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连秦国范雎都知道赵括打仗不行,赵王却不知?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涉及到权力、信息不对称、政治博弈以及人性的复杂层面。让范雎知道赵括打仗不行,赵王却对此心存侥幸,甚至启用赵括,这背后有几个关键的原因,绝非赵王一人昏聩或信息闭塞那么简单。

首先,我们得明白范雎是什么人,他的信息来源和动机。

范雎,一个早年落魄、饱受欺凌的秦国谋士,后来在秦国凭借其卓越的政治头脑和“远交近攻”的战略思想,一步步登上相位,成为秦国独揽大权的人物。他深知兵法,也极度关注各国动态,尤其是那个他深恶痛绝的赵国。

范雎能够知道赵括“打仗不行”,很可能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信息渠道:

情报网络的搜集: 作为一个掌握秦国军政大权的宰相,范雎自然拥有遍布各国的细作和情报网。这些情报网会关注各国的将领、军队状态、民生疾苦等一切可能影响国家力量的信息。赵括虽然未曾真正独当一面领兵,但他在赵国军中的名声、他平时训练军队的方式、他学习兵法的情况,甚至是他与赵国其他将领和贵族的交往情况,都可能被秦国的情报人员捕捉到。这些细枝末节汇聚起来,就能勾勒出赵括的真实能力。
对赵国军事人才的了解: 秦国与赵国长期处于敌对状态,频繁交战。秦国对赵国的优秀将领如廉颇、李牧等是了如指掌的。当廉颇这样的名将因为年老或某些原因被替换时,秦国自然会高度关注接替者是谁,以及这个接替者的实力如何。赵括作为名将赵奢的儿子,本身就有一定的知名度,但他的实际能力是秦国情报部门需要重点评估的。他们会通过各种途径,比如分析赵括在军中的言行,或者通过安插在赵国的内线了解其在训练中的表现,来判断其真实水平。
对赵国政治生态的分析: 范雎深谙政治之道。他知道赵国并非铁板一块,内部存在着各种派系和利益纠葛。赵括能被启用,背后很可能也有一定的政治推手。范雎会分析赵王为何会在此时启用一个名声在外但实战经验欠缺的赵括,这背后是否有政治斗争的考量,是否有其他大臣的推波助澜。通过分析这些,他能更深入地理解赵国局势,并对赵括的评价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对赵国军事思想的理解: 赵国以长平之战前的军事思想为代表,有“纸上谈兵”的倾向。赵括是这种思想的典型代表,他熟读兵书,能够滔滔不绝地论述兵法,但缺乏实际战争的磨砺和判断力。范雎可能通过对赵国军事文化和赵括个人表现的观察,得出他“说得好,做不好”的结论。

那么,为什么赵王不知道,或者说,为什么赵王没有像范雎那样清晰地认识到赵括的“不行”呢?

这背后牵扯到赵王所处的具体环境、心理状态以及信息接收的偏差:

1. 血统与名声的光环:
赵奢的儿子: 赵括是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奢在赵国是家喻户晓的军事英雄,他的威名对赵括来说是一种天然的政治资本。赵王作为君主,在选拔将领时,自然会考虑将领的家族背景和声望。赵括作为赵奢的儿子,自带光环,容易让人产生“虎父无犬子”的期望。
“名士”形象的包装: 赵括本人可能也善于经营自己的形象,他平时与赵国的士大夫们交往,谈论兵法,展现出“博学”的一面。这种“名士”形象,尤其是在缺乏实际战事的情况下,很容易被放大和误读。赵王接触到的可能更多是赵括在朝堂上的言谈举止,而非他指挥作战时的实际表现。

2. 对廉颇的“不信任”与急于求成:
廉颇的战略: 当秦国大举进攻赵国,廉颇采取的是坚守不战的策略。这种策略虽然稳妥,但可能让赵王感到焦虑和不满。长时间的对峙,看不到胜利的希望,赵王可能会觉得廉颇畏惧不前,或者对廉颇的“保守”感到厌倦。
寻求改变的渴望: 在长期的军事僵持中,赵王可能迫切希望有一个能够主动出击、扭转战局的将领。赵括的“自信满满”和对兵法的精通,恰好迎合了赵王这种急于求成的心理。赵王可能将廉颇的稳健视为软弱,而将赵括的理论视为进取。
廉颇的“失势”: 廉颇在长平战场前之所以能够独当一面,是因为他具备实战经验和军心。然而,在长平之战后的赵国,廉颇的地位可能已经不如以前稳固。当廉颇因年龄和之前的战役(尽管不是他主导)而有所懈怠,或者在某些问题上与赵王意见不合时,赵王也可能乐于寻找替代者。

