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唐高宗李治最大的过错是不是没有培养好一个继承人?导致武周乱唐?

回答
唐高宗李治,这位在位长达三十四年、与武则天并称的皇帝,其历史评价复杂而充满争议。若要探究其“最大的过错”,围绕“继承人培养”这一点展开,确实能引出不少值得深思之处。但要将其直接归咎于“导致武周乱唐”,则略显简单化了,因为历史的走向总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不过,李治在继承人问题上的失误,无疑是加剧了后来的政治动荡,为武则天的崛起提供了温床。

首先,我们得梳理一下唐高宗时期几位可能继承皇位的人选,以及李治在他们身上的表现。

继承人问题上的摇摆与失策

唐高宗早期最明确的继承人是他的嫡长子——太子李忠。然而,李忠的命运多舛。他并非武则天所生,而是李治在还是晋王时,由他的正妻、后来的章太后所生。在李治登基后,李忠被立为太子。但这位太子的命运,似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不会顺利。史书对李忠的记载不多,但可以推测,在权力斗争日益激化的后宫,一个非武则天所生的嫡长子,其地位本身就带有先天的不稳定性。

很快,李忠便被卷入了政治斗争的漩涡。虽然具体原因记载不详,但普遍认为,是因为他与一些朝臣(如许敬宗、李义府等,这些人也是后来帮助武则天扳倒王皇后的关键人物)产生了联系,或者说,这些朝臣试图利用他。最终,李忠被废黜,改封良王,不久后便病逝,年仅二十一岁。李忠的失势,虽然不能完全归咎于李治,但也可以看出李治在处理太子问题上的犹豫和对外部压力的妥协。他未能坚决地保护自己的嫡长子,也未能为他提供一个稳定成长的环境。

紧接着,太子之位落到了武则天的儿子——李弘的头上。李弘的资质在史书中得到了相当高的评价,他被描述为“聪明仁厚”,对百姓疾苦表现出同情之心。李治似乎也颇为器重他,有意将他培养成自己的接班人。然而,命运再次捉弄了李弘。他在二十三岁时便突然去世,死因成谜。有史书暗示,李弘的死与武则天有关,因为他曾多次劝谏武则天不要过度干政,并对她的权力野心有所警惕。即使这只是猜测,也说明了李弘的政治立场与武则天可能存在冲突,而李治对此似乎也无力阻止或改变。他再次失去了一位精心培养的继承人。

接下来的继承人是李显(即后来的唐中宗)。李显是武则天的第二个儿子。他被立为太子后,在李治去世前表现得还算本分。然而,李治去世后,李显即位,却展现出了令人担忧的软弱和急于表现“孝道”的一面。为了讨好母亲武则天,他竟然答应了武则天提出的,要将唐朝宗庙祭祀的规矩改为按照母亲的礼仪来执行的无理要求。这件事情触怒了朝中重臣,尤其是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集团,他们认为这是对李唐社稷的侮辱,也暴露了李显的愚蠢和无能。武则天抓住这个机会,以“不才”为由,将李显废黜,改立李旦(后来的唐睿宗)为太子。

而最后一位太子,李旦(唐睿宗),则更加不幸。他是在武则天掌权后期被立为太子,但实权几乎全部掌握在母亲手中。李旦在位期间,始终是武则天的傀儡,甚至在武则天退位后,他还是被迫禅位给了自己的儿子李隆基。李旦一生都活在母亲和妻子的阴影下,未能展现出任何独立执政的能力。

李治在继承人培养上的失误有多大?

纵观李治在几位儿子身上的作为,我们可以看到几个显著的问题:

对武则天权力的纵容与退让: 这是最核心的问题。李治虽然贵为天子,但他对武则天的宠爱和依赖,甚至到了将国家政务交给她决断的地步。这种纵容,一方面使得武则天逐渐积累了巨大的政治资本和权力根基,另一方面也使得她有机会直接影响甚至操控继承人的选择和培养。当她觉得某个儿子不符合自己的利益时,便有能力将其拉下马。
未能有效保护和培养太子: 无论是李忠的被废还是李弘的早逝,李治似乎都未能拿出足够的魄力和手段来保护自己的儿子,为他们营造一个相对安全和健康的成长环境。他似乎过于依赖武则天的支持,而忽略了作为父亲和君主,他更应承担起确保国家政权平稳过渡的责任。
选人眼光与判断力的偏差: 在李显被废黜后,李治可能已经看到了李显的软弱,但除了寄希望于年幼的李旦,他似乎也没有更好的选择。这可能也反映了他在后期选拔和培养继承人方面的能力有所下降,或者说,他已经被后宫政治和武则天的影响力所裹挟,失去了自由选择和决断的能力。

