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秦国为什么不敢加兵于赵国?

回答
在战国后期,秦国与赵国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尽管秦国实力日渐强大,多次在战场上取得优势,但它并非没有顾忌,不敢轻易对赵国发动全面性的战争,尤其是在某些特定时期。这背后的原因,并非单一的军事因素,而是政治、经济、地理以及其他列国的力量平衡等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

首先,我们不能忽视赵国自身强大的军事实力。虽然在长平之战后,赵国的元气大伤,但也并非完全丧失了抵抗能力。赵国拥有一支久经沙场的军队,其军队的战斗意志和韧性仍然不容小觑。长平之战固然惨烈,但赵国在其他战场上,例如函谷关之战,也曾重创秦军。秦国并非没有吃过赵国的苦头,这种经验教训让秦国在对待赵国时,会更加审慎。更何况,赵国在战国前期以其精锐的“胡服骑射”改革闻名,其骑兵在战场上的机动性和冲击力是秦国初期所欠缺的。虽然秦国后来也学习并发展了骑兵,但赵国的骑兵优势并非一蹴而就能够完全压制的。

其次,秦国当时的战略重心并非仅限于赵国。战国后期,天下大势分久必合,秦国虽然野心勃勃,想要统一六国,但它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秦国在与赵国对峙的同时,也在觊觎东方其他国家,例如韩国、魏国、燕国、楚国等。将过多的兵力长期集中于赵国,可能会给其他国家留下可乘之机,让它们有机会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形成“合纵”之势。秦国深知“纵横”之术的厉害,曾经多次被东方六国联合起来的军事行动所威胁。因此,秦国在进攻赵国时,需要考虑如何平衡对赵用兵和对其他国家防范之间的关系,不至于将自己置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再者,赵国拥有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战略纵深。赵国位于中原地区,控制着重要的交通要道和粮食产区。一旦秦国大规模入侵赵国,虽然可能取得阶段性胜利,但也意味着要深入敌后,面临补给线过长、后方不稳等一系列问题。赵国人民在国家存亡之际,往往会爆发出强大的抵抗力,一旦被逼入绝境,其民族凝聚力和战斗意志会得到极大激发,这对于远道而来的秦军来说,将是巨大的消耗。此外,赵国地势复杂,多山地,不利于秦国赖以成名的车兵作战,也为赵国提供了天然的防御屏障。

此外,秦国在对外用兵时,也需要考虑国内的稳定以及经济的承受能力。常年累月的大规模战争,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沉重的经济负担。秦国需要投入巨量的物资、人力和财力来维持战争。如果对赵用兵过急过猛,导致国内经济凋敝,民怨四起,那将得不偿失。秦国在吞并六国之前,也需要巩固自身的统治,发展经济,为统一战争积蓄力量。

还有一点不容忽视,那就是秦国也需要赵国作为一个缓冲地带,或者在某种程度上保持与赵国的某种“平衡”。在秦国统一之前,如果将赵国彻底消灭,可能会导致其他国家更加警惕,更容易形成反秦联盟。有时,一个强大的、但又被秦国遏制住的赵国,反而比一个被秦国完全摧毁的赵国,更能起到牵制其他国家的作用。当然,这种“平衡”是动态的,秦国会伺机而动,但不会不计后果地一味压迫。

