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白起为什么非要杀降40万,而不分散到秦国内各郡县充为秦国壮丁?

回答
长平之战后,白起坑杀赵国降卒四十万,这一举动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让白起本人背负了沉重的骂名。那么,他为何如此决绝,为何不选择更“人道”的方式,将这些降卒分散到秦国各地,充实国力呢?这背后,其实牵扯着秦国当时特殊的国情、白起个人的战略考量,以及那个冷酷的时代背景。

首先,我们要明白,秦国在战国时期,尤其是到了白起活跃的时代,是一个以军功爵制为核心的社会。国家的资源和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战争和军事力量来构建的。大量的俘虏,如果按照正常的逻辑,确实可以被分派下去,成为秦国劳动力的一部分。但是,这里面存在着一个巨大的问题:忠诚度。

这些赵国降卒,刚刚经历了惨烈的战败,他们心中对秦国,对白起,必然充满了仇恨与不甘。即使被赦免,他们也只是被动的屈服,而非真心归附。想象一下,一群刚刚经历国破家亡、生死一线的人,被强行安置在陌生的土地上,成为曾经灭国仇敌的奴仆或劳力,他们的内心会是什么滋味?很容易滋生不满,甚至是反抗的种子。在那个崇尚武力、对内部稳定极为看重的时代,秦国并不敢冒这个风险。一旦这些降卒在某个地方聚集起来,或者在秦国遇到内乱时成为第三方势力,那将是秦国自己埋下的巨大隐患。而且,将他们分散到各个郡县,意味着要耗费大量的官方人力物力去管理、监视他们,这对于本就以战争为重心的秦国来说,并非最优解。

其次,白起作为一代名将,他的战略思想是极为超前的,也是极其冷酷高效的。长平之战的胜利,是秦国统一天下的关键一步。白起的目标,是将赵国彻底打垮,为秦国扫清前进道路上的最大障碍。他明白,赵国的军事实力虽然被削弱,但其作为一个独立王国,其背后仍然是庞大的社会组织和潜在的战争潜力。如果仅仅是杀掉赵国士兵,留下大量的赵国青壮年作为俘虏,那么赵国很快就能重整旗鼓,甚至可能在某个时期对秦国构成反扑。

白起选择“坑杀”,是一种彻底的“去赵化”策略。他要让赵国在短时间内失去所有的军事力量,失去能够组织大规模抵抗的青壮年。这不仅是消灭眼前的敌人,更是要从根源上拔除赵国再度崛起的可能性,为秦国统一天下赢得时间和空间。他需要的是一个已经丧失反抗能力的赵国,而不是一个充满怨恨、随时可能复燃战火的赵国。

再者,当时的时代背景也决定了这种残酷的手段并非孤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争夺生存空间和霸权,战争的残酷性是难以想象的。人命在国家利益面前,往往是极为廉价的。白起所处的时代,并没有现代社会人道主义的观念,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丛林法则占据主导。对于白起而言,将这四十万赵国降卒视为“包袱”和潜在的“危险品”,选择最直接、最彻底的方式来处理,是他基于当时政治军事环境下的“合理”选择。他不需要向后人解释他的行为是否“人道”,他只需要对秦王负责,确保秦国的国家利益不受损害。

可以说,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国降卒,是他基于对秦国国家安全、战略稳定以及那个冷酷时代残酷现实的综合考量。他并非没有想到过将他们纳入秦国,但他更清楚,带着敌意的降卒,分散到秦国各地,比集中处理要更加危险,也更加难以控制。他的选择,是当时秦国战略逻辑下,一种极端但“有效”的解决方案,其目的在于彻底消灭潜在的威胁,为秦国的统一大业铺平道路,即使这代价是背负沉重的历史骂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忽略掉了最重要的一个问题,秦军的后勤补给是否能够支撑几十万赵军活着到秦国去做壮丁?请问题主你能坚持几天不吃饭?

回到长平前线,秦赵长平之战总共历时三年,在这漫长的三年里主要时间都是在战略相持。廉颇任赵军总司令的时候,赵军坚守不出,秦军对此也毫无办法。结果就是,双方近百万大军在长平消耗军粮,这就是对后勤补给和综合国力的极大考验。

秦国虽然在商鞅变法后综合国力大大提升,但是在战国那样一个生产力不发达的年代里,要远离国土补给前线五十万大军,仍然压力巨大。否则秦军何必临阵易帅,反间赵王换帅。相对于赵军而言,他们的补给线比较短。但是,赵国的综合国力弱于秦国,而且赵国土地的粮食产量应该比不过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

