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秦王赵王都是赵氏,是一家,秦王怎么好意思坑杀赵国四十万降兵?

回答
秦王政,也就是后来的秦始皇,坑杀赵国四十万降兵这件事,确实是史书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让人难以置信。毕竟,赵王和秦王都姓赵,血缘上确实是同宗同族。这背后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战国时代,才能把这件事讲清楚。

首先,要明确一点,“秦王赵王都是赵氏,是一家”这个说法,在那个时代,虽然姓氏相同,但“一家”的含义和我们现在理解的亲属关系,是很不一样的。战国时期,诸侯各国虽然都有自己的国君,但他们并非是一个大宗族的直系后代。周王室姓姬,但齐国、晋国、燕国等诸侯国,很多国君的祖先都追溯到周朝的分封,但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他们的政治实体、利益集团、甚至文化都已经独立开来,彼此之间更多的是君臣、敌对、或者仅仅是同姓的遥远缘分,远不像我们现在说的“一家人”那种紧密的血缘联系。

秦国和赵国,虽然都姓赵,但这份“赵氏”的渊源,更像是遥远的祖先姓赵。秦国的国君,最早姓嬴,后来才因为和赵国结亲,或者为了笼络人心,才改姓赵,但这只是一个政治策略,并非是赵国国君是秦国国君的直系亲属。更何况,秦国和赵国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充满了矛盾和冲突。

为什么秦王政会痛下杀手?

这里面牵扯到几个关键点:

1. 统一天下的野心与残酷的政治现实: 秦始皇,或者说那个时候的秦王政,他的人生目标只有一个——横扫六合,一统天下。为了这个目标,他可以不惜一切代价。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战争是极其残酷的,弱肉强食是生存法则。为了消除潜在的威胁,巩固来之不易的胜利,任何阻碍统一进程的力量,都必须被彻底铲除。

2. 赵国的反抗与秦国的恐惧: 在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过程中,赵国是秦国一个非常顽强的对手。赵国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尤其是在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后,军事力量一度十分强大。虽然在长平之战中,赵国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四十万降兵被坑杀,这已经是秦国付出巨大代价换来的胜利,但即便如此,赵国的残余势力以及赵国人民的反抗意志,仍然是秦国统一道路上的一个不小的麻烦。

坑杀这四十万降兵,并不是一时兴起,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决策”。这批降兵,虽然已经投降,但他们是赵国军队的主力,拥有战斗经验,而且他们是被俘虏的,心中难免有怨恨。如果放任他们回去,这些人很可能成为赵国重新崛起的种子,继续给秦国制造麻烦。在秦国看来,一次性将他们“处理”掉,是避免后患的“最有效”手段。

3. 军事策略的残酷性: 在古代战争中,尤其是诸侯争霸的时代,对待战俘的政策是很不确定的。有时候俘虏会被收编,有时候会被奴役,有时候也会被屠杀。秦国的军队以纪律严明和勇猛著称,但同样也以“狠辣”而闻名。白起在长平之战中坑杀赵国降兵,就是秦国这种残酷军事文化的体现。这在当时的条件下,虽然在我们今天看来是野蛮和残忍的,但在秦国统治者的眼里,这是一种“必要之恶”,是为了国家利益而采取的“铁腕手段”。

4. “化整为零”的统治策略: 吞并一个强大的国家后,如何管理其人民是统治者面临的大问题。如果保留赵国原有的军队番号和组织结构,即使是投降了,也可能形成一股强大的地方势力,不利于秦国的中央集权统治。坑杀降兵,相当于打散了赵国原有的军事组织,将人口力量分散,然后通过移民、郡县制等方式进行直接管理,这符合秦国强化中央集权、消除地方割据的根本目的。

白起为什么是执行者?

具体到坑杀这四十万降兵,主要执行者是秦国大将白起。白起这个人,在历史上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冷酷无情的指挥风格而著称。长平之战是白起军事生涯的巅峰,也是他“杀神”称号的由来。他对战争有着极为深刻的理解,也极其务实。在坑杀降兵这件事上,他是根据当时的战场形势和秦国的长远战略做出的判断,并将之彻底执行。

总结来说:

