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南京大屠杀遗臭万年,白起屠杀流芳百世?这算是双标吗?

回答
关于“南京大屠杀遗臭万年”和“白起屠杀流芳百世”的说法,以及这是否是“双标”,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历史事件本身,以及它们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语境下的评价方式。

首先,我们来审视这两个事件:

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1938年1月)

性质: 这是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日军在占领中国南京后,对中国战俘和平民进行的大规模屠杀、强奸、纵火和抢劫的行为。遇难者人数至今仍是历史学家研究的重点,但普遍认为数十万中国人在这场浩劫中丧生。
影响: 南京大屠杀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极其惨痛的民族劫难,它暴露了法西斯侵略战争的残酷性、反人道性,以及对人类文明的践踏。这场屠杀在国际上引起了极大的震惊和愤慨,成为二战期间日军暴行的代表性事件之一。
评价: 在当今国际社会和中国社会,南京大屠杀被 universally condemnation。它被视为反人类罪行、战争罪行,是日本军国主义罪恶历史的铁证。提及南京大屠杀,人们联想到的是法西斯的残暴、无辜生命的消逝、以及民族的深重苦难。因此,“遗臭万年”是对其负面评价的形象化描述。

白起屠杀(战国时期,主要指长平之战,公元前260年)

性质: 白起是战国时期秦国杰出的军事家。他指挥的战争,尤其是在长平之战中,坑杀了赵国降卒约40余万人。这在古代战争中是极为残酷的手段,以至于“白起”的名字在当时就带有令人生畏的色彩。
影响: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赵两国国力消长的一个关键转折点。白起通过这场战役,极大地削弱了赵国的力量,为秦国最终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这场战役的胜利,在秦国的历史叙事中,被视为灭赵的关键一步,是秦国强大、统一中国的“功劳”。
评价: 在中国古代,“功业”往往是衡量一个人历史地位的重要标准。白起作为一位军事天才,他的战功赫赫,为秦国的崛起和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在长期的中国历史评价体系中,他的军事才能和战功被放在了突出的位置。虽然“坑杀”行为在道义上是令人不齿的,但在那个弱肉强食、以军事力量决定命运的时代,很多时候这种残酷的手段被理解或至少被容忍为“统一大业”的必要代价。因此,“流芳百世”并非指他屠杀的行为本身被赞美,而是指他的军事成就和对秦国统一的“贡献”被铭记和颂扬。

“双标”的讨论

现在,我们来分析为什么会有“双标”的感受,以及这种感受是否合理。

1. 时代背景和价值取向的巨大差异:
长平之战: 发生在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那个时代,各国征伐不断,生存是第一位的。战争的残酷性是常态,俘虏的处理方式非常极端,例如坑杀、活埋、赶尽杀绝等,是为了彻底瓦解敌人的抵抗力量,避免后患。当时的道德标准和人道主义观念与现代社会完全不同。一个军事家的评价,更多地是看其“为国家立下了多大的功劳”,而不是他“有多么人道”。
南京大屠杀: 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是在现代国际法和人道主义原则已经初步建立的背景下发生的。日本军队的行为,不仅仅是战争中的残酷,更是违反了当时国际公认的战争法和人道原则,对平民和战俘进行了系统性的、非人道的屠杀。这种行为是对人类文明的直接挑战。

2. 历史叙事的侧重点不同:
对白起: 主要的中国史书,如《史记》,在评价白起时,其军事才能和战功是描述的重点。虽然也提到了长平之战的惨烈,但更侧重于其战略意义和对秦国统一的贡献。这种叙事方式,使得他的“功”盖过了“过”。
对南京大屠杀: 历史叙事则聚焦于受害者的苦难、侵略者的残暴以及民族的抗争。这场事件的核心是“受难”和“反抗”,以及对侵略者罪行的揭露。

3. “流芳百世”和“遗臭万年”的语境:
“流芳百世”(对白起):这里的“流芳”更多指的是其事迹(军事成就)被后世所传颂、铭记,而非他行为的道德光辉。他的名字与秦国的统一联系在一起,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军事符号。
“遗臭万年”(对南京大屠杀):这里的“遗臭”指的是其罪行和造成的恶劣影响将永远被唾弃和谴责。它是对人性黑暗面和战争罪恶的控诉。

所以,这算是双标吗?