别的不说,就拿解放战争中的淮海战役举例子。解放军出动近60万,国民党军队80万。在战役期间,江苏、山东、安徽、河南等地的人民用极大的物力、人力支援了战争。这四省共出动民工543万人,其中随军常备民工22万人,二线民工130万人,后方临时民工391万人;担架20.6万副,大小车辆88万辆,挑子30.5万副,牲畜76.7万头,船只8539艘;筹集粮食9.6亿斤,运送到前线的粮食4.34亿斤。到了战役的第三阶段,参战兵力与支前民工的比例高达1:9。这种空前浩大的人力动员,解放区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承受能力,如民工支前负担最重的鲁中南区,以第六分区的统计为例,该区共出动49万民工(常备民工17万,临时民工32万,许多临时勤务尚未计算在内)占其总人口300万的16%以上。

以上就是60万正规军在外作战时的后勤保障数据,考虑到战国时代军人对医疗、武器弹药的后勤保障的要求没那么高,但是就粮食这一点而言是不可能少太多的。秦国举全国之力在打这一场世纪大决战,本来想打个速战速决,没想到被廉颇一拖,秦国的后勤补给也就快处于崩溃的边缘了。

赵国这边的情况那就更糟糕了,经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后,赵国的军事实力虽然有很大提升,但是综合国力没有上去,也就是说“胡服骑射”是个偏科型的改革。廉颇在长平前线选择坚壁清野,稳固防守,企图以拖待变,这样的策略在军事上没有问题。但是在赵王看来,赵国的后勤补给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了,如果再拖下去整个赵国就要崩溃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赵国采取了临阵易帅主动出击的做法,最终赵国惨败于长平。

