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长平之战把赵括换成项羽赵国能赢吗?

回答
长平之战,赵国能否在用项羽替代赵括的情况下取胜?这个问题颇具趣味,也牵动着战国史研究者的心弦。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深入剖析当时的战局、双方的优劣势,以及项羽与赵括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将领的特质,才能得出相对合理的推断。

一、 长平之战的背景与赵括的问题所在

首先,回顾一下长平之战的背景至关重要。秦国之所以能够发动如此大规模的攻势,是因为其国力鼎盛,拥有强大的军队和精明的战略规划。而赵国虽然在“胡服骑射”后一度崛起,但其内部的政治斗争、长期的战争消耗以及战略上的失误,都为秦国的进攻埋下了隐患。

赵括之所以被后世诟病,并非仅仅是因为他“纸上谈兵”。他的问题在于:

经验不足与傲慢自大: 赵括虽是名将赵奢之子,但他的军事才能更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他在战场上的实际指挥经验与秦国名将白起相比,差距甚远。更致命的是,他接替廉颇后,一改廉颇“坚壁不战,以待其弊”的稳健策略,急于求成,主动出击,中了白起的诱敌深入之计。
战略的脱节: 长平之战的根源在于赵国对秦国的战略误判。秦国图的是一统天下,而赵国在秦军兵临城下之时,依然没有形成一致且有效的应对策略。赵括的上任和其激进的作战方式,只是将这种战略上的软肋暴露得更加彻底。
后勤的支援问题: 长平战役的关键之一在于粮草。赵国在秦军围困后,后勤补给线被切断,这是导致赵军最终崩溃的重要原因。赵括的战术调整,并未能解决这个根本性问题。

二、 项羽的特质及其对战局的潜在影响

现在,我们来审视一下如果让项羽来指挥长平之战,情况会有何不同。项羽的特质非常鲜明:

勇猛无敌的个人武力: 项羽是历史上公认的猛将,其个人武力几乎是战神级别的。在战场上,他往往能以一当百,冲锋陷阵,极大地鼓舞士气。
破釜沉舟的决绝精神: 项羽最著名的便是“破釜沉舟”的策略,这是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和决心。他敢于冒险,也善于制造绝境中的胜利。
善于局部作战和大规模野战: 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全歼了秦朝主力,展现了他指挥大规模野战的能力。他善于利用兵力优势进行决战。
军事才能上的局限性: 与白起精于算计、善于谋略不同,项羽的军事才能更侧重于战场上的冲击力和决断力。他对整体战略的把握、政治的运用以及如何持久作战等方面,则显得较为粗糙。

三、 如果项羽指挥长平之战,能否取胜?

将项羽置于长平之战的赵军统帅位置,情况会变得复杂得多。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改变初期的战略:
项羽会怎么做? 鉴于项羽的性格和作战风格,他很可能不会像赵括那样急于求成,一上来就和秦军硬碰硬。他的策略更倾向于“先稳住阵脚,再寻机破敌”。
对白起策略的影响: 白起之所以能诱敌深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判断廉颇会坚守不出,而赵括上任后会冒进。如果换成项羽,白起可能无法准确预判其动向。项羽可能会吸取廉颇的教训,但他更可能的是会寻找白起战略上的破绽,而不是被动挨打。他有可能效仿巨鹿之战的模式,直接发动一场决定性的野战,而不是被消耗在长平这个消耗战的泥潭里。

2. 对士气的提升:
项羽的号召力: 项羽的个人威望和勇猛足以极大地提振赵军的士气。赵军在被围困后,士气低落,而项羽的出现,无疑会给他们注入新的希望和力量。当赵军将士看到这位叱咤风云的战神在前面冲锋陷阵时,他们的战斗意志会大大增强。
与赵括的对比: 赵括的指挥可能让赵军感到迷茫和绝望,而项羽则会让他们看到胜利的曙光。这种士气的巨大差异,是项羽相比赵括最大的优势。

