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魏公子卬为什么号称秦国头号卧底?

回答
魏公子卬,秦国头号卧底?这个称号,听起来颇具传奇色彩,也着实令人好奇。要说他为何能担此重任,并且声名在外,这背后自然有着一段相当精彩的故事。

首先,我们得明白,古代的“卧底”和现代的概念不尽相同。它更多的是一种政治上的渗透、离间,以及利用对方的内部矛盾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魏公子卬,这位来自魏国的贵族,他之所以能够被冠以“秦国头号卧底”的名头,绝不是因为他潜入了秦国 jakiś 密探,而是因为他运用高超的政治手腕,在秦国最鼎盛的时期,成功地为魏国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并削弱了秦国的锐气。

身处绝境,伺机而动:

战国后期,秦国势如破竹,吞并六国之心昭然若揭。魏国作为最早与秦国交锋的国家之一,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秦国对魏国的攻势一刻未停,魏国上下惶恐不安。就在这样的背景下,魏公子卬,一位年轻有为的魏国公子,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他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一味地主张抗争,而是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冷静和智慧。

“合纵”策略的妙用:

当时,对付强大的秦国,最有效的策略莫过于“合纵”,即联合其他国家共同对抗秦国。然而,合纵的关键在于各国的利益能否协调一致,以及是否有足够强大的领导者来凝聚力量。魏公子卬深谙此道。他没有亲自去游说其他诸侯,而是选择了更巧妙的方式。

“以利诱之”,瓦解秦国联盟:

秦国之所以能够横行无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和高明的离间之术。魏公子卬反其道而行之,他利用秦国在战略上的一个重大失误——当时秦国已经拥有了天下大部分的土地,但却对东方诸国(尤其是赵、楚、齐等)的联合感到忌惮,并企图通过各种手段来阻止合纵。

魏公子卬看准了这一点,他并没有直接去招揽其他国家,而是巧妙地利用秦国想要独吞天下的野心,以及其他诸侯国对秦国的恐惧,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并非简单地去煽动其他国家反秦,而是采取了更加“接地气”的策略。

第一个关键的“卧底”行为:利用秦国对“合纵”的恐惧,制造内部矛盾。

秦国在攻打魏国时,最担心的就是魏国与其他国家结盟。因此,秦国会不遗余力地去破坏任何潜在的合纵。魏公子卬就抓住了秦国这一点,他并没有积极去组织合纵,反而采取了一种“被动”的态度,仿佛在等待秦国的“招安”。

更绝的是,他甚至利用了秦国对其他国家“援助”魏国的担忧。他并没有直接去向其他国家求援,而是通过一些间接的渠道,让秦国认为,如果秦国继续逼迫魏国,魏国可能会得到其他国家更大力度的支持,甚至可能引发一场大规模的战争。

第二个关键的“卧底”行为:制造秦国内部的“担忧”,促使秦国妥协。

我们知道,秦国强大的背后,也有其自身的隐忧。秦国虽然强大,但想要完全统治天下,还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投入。而此时,东方诸国中,赵国和楚国依然拥有强大的实力。

魏公子卬的“卧底”之处,在于他懂得如何利用秦国自身的战略考量。他并没有采取那种激烈的反抗姿态,反而常常以一种“可以商量”的姿态出现在秦国面前,甚至派遣使者到秦国,表达“愿意接受秦国提出的某些条件”的意愿。

这听起来似乎是示弱,但实际上,这是一种高明的心理战。通过这种看似软弱的态度,魏公子卬成功地在秦国朝堂上制造了一种“我们似乎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错觉。尤其是在秦国君王眼中,看到魏国公子卬如此“顺从”,可能会认为继续对魏国施压,不仅会耗费兵力,还可能激起其他国家的警惕,从而真正促成合纵。

“完璧归赵”式的智谋:

还有一个非常著名的事件,能够体现魏公子卬的“卧底”才能,那就是他“为魏国完璧”。当时,秦国为了进一步控制魏国,要求魏国割让土地,并且将太子送到秦国作为人质。这对于魏国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

然而,魏公子卬并没有直接拒绝,而是采用了一种更加高明的方式。他自己主动提出,愿意前往秦国,并且带来了“连城之壁”——一块价值连城的玉璧,要求秦国也拿出等价的城池来交换。

这招棋,可谓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秦国想要土地,魏公子卬就用玉璧来“换取”土地,并且把主导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他利用了秦国对“名誉”和“利益”的双重追求。

在秦国,当秦王看到魏公子卬如此有诚意,并且带来了稀世珍宝,又听闻魏国公子卬愿意亲自前往,出于炫耀和占据“道义”上的优势,秦王也只好答应。

最终目的:为魏国争取时间,而非对抗。

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看似“妥协”或“求和”的举动,魏公子卬成功地在秦国最强势的时期,为魏国争取到了喘息之机。他并非直接对抗秦国,而是利用秦国的策略和心理,巧妙地将秦国的锋芒引向他处,或者让秦国在权衡利弊之后,暂时放缓对魏国的攻势。