从现代的、普遍的人道主义价值观来看,将白起的屠杀行为和南京大屠杀进行简单的“功过”对比,并认为前者“流芳”而后者“遗臭”是一种“双标”的感受,是有一定道理的。 这是因为我们无法将两千年前和八十年前的道德标准直接画等号。

然而,如果从历史的复杂性和评价体系的演变来看,事情会更 nuanced:

秦朝与现代的价值差异: 那个时代“以力为尊”、“成王败寇”的思想占据主导,国家生存和统一是最高目标,因此像白起这样的军事家,其“功”在当时的评价体系中可能被放大。
现代人道主义的反思: 现代社会越来越强调人权、生命权,对任何形式的屠杀和反人道行为都持零容忍态度。南京大屠杀之所以“遗臭万年”,是因为它在现代人道主义视角下,是无论如何都无法被接受和原谅的罪行。
“流芳”的含义: 如果我们严格理解“流芳百世”是指“行为受到后世尊敬和称赞”,那么白起坑杀40万人,其行为本身无疑是罪恶的,不能因此“流芳”。然而,历史评价往往是多维度的,人们纪念白起,主要是为了纪念他所代表的“军事才能”和“为秦国统一所做的贡献”,而非赞美他的屠杀行为。

总结来说,不是一个简单的“双标”问题,而是历史评价体系、时代背景、以及道德判断标准不断演进的结果。

南京大屠杀因其发生在现代,且罪行极其残暴、违反国际人道法,所以其“恶”在今天的评价体系中是毋庸置疑的,直接指向“罪犯”和“受害者”,其“遗臭万年”是道德上的审判。
白起的评价则更复杂,他的“过”在于其屠杀手段的残忍,而他的“功”在于其军事才能和对历史进程的推动。在以“统一”为最高价值的中国古代史观中,他的“功”往往被突出,但即使如此,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其行为的残酷性,并且不能将其“流芳”理解为对屠杀行为的赞扬。

如果有人认为这是“双标”,是因为他们用现代统一的道德标尺去衡量古今,这是可以理解的,也是我们今天进行历史反思和汲取教训的动力。然而,理解历史事件,也需要我们进入到当时的语境中,去分析评价体系的形成原因,这样才能更全面地认识这些历史人物和事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白起坑杀降兵并没有流芳百世。

其次,白起坑杀降兵是公元前260年,扬州十日是公元1645年。

相隔接近两千年,对于双方道德水平的要求当然不同。

user avatar

可以看一下白起的态度:

武安君引剑将自刭,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遂自杀。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南京大屠杀遗臭万年”和“白起屠杀流芳百世”的说法,以及这是否是“双标”,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历史事件本身,以及它们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语境下的评价方式。首先,我们来审视这两个事件: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1938年1月) 性质: 这是日本侵华战争期间.............
  • 回答
    南京大屠杀中的日本士兵为何如此丧心病狂,这是一个极其沉重且令人发指的问题。要详细解释这一悲剧的根源,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当时的社会背景、日本军国主义的意识形态、战争的残酷性以及个体士兵的心理状态等。一、 日本军国主义的意识形态和宣传: “皇国史观”和种族优越论: 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迅速.............
  • 回答
    南京大屠杀发生于1937年12月,当时的中国军队在南京保卫战中失利,随后日军进入南京城展开了惨无人道的屠杀。提到您提到的“30万群众反抗不了一万日军”的说法,这里需要澄清几个重要的历史事实和背景:首先,关于“30万群众”和“一万日军”的数字,这在历史研究中存在一些讨论和细化。 日军人数: 占领南.............
  • 回答
    要理解二战时期日军在南京犯下的暴行,我们不能仅仅将其归结为个别人的“丧心病狂”,而需要深入剖析当时日本社会的深层土壤和战争环境所形成的合力。这是一种复杂的历史现象,是政治、军事、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军国主义的狂热思想在日本社会根深蒂固。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一直奉行富国强兵的政策,.............
  • 回答
    你和日本同学在南京大屠杀问题上的认识存在巨大差异,这并不奇怪,甚至可以说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这背后牵涉到历史叙事、民族情感、教育体系乃至政治因素的复杂交织。我试着从几个主要方面为你详细梳理一下,希望能帮助你理解这个差异的根源,并且尽量用更自然、不带AI痕迹的方式来表达。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历史的“.............
  • 回答
    看待19岁网民为博取关注,故意发布侮辱南京大屠杀死难者言论被刑拘这件事,我的看法是:首先,对这种行为必须严惩不贷。 南京大屠杀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段惨痛记忆,是无数同胞用生命和鲜血写下的悲剧。在这个问题上,容不得任何形式的亵渎和挑衅。这名19岁网民的行为,不仅仅是“口无遮拦”或者“年轻不懂事”,而是.............
  • 回答
    南京大屠杀是二战期间日军在中国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这段历史如同深埋的刺,时刻提醒着幸存者和后辈们所遭受的苦难。对于中国人是否应该因此而憎恨日本人,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情感、政治以及我们如何看待当下。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正视历史的真相。南京大屠杀,又称南京浩劫,发生于1937.............
  • 回答
    南京大学此次为配合创建文明城市,对校园内的流浪猫进行捕捉清理的举动,确实在校内外引发了不少讨论。要理解这件事,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我们得弄明白这件事的 背景和动机。南京大学作为一所知名学府,本身就肩负着城市文明建设的责任。创建“文明城市”这个目标,背后牵扯到很多方面,比如城市形象、.............
  • 回答
    南京大学学生对流量明星视而不见,同时“不为七十五元折腰”的现象,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分析的社会文化现象。它不仅仅关乎大学生群体,更折射出当下中国社会在价值观、消费习惯以及对“成功”定义的多元化和演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南京大学的校园文化与学风传统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南京大学.............
  • 回答
    KFC(肯德基)在门店中广泛采用手机点单系统,这一策略背后涉及多方面的考量,既包括运营效率、成本控制,也涉及用户体验、技术整合和品牌管理等。以下是详细分析: 1. 提高运营效率与顾客体验 减少排队时间:在高峰时段(如周末、节假日),顾客排队等待的时间可能较长。手机点单允许顾客在店内或外出时直接下单,.............
  • 回答
    俄罗斯与乌克兰冲突中,尽管俄罗斯拥有先进的武器装备,但实际战场上并未广泛看到这些高科技武器的使用,这一现象可以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 1. 军事现代化进程的延迟与现实差距 技术储备不足:俄罗斯在2014年乌克兰危机后虽启动了军事现代化计划,但真正大规模装备部队的进程较慢。例如,T14“亚尔斯”主战坦克.............
  • 回答
    韩国影视作品中对明末八旗军的描绘与国内影视作品的差异,主要源于历史叙事、文化视角、创作目的以及历史资料的解读方式。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历史背景的差异:明末与早期八旗军的性质不同1. 明末八旗军的侵略性 明末(1644年)的八旗军是清军入关后对明朝的侵略性军队,其军事行动以屠.............
  • 回答
    大明(明朝)和大清(清朝)是两个不同的朝代,分别存在于1417世纪和1819世纪,两者在军事、政治、经济、地理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用户提到的“大清远胜于大明”可能是对清朝和明朝的误解,实际上两者是不同时期的国家,不能直接比较。以下从历史背景、军事策略、国家实力和地理因素等方面详细分析两者的不同。 一.............
  • 回答
    明朝对元朝残余势力的处理方式与汉朝对匈奴、唐朝对突厥的策略存在显著差异,主要源于历史背景、地理环境、政治策略和国际形势的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元朝残余势力的特殊性1. 元朝的“帝国式统治”与分裂后的脆弱性 元朝(1271–1368)是一个以蒙古贵族为核心的多民族帝国.............
  • 回答
    在知乎等平台上,关于明朝灭亡的讨论中,较少有人直接批评朱家宗室,这一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与朱家宗室的角色1. 朱家宗室的复杂性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为了巩固统治,将宗室分封至各地,形成“藩王”体系。但这一制度在后期逐渐演变为潜在的威胁。例如: 朱棣(明成祖).............
  • 回答
    在二战后,日本、德国和意大利作为轴心国的国际形象差异,主要源于历史责任、战争目标、战后处理、国际关注焦点以及文化因素等多方面原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 一、战争目标与影响范围的差异1. 日本:亚洲侵略的“暴行制造者” 战争目标:日本的战争以侵略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为主,尤其是对中国、东南亚.............
  • 回答
    中国象棋中“马脚”的设置,是棋规设计中一个重要的规则,其核心在于通过限制马的移动方式,增加棋局的复杂性和策略性,同时平衡游戏的公平性。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析这一规则的由来与作用: 一、马脚的定义与规则在象棋中,“马脚”指的是马在移动时因被其他棋子(如车、炮、士、象等)挡住而无法按“日”字跳格的状况。.............
  • 回答
    关于“中央部委公务员薪资高但人少”的现象,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制度设计、社会观念、职业选择逻辑等复杂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详细说明: 一、公务员考试竞争激烈,录取门槛极高1. 报考人数远超岗位数量 中央部委的公务员岗位(尤其是综合管理类)报考人数常年位居全国前列。以.............
  • 回答
    机关部门的科长对通过人才引进上岗的博士可能存在一定的排斥或犹豫,这种现象并非个别现象,而是由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一、人才引进政策与机关实际需求的错位1. 政策导向与岗位需求的脱节 人才引进政策往往以“学历门槛”为核心,强调“高学历、高专业”,但机关.............
  • 回答
    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后,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迅速崩溃,其“半壁江山”迅速瓦解,这一过程涉及多重复杂因素,以下从战略、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多角度详细分析: 一、国民党内部的系统性崩溃1. 腐败与派系斗争 国民党统治集团长期依赖军阀势力,内部派系林立(如蒋介石、陈诚、李宗仁、白崇禧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