3. 战略选择与战术执行:
决战还是消耗? 项羽的优势在于决战。他可能会集结赵国的主力,在合适的时机,以雷霆万钧之势攻击秦军的某个薄弱环节。他不太可能像赵括那样,将所有兵力都拖入长平这个对赵国极为不利的战场。
对后勤的应对: 项羽并不擅长精密的后勤组织,但他更可能通过一场大规模的突袭,尝试打破秦军的封锁线,或者直接攻击秦军的后勤部队,从而缓解赵军的粮草危机。他在被围困时,更有可能选择突围,而不是坐以待毙。
对阵白起的挑战: 白起是比项羽更为老谋深算的战略家。项羽的勇猛可能会让白起感到棘手,但白起也可能抓住项羽战术上的粗糙之处进行反击。例如,项羽的冒进可能会被白起抓住机会形成包围。

4. 可能出现的局面:

可能性一:项羽利用其个人勇武和决断力,在短期内扭转战局。
他可能会在秦军主力合围之前,发动一次大胆的突袭,或者集中兵力攻击秦军的薄弱侧翼,制造混乱并尝试打开局面。他绝对不会像赵括那样被动地等待秦军的包围圈完成。他可能会在被围困前,或者在被围困的初期,就采取强硬的突围或者反攻策略。一旦项羽能够成功地打破秦军的包围,或者在野战中重创秦军,那么长平之战的结果就可能完全改写。他可能会像巨鹿之战一样,以一种压倒性的气势和实力,将秦军击溃。

可能性二:项羽虽然能提振士气,但依然无法突破白起精妙的战略布局和秦国强大的国力。
白起和秦国的实力不仅仅在于一两位将领的勇武。秦军的严密组织、后勤保障以及战略上的深谋远虑,是项羽难以匹敌的。白起完全有可能根据项羽的冒进风格,调整战术,例如设置更深的诱饵,或者使用更精密的计策来消耗和围歼项羽的军队。即使项羽再勇猛,也无法一个人扭转整个战局,如果赵国整体的战略和后勤出现巨大问题,项羽也无力回天。

四、 结论:胜算增大,但并非稳赢

综合来看,如果用项羽取代赵括指挥长平之战,赵国的胜算无疑会大大增加。项羽的勇猛、决断力和破釜沉舟的精神,能够极大地提振赵军士气,并可能在初期改变赵军被动的局面。他更有可能采取一种激进且出其不意的战术,而不是像赵括那样被动地挨打。

然而,并不能断言赵国就一定能赢。长平之战的失败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包括赵国长期的消耗、内部的政治不稳、对秦国战略的误判,以及白起这位“战神”的超凡能力。白起是极其擅长心理战和战略消耗的,他可能会根据项羽的特点,制定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即使项羽再勇猛,如果赵国整体战略失误,后勤补给完全被掐断,并且秦军能够凭借其强大的国力和严密的组织形成压倒性的优势,项羽也未必能够力挽狂澜。

项羽能否取胜的关键在于:

他能否在战役初期就识破白起的意图,或者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打破白起的节奏?
他能否在被围困的情况下,找到有效的突围方法,或者直接攻击秦军的后勤?
赵国其他将领和朝廷能否配合项羽的行动,提供必要的支持?

如果项羽能发挥出其在巨鹿之战中的那种决胜能力,并且赵国的其他条件也能有所配合,那么长平之战的结果很可能会改写。但如果秦国能以更强的整体实力和更精妙的战略压制住项羽的勇猛,那么即便换上项羽,赵国也难逃覆灭的命运。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充满变数的假设。项羽无疑会比赵括更有能力改变长平之战的进程,但最终的结果,还得看他能否突破白起和整个秦国强大战略体系的重围。这是一个关于勇将对阵智将,也关于个人能力与国家整体实力的较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只能说有机会。但机会不大。最多也就三成。

项羽擅长的是长途奔袭,正面突破。这两个特性其实很像霍去病和李世民。

这种战斗模式核心在于将领手下有一只精锐,这只部队不需要太多人,三五千左右即可,这支部队作为拳头部队,锐不可当,可以透阵而出。对于统帅而言必须最快的发现敌人薄弱部分。在薄弱点进行无情打击,最快速度透阵从而变成“砧锤”。

