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秦惠文王初始执政时期,为何一定要除掉商鞅?是君权需要,还是政局需要?

回答
秦惠文王初登基,立刻着手处理商鞅,这桩事历来被解读为秦国政治格局中的一次重大转折。要理解秦惠文王为何非除掉商鞅不可,需要结合当时的君权巩固需求和秦国急剧变化的政局来审视。

首先,从君权巩固的角度来看,商鞅变法虽然为秦国奠定了强大的基础,但也触动了原有贵族阶层的利益,并在秦国高层造成了深刻的矛盾。商鞅的政治设计,是以法治为核心,强调君主的绝对权威,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旧有的宗法制度和世卿世禄制对权力的制约。变法以来,功勋的获得更多地与军功挂钩,而非出身。这种制度的改变,意味着许多依靠祖荫的贵族失去了原有的特权和地位,他们对商鞅自然心怀怨恨。

当秦惠文王,也就是公子荡,还是太子时,商鞅曾因他触犯了法律而对他施以宫刑。这种行为虽然符合商鞅严刑峻法的主张,但在当时的等级观念下,对储君如此严厉的惩罚,无疑是对整个秦国贵族阶层的一种冒犯。尽管公子荡即位后,并没有表现出对商鞅的个人憎恨(至少表面上如此),但作为新君,他需要树立自己的权威,确保统治的合法性和稳定性。而商鞅的存在,就像是一座不倒的丰碑,时时刻刻提醒着旧贵族们变法的残酷,也无形中成为他们眼中“外来的”、不属于秦国本土贵族的那股力量。

秦惠文王登基,意味着秦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他需要整合力量,而非继续维持一个由商鞅主导的、可能引发潜在动荡的改革局面。商鞅虽然是改革的功臣,但他的力量过于强大,已经形成了一个能够影响国家决策的独立政治派别。对于一个新君而言,任何过于庞大的、不受自己完全掌控的力量,都可能构成威胁。除掉商鞅,一方面是平息旧贵族的不满,争取他们的支持,另一方面也是在新时期,重新确立君主作为权力中心的绝对地位,避免出现“臣强于君”的局面。

其次,从政局需要来看,商鞅变法虽然功在千秋,但其推行的方式和某些政策在执行层面也存在激化矛盾的因素。变法需要强大的推行者,而商鞅无疑是那个最坚决、最无情的人。他将法律的执行凌驾于一切之上,甚至不顾及人情和传统。这种极致的法治,在稳定秦国、增强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可能在社会层面累积了不少负面情绪。

当秦惠文王即位时,秦国的整体力量已经得到了显著增强,初步具备了向外扩张的条件。在这个时期,秦国需要的是一个能够凝聚人心、稳定内部的领导者。商鞅的改革虽然为对外扩张提供了物质基础,但其严苛的法治和对旧势力的清洗,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统治的“温情”一面,不利于新君的全面统治。

此外,从政治博弈的角度看,商鞅作为变法的核心人物,其个人安危与变法政策的命运紧密相连。一旦商鞅失势,他的改革成果和权力基础就容易被动摇。而对于秦惠文王来说,他需要继承变法成果,但又不希望被商鞅的光芒完全笼罩,或者被商鞅的政治势力所束缚。通过“清除”商鞅,秦惠文王可以在维持变法基本方向的同时,将改革的主导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并借此机会重新洗牌秦国的权力结构,安抚那些被变法触动利益的旧贵族,从而为自己未来的统治铺平道路。

总而言之,秦惠文王除掉商鞅,并非仅仅出于个人恩怨,而是君权巩固和政局发展的必然选择。新君需要确立自己的绝对权威,整合朝野力量,同时又要避免变法过程中形成的过于强大的、可能挑战君权的独立政治势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商鞅的强大与变法的深入,已经让他成为一个敏感而必须被处理的政治节点,他的命运,直接关系到秦国未来能否顺利地迈向统一之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商鞅变法后,秦国朝着中央集权的道路不断前进,臣强主弱这是与秦国道路背道而驰的。

原因一:私人恩怨。当年商鞅在秦国推行疾风暴雨般的变法时,太子顶风作案,公然挑战变法。结果商鞅用惩罚太子师傅的方式羞辱了太子。《史记》原文如下:

於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 公子虔 ,黥其师 公孙贾 。明日, 秦人 趋令

原因二:新君的安全需要。秦孝公一生重用商鞅并且信任无比,始终如一,甚至可以说他几乎把君主实权都让渡给了商鞅。他为了强秦,甘愿退到权力的二线,甘愿成为“虚君”,甘愿默默地站在商鞅的背后。正因如此,商鞅才能够将内心的变法鸿篇转换为手中改革之利剑,从而斩断旧贵族的利益链条,将秦国之旧疾一扫而空。秦孝公与商鞅绝对是一段千古君臣佳话,但是这也造成了商鞅权力过大。如果再强力支持商鞅,臣强主弱情形将进一步加深。由此发展下去,商鞅无论如何对秦惠文王而言都是个威胁。