3. 信息渠道的过滤与权力博弈:
“近臣”的误导: 赵王身边可能有一些阿谀奉承的近臣,他们为了讨好赵王,或者出于自身的政治目的,会放大赵括的优点,忽略他的缺点。赵王更多时候是通过这些近臣来了解天下事,信息很容易被过滤和扭曲。
赵括的政治支持者: 赵括可能在赵国朝堂上拥有一定的支持者,他们会极力向赵王推荐赵括,并夸大其能力。赵王在处理政务时,会受到不同派系的影响,他可能无法独立、客观地评估赵括。
赵王自己的“盲点”: 作为一个君主,赵王可能也存在自己的“盲点”或偏见。他可能认为自己比赵括更懂兵法,或者认为自己能够驾驭赵括。他对赵括的信心,可能更多建立在理论而非实践之上。

4. “纸上谈兵”的诱惑:
理论的吸引力: 在那个崇尚智谋和辩论的时代,一个能言善辩、精通兵法的“学者型”将领,对很多统治者来说都具有天然的吸引力。赵括的口才和对兵法的熟悉,可能让赵王觉得他是个有潜力、有思想的将领,而不是像廉颇那样只懂“死守”的武夫。
缺乏实际考量: 赵王可能忽略了战争的残酷性,以及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所需要的经验、应变能力和对战场形势的精准判断。他可能更多地是被赵括的“理论框架”所吸引,而没有真正去评估这些理论在实战中的可行性。

总结来说,范雎知道赵括不行,是因为他拥有更广泛、更深入的情报网络,能够从多角度、更客观地评估一个人的真实能力,并且他作为秦国的宰相,肩负着国家战略的重任,必然会仔细研判敌方将领的优劣。

而赵王之所以不明,则是因为:

他被赵括的出身和“名士”形象所迷惑。
他对廉颇的战略感到不满,急于求成,渴望改变现状。
他的信息渠道被过滤和扭曲,身边的近臣可能在误导他。
他自己可能也有“纸上谈兵”的倾向,被理论的华丽所吸引,忽视了实战的重要性。
政治派系和权力博弈也可能在其中扮演了角色,使他更容易听信赵括的支持者。

长平之战的惨败,赵王对赵括的启用,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其中既有范雎这样外部观察者的清醒认识,也有赵王自身政治决策中的认知偏差和战略失误。这正是历史的残酷之处,一个国家的命运,往往就系于这些关键时刻,君主一念之间的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公司里有没有一种人,所有人都知道他是个SB,唯独老板本人不知道?

user avatar

这是好问题。

我们还是把视野放到今天吧。2019年12月新冠疫情在武汉蔓延。

世界卫生组织警告这可能会蔓延到全世界,各国都要做好准备。

美国首席传染病专家福奇也督促要尽快准备防疫。

连美国自己都在2019年10月18日,协同多个组织机构进行了一场高级别全球流行病演习,模拟了一种新型人畜共患病冠状病毒(CAPS)的暴发。并模拟了

的最初几个月里,累计确诊病例数呈指数级增长,每周会增加一倍。随着确诊病例和死亡人数的攀升,这场大流行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后果日益严重。

在中国迅速控制住疫情证明封城,戴口罩,隔离有效的前提下,一年后特朗普还在戴口罩问题上反反复复。

那么问题来了,特朗普真的不知道应该怎么防疫吗?他真的相信病毒会奇迹般消失吗?

看了这个例子是不是觉得跟赵王任用赵括特别像?

史书里其实忽视了很多东西,比如当时支持赵括的声音也很大!

就像美国的防疫,口罩之所以是一个问题是因为早期福奇,对就是美国首席防疫专家福奇,公开表示可以不用戴口罩。

支持赵括的那些人,在兵败之后就不说话了,或者因为位高权重,就被史书给忽略了。而其实支持赵括的很可能是当时主流的声音,反对意见才是少数!这也是为什么你在历史书上看不到号称战国四君子赵国的权臣平原君赵胜提出过反对赵括的只言片语。他到底对赵括什么态度,这恐怕才是史书里最有价值的信息,玩儿砸了就没有记录的事特别多。因此看史书,不仅要看谁说了什么,还应该特别关注该他说话的时候怎么没有他说话的记录!

类似的事情在民国发生过两次,

第一次,袁世凯称帝,称帝前早就跟各方势力打了招呼,得到大家一致同意后才搞了称帝。结果当初同意他称帝的军阀一个个都跳反,有的摇身一变成了宪法捍卫者。

第二次,是北洋军阀张勋复辟,那更是搞得像个闹剧一样。跟袁世凯一样,张勋复辟前跟所有军阀们都打过招呼,大家还再去一份支持复辟的文书上签字了。结果他一复辟,各个军阀纷纷跳反,签字了的那张文书也不翼而飞。

看明白这两场闹剧,你就不会笑话赵王愚蠢。只要位高权重,每一个决策手下都有支持的和反对的。而且上一次献出妙计的人这一次就可能给个糟糕透顶的破主意。此外,如果再考虑每个人不同的立场就更加难以判断和抉择。

譬如赵括之母力劝赵王不要任用赵括。如果赵母是中正无私的人,一头撞死以死明志,那么赵王也许会好好考虑考虑。但是到了最后,她画风一转求却是假如兵败,免受牵连。

那么你如果是赵王,你会怎么看?你会觉得赵母是真的来劝阻的吗?