但实际上秦军虽然并不拒绝和赵军野战决胜,进行兵团级别会战。但依然在长平设计了完整的,具备纵深的野战工事。在纵深上也具备长期防御加成,赵括的出击也是撞在秦军防御工事上才不能扩大战果。换句话说,赵军虽然是防御为主。但是秦军在进攻过程中依然建立了完整防御工事。

事实上秦赵双方在长平都建立了完整防御系统,双方在纯军事角度来说都立于不败之地。秦军纵然有国力统帅加成依然不能突破赵军防御,否则不需要等赵国换帅,直接横扫即可。

其次。秦军实际统帅是白起。

这是和项羽一样的杀神。

当然白起的劣势是。白起是帅不是王。项羽是帅兼王。

user avatar

不能,项羽是项羽,项羽楚军是项羽楚军,项羽楚军能打但是项羽可不是什么高明战略家,不然也不会被刘邦集团四面八方遛狗遛到死。赵括指挥的是国家军队,不是谁的私军,项羽没有项羽楚军,靠自己一个人带着一帮国家军和征召百姓去杀退几十万秦军么?韩信之所以是神是因为他能“多多益善”,把不久前还是百姓的、其他依附军阀士兵发挥出战斗力。而项羽是什么,本部人马来了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本部人马一走剩下的附属杂牌军被别人吊着锤,项羽的一生就是走到哪赢到哪,赢着赢着发现自己输光了。什么问题,不会带私兵以外的部队

