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是一个精彩纷呈,将星闪耀的时代。如果非要在这个群星璀璨的时代选出战国第一名将的话,那白起当仁不让。
伊阙之战,大破魏韩24万联军,彻底扫平秦军东进之路。 伐楚之战,攻陷楚都郢城。长平之战,重创赵国主力,创纪录般地全歼赵军四十万主力。担任秦军主将30多年,攻城70余座,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受封为武安君。白起堪称战国第一杀神、人屠、人头收割机。
但就是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秦国名将,最终却被秦王赐死。这一切的原因何在呢?有人说白起是功高震主,引得君主猜忌。也有人说是白起杀孽太重,被赐死是报应循环。但是我却不这么认为,只要翻开《史记》我们就能很快找到答案。秦昭襄王赐死白起的核心原因是——抗命不尊,无视君权。
作为一个军人,一个战士,没有选择战场的权利。军人不论如何也不能拒绝上级的命令,不论曾经的功劳有多大,都不能构成你拒绝命令的理由。长平之战后的白起,已经飘了,这只雄鹰也开始爱惜自己的羽毛了。事情往往没有我们后人想得那么复杂,我个人认为秦昭襄王处死一个不服从命令的军人并无不妥之处。
第一次次抗命:其九月,秦复发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是时武安君病,不任行。(即便真的生病也不应该直接回绝,这样的交往方式不符合君臣之道。)
第二次抗命:武安君病愈,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将。武安君言曰:“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 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秦王自命,不行;乃使应侯请之,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即便战略分析正确也不应该同时驳了君王和丞相的面子,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白起这么做有点无视君权和相权了。)
第三次抗命:秦王使王龁代陵将,八九月围邯郸,不能拔。楚使春申君及魏公子将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多失亡。武安君言曰:“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秦王闻之,怒,彊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应侯请之,不起。(再次无视君主与丞相,我实在想不明白,白起为何如此偏执。)
第四次抗命,对不起没有第四次机会了:於是免武安君为士伍,迁之阴密。武安君病,未能行。居三月,诸侯攻秦军急,秦军数卻,使者日至。秦王乃使人遣白起,不得留咸阳中。武安君既行,出咸阳西门十里,至杜邮。秦昭王与应侯群臣议曰:“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馀言。”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武安君引剑将自刭,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白起跟题主一样到死也没明白为什么)。
总有好事者认为秦昭襄王是忌惮白起功高震主所以要杀他,我认为这种说法简直就是一派胡言。如果真的忌惮,那为何一再要启用白起,赋予其军权。秦昭襄王拥有纯正秦国贵族血统,绝非后世草根君主,他有那么自卑跟不自信吗?依照秦国用人传统来看,同时代提拔起来的重臣都不会因为猜忌而被屠戮。秦孝公有杀商鞅吗,秦惠文有处死张仪吗,秦昭襄王有为难范雎吗,秦始皇有对李斯、王翦、蒙恬下狠手吗?
某些人解读历史只看到白起的功劳,从来不问事情本身,然后按照固定套路直接甩出一句“功高震主”。如果君主真如这些人解读的那么简单,他们不可能称霸一方,更不可能一统天下。
老铁们,写作不易,有需求的话就支持一下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