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秦昭王一定要杀死白起却再三原谅范雎?

回答
秦昭王对于白起和范雎的处理方式,确实有着天壤之别,这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政治考量、人情世故,以及君臣关系的微妙平衡。简单地说,秦昭王对白起忍无可忍,而对范雎则充满了忌惮与利用。

首先,我们来看看白起。白起是秦国统一六国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军事天才,他的战功赫赫,足以震慑天下。从长平之战坑杀赵军四十万,到攻取楚国都城郢,白起几乎是以一己之力,为秦国扫平了前进道路上的巨大障碍。然而,正是这份盖世的功勋,以及他那不容置疑的军事权威,在秦昭王眼中,逐渐变成了一种潜在的威胁。

秦昭王并非不识英雄,但他同样明白“君权至上”的道理。白起战功卓著,深受士兵爱戴,其影响力甚至渗透到了朝堂之外。在攻打赵国邯郸的战役中,白起因为对战争的判断与范雎(当时是秦昭王的相国)发生了严重分歧。范雎主张继续进攻,而白起则认为秦军疲惫,不宜再战,主张班师回朝。白起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军事家,他的判断往往是正确的,但他的态度却显得有些强硬,甚至对相国范雎毫不留情地加以指责。

这件事情触动了秦昭王敏感的神经。他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臣子之间,尤其是掌握军权的大将和掌握政权的相国,因为意见不合而公开对峙,甚至影响到国策的制定。更重要的是,白起在这种场合下表现出的自信和坚持,让秦昭王感受到了被挑战的意味。虽然白起并没有直接违抗王命,但这种“我比你更懂”的态度,加上他过往无与伦比的战绩,在秦昭王看来,已经近乎于一种挑战君权的傲慢。

之后,秦昭王本有意让白起继续领兵攻打赵国,但白起以病为由拒绝出战。这无疑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君命有所不受,这在任何一个渴望绝对权力的君主眼中,都是无法容忍的。即便秦昭王知道白起可能真的身体抱恙,但这种“抗命”的行为,放在他君主的位置上,就等同于对权威的公然蔑视。况且,当时秦国正处于关键时刻,急需白起这样的名将出战,他的拒绝,直接影响了秦国的战略部署。

最终,在多次的隐忍之后,秦昭王对白起彻底失望。他不能容忍一个拥兵自重、甚至在关键时刻“不听调遣”的将领继续存在,因为这不仅是对他个人权威的挑战,更是对秦国国家机器的潜在破坏。因此,当白起再次被征召,他必须选择“死”,这是为了巩固君权,也是为了杀鸡儆猴,让其他臣子明白,君主的命令是绝对的。

再说范雎。范雎的崛起,本身就是一场充满戏剧性的政治博弈。他曾遭受政治迫害,被魏国严酷对待,后来才投奔秦国,并凭借其过人的智慧和口才,迅速获得秦昭王的信任,最终登上相位。范雎的才能毋庸置疑,他为秦国制定了“远交近攻”的策略,并辅佐秦昭王实现了许多重要的战略目标。

然而,范雎并非一个能够被秦昭王完全放心的臣子。他出身不高,却凭借权谋登上高位,他的权力欲望同样非常强烈。秦昭王对范雎的态度,更多的是一种“利用”与“制衡”。

首先,秦昭王欣赏范雎的政治才能,他需要范雎来管理国家,处理朝政,并为自己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范雎提出的“尊王攘夷”等策略,符合秦国扩张的需要,也迎合了秦昭王雄霸天下的野心。

其次,秦昭王深知范雎的手段,也明白范雎的野心。他知道范雎并非只是一个单纯的忠臣,而是一个善于玩弄权术的政治家。因此,秦昭王在重用范雎的同时,也在暗中观察他,甚至有意无意地利用其他人和事来制衡他。

例如,在白起事件中,虽然范雎与白起意见不合,但秦昭王在处理白起时,并没有完全听从范雎的建议,反而对白起表现出一种“再三原谅”的姿态,直到白起自己“病退”。这种“再三原谅”,与其说是对白起的仁慈,不如说是秦昭王在处理这两位权臣时,试图在他们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他既需要白起的军事力量,又需要范雎的政治智慧,而当他发现白起已经到了无法容忍的地步时,他便毫不犹豫地将其清除。