而长平之战的赵军根本不是项羽的私兵。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长平之战,赵国能否在用项羽替代赵括的情况下取胜?这个问题颇具趣味,也牵动着战国史研究者的心弦。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深入剖析当时的战局、双方的优劣势,以及项羽与赵括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将领的特质,才能得出相对合理的推断。一、 长平之战的背景与赵括的问题所在首先,回顾一下长平之战的背景至关重要。秦国之所以.............
  • 回答
    长平之战,一场足以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战役,赵国之所以惨败,固然有主帅赵括纸上谈兵的因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却在于赵国战略上的失误,以及战术执行上的混乱。若将赵括换成李世民,结果又会如何呢?这绝非简单的“换将”就能一概而论,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首先,我们得承认,李世民绝非寻常将领。他不仅是.............
  • 回答
    .......
  • 回答
    长平之战,廉颇主张防守,是 正确的战略选择,但并非战术上无懈可击的完美方案。要详细地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分析廉颇当时的处境、他的战略思想以及秦国赵括方面可能采取的应对。一、 廉颇的处境与战略目标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晚期,赵国虽然强大,但国力相比于秦国已经开始显露颓势。秦国凭借其强大的国力、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假如”情境,涉及到古代战争与现代物品的结合。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如果长平之战赵国士兵每人发一箱方便面,结果会如何。首先,我们要明确长平之战的背景和赵国战败的主要原因: 长平之战的背景: 这是战国时期赵国和秦国之间的一场决定性战役。赵国由廉颇指挥,以固守待攻的策略对抗秦军的猛攻.............
  • 回答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赵国由盛转衰的关键转折点,其结果对整个战国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关于廉颇是否能够带领赵国战胜秦国,以及如果赵国获胜,战国形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假设。一、 廉颇为将,赵国是否有战胜秦国的可能?结论: 在“换将”这一关键节点之前,廉颇主帅的战略是正确的.............
  • 回答
    长平之战赵王为什么信任毫无实战经验的赵括,这背后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故事,涉及到政治斗争、用人失察、赵国国情以及个人性格等多种因素。要详细地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背景:赵国面临的危急局面长平之战前,赵国与秦国已经进行了多年的拉锯战。虽然赵国在部分战役中取得过胜利,但整体上消耗.............
  • 回答
    长平之战是战国史上最惨烈、影响最深远的一场战役之一,赵国在这场战役中惨败,数十万士兵被坑杀,对赵国的国力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这场战役的胜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帅的任用。而历史上的赵括,最终取代了廉颇,成为了战败的罪魁祸首。那么,如果长平之战中赵王任用的不是赵括,而是经验丰富的廉颇,战局是否会有所转变.............
  • 回答
    长平之战,白起面对四十万赵国降卒,确实面临一个极为棘手的局面。坑杀,作为一种极端手段,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备受争议。但如果我们抛开道德层面的评判,纯粹从战略和现实角度去分析,白起是否有比坑杀更好的办法?这个问题值得深入探讨。一、坑杀的“合理性”与白起的考量首先,我们得理解白起选择坑杀的“.............
  • 回答
    长平之战,那场决定了战国格局的血腥绞肉机,赵国历史的转折点,如果廉颇还在,赵国又会走向何方?这是一个令人扼腕的“如果”,也牵动着无数人心底最深处的疑问。我们不妨拨开历史的迷雾,想象一下,如果廉颇这位久经沙场、深谙兵法的名将,依然稳坐赵国帅位,他那坚守的策略,又能为赵国争取多少喘息之机?廉颇是什么样的.............
  • 回答
    长平之战,赵国错失的廉颇,秦国得意的白起。这个问题,就像一个历史的If,总让人忍不住去揣摩,去假设。如果赵国真的能在那关键时刻,听从廉颇的建议,固守长平,历史的走向,会不会就此改变?说到底,廉颇的战术,其实是那个时代,面对秦国强大攻势时,一种非常稳妥,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守”的智慧。我们得明白,当时的.............
  • 回答
    长平之战,赵国之殇,这背后错综复杂的原因,尤其是粮草危机下的决策,着实令人扼腕。单单一个“缺粮”就能让赵国40万大军陷入绝境,这背后隐藏的不仅仅是后勤补给的失败,更是战略决策的失误和对时局判断的偏差。首先,我们得承认,长平战役初期,赵国确实是倾尽国力的。廉颇深知秦军的厉害,他的策略是稳扎稳打,以防御.............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脑洞大开的设想!如果长平之战中的赵国士兵每人都获得一辆自行车,而且还有详尽的使用说明连环画和打气筒,那结果会如何呢?我们来好好掰扯一下。首先,要明确一个前提:那个时代,甚至直到很久以后,都没有“自行车”这个概念。突然出现这么个玩意儿,哪怕有说明书,对一群连马匹都未必普及的古代士兵来说,也是.............
  • 回答
    长平之战后期,秦王嬴稷(即秦昭襄王)敢于倾全国之力,以赌国运之势与赵国决一死战,这背后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基于一系列深思熟虑的战略考量、对敌我双方实力的精准判断,以及对历史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首先,战略上的迫切性和历史机遇的窗口期是秦王做出这一大胆决策的根本动因。战国后期,秦国虽然强大,但统一六国的道.............
  • 回答
    长平之战,赵国惨败,四十万士兵被坑杀,赵国从此一蹶不振,不久便被秦所灭。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战役,也是赵国历史上的一个悲剧。如果,如果赵国在长平之战前,能够采取一些更明智的策略,或许历史的走向会因此改变。假设,赵国国君赵孝成王能够听取一些有识之士的建议,比如在长平留下部分精锐士卒,以坚固的防御工.............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长平之战,秦赵两国兵戎相见,这场决定战国格局的生死对决,其核心围绕着双方主帅的战略方针。其中,廉颇作为赵国的主帅,其“坚守避战”的策略,至今仍是史家热议的焦点。那么,廉颇的战略方针究竟是正确还是错误?我们不妨抽丝剥茧,深入探究。廉颇的“坚守避战”:以退为进的战场智慧要评价廉颇的战略,首先要理解当时的.............
  • 回答
    长平之战,赵括。这三个字,压在我肩上,比那巍巍太行山还要沉重。千古的骂名,历史的审判,仿佛就在眼前。如果,我是说如果,我赵括有机会重来,我绝不会重蹈覆辙。首先,我会认真审视手中握着的资源。军粮、兵器、士卒的士气,这些是根本。长平战场,秦军远道而来,粮草输送是他们的命脉,但我们赵军同样被围困,粮草的紧.............
  • 回答
    长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惨烈、影响最为深远的战役之一。在这场吞噬了赵国四十余万士兵生命的战争背后,赵括这个名字,成为了“纸上谈兵”的代名词,几乎被钉在了耻辱柱上,承受了近两千多年的骂名。然而,当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尝试从更深层次去审视这段历史,一个被严重污蔑的赵括,以及一个并非无能为力的统帅形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