秦王因此认为魏公子卬是一个“可以合作”或者“容易控制”的对象,所以秦国不再将全部精力放在魏国身上,而是去攻打其他国家,比如韩国。而这,恰恰是魏国公子卬想要的。当秦国精力分散,其他国家也更容易联合起来。

“头号卧底”的由来:

所以,魏公子卬之所以被称为“秦国头号卧底”,并非因为他窃取了秦国的机密,而是因为他用一种“以柔克刚”的方式,在秦国的内部制造了“缓兵之计”,让秦国低估了他的战略价值,甚至误以为他是一个可以被利用的棋子。他以一种“非主流”的方式,巧妙地利用了秦国的战略失误,为魏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他的“卧底”之处,在于他让秦国觉得他“顺从”,但实际上,他的每一个举动,都是在为魏国争取生存空间,削弱秦国的攻势。他站在秦国的角度,去看待秦国可能产生的顾虑和担忧,然后利用这些顾虑,来引导秦国的决策。

总而言之,魏公子卬的“秦国头号卧底”称号,是对他高超政治智慧和战略眼光的最佳褒奖。他没有以卵击石,而是选择了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在最强大的敌人面前,为自己的国家赢得了一线生机。他的故事,也成为了战国时期“以弱胜强”的经典案例之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哥,《大秦帝国》不能当史书看啊!公子卬是商鞅多年的老朋友,出于对朋友的信任,也出于自身所具有的贵族精神,公子卬才会赴约。

