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马谡和赵括谁更菜?

回答
在讨论马谡和赵括谁“更菜”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明确“菜”在这里可能指的是什么。通常来说,在军事语境下,这可以理解为:

战术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 指的是在具体战役中,能否根据战场情况制定出有效的战术,并灵活调整。
战略眼光和全局观: 指的是能否理解和执行更高层次的战略目标,并考虑长远的影响。
指挥能力和士兵管理: 指的是能否有效地指挥军队,保持部队的士气和纪律。
对军事理论的理解和运用: 指的是能否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战经验。
最终的战果和影响: 尽管这是结果导向,但惨痛的失败往往是衡量“菜”的重要标准。

基于以上几点,我们可以对马谡和赵括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

马谡:自恃过高,战术失误的典型

马谡是诸葛亮心中的“才子”,也曾多次提出过独到的见解,甚至被诸葛亮寄予厚望。然而,在街亭之战中,他却犯下了导致全盘皆输的致命错误。

马谡的“才”与“疏”:

才能的表现:
战略思想的提出者: 在《隆中对》之后,马谡曾向刘备和诸葛亮提出过“守荆州,图蜀中”的策略,并得到了认可。他还曾在诸葛亮北伐前,提出了“东和孙权,西和羌胡,南抚夷越,北进中原”的战略构想,显示出他有一定的战略眼光和宏观思考能力。
理论知识丰富: 马谡是《孙子兵法》等兵书的熟稔者,他能够引经据典,分析形势,在诸葛亮面前常常展现出非凡的口才和见解。这让他看起来像一个理论大师。

疏忽与失误:
街亭之战的指挥失误: 这是马谡最致命的失误。
违背诸葛亮军令: 诸葛亮明确指示马谡“非战之罪,勿与战”,并且指示他占据有利地形“据山水”。然而,马谡却自作主张,认为占据高地、居高临下更能发挥兵力优势,将主力驻扎在光秃秃的山上,而将水源断绝,使得军队被魏军围困,士兵缺水,士气低落。
脱离群众基础: 他将主力置于山上,与支援部队的王平隔离开来,导致指挥不畅,也未能有效保护集市和水源,失去了当地居民的支持。
低估对手: 他显然低估了魏将张郃的军事能力和判断力。张郃一到,立即看穿了马谡的战略弱点,果断采取围山断水的策略,将马谡的军队困死。
听不进劝谏: 副将王平多次劝谏,提醒马谡不要违背诸葛亮的命令,不要脱离水源,但马谡刚愎自用,不予采纳。
“言过其实”的嫌疑: 尽管马谡有理论功底,但他的实际指挥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似乎与他的理论水平不成正比。他被誉为“才子”,但这份“才”在关键时刻却未能转化为胜利,反而成了失败的导火索。许多人认为他对自己的才能过于自信,导致了悲剧。
“挥泪斩马谡”的后果: 街亭失守,直接导致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失败,撤军回蜀,对蜀汉是重大的打击,士气受损,也让诸葛亮背负了沉重的心理负担。

总结马谡: 马谡的“菜”主要体现在他的临阵脱节、战术失误、刚愎自用,以及理论与实践脱节。他拥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战略构想,但缺乏实际指挥经验和应变能力,在关键时刻无法正确判断形势,并且听不进他人意见,最终导致了惨败。他像一个纸上谈兵的学者,但 оказался在真正的战场上栽了跟头。

赵括:纸上谈兵的经典代言人

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著名将领赵奢的儿子。与马谡相似,他也拥有良好的军事教育背景,甚至比马谡更直接地继承了父辈的军事理论。然而,长平之战的惨败,让他成为了“纸上谈兵”的代名词。

赵括的“学”与“空”:

理论基础的继承:
军事世家出身: 赵括的父亲赵奢是赵国的名将,赵括从小耳濡目染,熟读兵书,对军事理论了如指掌,甚至能够说服自己的父亲。这使得他在赵国朝野都享有“能说善道”的声誉,被认为是军事奇才。
对父亲的“超越”: 相传赵括能将父亲的兵法倒背如流,并且认为自己比父亲还要精通兵法。这种自信甚至让赵奢感到担忧,认为他只是空谈理论,缺乏实战经验。