错了!这不就是讲价钱嘛!要个双保险,仗打赢了升官发财,仗打输了没有责罚,否则就不出征。

换做你是赵王,你觉得赵母一心为国可能性大,还是讨价还价可能性大?

然后,另一件事情,赵括真的那么无能吗?我们举个例子,中国足球进了世界杯,巴西队用得着全场都用主力阵容吗?

而赵括领兵以后,秦国是马上换上了最顶级的大将军。赵括固然兵败,才能固然比不过白起,但是很显然赵括也属于上得了台桌的选手。在赵国能够富有盛名也绝不是普通人能够做到的。如果真的只是一个庸人,就无需白起亲临。

因此看历史,要知道大政方针都是聪明绝顶的人赌上性命玩出来的。所有看似愚蠢的背后都是机关算尽。看不到背后的算计,那么看历史就不过是看了个爽文。

就好比分析美国为啥防疫那么拉夸。看不明白特朗普大选的算计,不可能理解个人利益跟国家利益的巨大矛盾,也就理解不了零和博弈下越聪明的人越会走向走向损人不利己的道路。这不是愚蠢,是结构性缺陷。

赵国和秦国决胜负的不是赵括,而是两个国家的系统结构。一个充满缺陷的结构,会在无数巧合的加成下导致充满喜感的溃败。

袁世凯是人精中的人精,可是因为在北洋军阀这种结构里,精明如他不照样去称帝?最后得到什么了?一世英名毁于一旦,像个跳梁小丑。是袁世凯不够老辣吗?其实不是,而是靠抢地盘组织起来的北洋军阀限制了他。

我们看历史,看世事,不应只执着于一人一事,而应着重分析它的结构。看懂了人所在系统的结构,才能看懂人。

譬如赵括,在秦国也有一个类似的人物,叫李信。作为秦国最著名的少壮派将军,他也深得秦始皇喜爱。但他最著名的事情就是夸下海口20万就能灭楚,结果大败而归。

可是李信后来又得到机会参与灭燕战争,一雪前耻击败太子丹,之后封陇西候,他是汉飞将军李广的五世祖。

同样的狂妄,同样的冒进,同样的失败,赵括身死被骂,李信却能东山再起,加官进爵,子孙满堂。最大的差别就是秦和赵之间的国力和组织不同!

民间野史因为更多的是娱乐性产物,所以喜欢夸大个人的作用。真实的历史不是这样的。

user avatar

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你没有在当时赵王的位置上呆过你就无法掌握他当时的信息,有些是你不知道的,有些则是你事后知道了却以为赵王当时也知道的,如果你站在上帝视角以事后诸葛亮的姿态去思考赵王当时的问题当然会有各种迷惑,例如赵王为什么敢接受上党在强秦嘴里虎口夺食?决策前他只问了赵豹、赵胜等几个宗室,而当时廉颇、蔺相如都在,为什么不去咨询?当时赵国还有乐毅,为什么放着他不用而用赵括?三年前白起带领秦军攻克野王,占据太行陉,断绝了上党与韩国的联系,所以才会有上党郡守冯亭献十七城给赵国的事情,三年后要攻取上党为什么不让白起带兵,反而派了王龁?长平离邯郸更近,可以走滏口陉运粮,而秦国的粮道更长,那为什么赵国似乎比秦国还求战心切,宁可换掉拒不出战的廉颇,也要换上从未上过战场的赵括而主动出战?为什么其他国家看着赵国被打而无动于衷?

不解释清楚这几个问题,你是没有办法看懂长平之战的。

首先,赵王在长平之战时才刚刚即位几年,年纪也就是二十多岁的样子。在他即位的第一年就跟秦国打了一仗,关于这一仗《战国策》里面还有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叫《触龙说赵太后》,说的就是秦国攻赵,触龙说服赵太后送长安君入齐为质,于是齐国发兵与赵联合击败了秦军。对于赵孝成王这个初生牛犊来说,他对秦的战绩到现在是一胜零负,再加上就在他即位的前几年,赵国用赵奢刚刚打了阏与之战,那一仗可是一个以弱胜强的奇迹,所以在他看来秦国并不是不可战胜的。