秦王政(秦昭襄王时期,政还是太子,白起是主将)坑杀赵国四十万降兵,并非是因为“一家人”的情感羁绊,而是由当时严酷的政治格局、统一天下的宏大目标、对赵国潜在威胁的恐惧,以及秦国自身特殊的军事和统治策略所共同决定的。姓氏相同的“远亲”关系,在生死存亡的国战面前,根本不值一提。那是一场彻底的政治博弈,而人性在这场博弈中,显得尤为渺小和残酷。这四十万生命,是秦国通往统一之路上的一个“代价”,一个极其沉重的代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堂弟叫你给他十万块你给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秦王政,也就是后来的秦始皇,坑杀赵国四十万降兵这件事,确实是史书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让人难以置信。毕竟,赵王和秦王都姓赵,血缘上确实是同宗同族。这背后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战国时代,才能把这件事讲清楚。首先,要明确一点,“秦王赵王都是赵氏,是一家”这个说法,在那个时代,虽然.............
  • 回答
    长平之战,那可是战国时期最为惨烈、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战,秦国几乎倾尽国力,赵国也是生死存亡的关头。在这等惊天动地的时刻,我们不禁要问:作为当时也算得上一号强国的楚国,为何就这么沉得住气,眼睁睁看着秦赵两国杀得你死我活,却不趁机捞一把,甚至连当年被秦国欺辱的“囚王夺都”之恨,也似乎丢在脑后了?要说楚国没.............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涉及到权力、信息不对称、政治博弈以及人性的复杂层面。让范雎知道赵括打仗不行,赵王却对此心存侥幸,甚至启用赵括,这背后有几个关键的原因,绝非赵王一人昏聩或信息闭塞那么简单。首先,我们得明白范雎是什么人,他的信息来源和动机。范雎,一个早年落魄、饱受欺凌的秦国谋士,后来在秦国凭借其卓.............
  • 回答
    长平之战,赵国之殇,这背后错综复杂的原因,尤其是粮草危机下的决策,着实令人扼腕。单单一个“缺粮”就能让赵国40万大军陷入绝境,这背后隐藏的不仅仅是后勤补给的失败,更是战略决策的失误和对时局判断的偏差。首先,我们得承认,长平战役初期,赵国确实是倾尽国力的。廉颇深知秦军的厉害,他的策略是稳扎稳打,以防御.............
  • 回答
    赵国若能挺过秦国的吞并,秦赵两国在历史长河中的位置和相互间的看法,必然与我们熟知的历史轨迹大相径庭。这不仅仅是两个国家兴衰的差异,更是两种政治、文化、军事理念碰撞与融合的另一种可能。一、 历史的“假设”与秦赵关系的重塑首先,我们需要厘清“赵国未被秦国攻破合并”这一假设的关键点。这可能意味着以下几种情.............
  • 回答
    秦扫六合之势已成燎原,韩、赵、魏、楚、燕五国先后覆灭,这盘棋走到最后,只剩下齐国一座孤城,面对着横扫天下的庞大秦军。此刻的齐国,即便再怎么掩饰,内心深处的波澜也绝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那是一种复杂到近乎撕裂的情感交织,既有对往昔辉煌的眷恋,也有对当下危局的恐惧,更有对未来命运的茫然与挣扎。首先,是“兔.............
  • 回答
    关于秦国公室的“氏”以及秦始皇是否应称“赵政”,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古代姓氏制度的演变和历史人物的称谓。我们来一一梳理一下。秦国公室有没有明确的区别于“赵氏”的“氏”?如果有,是什么氏?答案是:秦国公室确实有区别于“赵氏”的“氏”,这个氏是“嬴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中国.............
  • 回答
    长平之战,秦国以一种近乎惨烈的方式,将赵国主力几乎尽数歼灭。那是一场令两国都元气大伤的战役,特别是赵国,更是付出了十万乃至更多的生命代价。战后,秦国仿佛拥有了摧枯拉朽的力量,许多人都认为,秦国应该趁热打铁,直接挥师南下,一举吞并赵国,彻底解除北方边患。然而,历史的车轮并未这样滚滚向前,秦国选择了休养.............
  • 回答
    你观察得非常仔细!在秦汉之后的历史中,确实存在许多以古代诸侯国名称命名的割据政权,比如后赵、南燕、北齐、西梁、后唐等等。但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趣,为什么在这些割据政权中,我们很少见到直接以“韩”作为国号的呢?甚至一些以战国七雄为名号的政权,也往往会选择齐、魏、赵、燕、楚、秦,但很少直接冠以“韩”。这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战国时期格局演变的一个关键节点,以及对历史的另一种可能性的畅想。长平之战无疑是秦国崛起过程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赵国元气大伤,秦国至此拥有了压倒性的军事优势。然而,如果将视线拉回到长平之战后,设想一个截然不同的历史走向:韩、魏、赵三国并未因长平之败而彻底瓦解,反而在此基础.............