“武周乱唐”的根本原因

将“武周乱唐”完全归咎于李治“没有培养好继承人”,还是有失偏颇的。因为“武周乱唐”是一个复杂政治现象,其根源可以追溯到更深层次的社会和政治变革:

皇权与后权力量的失衡: 唐朝初期,门阀士族势力依然强大,皇权受到一定制约。李世民通过“贞观之治”巩固了皇权。而李治时期,特别是武则天的参与,后宫(尤其是以武则天为代表的后族)对政务的干预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武则天本人具有极高的政治智慧和手段,她善于利用各种政治资源,打击异己,培植亲信,最终实现了从皇后到皇太后,再到皇帝的权力跃升。
政治斗争的残酷性: 唐朝初期的政治环境并非一片祥和。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元老大臣与武则天之间的权力斗争,本身就预示了政治斗争的残酷性。武则天的上台,是她通过残酷斗争一步步实现的。
制度上的漏洞: 唐朝的继承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皇帝的意愿和政治格局。当皇帝本人对继承人缺乏绝对的控制力时,制度的脆弱性就会显现出来。

结论:李治的失误是重要推手,而非唯一原因

总而言之,唐高宗李治最大的过错,确实在于他在继承人问题上的失误和对武则天权力的过度纵容。他未能成功培养一位能够稳固继承皇位的合格继承人,这为武则天逐步掌握大权并最终实现“武周革命”提供了关键的契机和空间。

然而,将“武周乱唐”简单地归咎于李治个人的失误,则忽视了唐朝社会结构、政治斗争的复杂性以及武则天本人非凡的政治能力。武则天的崛起,是她本人能力与当时政治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李治的过失,是加速了这一进程,并且使得权力过渡变得异常血腥和混乱的重要因素,但并非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

可以说,李治的失误,是在一个 already 充满暗流涌动的政治舞台上,他未能扮演好一个足够强大的“导演”角色,而是让舞台上的“配角”(武则天)一步步走向了主角的位置,最终主导了整场戏剧,改写了历史的剧本。他的“失责”,为后来的政治动荡埋下了深刻的伏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他最大的过错就是给武则天过大的权力,给儿子挖了大坑。其次才是没培养好继承人。

另外,澄清一下,李治吹为了甩锅武则天上位,把责任推给李世民留下的班底是非常无理的。首先是李世民留下的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辅佐李治成就了有贞观遗风的永徽之治。长孙无忌还主持修成了影响东亚一千多年的法典唐律疏议,参与修订了新修本草。李世民留下的大将李世勣和他发掘的将军薛仁贵,是唐灭高句丽的主帅和大将。除掉这些人,看看李治文治武功还剩多少。第二,据历史学家雷依群考证,关陇贵族早就在隋文帝时期退出历史舞台了,长孙无忌连立武则天为皇后这样的事情都阻止不了,他这位所谓的关陇贵族阻碍什么皇权了?而且,李治立先帝才人为皇后本来就名不正言不顺,大臣反对这不是很正常吗?这和权不权臣又有什么关系?难道要任由他胡作非为,和他一起背武周篡唐的锅吗?那长孙无忌又有何颜面去见把太子托付给他的李世民?

李治粉喜欢吹他心思缜密胜过李世民,比如他杀人从来不亲自下手,锅都是别人的,好名声他得。那是因为他们根本不了解李世民,李世民可以神不知鬼不觉的往李建成李元吉府里安插细作,但他不会把杀兄屠弟的锅扣到和他一起战斗的秦王府手下头上,这是他作为一个团队领导的担当,他爱惜自己的名声,也珍惜别人的名声,所以,终唐一代,杀兄屠弟的李世民,依然是很多人仰望的天神。借刀杀人的李治,没有这样的待遇。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