其次,赵王即位之后,赵太后辅政,但是仅仅过了一年便去世了,这就代表着赵国朝廷要翻篇儿了,已经山雨欲来风满楼了。所以,赵孝成王当时与一众老臣的关系应该是很微妙的,正处于想要摆脱这帮老东西,但还没有找到一个合适契机的档口。这也就是为什么接受上党得罪秦国这么大的事情,赵胜在提议接受上党时已经讨论到秦国如果派白起为将来攻,赵国可以用廉颇防守,廉颇虽然野战打不过白起,但是防守还是可以的。可见那个时候用廉颇带兵防守已经确定下来了,可即便确定下来了,赵孝成王仍然没有去咨询廉颇,这说明什么?说明赵王根本没把廉颇当回事,就是把人家当作棋子摆布而已,那你说廉颇怎么想?你都让老子替你去玩命了,去之前你都不跟老子商量商量,这也太不把人当人了吧?当然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两位年纪差了几十岁,跨越两代人,更大的问题可能还是在于代沟,很难沟通。

再次,看看秦国这边的配置,当时的秦王已经在位几十年了,白起就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两个人年纪差不多,属于同龄人,没有什么沟通问题。而王龁确实比较年轻,他当时也就是二三十岁的样子,但是年纪轻轻就成了左庶长,这是军队的二把手了,白起是他的顶头上司,叫做国尉,是军队的一把手。白起当时成名也已经三十多年了,他当年做左庶长的时候大概也就是王龁这个年纪,这似乎是秦国的传统,背后的原因就是军功爵制。这个制度说白了就跟游戏打怪升级差不多,战场上杀敌越多,爵位就升得越高,爵位越高待遇也就越好,这也就是白起总是喜欢打歼灭战的原因,在他眼里那些敌人就是一个个的经验包,多杀怪好升级啊。

白起是中国军事史上一个现象级的存在,在他之前大家打得都是击溃战,讲究“围三缺一”、“穷寇勿迫”,也就是说打跑就完了,不追求杀伤有生力量。但是白起不一样,他在战国掀起了一场又一场的围歼高潮。他出身平民,当然商鞅之后出身已经无所谓了,就是贵族也要杀敌升级,从第一级爵位慢慢往上爬,参军之后累积军功。白起二三十岁就已经被升为次高爵位,你想想他得杀了多少人?

当时采用的是商鞅设立的十七等军功爵制,升第一级就要求拿一个“甲士”的人头,你觉得很容易吗?所谓“甲士”都是当时的贵族,在军队中是基层首领,每一个甲士都会带着自己的“家兵”,有些是奴隶,有些是族人,这些人围绕着甲士以他马首是瞻,所以想要杀一个甲士至少要杀一队兵。在冷兵器时代这是很难的,当时打仗靠的是军阵,一个人冲上去就是找死,所以拿人头还是要靠团队配合。当然了,如果对面被击溃开始逃散了,那这就是你收割人头的好时机了,这么看白起当年很可能当过骑兵,这样拿人头比较方便,从他后来对骑兵的娴熟运用上来看,很可能也是从战场上获取了宝贵的经验。

就跟玩游戏一样,级别越高需要的升级经验也就越多,而且在第九级五大夫之前的爵位基本只能靠人头累计,没有其他加成,所有士兵全部一视同仁,管你什么出身血统,统统只拿人头说话。这种KPI简单粗暴,但是极其有效,可以极大的激发出士兵的斗志,以至于秦军的战斗力之强,正面打的话六国谁也不是对手。白起应该就是一路“销冠”升上来的,王龁也是一样,这样培养出的将领就有一个好处,他们在军中的声望极高,像白起这种人就是军中行走着的神。不但是军神,而且还是财神,因为跟着他是可以多拿人头多升级的。这样的将领带出来的虎狼之师,你就想象一下他们的战斗力。

但是这样的军队也有个问题,就是人头实在太诱人了,以至于为了人头很多士兵就会无所不用其极。杀降在他们那里根本不是什么新鲜事,老板只要人头,可不要活人。屠杀平民也司空见惯,毕竟脑袋割下来都是一样的。甚至还出现了从秦军尸体上割自己人人头的情况……如果你是上党百姓,你说你敢不敢投降秦国?这也就是为什么冯亭宁肯献城给赵国,也不愿意投降秦国的原因吧。

白起年纪轻轻就受当时丞相魏冉赏识,做了左庶长,也就是军队二把手,并且率军攻打韩国新城,这是白起在历史上的首次亮相。第二年韩魏联军扼守崤函以阻秦东进,白起为主将带兵攻打联军。他带秦军主力绕至韩魏联军后方,多次击破联军后队,逐渐将韩魏联军主力包围于伊阙,最终灭韩魏联军二十四万人,这就是著名的伊阙之战。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歼灭战,凭此一役,白起升任军队一把手也就是国尉,爵位也升至最高的大良造,从此威震天下,这一震就是三十多年。

之后几年白起开始频繁的攻城略地,直到鄢郢之战,白起出兵伐楚,连下五城,然后又是穿插至楚军背后大破楚军,最后直接攻入楚国郢都,楚王仓皇出逃,最后迁都陈时仅能聚集十万人马,楚国一战被白起打残。这一战并未记录白起的歼敌人数,但是绝对少不了,起码也是在十万量级。白起被封为武安君,所谓君就是有封地的贵族了,已经位极人臣、封无可封了。

