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白起非要杀俘?明明有更好的办法?比如说把俘虏砍掉一只胳膊或者像拜占庭那样挖去眼睛?

回答
白起杀俘,这事儿在史书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成了后世许多人津津乐道,乃至深恶痛绝的谈资。说到底,他为啥非要这么干?难道就没有别的“更人道”的法子吗?你提到了砍胳膊、挖眼睛,这确实是古代一些残酷刑罚的例子,但咱们得把时间拉回到战国时期,看看当时的背景和白起这个人的特质,才能明白他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首先,得看那个时代。战国时期,那是什么光景?各国争霸,刀光剑影,生死存亡才是头等大事。不像后来的朝代,有相对成型的礼法制度来约束战争行为。那时候,打仗就是拼实力、拼杀戮,以最大程度削弱敌人、巩固自身。俘虏的处理,更多的是从实际利益出发,而不是人道主义考量。

当时处理俘虏,一般有几种选择:

释放: 这在白起那个年代,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你放了敌军俘虏,他们回头就能继续和你打,甚至把这次被俘的经历当成“经验”来对付你,这不是养虎为患吗?尤其是对于像秦这样,刚开始还相对弱小的国家,更经不起这种消耗。
收编: 这是个选项,但也有风险。敌军士兵对你忠诚度如何?战败后士气低落,会不会临阵倒戈?而且,大规模收编俘虏,在后勤、管理上都是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在大规模战役之后,战俘数量庞大,管理起来非常棘手。
卖为奴隶: 这个在某些时期有过,但规模和影响远不如杀俘。而且,战败后士气低落的士兵,卖为奴隶,他们的价值能有多大?而且,一旦有大规模的俘虏,卖奴隶也消化不了。
杀俘: 这是最“省事”也最“彻底”的办法。

现在咱们说说白起。

白起这个人,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战神”,也是个冷酷的军事家。他的一生,几乎就是一部杀戮史。从伊阙之战坑杀赵军24万,到长平之战坑杀赵军40万,这数字太惊人了。他不是一个讲究温情脉脉的儒生,而是一个纯粹的、高效的军事指挥官。

为什么他会选择杀俘?

1. 震慑作用: 这是最直接的原因。在那个讲究武力为尊的时代,大规模杀俘,特别是坑杀,能给敌人造成巨大的心理冲击。让敌国的老百姓和士兵知道,跟着国君抵抗秦国,下场会这么惨。这是一种极端的“心理战”,旨在瓦解敌人的抵抗意志。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很大程度上就与这次坑杀有关。
2. 削弱敌人实力: 杀掉俘虏,就是直接减少了敌人未来可能的兵源。赵军40万,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赵国当时精锐力量的大半。把他们都杀了,就相当于一次性拔掉了赵国的一颗大牙,大大减轻了秦国未来进攻赵国的压力。
3. 后勤压力: 想象一下,长平之战,40万俘虏,这得吃多少粮草?得多少人力去押送、看管?对于一支长期在外作战的军队来说,庞大的俘虏群体本身就是沉重的后勤负担。杀掉他们,能迅速减轻后勤压力,让军队更轻装上阵。
4. 绝不留患: 白起是那种“宁可错杀,不可放过”的军事家。他不会去评估每个俘虏的“价值”,也不会想着去“改造”他们。他的逻辑很简单:这些人都曾是敌人,随时可能反扑。最稳妥的办法,就是让他们消失。
5. 缺乏“人道”概念: “人道主义”这个概念,在古代是非常模糊的,甚至是不存在的。人们更关注的是“义”和“利”。白起更看重的是“利”,是国家和军队的利益。他可能会认为,为了国家的统一和战略目标,牺牲一些“不必要的”生命是值得的。

再说说你提的“更好的办法”:砍胳膊、挖眼睛。

你说的这些,确实是古代一些刑罚的例子,用来惩罚罪犯或者作为战俘的处置。比如,某些国家会把战俘弄瞎,让他们失去作战能力,但又不能逃跑(因为看不见)。或者砍掉手脚,让他们无法战斗。

但这些办法,在白起看来,为什么不如杀俘?