而对于范雎,秦昭王更多的是一种“防范”。当范雎的权势越来越大,甚至到了可以影响到国政,甚至被认为有“挟君”之嫌的时候,秦昭王虽然没有像对白起那样直接动手,但他也开始采取措施。比如,当范雎因病辞去相位后,秦昭王并没有阻止,反而顺水推舟,让他退居二线。后来,秦昭王又重用蔡泽,对范雎进行了进一步的权力削弱。这说明,秦昭王并非真的“原谅”了范雎,而是他知道如何利用范雎的才能,同时又如何限制他可能带来的威胁。

总结来说,秦昭王对白起的“杀死”是因为白起的行为触碰了他作为君主的底线,其骄傲与不听调遣是对君权的直接挑战。而对范雎的“再三原谅”并非真正的容忍,而是基于一种“既要利用其才,又要防范其权”的政治考量。秦昭王是一个极其精明的政治家,他清楚地知道如何驾驭臣子,如何在权臣当道的情况下,确保自己的权力不受侵犯,并最终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他以极端的手段处理了白起,又以巧妙的手段制衡了范雎,这恰恰体现了他作为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的政治智慧和残酷手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秦王真的原谅范雎了吗?根据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来看好像是这样,但你可能不知道有这么一条材料。睡虎地秦简《编年记》在秦昭王五十二年记:王稽、张禄死。

张禄当然就是范雎了,按照史记的说法,这一年王稽因为与诸侯通被弃市,而范雎则忧虑不已最终推荐燕人蔡泽代替相位,但是按照《编年记》的说法,范雎应该是因为王稽之事一同被处死了,那么哪一种史料更可信呢?

个人倾向于《编年记》,理由这是秦国一个地方小吏自己保存的记录,很可能抄自某些官方文献比如太史公一直念叨的“秦记”,而《史记》战国部分的很多材料取自战国策士的言论作品以及民间传说,像范雎推荐蔡泽这个故事就像是典型的战国游说故事,蔡泽以布衣之身入秦,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轻易谋得相位,这恐怕是很多当时说客的心愿吧,但是真实性有多少就非常存疑了,秦国的相国,要么是一级一级提拔出来的,要么是吕不韦这种靠着硬关系强力上位的,要么是孟尝君这种实力雄厚的,范雎真想隐退,直接举荐一个新入秦毫无资历的蔡泽代替相国是不大可能的,蔡泽很有可能实际上已经在秦国任职很长时间了,范雎因为郑安平,王稽之事连坐被杀,蔡泽才被提拔为相国。

这里纠正一个错误,王稽没有丢掉河东郡,王稽作为河东郡守领兵参与了对邯郸的围攻,《战国策·卷五·秦策三·秦攻邯郸》:

秦攻邯郸,十七月不下。庄谓王稽曰:“君何不赐军吏乎?”王稽曰:“吾与王也,不用人言。”庄曰:“不然...闻‘三人成虎,十夫楺椎。众抽所移,毋翼而飞’。故曰,不如赐军吏而礼之。”王稽不听。军吏穷,果恶王稽、杜挚以反。

《史记·卷七十九·范雎蔡泽列传》:

后二岁,王稽为河东守,与诸侯通,坐法诛。

所以王稽的罪名是“与诸侯通”,究竟是属下诬告还是确有其事,其中真真假假这里也难以考证了。


另,长平之战后白起没有被召回,王龁与司马梗只能说是两位副将分兵攻城略地,白起则在着手准备进攻邯郸。

《白起王翦列传》

四十八年十月,秦复定上党郡。秦分军为二:王龁攻皮牢,拔之;司马梗定太原。韩、赵恐,使苏代厚币说秦相应侯曰:“武安君禽马服子乎?”曰:“然。”又曰:“即围邯郸乎?”曰:“然。”