之后就接上了前面提到的,攻韩野王占据太行陉分割上党的事。

你说秦军既然对上党志在必得,放着这样一位神一般的人物不用,反而是让名不见经传的一个副手带兵,是什么意思呢?从秦国后来表现出来的老谋深算来看,这很可能是一个战略陷阱,意在麻痹赵国,让他们以为秦国雪藏了白起所以并不是真的想跟赵国动真格的玩命,而只是想以打促谈,通过谈判从赵国那里获得补偿。当然这种战略并不需要一开始就有一个明确的目的,把白起当作一个后手,如果赵国不上钩,那就在决战前把白起派上去,反正我们国力兵力都有优势,王龁先顶着也吃不了亏;可如果一旦赵国上钩,那就可以偷偷的把白起换上去指挥决战,结果会怎么样咱们也看到了。总之白起是一定要上去的,只不过是什么时间以什么形式上去而已,当然在上去之前要把便宜占足才行。秦国对长平之战的准备是相当充分的,在决战的一年前,秦王就派兵攻占了韩国的缑氏和纶氏,让韩国噤若寒蝉不敢动弹。而楚魏更是过去在几十年的时间里被白起打得如惊弓之鸟,白起如果没出现在对赵国的战场上,他们心里都会嘀咕,秦国是不是留着他对付自己呢?只能提心吊胆的提防, 根本无暇顾及其他。

再其次,我们看长平这个战场,如果当年咨询了廉颇的意见,我想他一定是不会同意接收的,为什么?人家韩国放弃上党献给秦国不是没有原因的,上党本身是一块盆地,西面已经被秦国扫平,兵锋所向,赵国只能把第一道防线建在空仓岭。可问题是,这块盆地的南面也被秦军占了,就是白起几年前亲自攻克的野王和太行陉。如果把防线放在空仓岭,那么秦军可以走太行陉前后夹击赵军,那基本就是找死。所以廉颇当时建了第二道防线,也就是丹水防线,最后秦赵两军对峙也就是在丹水两岸。但是丹水连通黄河,黄河又连着关中,所以这条河可以成为秦军的补给线和运兵线,这么长的防御阵地,如果秦军水陆两路强攻,赵军也是很难守住的。于是廉颇又构建了第三条防线,也就是依托山势在最东边搭起来的百里石长城防线,只有这条防线是不那么有后顾之忧的,当然事后看,骑兵仍然是可以迂回后方的,但总比前面两条防线好吧?廉颇可能也想到了秦军骑兵迂回包抄的可能,所以他把赵军主力放在了这里,丹水防线只是延阻,最后的防御力量实际是在百里石长城。

王龁用了几个月时间打到了丹水,开始与赵军隔河对峙,这期间秦国之前布置的陷阱也发挥了巨大作用,赵王从首战失利就开始不淡定了,因为如果不能速战速决就得拖到秋天,秋天是要收粮的。赵国的国力跟秦国比不在一个档次,这么大规模的相持根本耗不起。虽然粮道比较短,但是滏口陉的路可不好走,有很多路段车辆是无法通行的。而秦国以河东地区为基地,再加上渭水、黄河、丹水的水运,运粮效率并不一定比赵国低。不论是储备还是运输,赵国都没有优势,如果这个秋收再赶不上,就算今年不闹饥荒明年也是肯定是要闹饥荒的。后来事实证明,赵国在第二年果然向齐国借粮了,可以说长平一战不但打光了赵国的人,还打光了赵国的粮。

最后,赵奢说过,狭路相逢勇者胜,可是秦赵这场对峙偏偏是赵王先受不了了,毕竟家里没粮,心里发慌嘛,赵王率先开始寻求谈判了。这时又面临一次选择,是找楚魏联合抗秦还是直接跟秦国谈判割地赔款?楼昌认为应该派地位高的使臣去秦国议和,而虞卿则认为如果秦国决心攻打赵国,和议难成,不如派遣使者携带珍宝去楚魏活动,使秦国畏惧各国的合纵抗秦,这样和议才有成功的可能。如果你是赵王你听谁的?很可能也要听楼昌的,毕竟白起都没上阵,王龁就是个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你说秦国是想决战?根本说不通嘛。那能不能同时去呢?不行,因为从邯郸到大梁、新郢都和咸阳的距离都不近,一来一回起码得一个月时间,前方战事吃紧,根本没有回旋空间。而且就算楚魏答应出兵,等他们集结之后开赴前线,估计这仗都已经打完了。所以,这时候只能二选一,最后赵王还是选了秦国,就因为秦国看起来并不是玩真的。

既然赵王上套了,秦王当然要把戏做足,结果就是在咸阳盛情款待赵国使者,其他六国在咸阳也是有常驻机构的,这事让他们看在眼里你说他们怎么想?当然也是以为秦国不是跟赵国玩真的,这不是已经你好我好的谈起来了吗?再加上秦国之前对各国的威慑,如果当事人都不积极寻求帮助,旁观者躲还躲不及呢,谁没事会去捅这个马蜂窝?这么一来赵国就彻底变得孤立无援了。