原因三:稳定朝局的需要。新君初立最迫切要做的事情就是稳定朝局,但商鞅猛烈地变法几乎得罪了秦庭中除了国君以外的所有势力。孝公一去,反对派老臣甘龙、杜执和公族代表公子虔又重新成为秦庭权力场的重要角色。这些反对派与商鞅水火不容,秦庭若想稳定必须除掉商鞅。

原因四:权力转移需要。新官上任三把火,新君上位必然想有一番作为,那就必须培植亲信,发展自己的势力,提拔符合自己用人口味的人。商鞅作为一个得罪过新君的前朝老臣,本身就很难获得信任。另外从秦惠文王重用纵横家张仪、公子赢疾来看,商鞅已经不符合新君的用人口味了。

综上所述,秦惠文王为了报仇雪恨,为了稳定朝局,也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蓝图,此时的商鞅就必须被牺牲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秦惠文王初登基,立刻着手处理商鞅,这桩事历来被解读为秦国政治格局中的一次重大转折。要理解秦惠文王为何非除掉商鞅不可,需要结合当时的君权巩固需求和秦国急剧变化的政局来审视。首先,从君权巩固的角度来看,商鞅变法虽然为秦国奠定了强大的基础,但也触动了原有贵族阶层的利益,并在秦国高层造成了深刻的矛盾。商鞅的.............
  • 回答
    秦惠文王赢驷杀商鞅,这件事啊,说实话,就像给一棵茁壮成长的参天大树砍了一刀,短期来看,这刀是砍在了根上,长远来看,这树是歪了,但有没有一点点“砍掉枝叶,让主干更挺拔”的奇效,这事儿就得好好说道说道了。咱们先不急着下定论,得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捋清楚。商鞅变法,那会儿的秦国是个啥样?穷,弱,散。战国七雄里.............
  • 回答
    苏秦与秦惠文王之间,本来是一段充满政治智慧与利益博弈的合作,却最终走向了破裂,其中缘由,远非一句话能概括。这背后,是双方立场、对局势的判断,以及对权力运作理解上的根本分歧。起初,苏秦怀揣着“合纵”的宏图大志,他认为,只有通过联合六国,才能共同抵御日益强大的秦国,维持天下的均势。他看准了秦惠文王想要一.............
  • 回答
    嫡子这事儿吧,在古代那可真不是闹着玩的,重要性那真是高到天上去了。这事儿得从咱们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说起。首先,“嫡”这个字,就代表着合法性和正统性。 在古代,尤其是周朝以后确立的宗法制,讲究的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而且有个核心原则,就是嫡长子继承制。这个制度可不只是为了好玩,它背后.............
  • 回答
    赵惠文王当年为何没有直接派人动手,将他那位父亲赵武灵王彻底除去,这事儿啊,说起来还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里面门道可深着呢。要是真按着惠文王的心思,可能早就想这么干了,毕竟被软禁着,心里肯定憋屈,甚至有性命之忧。可事情哪有那么简单?这里头牵扯到的关系、当时的政治格局、以及赵武灵王本人的威望和影响力.............
  • 回答
    秦昭襄王,一位在秦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君主。要说他为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甚至让六国灭亡只是时间问题,这并非夸张,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依据。他的治国方略和军事成就,如同一盘精心布局的棋局,一步步将秦国推向了最终的霸主地位。一、 远交近攻,瓦解六国联盟的战略大师秦昭襄王最大的贡献之一,便是将“远交.............
  • 回答
    秦昭襄王,这位在战国后期登上历史舞台的秦国君主,无疑是秦国走向统一道路上至关重要的一位。要评价他,不能仅仅看他做了什么,更要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如何一步步将秦国推向那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秦昭襄王继位之初,秦国虽然地理位置优越,但内部积弊已久,实力远不如中原各国,尤其是魏国和韩国。当时的秦国,政.............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足够让人深思。如果站在历史的If(如果)角度去推演,那么没有秦昭襄王(秦王稷)的“打残”六国,秦始皇(秦王政)能否最终统一天下,答案恐怕是——非常困难,甚至可以说是近乎不可能。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秦昭襄王在位期间,秦国到底做了什么,以及他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怎样的基础。.............
  • 回答
    秦王政,也就是后来的秦始皇,坑杀赵国四十万降兵这件事,确实是史书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让人难以置信。毕竟,赵王和秦王都姓赵,血缘上确实是同宗同族。这背后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战国时代,才能把这件事讲清楚。首先,要明确一点,“秦王赵王都是赵氏,是一家”这个说法,在那个时代,虽然.............
  • 回答