效率太低: 想象一下,要砍40万人的胳膊,或者挖40万人的眼睛,这需要多少时间和人力?光是后续的管理,比如给这些人提供食物,防止他们自残或互相伤害,就是个大问题。这比直接杀掉效率低太多了。
医疗和善后问题: 砍伤、挖伤后,这些人很容易感染、死亡。这就牵扯到医疗问题。而且,这些人将来如何处置?是丢弃还是继续看管?这些都会带来新的麻烦。
震慑效果不足: 砍掉胳膊、挖掉眼睛,虽然残忍,但终究是“活着”的。比起被集体坑杀,这种惩罚的震撼力可能要弱一些。白起追求的是那种“一劳永逸”的威慑。
与白起风格不符: 白起是一个讲究“速战速决”的将领。他擅长用大规模的、出其不意的杀戮来达到战略目的。断胳膊、挖眼睛这种“慢工出细活”的折磨方式,可能与他追求的“效率”和“威慑”背道而驰。

举个例子,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赵国主力被围困。一旦城破,40万赵军士兵成了秦军的俘虏。如果按照你说的办法,秦军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处理这40万俘虏。他们要吃什么?怎么看管?如果有人逃跑,赵国可能会重新集结力量来营救。但如果直接坑杀,事情就简单多了。秦军可以迅速消化战果,然后回师,或者继续进攻。