秦王对使者的友好表示又进一步误导了赵国,赵王这时应该是已经认定秦国那边是可以谈的,只不过他们在为谈判收集筹码。但是秦王可以等,赵王等不起啊,既然可以谈,那么晚谈不如早谈,因为他摸不透秦王的意图,所以就算达成不了一致也要先谈一次才好,毕竟谈不成也不能比现在更坏了,可万一要是谈成了呢?正是抱着这种心态,所以赵王才心急火燎的寻求一战,因为如果不在战场上有个结果,自己连谈判桌都上不了,哪怕打输了都不是最差结果,耗着才是最差结果。

但是显然廉颇对局势是有清晰判断的,他知道主动出击必败无疑,自己守住丹水和石长城耗着没准事情还有转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赵王这时候已经指挥不动廉颇了。那怎么办?只能临阵换将,换谁呢?乐毅能听他的吗?这些名将是不可能明知道要败还去送的。那还能选谁?如果是一般将领带着赵军去送死,恐怕还真带不动,谁明知道前面是火坑还会去跳呢?但是赵括就不大一样了,他爹是赵奢,当年就是他力排众议以素人身份带兵打了阏与之战,结果现在仍然历历在目。都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现在儿子又临危受命,你们还好意思说人家不行吗?而且这个时候大家对秦军的判断还是有问题的,他们始终还是认为王龁只是来敲打赵国的,并不想真打。这种认知可是兵家大忌,所谓料敌从宽,你在战场上的任何失误都会被对手抓住从而杀死你,当你心存侥幸的时候就已经输了。

赵括来了之后把原有部署调整了个天翻地覆,撤换了很多将领,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原来那些将领他也指挥不动,想打就只能换人。而秦军根本不怕野战,怕的就是你龟缩,现在你不管不顾的一定要出来打,那不正中人家下怀?但是怎么引蛇出洞呢?你要指望赵括自己搞定赵军把他们带出来打,那是不可能的,以赵括当时的资历根本搞不定军队,所以秦军还得帮他一把。怎么帮呢?帮他建立军功,树立威信,帮他用实际结果打那些反对出战将领的脸。所以秦军配合赵括演了一出“一战即溃”,此情此景能让人想到什么?俨然几年前的赵奢附体嘛,其他将领还能说什么呢?于是只能跟着赵括走。

我想赵括出击之后看到白起的帅旗内心一定是崩溃的,这时他才知道,原来秦国给他们设了一个天大的局,人家这个局居然可以提前几年就开始准备,再看自己呢?被人卖了还替人数钱呢。如果换做你,受到这么大打击会有什么表现?估计不光是赵括,整个赵军可能都一下子陷入了恐慌,对面可是杀人不眨眼的杀神白起啊,在这之前他杀的人估计已经几十万了,现在自己被包围会是什么下场?估计只能给人家凑整一百万了吧?此时白起已经派两万五千骑兵从空仓岭以西迂回到了百里石长城的后方,又派五千精骑借助山势把赵军的主力部队拦腰斩断,断了赵军补给。此时赵军是怎么做的呢?原地筑垒,准备伺机突围。很多人说这是赵括犯的又一个错误?其实这未必是个错误,甚至可能并不是赵括的决定。要知道秦军的野战能力有多恐怖,赵军要是能跟秦军野战,廉颇还用得着坚壁清野吗?所以如果不筑垒防御,那就只能是待宰羔羊。一个没有资历的主帅,在战场上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你觉得他手下的将领还会一如既往的服从命令?本来赵括就是强行出兵,将领和士兵都不情不愿,现在这个结果,人家怎么可能还听你的?所以,原地筑垒很可能就是一个应激反应,根本轮不到赵括决策。有人说赵括是等待援军?赵括出来的时候带了二十万赵军,这之后赵国都城几乎找不到成年男子,自己家底什么样你说他能不清楚?再傻也不会期待援军的。为什么最后只能率领少部分人突围?因为他就那么点亲兵,大部队已经不听他指挥了。从赵括最后突围被乱箭射死来看,这个人并不傻,他选择了在当时情况下的最优解,如果他不死,最后被秦军活捉,没准能保住性命,但后半生一定生不如死。

赵军最后已经到了人相食的地步才投降,只能说明这支军队虽然打不过秦军,但也不失为一支劲旅,话说赵国似乎就是”人相食“的命,早在三家分晋之前,晋阳之战就有悬釜而炊的历史,这样一群人,你说要是真留着以后肯定也消停不了吧?那白起为什么不直接屠杀,而要接受他们的投降呢?因为秦国也扛不住了,秦王在赵括主力被引蛇出洞后,亲自到河内郡,加封当地百姓民爵一级,并征调郡内十五岁以上的青壮年集中到长平战场加强包围,并拦截诸国的援军和粮运。可以说,秦国也是玩命了,秦王当时给白起的命令一定是不惜一切地尽快结束战斗,时间再长恐生变故。