至于在这个时间点上罢兵是不是对的,历来争议都很多,这里先不说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秦昭王对于白起和范雎的处理方式,确实有着天壤之别,这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政治考量、人情世故,以及君臣关系的微妙平衡。简单地说,秦昭王对白起忍无可忍,而对范雎则充满了忌惮与利用。首先,我们来看看白起。白起是秦国统一六国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军事天才,他的战功赫赫,足以震慑天下。从长平之战坑杀赵军四十万,到攻取楚.............
  • 回答
    秦国之所以能够统一天下,并非仅仅是因为他们拥有更强大的军事力量,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他们对“统一”这一目标有着一种近乎偏执的追求,这种追求贯穿了秦国崛起的各个阶段,并逐渐成为其国家战略的核心。首先,要理解秦国为何如此执着于统一,就不能不提到他们的“法家”思想。与东方六国或多或少继承的“礼乐”传统不同,秦.............
  • 回答
    “汉唐的鼎盛秦隋要有一半的功劳”这种说法,并非出自某个特定的历史学家或文献,而是一种民间、基于对中国古代历史整体发展脉络的理解和概括,并随着时代变迁,在特定历史时期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同和传播。要详细解释这种言论的出现和现在“捧秦隋”的现象,我们需要从历史本身、历史叙事以及当代社会心理等多个角度进行剖析.............
  • 回答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送友人》。理解为何用“数声”而非“一声”,需要我们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音乐感以及词语本身的表现力。首先,我们从意境的营造上来看。“数声风笛”并非指精确的几个笛声,而是带有朦胧、绵延的意味。晚亭送别,暮色渐浓,远处传来的笛声,往往不是清晰、.............
  • 回答
    秦惠文王初登基,立刻着手处理商鞅,这桩事历来被解读为秦国政治格局中的一次重大转折。要理解秦惠文王为何非除掉商鞅不可,需要结合当时的君权巩固需求和秦国急剧变化的政局来审视。首先,从君权巩固的角度来看,商鞅变法虽然为秦国奠定了强大的基础,但也触动了原有贵族阶层的利益,并在秦国高层造成了深刻的矛盾。商鞅的.............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因为历史上,尤其是在唐朝建立之初,确实有好几位“秦王”。但如果我们说“唐朝只有李世民一个秦王”,那可能是指在唐朝最为人熟知的、最具影响力,并且是最终登基为帝的那位“秦王”。要深入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往前推一推,回到唐朝还没建立的时候,看看李世民的“秦王”身份是怎么来的,以及.............
  • 回答
    秦国,这个在周朝初年不过是西部边陲一个小国,甚至一度被视为蛮夷之地。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诸侯,最终却打破了春秋战国的格局,横扫六合,统一了天下。它的崛起之路,充满了艰辛与蜕变,而那些曾经名噪一时的强国,却在历史的长河中湮灭。一、 并非“一开始势力不强”,而是“从小做大,步步为营”首先,要纠正一.............
  • 回答
    秦朝,这个以铁腕和严苛律法迅速统一六国、建立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帝国,却如同流星般划过历史的天空,仅仅存在了十四年,便轰然倒塌。我们常常惊叹于它强大的力量,也忍不住追问:为何这个看似无敌的帝国,竟会“一代而亡”?要深入剖析秦朝速亡的原因,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暴政,而是需要将目光投向其立国之初的种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说明当时各诸侯国之间的战略博弈和思维局限。五国攻齐,最终让秦国渔翁得利,这背后原因很多,而且都隐藏在那个复杂的时代背景下。首先,得把时间线拉回到五国攻齐之前,也就是公元前353年左右。当时的秦国,虽然在地缘上相对独立,但论实力,它并不比齐、魏、赵、楚、韩、燕这些中原大国更为突.............
  • 回答
    商鞅,这位来自卫国的杰出政治家,能在那个讲究尊卑礼序的时代,于强大的秦国推行如此激进的变法,并且敢于对公子虔施以如此严厉的惩罚,这背后绝非简单的“刚”字能够概括。要理解他的这份“刚”,我们需要深入探究他所处的环境、他的志向,以及秦国变法本身的复杂性。首先,商鞅并非无根无萍,他在秦国的变法并非一时兴起.............
