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白起为什么死得冤枉?

回答
白起之死,一直以来都是史学界和民间津津乐道的话题,很多人认为他死得确实冤枉。要说白起为何“冤”,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细分析,看看这位战神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悲剧的。

首先,我们得明白白起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物。他可是战国时期秦国赫赫有名的军事家,战绩辉煌到令人发指。长平一战,他坑杀赵军四十余万,直接将赵国打成了半残,这是什么概念?想想看,四十万士兵,那是什么样的一场屠杀?他几乎是以一己之力,改变了战国格局。在他的指挥下,秦国吞并六国,统一天下似乎指日可待。可以说,白起就是秦国崛起的关键人物,是秦始皇统一六国最锋利的刀。

那这样一个功高盖主、战功显赫的军事天才,为什么最终却落得个被赐死的下场呢?这事儿说起来,还得从他跟秦昭襄王之间的关系,以及当时秦国的政治环境说起。

功劳太大,成了“烫手山芋”

白起跟着秦昭襄王打了多少胜仗?长平之战只是最著名的一场。在此之前,他还在伊阙之战中斩杀韩魏联军二十四万,灭宋,攻陷魏都安邑,迫使魏国割地。后来又攻陷楚国都城郢,使楚国势力大衰。可以说,秦昭襄王能够坐稳江山,并且步步扩张,白起居功至伟。

然而,正因为他功劳太大了,反而让秦昭襄王心里起了疑虑。帝王猜忌臣子,自古以来就是难以避免的“政治病”。尤其是白起,他是一个纯粹的军人,不怎么懂官场上的那一套,为人也比较耿直,不懂得收敛自己的锋芒。这在很多帝王看来,就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长平之战后的“一意孤行”

长平之战是压垮白起和秦昭襄王关系的重要稻草。在长平之战后,白起展现出了他军事战略上的“远见”,但同时也表现出了他不顾王命的“固执”。

长平之战后,秦军大胜,赵国元气大伤。白起认为,应该趁胜追击,一举灭掉赵国。他甚至已经做好了攻打赵国都城邯郸的部署。但秦昭襄王因为长平之战耗费巨大,且战后赵国损失惨重,已经有些心软,加上其他国家的介入,他觉得可以先缓一缓,让赵国喘口气,再伺机而动。

秦昭襄王的态度是希望“休养生息”,而白起则希望“一鼓作气”。两人的战略目标出现了分歧。秦昭襄王就派了使者去询问白起,但白起当时正因为前线的厮杀,可能身体不适,或者对秦昭襄王的策略不满,竟然拒绝出战,而且表现出了明显的抵触情绪。

这下可惹恼了秦昭襄王。在他看来,白起这是在抗命,是在挑战自己的权威。虽然白起是战神,但终究是臣子。一个臣子,竟然敢在如此重大的军事行动上跟君王意见相左,并且采取了消极抵抗的态度,这对任何一个君王来说,都是无法容忍的。

被范雎“背后捅刀”

这件事里,还有一个重要的推手,那就是当时的丞相范雎。范雎和白起之间,其实早就有嫌隙。范雎虽然是丞相,但他的权力很多时候是依附于秦昭襄王对他的信任,而白起是实打实的军功得主。而且,范雎也并非总是支持白起的战略。

在长平之战后,范雎也力主停止进攻,与白起意见一致。但后来,当白起因为拒绝出战被秦昭襄王猜忌时,范雎并没有替白起说话,反而趁机“落井下石”。史书记载,秦昭襄王问范雎:“白起不肯出兵,这是为何?”范雎回答说:“白起久在军中,所向披靡,如今已心高气傲,目中无人,连秦王您也不放在眼里了。如今他屡次违抗您的命令,这是他心中有其他想法。”

你看,范雎这一番话,直接把白起描绘成了一个野心勃勃、想要谋反的臣子。这对于本就多疑的秦昭襄王来说,无疑是火上浇油。范雎这样做,一方面可能是出于对白起功劳的嫉妒,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他觉得白起的存在威胁到了自己的权力地位。

“骄纵”、“无功”之名

最终,在秦昭襄王的一再催促下,白起因为之前的“违命”行为,加上范雎的添油加醋,被剥夺了兵权,并且受到了“责罚”。按照史书的说法,秦昭襄王“于是迁怒”,认为白起“骄纵”,并且“无功”,(当然,这里的“无功”是指对秦王不再“有用”或者说“听话”了),就命令他离开咸阳。

白起离开了咸阳,到了一个叫杜邮的地方。但他心里肯定憋屈,一个为秦国打了半辈子仗,立下赫赫战功的战神,最后却落得个被放逐的下场。

过了没多久,秦昭襄王又派人去传旨,赐死了白起。白起临死前,可能感慨万千,说了一句:“我确实是为秦国立下了多少多少功劳,但到头来,反而被小人构陷,死得真是冤枉!”