三年后,白起两次拒绝秦王出兵邯郸的要求,直到最后被赐死,自刎之前他说,“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有人说这是白起临死前良心发现了,其实并不是。白起一辈子杀降,他对“坑”这种事是不会有什么负罪感的,他觉得自己该死的地方恰恰是在这个“诈”字上面。什么叫“诈”呢?打仗用诡计不能叫“诈”,那就是正常操作,所以他说的“诈”应该是指自己诱降了赵军四十万人,这应该是一次有条件投降,最起码的条件是你得保证人家不死,否则人家为什么要投降呢?白起肯定是给人家许诺了条件,但事后没有做到,还是全杀了。这个锅应该白起自己背吗?其实你说秦王一点责任没有那是不可能的,当然他并不用背这个锅,毕竟政治还是要搞,背了锅就被动了。但是作为最终决策者,你让白起这个听命令的怎么处理这几十万人?放了?那手下人的军功你照给吗?不放,怎么养?粮从哪里来?这种情况下,只要秦王不放话,白起其实根本没有选择,几十万秦军看着这么大的经验包,秦老板又不表态,这个锅只能他自己背。那要是偏不背呢?赵军、秦军、秦王都会让他死无葬身之地。

到了白起这个份上,他身上已经集中了太多的矛盾点,你可以成神,但是必须在死后,当然你也可以自己从神坛上走下来,白起会怎么选?作为杀了一百万人的杀神还在乎生死吗?他最终选择成神。