  • 回答
    你观察得非常仔细!在秦汉之后的历史中,确实存在许多以古代诸侯国名称命名的割据政权,比如后赵、南燕、北齐、西梁、后唐等等。但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趣,为什么在这些割据政权中,我们很少见到直接以“韩”作为国号的呢?甚至一些以战国七雄为名号的政权,也往往会选择齐、魏、赵、燕、楚、秦,但很少直接冠以“韩”。这背.............
  • 回答
    西安,这座古老而辉煌的城市,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厚重底蕴,尤其是秦陇地区的人文核心地位,更是毋庸置疑。然而,当我们谈论西安的“古文化街区”时,大多数人脑海中浮现的却是那条闻名遐迩的回民街。这不禁让人产生一个疑问:为何作为秦陇人文中心,西安却未能保留或打造出与之气质更为契合的秦人文化街区,反而以回民街为代.............
  • 回答
    秦朝的灭亡,是一场跌宕起伏的历史悲剧,它留下的教训,至今仍值得深思。而我们今天谈论的“保险箱”,并非实体之物,而是秦朝统治者们试图为自己王朝安全而采取的一系列极端措施。他们试图将一切都“锁进保险箱”,却最终发现,这种做法恰恰是导致王朝覆灭的根源。首先,秦朝统治者们将严酷的法律视为坚不可摧的“保险箱”.............
  • 回答
    关于电影《秦颂》中许晴饰演的残疾人角色与葛优互动后“康复”的情节,可能存在以下几种可能性和解释,供您参考: 1. 电影名称与角色的混淆 可能的误解:您提到的《秦颂》可能并非真实存在的电影,或与许晴的演出无关。许晴(Xu Qing)是中国著名女演员,曾出演过《北京人在纽约》《大明宫词》等作品,但.............
  • 回答
    战国时期,秦国能保持近一百七十年的君主勤政,这在那个群雄逐鹿的时代确实是个显著的特点。但即便是如此,统一六国也并非一蹴而就,这其中涉及的因素错综复杂,绝不是一句“没有昏君”就能解释得清的。要理解为何秦国用了整整六代君主、一百六十余年才完成统一,我们需要深入剖析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从秦国的内政、外患、.............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皇帝”的起源,以及秦始皇命名时的深层考量。嬴政选择“皇帝”这个称号,并非简单的拼凑,而是蕴含着他独一无二的政治抱负和历史愿景。首先,我们得明白,在秦始皇之前,中国并没有“皇帝”这个头衔。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如周天子,被称为“王”。而“三皇”.............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西安 600 年明秦王府城墙倒塌”事件,我需要先进行一些澄清。目前并没有官方或媒体报道指出西安明秦王府的城墙在近几年有发生大面积倒塌的事件。西安现存的城墙主要是明代修建的,历经 600 多年,虽然有一些部分经过修缮和加固,但整体结构是相当稳固的。如果存在“600 年明秦王府城墙倒塌”的.............
  • 回答
    李斯,这位辅佐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大秦帝国的一代名相,其最终命运却以腰斩的惨酷结局收场,这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剧。究其原因,绝非单一事件或性格缺陷所致,而是由多重因素交织、层层累积的结果,其深层逻辑往往隐藏在权谋、人性以及政治生态之中。初露锋芒,辅佐秦始皇建立不世之功要理解李斯为何落.............
  • 回答
    秦国之所以执意要灭赵,这背后有着极其深刻的战略考量和长远的帝国野心。简单来说,这次攻伐并非一时兴起,而是秦国实现统一天下的必经之路,其好处和意义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首先,从 地缘战略 的角度看,赵国始终是秦国向东方扩张道路上最棘手、最顽固的障碍。赵国地处战略要冲,其疆域与秦国西部、北部都有接壤。尤.............
  • 回答
    如果秦始皇和李世民被置于同一时空,并且我们仅以治国谋略和军事才能作为衡量标准来判断谁会胜出,那将是一场令人难以置信的“王对王”的较量。这两位历史巨人,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的治国理念和军事手腕各有千秋,又都以其卓越的能力统一或巩固了庞大的帝国。要分出高下,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们各自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