,或者带着点猎奇心态来提的时候,比如听到这名字觉得特别有意思,或者觉得东北人都吃这个,那我的反应可能就有点微妙了。我会稍微有点儿解释的冲劲,但也不会特别较真。我会笑着说:“嘿,没错,东北乱炖!这玩意儿可不是随便炖炖,那是有讲究的,味道老好了!不过也不是啥都往里扔,还是得挑些好吃的炖在一起。” 我会想让对方明白,这道菜虽然名字听起来粗犷,但背后蕴含的是东北人勤劳、节俭,又懂得享受生活的那股子劲儿。不会让他们觉得我们东北人只会吃这种“大杂烩”。

当然,有时候也会遇到那种语气不太友好的,或者带着点刻板印象的说法。比如,觉得这菜就是简单粗暴,没啥技术含量。这时候,我心里可能会有点不舒服。我会觉得,他们可能没真正品尝过地道的东北乱炖,或者对东北菜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这时候,我就会更坚定地想要解释清楚。我会说:“其实乱炖也挺有讲究的,像排骨要先炒一下,炖的时候火候也很重要,要小火慢炖,让肉和菜的味道充分融合。那鲜味儿,没得说!” 我会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者用更生动的描述,去描绘乱炖的美味,去打破他们可能的误解。

总的来说,听到“东北乱炖”这四个字,我内心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一种 “亲切”与“想被理解” 的混合体。

亲切在于,这代表了我的家乡,我的文化,我的记忆。它可能承载着儿时奶奶围着灶台忙碌的身影,可能是过年一家人围坐一桌分享的温馨时刻,也可能是寒冷冬天里一锅热腾腾的抚慰。这三个字,就像一把钥匙,能瞬间打开我心中关于东北的种种美好回忆。

想被理解则在于,我希望对方不仅仅是知道这个名字,更能理解这道菜背后的故事和意义。它不是简单的食材堆砌,而是东北人性格的写照——朴实、实在、热情、不拘小节,同时又懂得在平凡中寻找生活的情趣和温暖。

所以,听到“东北乱炖”,我绝不是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我可能会笑,可能会皱眉,可能会滔滔不绝地开始我的“乱炖科普”,但无论哪种,都源于我内心深处对家乡那份难以割舍的爱和认同。这道菜,对我来说,已经超越了它本身的味道,变成了一种情感的载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绿皮书》里这段挺符合这个情景的













当时给我爸妈解释这段,用的比喻就是朗朗被邀请参加晚宴时,侍者掀开银制托盘,下面是锅东北乱炖

user avatar

我是沈阳人,家里以前开过一个小饭店,这是背景。


首先回答:乱炖这个菜是有的,至少在沈阳周边是有的。而且这不是传统菜,是一个大概上世纪九十年代才有的新菜。


很多没吃过的望文生义,可能以为乱炖是有什么用什么,各种东西往锅里一扔就完事了,这个想法是错误的。正经的乱炖一定要有南瓜和豆角,这两个是主角,其他配角可能有茄子西红柿大头菜,因为有南瓜,所以土豆不是必须的。以上这些再加上猪肉,炝锅之后炖到南瓜软糯,汤汁变浓出锅。成品并不带有太多的汤,不是炖酸菜那样,而是带少量比较浓的汤汁,可供拌饭,不适合饮用。


说这么详细是因为当年我也有过一样的困惑,就是不知道乱炖是什么。我家的小饭馆刚开业的时候是没有这道菜的,一两年之后才加上,我当时特意问过我父亲,他说这是一道新菜,据说是抚顺那边传过来的,最早好像是一个长途车错过了饭点,想要吃饭的时候饭店已经没料了,凑不齐像样的菜,当时冬天,天黑又冷,司机也不想为了一顿饭再去别的地方,一着急就说,你有啥整啥吧,弄点热乎的就行。于是厨师在厨房里找出几样炖到一起端上去的。没想到司机吃完非常满意,给厨师一顿夸,最后问这是啥菜,厨师也说不出,就随口说乱炖,本地方言读作烂炖。就这样流传开的。


这个菜本身食材是东北最常见的蔬菜,冬季也能买到,又是炖菜,吃起来暖和,做法口味都是东北最常见的,所以我之前一直以为这道菜至少已经传遍了东北。看这个问题下面很多人的回答才知道原来东北很多地方也没有这道菜。