总结一下,白起之死,主要有以下几个“冤”的点:

1. 功高震主,起了帝王猜忌之心。 他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但也因此让秦王觉得他是一个威胁。
2. 战略分歧,以及“抗命”的误会。 长平之战后,白起未能完全遵从秦昭襄王的旨意,被认为是“违抗王命”,虽然他可能有自己的军事考量,但在君权至上的时代,这足以定罪。
3. 范雎的“背后捅刀”。 范雎的谗言和构陷,直接导致了白起最终的悲剧。没有范雎的推波助澜,秦昭襄王可能不会如此轻易地做出赐死白起的决定。
4. “功劳”变成了“原罪”。 他的赫赫战功,在某些时刻,反而成了他被猜忌和攻击的理由。一个战无不胜的将军,一旦不再听话,或者被认为不再“有用”,就很容易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所以,白起之死,与其说是他犯了什么不可饶恕的错误,不如说是古代政治斗争中,功臣往往难以善终的典型例子。他是一个纯粹的战士,但在那个充满权谋的时代,这种纯粹反而成了他的致命伤。说他“冤”,是因为他为秦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却落得个这样的下场,令人扼腕叹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战国是一个精彩纷呈,将星闪耀的时代。如果非要在这个群星璀璨的时代选出战国第一名将的话,那白起当仁不让。

伊阙之战,大破魏韩24万联军,彻底扫平秦军东进之路。 伐楚之战,攻陷楚都郢城。长平之战,重创赵国主力,创纪录般地全歼赵军四十万主力。担任秦军主将30多年,攻城70余座,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受封为武安君。白起堪称战国第一杀神、人屠、人头收割机。

但就是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秦国名将,最终却被秦王赐死。这一切的原因何在呢?有人说白起是功高震主,引得君主猜忌。也有人说是白起杀孽太重,被赐死是报应循环。但是我却不这么认为,只要翻开《史记》我们就能很快找到答案。秦昭襄王赐死白起的核心原因是——抗命不尊,无视君权。

作为一个军人,一个战士,没有选择战场的权利。军人不论如何也不能拒绝上级的命令,不论曾经的功劳有多大,都不能构成你拒绝命令的理由。长平之战后的白起,已经飘了,这只雄鹰也开始爱惜自己的羽毛了。事情往往没有我们后人想得那么复杂,我个人认为秦昭襄王处死一个不服从命令的军人并无不妥之处。

第一次次抗命:其九月,秦复发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是时武安君病,不任行。(即便真的生病也不应该直接回绝,这样的交往方式不符合君臣之道。)

第二次抗命:武安君病愈,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将。武安君言曰:“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 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秦王自命,不行;乃使应侯请之,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即便战略分析正确也不应该同时驳了君王和丞相的面子,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白起这么做有点无视君权和相权了。)

第三次抗命:秦王使王龁代陵将,八九月围邯郸,不能拔。楚使春申君及魏公子将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多失亡。武安君言曰:“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秦王闻之,怒,彊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应侯请之,不起。(再次无视君主与丞相,我实在想不明白,白起为何如此偏执。)

第四次抗命,对不起没有第四次机会了:於是免武安君为士伍,迁之阴密。武安君病,未能行。居三月,诸侯攻秦军急,秦军数卻,使者日至。秦王乃使人遣白起,不得留咸阳中。武安君既行,出咸阳西门十里,至杜邮。秦昭王与应侯群臣议曰:“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馀言。”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武安君引剑将自刭,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白起跟题主一样到死也没明白为什么)。

总有好事者认为秦昭襄王是忌惮白起功高震主所以要杀他,我认为这种说法简直就是一派胡言。如果真的忌惮,那为何一再要启用白起,赋予其军权。秦昭襄王拥有纯正秦国贵族血统,绝非后世草根君主,他有那么自卑跟不自信吗?依照秦国用人传统来看,同时代提拔起来的重臣都不会因为猜忌而被屠戮。秦孝公有杀商鞅吗,秦惠文有处死张仪吗,秦昭襄王有为难范雎吗,秦始皇有对李斯、王翦、蒙恬下狠手吗?

某些人解读历史只看到白起的功劳,从来不问事情本身,然后按照固定套路直接甩出一句“功高震主”。如果君主真如这些人解读的那么简单,他们不可能称霸一方,更不可能一统天下。

老铁们,写作不易,有需求的话就支持一下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