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唐雎不辱使命》一文,目前可基本确定为拟托之作,单论剧情无甚意义。
不过,我们可以讨论这么一个话题:
这一创作是否有对应的历史原型。
2,
安陵,大致位于今鄢陵县一带,位置在魏都大梁以南,原楚都郢陈以北,离两处距离都不算太远。
有关安陵国,在《缩高刎项抗信陵君》一文中曾被提及,大致涉及有以下3点信息:
其一,安陵国始封于魏襄王时期,至于封国的理由大抵与当时在东方野心勃勃的楚国有关,也就是通过封君增强对军事压力较大的地区的控制——这也是战国时期的标准操作;
其二,安陵君大概率是长期临封,而非身在魏廷,可能与需要亲自镇守有关,也可能与安陵本来距离大梁不太远有关;
其三,安陵国至少在魏安釐王一朝就拥有了相当高的自主权,否则信陵君没必要强调“安陵之地,亦犹魏也”,当然这种自主权还是可控的。
至于安陵国为什么拥有较高的自主权,当与涉及的军政压力有关。在魏昭王末期,楚廷迁都郢陈,魏楚在南境北郊的关系变得十分微妙,在这种情况下朝廷必然会向地方进行主动或默认的放权。到了魏景闵王时期,魏国的领土变得支离破碎,地方上的进一步放权就会更不可避免。
3,
在秦灭魏战争时期,安陵国和楚廷究竟是一种关系实在不好说。
可以说,两者之间肯定存在暧昧关系,至于具体暧昧的程度看个人理解。
这里补4个信息作参考:
一是安陵国所在的鄢陵一带可能在昌平君叛乱中附逆,此说源自于胡三省的分析,需要说明杨宽先生不认可这一观点;
二是昌平君叛乱时原属魏地的淮阳确系附逆,此地距离安陵国也不远;
三是安陵国所在的魏国南部地区在楚王“扶苏”在郢陈自立时迅速响应;
四是如果《唐雎不辱使命》一事存在历史原型的话,那么安陵国在秦攻大梁之际大概率没有把军队向大梁方面集结,否则秦廷实在没必要和安陵君讨价还价。
4,
在秦灭魏之后,秦廷曾下令诛杀魏国的群公子。
至于安陵君,由于其血脉至少源自于魏襄王——当然更有可能源自于魏惠王——大概率不在诛杀范围之内。
不过,秦廷此举还是不可避免地会引起安陵君的恐慌和忧虑。
那么,此时安陵国自然会产生倒向楚国的倾向,或者说整个安陵国的小朝堂正在事楚还是事秦的抉择间纠结。就为什么不立即倒向楚国,原因大抵与楚廷当时实在不太靠谱有关。
说到这里,我们就会发现:
当时秦廷确有可能向安陵君开出一些空头支票式的价码,只是这种可能性不是很高。
秦廷会去开价码的原因,是怕安陵国真倒向楚国;
秦廷只会开空头支票的原因,是因为只是懒得真出手收拾它。
在这期间,秦廷总会围绕安陵国一事做出了一些动作。
总之,安陵国最后还是归顺了秦国,究其原因可能与秦国直接发兵威压所致,也可能与秦国一直收到历下的威慑所致。
5,
现在回头看《唐雎不辱使命》一文。
文中事件有以下可能性:
一是完全虚构,主要是东方士人宣发内心的反抗情绪,其中安陵君、唐雎等人物仅为随意托名;
二是当时策士以安陵国一事作场景进行训练的模拟剧本,其中唐雎是策士在模拟中的托名人物;
三是当时安陵国为了对付秦廷而制定的计划,目的应该是拖延,具体就是为了给骑墙争取时间,其中的唐雎可能也是托名人物,也有可能是当时国中确有人重名,这一计划最后当然也没机会实施,只是因为种种原因被流传了出来。
个人认为前两种可能性要远高于第三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