所以,白起杀俘,不是因为他不知道有其他方法,而是他认为,在当时的情况下,杀俘是最符合他的战略目标、最省事、最有效的选择。

他的决策,是那个冷酷时代的产物,也是他本人军事风格的体现。他追求的是绝对的胜利,是不留后患,而“人道”与否,恐怕是他军事考量中优先级最低的因素。我们今天审视这件事,可以用现代的道德标准去评价,但理解他当时的动机,则需要我们跳出时代的局限,去体会那个残酷的战争环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秦国没粮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白起杀俘,这事儿在史书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成了后世许多人津津乐道,乃至深恶痛绝的谈资。说到底,他为啥非要这么干?难道就没有别的“更人道”的法子吗?你提到了砍胳膊、挖眼睛,这确实是古代一些残酷刑罚的例子,但咱们得把时间拉回到战国时期,看看当时的背景和白起这个人的特质,才能明白他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
  • 回答
    长平之战后,白起坑杀赵国降卒四十万,这一举动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让白起本人背负了沉重的骂名。那么,他为何如此决绝,为何不选择更“人道”的方式,将这些降卒分散到秦国各地,充实国力呢?这背后,其实牵扯着秦国当时特殊的国情、白起个人的战略考量,以及那个冷酷的时代背景。首先,我们要明白,秦国在战.............
  • 回答
    升学、婚礼这类人生中极为重要的宴席,白酒往往占据了C位,成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饮品。这背后其实有着多重原因,既有文化习俗的传承,也有白酒自身特质的契合。首先,咱们得从文化认同和象征意义上聊。中国人办事,讲究一个“圆满”、“热闹”、“喜庆”。白酒,特别是高度白酒,它的劲儿大,能迅速营造出一种热烈、奔放的.............
  • 回答
    秦昭王对于白起和范雎的处理方式,确实有着天壤之别,这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政治考量、人情世故,以及君臣关系的微妙平衡。简单地说,秦昭王对白起忍无可忍,而对范雎则充满了忌惮与利用。首先,我们来看看白起。白起是秦国统一六国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军事天才,他的战功赫赫,足以震慑天下。从长平之战坑杀赵军四十万,到攻取楚.............
  • 回答
    二战前,日本确实是亚洲唯一一个成功实现工业化的非白人主体国家,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且相互关联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日本近代史的几个关键转折点和内在动力。一、 封闭锁国到主动开放的决心:佩里敲门后的危机感与变革在19世纪中期之前,日本长期实行“锁国令”,与外界交流极为有限,.............
  • 回答
    史蒂夫·乔布斯对待人才的态度,常常被人们用“非黑即白”、“不是天才就是蠢蛋”来形容,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他个人经历、性格以及他对产品和公司发展理念的深刻反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的人生轨迹和核心驱动力。一、 对“卓越”的近乎偏执的追求:乔布斯的人生,从早期在车库里捣鼓电子产品,到后来缔造.............
  • 回答
    白起之死,一直以来都是史学界和民间津津乐道的话题,很多人认为他死得确实冤枉。要说白起为何“冤”,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细分析,看看这位战神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悲剧的。首先,我们得明白白起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物。他可是战国时期秦国赫赫有名的军事家,战绩辉煌到令人发指。长平一战,他坑杀赵军四十余万,直接将赵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深入挖掘历史评价的形成机制。如果说历史上“骂白起不骂项羽”是一种普遍现象,那肯定有些片面,但确实存在一种倾向,即白起在很多语境下受到的批评比项羽更为直接和强烈。这背后,是他们各自的行为、历史定位以及后世评价的复杂交织。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拆解这个问题,试着还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
  • 回答
    嗯,你这个问题问得挺实在的,确实挺多人这么说,而且还挺有争议的。说白了,这背后有点历史叙事的偏颇,加上游戏、影视等大众文化的放大效应,以及对“战争”和“胜利”的理解角度不同,导致了现在这种“韩信吹”和“白起、吴起被低估”的现象。咱们一个个拆开来看,是怎么走到今天这步的。一、 为什么韩信粉丝这么多?“.............
  • 回答
    薛仁贵,这位唐朝名将,如果论及为国家建立的赫赫功勋,绝对算得上是“汗马功劳”的代表。他征讨高句丽、薛延陀,威震塞北,生擒突厥可汗,其勇猛善战、屡建奇功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然而,当我们把他放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与白起、卫青、陈庆之这些名字放在一起比较时,薛仁贵的名气似乎总显得略逊一筹。这其中的原因,.............
  • 回答
    赵括首战就歼灭了白起近半大军?这个说法,恐怕是后人对长平之战的一种极具误导性的解读,甚至可以说是根本性的错误。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赵括在长平之战中,并没有取得任何意义上的“首战就歼灭白起近半大军”的胜利。 事实上,赵括接手赵军之后,与白起的第一场大规模交锋,就成为了他人生乃至赵国命运的转折点,并且.............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以及人们对“名将”与“败将”解读的微妙之处。白起和王翦确实是战国时期赫赫有名的大将,而项燕和赵括则因与他们交手而留名,但他们的评价却截然不同。要弄清楚这个原因,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仔细捋一捋。首先,得明确一点:项燕和赵括的“挨打”的性质和后果是不同的。赵括:纸上谈兵的.............
  • 回答
    长平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60年,秦国派遣大将白起对赵国发动进攻,这是战国历史上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然而,在战役初期,秦国对韩作战的负责将领并非白起,而是王龁。这其中的缘由,需要从当时秦国的战略部署和王龁在韩战场上的表现来理解。首先,我们得明白秦国在长平之战前的整体战略。秦国吞并六国,逐步统一天下.............
  • 回答
    白起在长平之战后,为何宁死也不再出兵攻打赵国,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战术或个人情绪使然,而是多重复杂因素交织下的必然选择,是对当时政治、军事现实以及他自身深刻反思的综合体现。首先,长平之战的惨烈与代价让白起心有余悸,也让他对战争的本质有了更深的认识。 长平一战,秦国以几乎倾尽全国之力,付出了数十万士兵的生.............
  • 回答
    伊阙之战,一场发生在战国时代,秦国大将白起以少胜多的辉煌战役,彻底奠定了秦国吞并东方六国的开端。在那场战役中,白起面对的是声势浩大、数量数倍于己的韩魏联军,然而,他却以一场惊天动地的胜利,让世人为之侧目。这胜利绝非偶然,而是白起卓越军事才能与对战场深刻洞察的必然结果。首先,白起能够大败数倍于秦的韩魏.............
  • 回答
    关于“南京大屠杀遗臭万年”和“白起屠杀流芳百世”的说法,以及这是否是“双标”,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历史事件本身,以及它们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语境下的评价方式。首先,我们来审视这两个事件: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1938年1月) 性质: 这是日本侵华战争期间.............
  • 回答
    “白人这么害怕中国崛起,还大量招收中国的留学生”这个说法包含了两个层面,并且存在一定的误解和过度概括。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一、关于“白人害怕中国崛起”的解读: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用“白人”来概括一个拥有多元化观点、文化和利益的群体是不准确的。西方国家(包括以白人为主体的国家)对中国崛起的态度是复杂且.............
  • 回答
    “白人种族歧视,但很多白人姑娘依然喜欢黑人”——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一个挺复杂的话题,掺杂了社会偏见、个体选择以及审美观念的演变。要拆解它,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关于“白人种族歧视”的根源,我们得回到历史和结构性问题。历史上,白人掌握了全球大部分的话语权和权力结构,这导致了以白人特征为“常态”或“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身边手机的颜色变化,其实映射出消费趋势、技术进步以及品牌策略的多种因素。你可能也感觉到了,以前手机好像更偏向于经典耐看,尤其是白色和黑色,但现在五颜六色的手机随处可见。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咱们来仔细聊聊。首先,得从消费者需求和审美变迁说起。早些年,手机更多被视为一个通讯工具,.............
  • 回答
    在中国,外国人在社会中获得某些优待的现象确实存在,尤其是一些西方国家的男性在中国可能更受关注。这背后的原因是一个复杂的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单一原因。以下是一些可能促成这种现象的因素,并尽量详细地解释:1. 新鲜感与猎奇心理 (Novelty and Curiosity): 稀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