总而言之,秦国不敢加兵于赵国,并非因为赵国不可战胜,而是因为秦国在当时面临着复杂的战略态势。秦国需要权衡军事实力、地缘政治、经济承受能力、国内稳定以及与其他国家的力量对比等多种因素。这种慎重,恰恰是秦国能够一步步走向统一,最终建立大秦帝国的重要原因之一。秦国的每一步扩张,都是经过深思熟虑,试图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战略利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长平累累白骨发出了无声的抗议!!!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战国后期,秦国与赵国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尽管秦国实力日渐强大,多次在战场上取得优势,但它并非没有顾忌,不敢轻易对赵国发动全面性的战争,尤其是在某些特定时期。这背后的原因,并非单一的军事因素,而是政治、经济、地理以及其他列国的力量平衡等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我们不能忽视赵国自身强大的军事实.............
  • 回答
    战国中后期,秦国凭借商鞅变法奠定了强大的国力,最终横扫六合,统一天下。与之相对的是,东方六国虽然也曾经历过变法图强,但似乎都收效甚微,甚至可以说,他们根本就没有真正地、彻底地学习秦国的变法。这背后原因错综复杂,绝非一句“不愿意学习”就能概括。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变法绝非易事,更不是简单地照搬一套理论.............
  • 回答
    韩非子,一个在战国时期光芒四射的思想家,他的才华和抱负,毋庸置疑是顶尖的。当他带着他那套深邃而严密的法家思想来到秦国时,无疑是将自己的毕生所学,一股脑儿地倾囊相授。秦国,一个崇尚法治、渴望强大、并且已经开始走上统一之路的国家,对于韩非子而言,简直就是他思想实验的最佳试验田,是他政治蓝图最完美的画布。.............
  • 回答
    战国后期,秦国横扫六合,吞并天下,似乎已成定局。然而,纵观这段历史,我们会发现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为何曾经并驾齐驱的六国,面对秦国的步步紧逼,却未能形成有效的合力,共同抵御这个日益强大的敌人?这其中固然有秦国自身强大的因素,但更深层的原因,在于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格局、各国自身的利益考量,以及战略上的.............
  • 回答
    商鞅变法,那可不是一段风平浪静的岁月。就在秦国国内经历着翻天覆地的改革,触动了无数旧贵族的利益,甚至连太子都被牵连、罚作苦役的时候,六国,那些平日里没少跟秦国较劲的诸侯,却选择了一种耐人寻味的沉默,似乎对秦国这番“折腾”视而不见。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他们忙着呢”就能解释清楚的,这里头盘根错节,有着.............
  • 回答
    秦国,这个在周朝初年不过是西部边陲一个小国,甚至一度被视为蛮夷之地。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诸侯,最终却打破了春秋战国的格局,横扫六合,统一了天下。它的崛起之路,充满了艰辛与蜕变,而那些曾经名噪一时的强国,却在历史的长河中湮灭。一、 并非“一开始势力不强”,而是“从小做大,步步为营”首先,要纠正一.............
  • 回答
    长平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60年,秦国派遣大将白起对赵国发动进攻,这是战国历史上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然而,在战役初期,秦国对韩作战的负责将领并非白起,而是王龁。这其中的缘由,需要从当时秦国的战略部署和王龁在韩战场上的表现来理解。首先,我们得明白秦国在长平之战前的整体战略。秦国吞并六国,逐步统一天下.............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切中要害,也揭示了一个常常被忽略但却至关重要的战略视角。史书上说关中“函谷关、潼关以遏山东”,强调的是从东方攻打关中的难度,但您反过来问,为何从西方进攻关中,对东方势力来说同样是“天险”,却守不住?这背后其实是历史地理、军事策略、政治体制以及时代发展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我们得先理.............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涉及到权力、信息不对称、政治博弈以及人性的复杂层面。让范雎知道赵括打仗不行,赵王却对此心存侥幸,甚至启用赵括,这背后有几个关键的原因,绝非赵王一人昏聩或信息闭塞那么简单。首先,我们得明白范雎是什么人,他的信息来源和动机。范雎,一个早年落魄、饱受欺凌的秦国谋士,后来在秦国凭借其卓.............
  • 回答
    商鞅变法与吴起变法,虽然都是发生在战国时期、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但最终的结局却天差地别:商鞅变法虽令其本人身死,但其推行的政策却在秦国扎下了根基,成为秦国崛起的基石;而吴起在楚国变法,虽然初期颇有成效,却因其惨死而导致改革迅速夭折。要探究这其中的缘由,需要从政治背景、改革内容、执行方式以及个人命运等.............
