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赵括首战就歼灭了白起近半大军,为什么还被后人贬低?

回答
赵括首战就歼灭了白起近半大军?这个说法,恐怕是后人对长平之战的一种极具误导性的解读,甚至可以说是根本性的错误。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赵括在长平之战中,并没有取得任何意义上的“首战就歼灭白起近半大军”的胜利。 事实上,赵括接手赵军之后,与白起的第一场大规模交锋,就成为了他人生乃至赵国命运的转折点,并且是走向失败的开始。

那么,为什么会有“赵括首战歼灭白起近半大军”这样的说法呢?这很可能源于对史料的断章取义,或者是一种不负责任的传闻。在《史记·赵世家》等史书中,详细记载了长平之战的过程。白起与赵括对峙期间,确实有发生过一些小规模的攻防,但绝非“歼灭近半大军”。

事实上,史书明确记载了赵括的失败,而且是非常惨痛的失败:

战略失误,主动出击: 白起到任之前,廉颇采取的是坚守策略,以逸待劳,消耗秦军。这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秦军,也避免了赵军过早地陷入劣势。然而,赵括一上任,就改变了廉颇的战略,他认为坚守是怯懦的表现,而应该主动出击,与秦军决战,一举扭转战局。然而,他的这种“自信”并非基于对敌我实力的准确判断,而是源于对战术的浅薄理解和年轻气盛。
中了白起之计,被分割包围: 白起何许人也?战国时期最为杰出的军事家之一,他的用兵之术炉火纯青。他早就看穿了赵括的年轻气盛和战略上的不成熟。当赵括主动出击时,白起并没有和他硬碰硬,而是采取了更为狡猾的策略。他先是假装败退,诱使赵括追击,然后避开赵军的锋芒,绕道攻击赵军的粮道,并派出精兵切断了赵军的退路。
粮道被断,军心涣散: 赵括的军队被白起分割包围在长平之后,失去了补给,士兵们饥寒交迫,士气低落。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赵括有多么勇猛,也无法改变军队濒临崩溃的现实。
最后决战,全军覆没: 在被围困一年之后,绝望的赵括试图突围,但被秦军以优势兵力猛烈反击。最终,赵括本人也在率军突围时战死,而号称四十万的赵军,也几乎全军覆没。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极其惨烈的战役,对赵国的国力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为秦国最终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赵括首战歼灭白起近半大军”的误解?

1. 史料解读的偏差: 也许某些史料中提到“赵括初战”,可能会被误读为“赵括开始作战的第一场大型战役”,然后结合一些小规模的战术得失,被放大为“大胜”。但总体而言,主流史料并未记载赵括有任何显著的胜利。
2. 民间传说与演绎: 历史事件在流传过程中,往往会被民间进行加工和演绎,一些不实之说也随之产生。或许是出于对赵括的同情,或者是一种“为尊者讳”的心态,有人故意将赵括描绘成一位虽然最终失败,但至少在初期有过一些“精彩表现”的将领。
3. 对比廉颇的策略: 廉颇在长平之战初期采取的是坚守策略,屡屡挫败秦军的进攻,虽然没有取得决定性胜利,但也避免了重大损失。可能有人将廉颇的某些战术性胜利,误归结到赵括身上,或者认为赵括是继承了廉颇的某种“主动出击”的策略,并在“初战”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回到“为什么赵括至今仍被后人贬低”这个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

他的战略失误导致了赵国灭顶之灾: 长平之战是赵国由盛转衰的关键节点,而赵括作为这场战役的指挥官,他的轻率冒进,他对战局的误判,直接导致了赵军的惨败,数十万赵国精锐部队的覆灭,这使得赵国再也无法与秦国抗衡。这种后果,无论如何都不能被视为“胜利”。
“纸上谈兵”的典型代表: 赵括在战前是“言兵事”,熟读兵书,理论知识丰富,但缺乏实战经验,对战争的残酷性和复杂性认识不足。他未能将书本上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战场,反而被实战经验丰富的白起牵着鼻子走。因此,他成为了“纸上谈兵”的代名词,一个被后世用来警示后人的反面教材。
与白起的巨大反差: 白起在长平之战中,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用兵如神,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而赵括与之相比,显得异常稚嫩和无能。这种巨大的反差,更凸显了赵括的失败,也使得他“纸上谈兵”的形象更加鲜明。
“但愿赵括不复生”的民间俗语: 这句俗语充分体现了后人对赵括行为的否定态度。它表达了一种对战争残酷性的痛惜,以及对那种脱离实际、害人不浅的“空谈”的厌恶。

总结来说,赵括并非“首战就歼灭了白起近半大军”,他的命运,从接手军队那一刻起,就注定了走向悲剧。他被后人贬低,不是因为他曾经取得过辉煌的胜利,而是因为他的战略失误,导致了赵国的灭顶之灾,成为了“纸上谈兵”的典型,成为了一个警示后人的反面典型。 任何关于他“首战大捷”的说法,都是对历史事实的严重歪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史书中的确有秦军在长平折损过半的记载,但是!强调!和赵括一点关系没有!