    长平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60年,秦国派遣大将白起对赵国发动进攻,这是战国历史上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然而,在战役初期,秦国对韩作战的负责将领并非白起,而是王龁。这其中的缘由,需要从当时秦国的战略部署和王龁在韩战场上的表现来理解。首先,我们得明白秦国在长平之战前的整体战略。秦国吞并六国,逐步统一天下.............
  • 回答
    赵武灵王这位主,那可是战国时代数得着的猛人。他的一系列改革,特别是“胡服骑射”,那是给赵国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让赵国从一个二流国家一跃成为可以跟秦国掰手腕的强国。你要是问他不退位,赵武灵王能不能打赢秦国,这事儿得分好几方面来看。首先,我们得承认,赵武灵王亲自挂帅,那战斗力肯定不是一般人能比的。他不是.............
  • 回答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这本身就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他一改过去分封诸侯的旧制,推行郡县制,并且自称“皇帝”,这是对中国政治制度的一次颠覆性变革。那么,他这样做,他当皇帝的意义又体现在哪里呢?首先,秦始皇成为皇帝,最直接的意义在于,他终结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战乱频仍的局面。在他之前,中国大地上的国.............
  • 回答
    秦可卿这个角色,在《红楼梦》里无疑是最具神秘色彩也最惹人猜疑的一个。她临终前托梦给王熙凤,这事儿,细品起来,确实让人觉得有些费解。怎么着,她就不能直接找贾政,让他赶紧投靠忠顺王保命呢?这中间的门道,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咱们先得想想,秦可卿和贾政的关系。贾政是什么人?他是贾府的实际掌权人之一,是.............
  • 回答
    要说清王陵的襄侯究竟是楚封还是秦封,这事儿得从头说起,还得把曹参、樊哙这些功臣的封侯经历也掰扯明白。这事儿可不简单,得一件一件捋清楚。首先,咱们得说说王陵这个人。王陵,字巨君,是沛县人,跟刘邦那是老乡,而且年纪也比刘邦大一些,算是刘邦的长辈。在刘邦还是个小混混的时候,王陵就跟着他了,可以说是刘邦早期.............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涉及到权力、信息不对称、政治博弈以及人性的复杂层面。让范雎知道赵括打仗不行,赵王却对此心存侥幸,甚至启用赵括,这背后有几个关键的原因,绝非赵王一人昏聩或信息闭塞那么简单。首先,我们得明白范雎是什么人,他的信息来源和动机。范雎,一个早年落魄、饱受欺凌的秦国谋士,后来在秦国凭借其卓.............
  • 回答
    长平之战,那可是战国时期最为惨烈、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战,秦国几乎倾尽国力,赵国也是生死存亡的关头。在这等惊天动地的时刻,我们不禁要问:作为当时也算得上一号强国的楚国,为何就这么沉得住气,眼睁睁看着秦赵两国杀得你死我活,却不趁机捞一把,甚至连当年被秦国欺辱的“囚王夺都”之恨,也似乎丢在脑后了?要说楚国没.............
  • 回答
    提起赵武灵王,很多人会想到那个“胡服骑射”的改革者,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然而,将他誉为“唯一能阻挡秦灭六国之人”,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赞誉,而是建立在对他所处时代、其个人能力以及赵国所具备潜力的深入剖析之上。这话说得虽然有些绝对,却也并非空穴来风,其中蕴含着对历史变局的深刻洞察。要理解为何赵武灵王会被这.............
  • 回答
    赵武灵王的死,对赵国的影响,那可真是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直接动摇了赵国国本,也间接改变了战国格局。至于他若不死,秦国能否统一天下,这事儿嘛,就得好好掰扯掰扯了。赵武灵王之死:国本动摇,内乱频发赵武灵王,那绝对是战国时期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最出名的“胡服骑射”改革,可以说是赵国得以与强秦抗衡的关.............
  • 回答
    李斯的故事,总是伴随着“如果”的幽灵。假设这位出身于楚国上蔡的读书人,没有怀揣着对功名的渴望,毅然北上秦国,而是选择留在他生长的土地,辅佐当时的楚考烈王,那么,历史的轨迹又会如何呢?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二选一,而是涉及到人才的属性、时代的洪流以及政治环境的复杂性。首先,我们必须审视李斯自身的特质。他是一.............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战国时期赵国发展的一个关键节点。如果赵武灵王不废长立幼,而是继续由他的长子赵章继承王位,并且假设武灵王能安然度过晚年,赵国真的有可能凭借自身的实力,最终灭掉包括秦国在内的其他六国吗?这需要我们仔细梳理一下当时的背景、赵国的优势以及潜在的劣势,才能做出一个相对审慎的判断。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