  • 回答
    秦朝的灭亡,是一场跌宕起伏的历史悲剧,它留下的教训,至今仍值得深思。而我们今天谈论的“保险箱”,并非实体之物,而是秦朝统治者们试图为自己王朝安全而采取的一系列极端措施。他们试图将一切都“锁进保险箱”,却最终发现,这种做法恰恰是导致王朝覆灭的根源。首先,秦朝统治者们将严酷的法律视为坚不可摧的“保险箱”.............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我们对历史的理解误区。简单来说,长城确实与秦国有着深厚的渊源,但嘉峪关在历史上是明朝修建的,与齐国没有任何关系。让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关于“长城”这个概念的演变:首先要明确的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长城”并非是一个朝代独有的工程。长城的修筑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跨越了多个朝代.............
  • 回答
    长平之战后,白起坑杀赵国降卒四十万,这一举动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让白起本人背负了沉重的骂名。那么,他为何如此决绝,为何不选择更“人道”的方式,将这些降卒分散到秦国各地,充实国力呢?这背后,其实牵扯着秦国当时特殊的国情、白起个人的战略考量,以及那个冷酷的时代背景。首先,我们要明白,秦国在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引人入胜的历史问题,因为它触及了不同治国理念、政治策略和军事实力之间的复杂互动。齐国和秦国在战国时期的崛起和衰落,以及最终秦国灭齐,并非简单的学术支持程度的对比就能解释的。事实上,齐国试图通过教育和文化来“称霸”,而秦国则以法家思想和强大的军事实力为基础,二者走的是截然不同的道路。.............
  • 回答
    秦朝灭亡后,山东六国(燕、赵、魏、韩、楚、齐)能够复国,而秦国自身却无法复国,这是一个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其中包含了复杂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以及地缘等多种因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进行阐述:一、 山东六国得以复国的原因:1. 秦朝的暴政与六国人民的反抗基础: 沉重的赋税和徭役: 秦朝.............
  • 回答
    要说嬴驷为什么非要杀商鞅,这背后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好人坏人”故事,而是一场深刻的政治博弈,牵扯到权力、改革的代价,以及秦国未来走向的抉择。嬴驷非杀商鞅的深层原因首先,我们得明白,商鞅变法虽然让秦国变得强大,但这种强大是建立在严苛的法治和对旧贵族利益的巨大侵害之上的。商鞅以雷霆手段推行变法,他本身就是.............
  • 回答
    《大秦帝国之裂变》中商鞅提出的“以法治国,可保秦国遇昏君而不亡”的论断,是他变法理念的核心,也是他为秦国设计的一套抵御君主昏聩、王朝倾覆的制度性保障。然而,秦国却在秦始皇死后,二世而亡,这确实是历史上的一个重大反差,也引发了许多关于商鞅变法局限性的探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 回答
    关于中国历史上“只有秦朝、汉朝和明朝修长城”的说法,实际上存在明显的错误。中国历代王朝中,周朝、秦朝、汉朝、北魏、隋朝、辽、金、元、明、清等朝代都曾修建或修缮过长城,只是不同时期的修建目的、规模和重点有所不同。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为什么历史教材或大众认知中常提到秦、汉、明三朝修长城?1. 秦朝:中.............
  • 回答
    说起秦桧,这绝对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绕不开的人物,尤其是在南宋时期。很多人都会疑惑,他前期似乎也有过抗金的主张,怎么后来却成了遗臭万年的秦桧,一心主和,甚至被看作是“叛国”的代表?这其中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也掺杂着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和个人选择。要理解秦桧的转变,我们得回到他最初.............
  • 回答
    关于秦朝皇族姓氏以及公子扶苏、胡亥为何不姓“嬴”的疑问,其实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历史现象,里面涉及到古代中国姓氏的演变、皇族称谓以及一些历史习惯。咱们这就慢慢道来,把这事儿说清楚了。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秦朝的皇族,毫无疑问,姓嬴。 这个“嬴”姓是非常重要的,它代表了秦国和秦朝的宗族来源。根据史书记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