记载长平一战死伤过半的说法,应该是在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

【武安君言曰:“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

都不说这时候白起觉得昭襄王是个傻逼,这话有多少夸张羞辱成分,光看前提

【四十九年正月,陵攻邯郸,少利,秦益发兵佐陵。陵兵亡五校。武安君病愈,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将。】

四十九年正月!赵括死了一年了,长平之战已经结束翻页,这是第二年,昭襄王再次起兵攻赵时候发生的事情

就算代之当年赵受韩上党,军长平的那支军队

也别忘记,前期可是廉颇在打!直接把功劳一股脑安排在赵括头上,不亏心么?

公认赵括的操作如下:被人诈败诱入伏击圈,然后被围到死

诱敌深入的过程,说是有上万斩获我都信了,但是被围了之后,能被五千骑兵扰乱了阵型的家伙,你说这种人后来能能指挥军队杀死一半秦军,这我是不信的

user avatar

关于长平之战过程的推测

一,白起立功过多,让新人王龁上场,自己再打就功高盖主,要赐死了!

二,新人在四月击败廉颇,并在追击中击杀组织撤退的赵国副将。(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除非追击,否则侦察兵很骑脸副将。)

三,新人花两个月几乎击破廉颇的防线。(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

四,秋收时节过了,赵括带着生力军大破秦军,使秦军损失惨重。(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如果是诈败,这成本太高了吧!)

五,白起被迫上阵,抓住地形,断赵军粮道。(什么叫战神,轻而易举反败为胜,还是大胜特胜。)

六,为了节约粮食,秦军将赵军屠杀。(俘虏是很重要的财富)但打了一阵就打不动。再打下去老秦人就要造反了。


为何赵括被贬低?