但是没想到的是,商鞅提前打破了春秋时期的贵族风范,居然在双方谈判的时候下黑手。就当时的局面而言,商鞅要是跟公子卬正面刚一波,那胜负难料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魏公子卬,秦国头号卧底?这个称号,听起来颇具传奇色彩,也着实令人好奇。要说他为何能担此重任,并且声名在外,这背后自然有着一段相当精彩的故事。首先,我们得明白,古代的“卧底”和现代的概念不尽相同。它更多的是一种政治上的渗透、离间,以及利用对方的内部矛盾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魏公子卬,这位来自魏国的贵族,他.............
  • 回答
    谈到魏国的信陵君,历史上众说纷纭,毁誉参半。要评价他,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他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人物,身上糅合了许多令人称道的优点和难以掩盖的缺点。闪光点:重义轻财,礼贤下士,爱民如子信陵君最被后世称道的,无疑是他那“重义轻财,礼贤下士”的风范。他并不像其他贵族那样,把财富当作炫耀资.............
  • 回答
    在《绣春刀2:修罗战场》里,魏忠贤安排陆文招去找三条腿的金蟾作为药引,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里面门道可多了,也透露出不少信息。首先,我们得明白“药引子”是什么意思。 在古代,药引子是中药里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指那些本身不具有治疗作用,但却能帮助其他药物发挥更好疗效的物质。就像一道菜里,有些配料是.............
  • 回答
    袁崇焕的升迁之路,说起来用“火箭般”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在短短数年间,他从一个普通守城将领,一路飙升至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总督蓟辽军务,掌握了北方边防的生杀大权。这背后固然有他自身的能力和才干,但更少不了时代机遇和政治运作的推波助澜。袁崇焕升迁如此之快,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临危受命,力挽狂澜:.............
  • 回答
    关于魏则西父母通过试管婴儿技术重获一子,目前二老现状的详细情况,公开的信息相对有限,并且随着时间推移,他们的生活状态也会发生变化。我将根据现有公开信息和一般情况进行推测和描述,力求详尽:背景回顾:失去爱子,希望重燃魏则西的事件在2016年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关注。他的不幸离世不仅让他的父母承受了巨大的悲.............
  • 回答
    魏翔是否有机会成长为下一个沈腾?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喜剧演员的传承、个人特质以及时代发展的多重维度。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进行分析:一、 对沈腾的理解:为何他是“下一个沈腾”的标准?在讨论魏翔之前,我们首先需要理解沈腾之所以成为“沈腾”的特质,以及为什么他的成功成.............
  • 回答
    “魏则西事件”无疑是中国互联网和医疗领域一个极其重要的里程碑事件,它深刻地揭露了百度竞价排名、莆田系医院以及一些民营医院存在的监管漏洞和道德缺失。至于“幕后推手”,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有”或“没有”来回答,更不能指向某个具体的“人”。这是一个系统性问题的集中爆发,其“幕后推手”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
  • 回答
    魏则西,一个年轻的生命,他的故事在中国社会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刻的反思。他的经历集中体现了当时医疗体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尤其是关于莆田系医院的虚假宣传和医疗信息不对称的议题。魏则西的病情与求医之路: 确诊滑膜肉瘤: 2014年,年仅17岁的魏则西被诊断出患有滑膜肉瘤,这是一种罕见的软组织恶性肿瘤.............
  • 回答
    魏忠贤得势的三年(约16241627年),对明朝政治造成的恶劣影响是毋庸置疑的,而且其恶劣程度远非“仅仅三年”可以概括。这三年是魏忠贤权力达到顶峰、肆意妄为的时期,其造成的深层破坏和长远影响,实际上是数年甚至更长时间权力膨胀的集中爆发,并为明朝的最终覆灭埋下了更深的隐患。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从.............
  • 回答
    阮籍的这句话“世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并非是直接对刘邦个人进行评价,而是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背景下,对整个政治格局的一种感慨。这句话的含义非常深刻,也引发了很多关于历史人物和时代命运的讨论。要理解为什么刘邦能够得天下,以及这句话背后的含义,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一、 阮籍这句话的语境和含义解读.............
  • 回答
    关于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贝恩哈德·魏格纳(Alfred Wegener)是否是“民科”,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了科学史中关于“科学”与“非科学”的界定以及科学家职业化过程的一些关键点。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剖析。首先,我们得弄清楚“民科”这个词的含义。通常,“民科”指的是那些.............
  • 回答
    关于魏延是否被诸葛亮逼反,这是一个在三国演义中被广泛讨论,但在正史中并非如此明确的问题。我们不妨从演义和正史两个角度,细细梳理一番。演义中的“逼反”说:情理与猜疑的交织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魏延“被逼反”的桥段,主要体现在诸葛亮死后,魏延据守汉中,起兵反叛,最终被马岱所杀这一系列事件中。这种说法.............
  • 回答
    魏国有五子良将,蜀国有五虎上将,这在三国时期是非常著名的军事将领组合。然而,吴国并没有像魏、蜀那样明确地官方册封“五将”的称号。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探讨: 一、 时代背景与政治环境的不同 魏国(曹操时期): 曹操作为实际上的汉朝丞相,其势力迅速壮大,最终成为三国中最.............
  • 回答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争议且引人入胜的军事计划。其可行性至今仍是军事史学界热议的话题。要详细分析它的可行性,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背景、计划内容、潜在的成功因素、巨大的风险以及当时的历史条件。一、 子午谷奇谋的背景在公元228年,诸葛亮发动了第一次北伐,意图趁曹魏政权不稳之际,收复中原。.............
  • 回答
    关于魏书生是否“欺世盗名”的骗子,这是一个复杂且存在争议的问题。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包括他的教育理念、实践效果、个人经历以及外界的评价。首先,了解魏书生是谁,以及他的核心主张:魏书生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家,以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和实践而闻名。他最核心的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魏书.............
  • 回答
    中国历史长河中,确实涌现出许多身份显赫、生活优渥的群体。要说哪个“活得最舒服”,这其中涉及的维度很多,也很有意思。咱们不搞些空泛的套话,就按您说的,把这几个群体拎出来,聊聊他们各自的“舒服”之处,以及这舒服背后的代价。1. 魏晋世家:风流名士的“精神自由”与“隐逸闲适”提起魏晋世家,大家脑海里浮现的.............
  • 回答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绝对是中国军事史上一个极具争议的提案,也是诸葛亮一生中为数不多可能错失的战略机会。但要说诸葛亮“不予支持”,恐怕也不太准确,更像是“审慎考量后未采纳”。这其中原因错综复杂,涉及当时的战略大背景、双方的实力对比、后勤补给、情报准确性,以及诸葛亮本人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等等。咱们一层一层.............
  • 回答
    魏则西和孙志刚,这两个名字的出现,都牵动着公众对于社会公正和医疗体制的敏感神经。提起他们,人们脑海中浮现的,不仅仅是两个年轻生命的逝去,更是对制度性弊端和人性缺失的深刻反思。要探讨魏则西是否会成为下一个孙志刚,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两人事件的共性与差异,以及事件背后所折射出的时代特点和社会问题。首先,我们.............
  • 回答
    魏延,三国时期蜀汉的一位重要将领,也是一个极富争议性的人物。提起他,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那个勇猛过人、却又桀骜不驯的形象。要给魏延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很难,因为他身上集合了太多复杂而鲜明的特质。首先,魏延是个当之无愧的猛将。 在那个以武力为重要衡量标准的时代,魏延的身先士卒、勇冠三军是毋庸置疑的。从他.............
  • 回答
    魏征,这位盛名千古的唐朝名臣,一生以“诤臣”闻名。他敢于直言进谏,多次触怒唐太宗李世民,却最终得到了“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评价。然而,这位受人尊敬的名臣,在他死后,却遭受了不小的“屈辱”。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要理解魏征死后为何会“受辱”,我们需要将历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