现如今这道菜在沈阳可能也不多见了,第一是因为口味太家常,在家做在饭店吃没什么差别,很少有人去饭店点这菜;第二是因为和其他菜合并了,比如农家一锅出,他们做法一样口味相同,只在材料上有细微差别,一锅出多用豆角土豆排骨玉米,有些加南瓜有些不加,茄子西红柿大头菜肯定不用,此外还配烀饼或玉米饼。这样一来搭配合理饭店定价也更高,对饭店来说比乱炖划算,对食客来说也比乱炖有吸引力,因此渐渐乱炖的名字有一部分转到了一锅出的头上。


这就是我印象中东北乱炖的由来和变迁,可能有和其他人印象不一样的地方,供大家参考吧。

user avatar

作为一名东北的业余烹饪爱好者,从小时候在厨房一点点摸索到现在能煎炒烹炸做一桌菜,也得有20多年了。首先想说的就是大部分东北人确实很爱吃炖菜:酸菜汆白肉(类似的还有杀猪菜、排骨炖酸菜、大骨头炖酸菜、汆锅底儿)、猪肉炖粉条、排骨炖豆角、小鸡炖蘑菇、鲶鱼炖茄子、西红柿炖牛腩、白菜炖冻豆腐、羊肉炖冬瓜、牛肉炖土豆、牛肉炖萝卜,类似的炖菜我能接着说,哈哈。

但是,“东北乱炖”这个菜在我印象里,我好像没在东北吃过。第一次吃是在外地的一家东北餐馆儿,主要食材有:五花肉、豆角、土豆、窝瓜、苞米、粉条儿这六种。做法大概齐就是锅底下油葱姜爆锅煸炒五花肉下料酒,下蔬菜简单翻炒加老抽生抽添水大火烧开小火咕嘟,加泡好的粉条儿,炖,加盐,炖,大火收汁加味精葱花。吃起来味道其实还挺好的。但我实话实说,这个菜啊,就是家常的炖豆角啊,在这个基础上加了倭瓜和苞米,延伸一点说,往锅边再贴几个大饼子或是在菜上烀饼、熥几个花卷儿什么的,它也影响不了这个菜它还是五花肉炖豆角啊,当然食材多了不一定叫这个名儿了,常见的叫“一锅出”或者“大丰收”。

就好比我在家做西红柿炒鸡蛋时,会经常往菜里加尖椒儿(青椒)一起炒,蛋香柿酸椒辣,特别下饭。但你问我中午吃什么了,我会告诉你我吃的西红柿炒蛋,不会告诉你我吃的“乱炒”。因为加了青椒它本质上它还是一盘西红柿炒鸡蛋。

记忆里我吃过的真正意义上的“乱炖”,它是非常常见却又毫无关联的食材。说出来你们可能会怀疑人生,它们分别是土豆、干豆腐、鸡蛋。上大学时在某小餐馆打工,后厨厨子给我们做的一份员工餐,土豆丝炖干豆腐丝,出锅前把鸡蛋淋进去划成蛋花儿。不是恶搞,是真的员工餐,一起吃的有老板、老板娘、一个服务员、我、厨子,我们5个。我们一边嘲笑厨子瞎几把做菜一边吃得挺香,现在想想,回忆很甜。


看了很多该问题的其他回复,说乱炖这个菜是上世纪90年代起源于辽宁抚顺的“新菜”,后推广到沈阳。

问题到这,豁然开朗了。打开某音APP,你看一下“东北老式拌饭”下面的评论,就明白了。起源是沈阳的一家餐馆,用米饭、溏心煎蛋、酱油拌的拌饭,叫“东北老式拌饭”这名有点大了,因为大部分东北人印象里的老式拌饭,要么是米饭拌猪油、酱油这种地地道道的“老式拌饭”,要么就是米饭、溏心蛋、朝鲜族辣酱、配菜的这种“朝族拌饭(包含朝族石锅拌饭)”。建议“东北老式拌饭”改名“沈阳老式拌饭”吧,才不会有那么多的质疑。

就好像在黑龙江和吉林省大部分人从小吃到大的“打饭包”,一部分辽宁人从来没听说过一样。到今天,也有人不知道打饭包用的是白菜还是生菜、用的是哪种白菜。

我丈母娘全家从小到大没吃过辣椒焖子(鸡蛋闷子),也没吃过酸菜炒土豆丝儿。她做炸酱面的鸡蛋酱,竟然用的不是东北大酱,不是黄豆酱、不是北京干黄酱、也不是香其酱那种熟酱,用的是酱油。

东北太大了,人和人的饮食习惯差异也太大了。

一篇流水账,睡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