干货在这不受待见,我把他们放在公众号“墨子连山”了……

user avatar

昭襄王刚把楚系搞掉,白起被下了兵权。

然后因为赵括,他起用白起,关中民众总动员,运粮食赏军功,你说赵括不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涉及到权力、信息不对称、政治博弈以及人性的复杂层面。让范雎知道赵括打仗不行,赵王却对此心存侥幸,甚至启用赵括,这背后有几个关键的原因,绝非赵王一人昏聩或信息闭塞那么简单。首先,我们得明白范雎是什么人,他的信息来源和动机。范雎,一个早年落魄、饱受欺凌的秦国谋士,后来在秦国凭借其卓.............
  • 回答
    秦国历来以军功立国,国相一职更是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从历史上看,商鞅和张仪能够担任国相,的确是因为他们有过显赫的战功。商鞅变法革新,以法治国,极大地增强了秦国的军事实力,他本人也曾亲自领兵征战,为秦国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张仪则以其出色的外交才能,运用连横之术,瓦解六国联盟,为秦国扫清了前进道路上.............
  • 回答
    秦国之所以冒险发动长平之战,其背后是深层次的国家战略、政治考量以及对未来发展态势的判断。这绝非一时的冲动,而是秦国数十年来积淀的国力与雄心在特定历史节点上的集中爆发。下面我将详细阐述秦国发动长平之战的深层原因:一、 战略层面:破除东方六国合纵,为统一天下奠定基础这是长平之战最核心、最根本的动因。战国.............
  • 回答
    秦国,这个在周朝初年不过是西部边陲一个小国,甚至一度被视为蛮夷之地。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诸侯,最终却打破了春秋战国的格局,横扫六合,统一了天下。它的崛起之路,充满了艰辛与蜕变,而那些曾经名噪一时的强国,却在历史的长河中湮灭。一、 并非“一开始势力不强”,而是“从小做大,步步为营”首先,要纠正一.............
  • 回答
    秦国,一个从偏居一隅的诸侯国,历经数百年的励精图治,最终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一统。然而,这个伟大的王朝,却如流星般璀璨,却也如流星般短暂,仅存续了十五年便轰然倒塌。这其中缘由,绝非偶然,而是秦国自身在制度、文化、统治策略等多个层面的深层问题集中爆发的结果。数百年的孕育:秦国如何崛起?首先,我们得.............
  • 回答
    秦国之所以能够统一天下,并非仅仅是因为他们拥有更强大的军事力量,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他们对“统一”这一目标有着一种近乎偏执的追求,这种追求贯穿了秦国崛起的各个阶段,并逐渐成为其国家战略的核心。首先,要理解秦国为何如此执着于统一,就不能不提到他们的“法家”思想。与东方六国或多或少继承的“礼乐”传统不同,秦.............
  • 回答
    长平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60年,秦国派遣大将白起对赵国发动进攻,这是战国历史上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然而,在战役初期,秦国对韩作战的负责将领并非白起,而是王龁。这其中的缘由,需要从当时秦国的战略部署和王龁在韩战场上的表现来理解。首先,我们得明白秦国在长平之战前的整体战略。秦国吞并六国,逐步统一天下.............
  • 回答
    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不仅重塑了秦国的面貌,更为其最终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变法的内容,尤其是一些严苛乃至严酷的措施,至今仍引人深思。那么,为什么当时的秦国能够忍受这些严苛的政策,并且持续多年呢?这背后绝非简单的“被压迫”或“被欺骗”,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 回答
    秦国之所以能够统一六国,而非赵国,这是一个历史的必然与偶然交织的结果,是地缘、制度、人才、战略以及时代潮流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从头细捋。一、先天优势:秦国的地缘与军事根基首先,咱们得看看秦国的出身。秦国在春秋时期,虽然也经过一番奋斗,但相比于中原诸国,它是个“边缘化”的国.............
  • 回答
    战国时期,秦国在灭楚之战中能够集结起号称八十万的庞大军队,这背后绝非一日之功,而是秦国数代君王励精图治、制度改革、国力积淀的必然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秦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地理以及战略等多个层面的因素。一、 秦国持续的国力扩张与人口增长秦国在战国初期,虽然地处西陲,但通过商鞅变法等一.............
  • 回答
    提起秦国,很多人脑海里会浮现一个印象:那个原本在诸侯争霸中显得有些边缘、甚至有些落后的国家,怎么就突然像变了个人似的,一路势如破竹,最终统一了天下?这种“一夜之间”的感觉,其实是历史进程中多个因素叠加、发酵的结果,并非真的朝夕之变,而是漫长改革积累的爆发。要理解秦国的崛起,我们得把目光放到它更早的时.............
  • 回答
    春秋战国,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列国争霸,群雄逐鹿。最终,秦国一骑绝尘,横扫六合,统一了神州大地。然而,如果将目光投向南方的楚国,这位曾经声势浩大、疆域辽阔的强国,我们不禁要问:为何是秦国,而非楚国,最终成为了那个问鼎天下的王者?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天意弄人,而是诸多因素交织下的必然。一、制度与改革的深.............
  • 回答
    秦国统一六国,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系列战略、制度、人才以及历史机缘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背后是一段漫长而艰辛的征程,是秦人几代君臣励精图治、不断探索和牺牲的伟大篇章。要详尽地讲述秦国统一的原因,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深入剖析。一、 变法图强,奠定坚实国力基础:秦国崛起于西戎之地,在春秋时期一度备受中原诸.............
  • 回答
    秦国之所以能最终统一六国,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源于其长期的战略布局、深刻的社会变革以及对时代机遇的精准把握。要理解秦国灭六国的动机,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首先,生存与安全的根本需求是秦国崛起的最直接动力。秦地地处偏远,长期以来被视为“边陲之国”,与其他诸侯国在文化、经济、政治上都相对隔阂。在春.............
  • 回答
    在战国后期,秦国与赵国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尽管秦国实力日渐强大,多次在战场上取得优势,但它并非没有顾忌,不敢轻易对赵国发动全面性的战争,尤其是在某些特定时期。这背后的原因,并非单一的军事因素,而是政治、经济、地理以及其他列国的力量平衡等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我们不能忽视赵国自身强大的军事实.............
  • 回答
    秦国统一中国,这背后并非一日之功,也不是简单的雄心壮志驱使,而是一系列历史因素、战略考量以及秦国自身特质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地讲明白,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时代的大背景是不可忽视的。我们所说的“中国”,在秦统一之前,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概念。那时候是战国时期,周朝的宗主国地位早已名存实亡,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个值得细究的历史现象。秦国,作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一路披荆斩棘,吞并了韩、赵、魏、楚、燕六国,最终一统天下。唯独这个小小的卫国,在秦国崛起并实现大一统的过程中,竟然奇迹般地幸存了下来,直到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45年)才被秦国灭掉。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当然,我们得.............
  • 回答
    关于“秦国为什么只灭了六个国”的问题,实际上存在一个历史背景上的误解。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战国时期的“七雄”与秦国的定位在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中国主要分为七个实力较强的诸侯国,史称“战国七雄”,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国中,秦国是其中之一,并非被消灭的对象。因此.............
  • 回答
    魏公子卬,秦国头号卧底?这个称号,听起来颇具传奇色彩,也着实令人好奇。要说他为何能担此重任,并且声名在外,这背后自然有着一段相当精彩的故事。首先,我们得明白,古代的“卧底”和现代的概念不尽相同。它更多的是一种政治上的渗透、离间,以及利用对方的内部矛盾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魏公子卬,这位来自魏国的贵族,他.............
  • 回答
    商鞅,这位来自卫国的杰出政治家,能在那个讲究尊卑礼序的时代,于强大的秦国推行如此激进的变法,并且敢于对公子虔施以如此严厉的惩罚,这背后绝非简单的“刚”字能够概括。要理解他的这份“刚”,我们需要深入探究他所处的环境、他的志向,以及秦国变法本身的复杂性。首先,商鞅并非无根无萍,他在秦国的变法并非一时兴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