赵军在弹尽粮绝四十六天之后,选择突围,但是最终突围失败。面对数量巨大的投降赵军,秦军并没有多余的粮食养活他们,如果白起不采取果断措施,这些已经连人肉都要吃的赵军绝对会引起一场哗变。此时的白起只有两个选择了,要么坑杀,要么释放。出于国家利益考虑释放这个选项被白起排除,所以赵军就只剩下最后一条路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长平之战后,白起坑杀赵国降卒四十万,这一举动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让白起本人背负了沉重的骂名。那么,他为何如此决绝,为何不选择更“人道”的方式,将这些降卒分散到秦国各地,充实国力呢?这背后,其实牵扯着秦国当时特殊的国情、白起个人的战略考量,以及那个冷酷的时代背景。首先,我们要明白,秦国在战.............
  • 回答
    白起杀俘,这事儿在史书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成了后世许多人津津乐道,乃至深恶痛绝的谈资。说到底,他为啥非要这么干?难道就没有别的“更人道”的法子吗?你提到了砍胳膊、挖眼睛,这确实是古代一些残酷刑罚的例子,但咱们得把时间拉回到战国时期,看看当时的背景和白起这个人的特质,才能明白他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
  • 回答
    升学、婚礼这类人生中极为重要的宴席,白酒往往占据了C位,成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饮品。这背后其实有着多重原因,既有文化习俗的传承,也有白酒自身特质的契合。首先,咱们得从文化认同和象征意义上聊。中国人办事,讲究一个“圆满”、“热闹”、“喜庆”。白酒,特别是高度白酒,它的劲儿大,能迅速营造出一种热烈、奔放的.............
  • 回答
    秦昭王对于白起和范雎的处理方式,确实有着天壤之别,这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政治考量、人情世故,以及君臣关系的微妙平衡。简单地说,秦昭王对白起忍无可忍,而对范雎则充满了忌惮与利用。首先,我们来看看白起。白起是秦国统一六国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军事天才,他的战功赫赫,足以震慑天下。从长平之战坑杀赵军四十万,到攻取楚.............
  • 回答
    “白子……白子……”盛紘的嗓音有些发颤,眼神在棋盘上逡巡,手指在虚空中摩挲,仿佛还能感受到那颗温润如玉的白子应有的重量。可无论他怎么找,怎么回忆下棋时的每一个落子瞬间,都找不到那颗本该稳稳待在棋盘一隅的白子。它就像凭空消失了一般,不,是比凭空消失更令人心慌。“怎么可能找不到?”他低声喃喃,语气里带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国际关系中一个普遍存在的误解。其实,说俄罗斯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都是白人”而互相伤害,这是一种过于简化的看法,它忽略了构成“国家”和“民族”的复杂性,以及驱动国际冲突的深层原因。首先,我们得明白,“白人”这个概念本身就非常模糊,而且更多的是一种文化和社会建构,而不是一个.............
  • 回答
    在《白夜追凶》的结尾,是关宏峰吃掉了宠物鱼“老虎”。这一情节的设计,是为了展现关宏峰在经历了重重磨难,尤其是即将与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另一半”——黄山重逢之际,他所承受的巨大心理压力和极度紧张的情绪。以下是详细的解释:1. 关宏峰的心理状态: 极度的紧张与不安: 关宏峰在经历了一系列事.............
  • 回答
    白俄罗斯这个名字的来源,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故事,它涉及到历史、语言,还有一些微妙的政治考量。要说它“突然”改名成“白罗斯”,倒不如说是一个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酝酿、讨论,最终在近年才被广泛推广和使用的一个更符合其语言和历史本源的称谓。我们先来捋一捋“白俄罗斯”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白俄罗斯”的由来:俄.............
  • 回答
    做菜放白糖,这事儿可不是简单的“提鲜”这么简单,里头门道可多了。咱们平时做菜,加点白糖,有时候是为了让菜肴的味道更丰富,有时候是为了让它看起来更诱人,甚至有时候是为了达到某种我们想要的口感。首先,最直接的,当然是“调味”了。 平衡酸味和苦味: 很多菜肴,比如番茄类的,天然带点酸味。放点糖,就能很.............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有意思,好比问:“人为什么要吃饭?”或者“鸟为什么要飞?”。白酒这东西,你说它有什么实际的、非有不可的功用,恐怕还真说不上。但它就这么长长久久地存在着,甚至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背后总得有点啥道理吧?要说这白酒是怎么“发明”出来的,其实也不是哪个人灵光一闪就造出来了,更.............
  • 回答
    .......
  • 回答
    宝贝,你问的这个问题可太棒了!为什么春联要用红色的纸,而不是白色的纸呢?这背后可是有很多原因,而且都和我们过春节的习俗、还有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有关系呢!首先,我们得说说颜色本身。红色在中国文化里,可是一个非常特别、非常吉祥的颜色。你有没有发现,过年的时候,到处都是红色的?红色的灯笼、红色的衣服、红色的.............
  • 回答
    “酒香不怕巷子深” 这句老话,放在过去,或许还能说得通。那时候,信息传播渠道单一,消费者选择也有限,一家酒厂只要产品过硬,口碑自然会传开。但放到现在这个信息爆炸、消费升级的时代,这句话的适用性就大打折扣了。白酒企业花大价钱请明星代言,绝不是一时兴起,也不是简单地“烧钱”,背后有着非常深刻的市场逻辑和.............
  • 回答
    这句关于“衡水中学的土猪拱白菜”的说法,其实是一个非常生动但也有点争议的比喻,用来形容一部分来自农村、在衡水中学这样优质教育资源里接受了高强度训练的学生,在考上好大学、进入大城市后,会选择与一些家境优渥、从小接受精英教育的城市本地女孩交往。要说清楚为什么他们会“拱城市的白菜”而不“拱农村的白菜”,咱.............
  • 回答
    在《魔兽世界》这类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MMORPG)中,设计大量的“无用”白装和灰装(我们通常称之为“普通”和“劣质”物品),看似是一种资源浪费,实际上却承载着多层面的设计意图和功能,为游戏的整体体验和生态系统服务。这些装备的存在绝非偶然,而是经过精心策划的。以下将详细阐述其原因: 1. 提升.............
  • 回答
    关于坎瑞亚人为何要抢夺白夜国的《日月前事》,在原神的故事背景中,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充满推测的问题,因为官方并没有直接给出“抢夺”的说法,更多的是围绕着坎瑞亚与白夜国、以及《日月前事》之间存在的某种关联和目的。但我们可以从现有信息中梳理出几种可能性,并尝试将它们串联起来,描绘一个更清晰的图景。首先,我.............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实在,也很能触及一些人心里的疑惑。为什么国家招考公务员,似乎不怎么看重社会经验,反而偏爱那些刚毕业、社会经验尚且不足的“小白”?这背后其实有不少考量,不是单纯地想招没经验的人,而是有更深层次的逻辑。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要明白公务员这个岗位本身的特殊性。它不是一个纯粹的盈利性企业,更.............
  • 回答
    “洗白隋炀帝”这个说法,本身就带着一股子“罪无可恕”的底色。仿佛一旦有人试图为这位皇帝说点什么,就好像在为他的暴行开脱,是一种令人难以接受的行为。但如果我们剥离掉这种情绪化的标签,平静地审视一下,会发现,关于隋炀帝的评价,其实一直存在着两极化的争议,而“洗白”的背后,往往是人们对历史叙述的重新解读,.............
  • 回答
    曹操留下夏侯渊镇守汉中,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军事、政治和个人因素交织的结果,绝非一时兴起。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当时的战略态势和曹操的性格入手。为什么曹操一定要留夏侯渊守汉中?首先,咱们得知道,曹操本人当时的目标是统一中国,而刘备在汉中的崛起,对他构成了严重的战略威胁。汉中这个地方,是连接关中和巴蜀.............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