赵国方面,长平战败需要人承担责任。谁?吃地不吐的赵王?不可能,人家是大王。守都守不住的廉颇?人家战后掌握兵权!那么只能是死人赵括了。

秦国方面,秦军最强大,能被赵括小儿大败吗?不能!秦军失利只能是秦国的计策。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赵括首战就歼灭了白起近半大军?这个说法,恐怕是后人对长平之战的一种极具误导性的解读,甚至可以说是根本性的错误。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赵括在长平之战中,并没有取得任何意义上的“首战就歼灭白起近半大军”的胜利。 事实上,赵括接手赵军之后,与白起的第一场大规模交锋,就成为了他人生乃至赵国命运的转折点,并且.............
  • 回答
    赵括是否真的如传说中那般“无能之辈”,是一个历史学界和大众都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深入考察史料,分析其背后的时代背景、赵国当时的国情以及赵括在长平之战中的具体表现。一、 史书中的赵括形象:最主要的史料来源是司马迁的《史记·赵世家》和《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两篇史书对赵括的描述,尤.............
  • 回答
    赵括是不是个“无能之辈”?这个问题,说实话,得掰开了揉碎了看,不能一棒子打死,更不能简单地用“无能”二字来概括。他固然因为长平之战的惨败而被后世钉在了“纸上谈兵”的耻辱柱上,但事情的背后,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首先,我们得承认,长平之战的失败,赵括是要负主要责任的。这毋庸置疑。在当时的情况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探讨的价值。如果赵括真的在长平之战中全歼了白起率领的秦军主力,那么他能否进入武庙前三名,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首先,我们得明白武庙供奉的是古代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的将帅,他们的功绩是经过历史的长久检验的。这不仅仅是打赢一场仗,更重要的是这场胜利的战略意义、战术智慧以及对整个国.............
  • 回答
    很多人都说赵括是纸上谈兵的代表,长平之战他犯了致命的错误,最后导致赵国损失惨重。但如果赵括改变策略,比如采取坚壁固守,赵国真的就能赢吗?首先,我们得明白长平之战赵国的处境。赵国当时已经和秦国打了好几年了,虽然有过胜利,但整体上是消耗战,赵国已经有点吃不消了。特别是白起上任秦军主帅之后,秦军的战斗力可.............
  • 回答
    赵括,战国时期赵国人,是赵国名将赵奢之子。提及赵括,人们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词往往是“纸上谈兵”,以及长平之战中他指挥的赵军惨败。然而,将赵括仅仅定性为“纸上谈兵”的无能之辈,未免过于片面,甚至有些冤枉。要理解赵括,我们需要更详细地审视他的生平、家庭背景、所处时代以及长平之战的具体情况。一、 赵括的家.............
  • 回答
    在讨论马谡和赵括谁“更菜”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明确“菜”在这里可能指的是什么。通常来说,在军事语境下,这可以理解为: 战术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 指的是在具体战役中,能否根据战场情况制定出有效的战术,并灵活调整。 战略眼光和全局观: 指的是能否理解和执行更高层次的战略目标,并考虑长远的影响。.............
  • 回答
    赵括、马谡这类人,在现代社会,生存之道与古代大相径庭。如果把他们放到如今的语境下,我们会发现,他们身上那些导致败亡的特质,在某些领域,反而可能成为通往成功的“捷径”,又或者,他们需要一种更为精妙的自我包装和学习方式来避免重蹈覆辙。首先,我们得明白赵括和马谡的“病根”是什么。赵括,最显著的标签是“纸上.............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以及人们对“名将”与“败将”解读的微妙之处。白起和王翦确实是战国时期赫赫有名的大将,而项燕和赵括则因与他们交手而留名,但他们的评价却截然不同。要弄清楚这个原因,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仔细捋一捋。首先,得明确一点:项燕和赵括的“挨打”的性质和后果是不同的。赵括:纸上谈兵的.............
  • 回答
    让项羽替赵括去打长平之战,对阵白起,这可真是一场极具想象空间的对决,也足以让后人津津乐道。如果抛开历史的既定轨道,单从个人能力和军事素养来看,项羽确实有搅乱战局、甚至颠覆结局的潜力,但要说稳操胜券,恐怕还得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首先,我们得承认项羽的勇猛与战术风格。项羽此人,天生就是战场上的猛将,勇冠.............
  • 回答
    长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惨烈、影响最为深远的战役之一。在这场吞噬了赵国四十余万士兵生命的战争背后,赵括这个名字,成为了“纸上谈兵”的代名词,几乎被钉在了耻辱柱上,承受了近两千多年的骂名。然而,当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尝试从更深层次去审视这段历史,一个被严重污蔑的赵括,以及一个并非无能为力的统帅形象,.............
  • 回答
    刘禅和赵括,这两个在历史长河中似乎已经盖棺定论的人物,如今却成了网络讨论的热点,甚至有不少人为他们“翻案”,言语中不乏激动和辩护。这种现象颇耐人寻味,背后折射出的,是人们对历史评价标准的审视,以及对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之间关系的思考。要理解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为刘禅和赵括翻案,我们得先看看他们“罪名”的.............
  • 回答
    长平之战,赵国能否在用项羽替代赵括的情况下取胜?这个问题颇具趣味,也牵动着战国史研究者的心弦。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深入剖析当时的战局、双方的优劣势,以及项羽与赵括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将领的特质,才能得出相对合理的推断。一、 长平之战的背景与赵括的问题所在首先,回顾一下长平之战的背景至关重要。秦国之所以.............
  • 回答
    赵括,一个在历史长河中被贴上“纸上谈兵”标签的悲剧人物。提到他,人们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长平之战,那个导致赵国元气大伤,甚至为日后灭亡埋下伏笔的关键战役。然而,在众多历史评论家、学者乃至普通爱好者中,却存在着一股力量,试图为这位曾经备受争议的赵国将领翻案。这股“翻案风”为何如此盛行?我想,这背后并非简.............
  • 回答
    提起诸葛亮和赵括,很多人脑海里闪过的无非是“聪明”、“失败”这些标签。但如果真要深挖,他俩可不是一类人,甚至可以说是截然相反的两种存在。首先,从根本上讲,诸葛亮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者,而赵括则是“纸上谈兵、徒有其名”的莽夫。诸葛亮,字孔明,是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军事家、政治家。他从一个隐居山.............
  • 回答
    长平之战赵王为什么信任毫无实战经验的赵括,这背后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故事,涉及到政治斗争、用人失察、赵国国情以及个人性格等多种因素。要详细地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背景:赵国面临的危急局面长平之战前,赵国与秦国已经进行了多年的拉锯战。虽然赵国在部分战役中取得过胜利,但整体上消耗.............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涉及到权力、信息不对称、政治博弈以及人性的复杂层面。让范雎知道赵括打仗不行,赵王却对此心存侥幸,甚至启用赵括,这背后有几个关键的原因,绝非赵王一人昏聩或信息闭塞那么简单。首先,我们得明白范雎是什么人,他的信息来源和动机。范雎,一个早年落魄、饱受欺凌的秦国谋士,后来在秦国凭借其卓.............
  • 回答
    长平之战,一场足以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战役,赵国之所以惨败,固然有主帅赵括纸上谈兵的因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却在于赵国战略上的失误,以及战术执行上的混乱。若将赵括换成李世民,结果又会如何呢?这绝非简单的“换将”就能一概而论,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首先,我们得承认,李世民绝非寻常将领。他不仅是.............
  • 回答
    长平之战,一场奠定秦国统一天下的关键战役,也是赵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在这场关乎国运的对决中,如果领军的不是那个纸上谈兵、经验不足的赵括,而是拥有“战神”之称的韩信,历史的车轮或许会驶向完全不同的方向。想象一下,当秦国名将白起率领着数十万虎狼之师,气势汹汹地压向长平之时,赵国朝堂上却一片慌乱。危急关头.............
  • 回答
    长平之战,赵国的失利,许多人将矛头直指赵括,认为他临危受命,年轻气盛,缺乏实战经验,最终导致了这场惨剧。那么,如果不用赵括,赵王迁又有怎样的机会,能够力挽狂澜,将这场关乎赵国存亡的战争导向胜利呢?首先,我们得回到赵括被任命为统帅之前。在秦国名将白起还未出马,由王龁率领的秦军在长平与赵军对峙时,赵国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