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忽略掉了最重要的一个问题,秦军的后勤补给是否能够支撑几十万赵军活着到秦国去做壮丁?请问题主你能坚持几天不吃饭?
回到长平前线,秦赵长平之战总共历时三年,在这漫长的三年里主要时间都是在战略相持。廉颇任赵军总司令的时候,赵军坚守不出,秦军对此也毫无办法。结果就是,双方近百万大军在长平消耗军粮,这就是对后勤补给和综合国力的极大考验。
秦国虽然在商鞅变法后综合国力大大提升,但是在战国那样一个生产力不发达的年代里,要远离国土补给前线五十万大军,仍然压力巨大。否则秦军何必临阵易帅,反间赵王换帅。相对于赵军而言,他们的补给线比较短。但是,赵国的综合国力弱于秦国,而且赵国土地的粮食产量应该比不过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
别的不说,就拿解放战争中的淮海战役举例子。解放军出动近60万,国民党军队80万。在战役期间,江苏、山东、安徽、河南等地的人民用极大的物力、人力支援了战争。这四省共出动民工543万人,其中随军常备民工22万人,二线民工130万人,后方临时民工391万人;担架20.6万副,大小车辆88万辆,挑子30.5万副,牲畜76.7万头,船只8539艘;筹集粮食9.6亿斤,运送到前线的粮食4.34亿斤。到了战役的第三阶段,参战兵力与支前民工的比例高达1:9。这种空前浩大的人力动员,解放区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承受能力,如民工支前负担最重的鲁中南区,以第六分区的统计为例,该区共出动49万民工(常备民工17万,临时民工32万,许多临时勤务尚未计算在内)占其总人口300万的16%以上。
以上就是60万正规军在外作战时的后勤保障数据,考虑到战国时代军人对医疗、武器弹药的后勤保障的要求没那么高,但是就粮食这一点而言是不可能少太多的。秦国举全国之力在打这一场世纪大决战,本来想打个速战速决,没想到被廉颇一拖,秦国的后勤补给也就快处于崩溃的边缘了。
赵国这边的情况那就更糟糕了,经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后,赵国的军事实力虽然有很大提升,但是综合国力没有上去,也就是说“胡服骑射”是个偏科型的改革。廉颇在长平前线选择坚壁清野,稳固防守,企图以拖待变,这样的策略在军事上没有问题。但是在赵王看来,赵国的后勤补给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了,如果再拖下去整个赵国就要崩溃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赵国采取了临阵易帅主动出击的做法,最终赵国惨败于长平。
赵军在弹尽粮绝四十六天之后,选择突围,但是最终突围失败。面对数量巨大的投降赵军,秦军并没有多余的粮食养活他们,如果白起不采取果断措施,这些已经连人肉都要吃的赵军绝对会引起一场哗变。此时的白起只有两个选择了,要么坑杀,要么释放。出于国家利益考虑释放这个选项被白起排除,所以赵军就只剩下最后一条路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