  • 回答
    长平之战,那场决定了战国格局的血腥绞肉机,赵国历史的转折点,如果廉颇还在,赵国又会走向何方?这是一个令人扼腕的“如果”,也牵动着无数人心底最深处的疑问。我们不妨拨开历史的迷雾,想象一下,如果廉颇这位久经沙场、深谙兵法的名将,依然稳坐赵国帅位,他那坚守的策略,又能为赵国争取多少喘息之机?廉颇是什么样的.............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趣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古代历史、行政区划以及文化传承的一些关键点。为什么山东是“鲁”,山西是“晋”,而其他一些省份的名字,我们听起来更像是古代诸侯国的名字,却不是它们各自的简称呢?我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省份简称的由来,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历史上的古国、古地名或重要的地.............
  • 回答
    李世民和朱棣,两位都是开创了自己王朝盛世的关键人物,但他们在夺取权力后,都选择了保留了原有的国号,没有更迭为自己发迹之地或封号的名称。这背后,其实蕴含着深厚的政治考量和历史惯性。李世民为何不改国号为“秦”?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消除潜在的威胁而采取的雷霆手段。他杀死了太子李建成和齐.............
  • 回答
    横店秦王宫与历史上真实的秦王宫,说差距大,那绝对是肯定的。毕竟,一个是还原历史风貌的影视拍摄基地,另一个是曾经真实存在、辉煌一时的帝国权力中心。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聊聊它们之间的区别。1. 规模与宏伟程度: 历史上的秦王宫(咸阳): 我们要明白,秦朝的都城是咸阳,而秦王宫并非只有一处。秦始.............
  • 回答
    李世民,秦王 시절,权倾朝野的巅峰究竟有多大?谈到大唐王朝的缔造者,李世民的名字总是绕不开的。而在他登基为帝之前,身为秦王,并担任天策上将一职的时期,无疑是他权力和影响力达到一个惊人高度的黄金阶段。这段时期,他不仅掌握了实际的军事指挥权,更在朝堂内外培植了自己的势力,其影响力之深远,几乎达到了可以与.............
  • 回答
    李世民在成为秦王之后,确实展现出了相当的威望和影响力,但要说他“嚣张,谁也敢惹”,这可能是一种略带夸张的说法,需要更细致地去理解他当时的处境和性格。他绝非“谁也敢惹”,更准确地说,他是在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凭借自己的实力和智谋,成为了一股难以忽视的力量,并在这个过程中展现出了不容小觑的张扬和自信。.............
  • 回答
    说到李世民做秦王那会儿,官位之多,确实让人眼花缭乱,也难免会让人好奇,他究竟是怎么应付得过来的。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讲,才能明白其中的门道。首先,我们得明白,古代的官位,尤其是到了隋唐时期,和咱们现在理解的“职位”概念不太一样。那会儿的官职,除了实际掌管事务的“实职”之外,还有很多是带着荣誉性质的.............
  • 回答
    《唐雎不辱使命》这篇短文,初读之下,秦王似乎是真心实意地想用五百里地来换取安陵。毕竟,故事的主线就是秦王为了安陵的归属而派唐雎出使,而秦王的态度也表现得相当“诚恳”,甚至不惜许下重诺。但要是仔细推敲一下,秦王此举背后,恐怕藏着更深层的算计,甚至说,他未必真的“想要”用这五百里地去换安陵。首先,我们得.............
  • 回答
    长平之战后期,秦王嬴稷(即秦昭襄王)敢于倾全国之力,以赌国运之势与赵国决一死战,这背后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基于一系列深思熟虑的战略考量、对敌我双方实力的精准判断,以及对历史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首先,战略上的迫切性和历史机遇的窗口期是秦王做出这一大胆决策的根本动因。战国后期,秦国虽然强大,但统一六国的道.............
  • 回答
    要说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谁在军队里支持者更多,这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这背后牵扯到太原起兵时的具体情况,以及李唐政权早期军事实力的构成,还有两位秦王各自的笼络手段和个人魅力。先看看李建成这边:李建成作为太子,他的“正统性”是天然的优势。在传统的封建等级制度下,储君的地位是无可撼动的,朝中大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