实践的“空洞”与“僵化”:
长平之战的指挥失误: 这是赵括最致命的失误,也是他被后世批判的焦点。
替换经验丰富的廉颇: 当时赵军由老将廉颇率领,廉颇采取坚守策略,消耗秦军锐气。然而,赵孝成王在秦国反间计的影响下,认为廉颇胆怯,想换一个能主动出击的将领。赵括因其“善谈兵”而被推举出来,取代了廉颇。
完全抛弃廉颇的策略: 赵括一上任,立刻改变了廉颇的稳固防御策略,主张积极进攻。
战略战术的僵化和失误:
分兵冒进: 他将兵力分散开来,试图包围秦军,结果被秦将白起抓住机会,将赵军主力包围在长平。
失去粮道和后援: 赵括的军队被分割包围后,粮道被切断,补给困难,士气低落。
无法应对白起: 秦国名将白起是出了名的“屠夫”,他以其狠辣和精准的战术著称。赵括显然低估了白起的指挥能力和策略。白起采取的是“围困、消耗、歼灭”的策略,步步为营,将赵军拖入绝境。
临阵调度失误: 在被围困后,赵括试图突围,但他的调度显得混乱且无效。在突围过程中,他身中流矢而亡,成为长平之战的标志性悲剧。
“纸上谈兵”的典故: 赵括的悲剧直接催生了“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用来形容那些只懂理论,不懂实践,或者不能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人。
缺乏实战经验: 虽然赵括熟读兵书,但从未真正独立指挥过大规模战役。他所学的理论,与真实的战场环境和人性的复杂性存在巨大差距。

总结赵括: 赵括的“菜”集中体现在他的“纸上谈兵”,即理论知识丰富但缺乏实践经验,思维僵化,不懂得根据战场实际情况调整策略,并且对对手的实力和战术判断失误。他就像一个在模拟器里练了无数次游戏的高手,但一旦上了真实赛场,却手足无措。

谁更菜?一个多维度的比较

要说谁“更菜”,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比较:

1. 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程度:
赵括: 更加典型。他的父亲赵奢已经预见到他“徒能读父书,而不能为将”的缺陷。他的理论知识可能是更加扎实的,但实践能力的缺失是致命的。
马谡: 也有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但相比赵括,他更像是“自以为是”地将理论应用到实践,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犯了关键性的经验性错误。他确实有过一些战略构想的成功之处,以及作为诸葛亮助手时提出的见解。

2. 责任的性质:
赵括: 是被动接受指挥权,并且按照自己的“理论”去行动,最终被敌方将领(白起)击溃。他的失败是基于对敌方战术的不了解和自身指挥的失误。
马谡: 是诸葛亮信任下被委以重任,并且明确给了指示。但马谡主动违背了最高指挥官的明确军令,这是更严重的责任,尤其是在军事行动中,这种违抗可能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他不仅是战术失误,更是对上级的军令不遵从。

3. 导致失败的直接原因:
赵括: 被秦军将领白起精确地军事部署(分割包围、断绝粮道、长期围困)所击败。是敌人策略的成功导致了他的失败。
马谡: 是因为他自己的战略选择错误(占山不占水)、指挥失误(与主力脱节)、以及未听取副将劝谏,才被魏军将领张郃抓住机会击溃。他的失败更多是自身决策失误导致的。

4. 对战局的影响:
赵括: 长平之战赵国损失了四十万兵力,是赵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对战国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马谡: 街亭之战虽然导致诸葛亮北伐失败,但蜀汉的主力并没有遭受毁灭性的打击。相比之下,长平之战对赵国的打击更为沉重。

结论:

从纯粹的“纸上谈兵”和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来看,赵括可能更符合这个定义。他是一个缺乏实战经验,仅仅凭借理论就指挥战役的典型。他的失败是一种基于理论僵化和实践能力的缺失。

然而,从违抗军令、自作主张导致战役失败这一层面来看,马谡的责任更为直接和严重。他辜负了诸葛亮的信任,并且他的“自以为是”是将理论与实际情况脱节,并且犯下了更加致命的指挥性错误。

所以,如果硬要说谁“更菜”:

如果“菜”指的是缺乏实战经验,纯理论派,那么赵括“更菜”。
如果“菜”指的是在关键时刻因自身错误决策导致严重后果,并且违抗最高指挥官的命令,那么马谡“更菜”。

可以说,赵括是一个理论上的失败者,而马谡则是一个理论被实践证明是错误并且因此背负了沉重责任的失败者。马谡的失败,是主动放弃了正确的机会,而赵括的失败,是在缺乏对敌方实力和自身能力的准确认识下,被动地被击败。

从对历史的警示意义来看,赵括的“纸上谈兵”更具代表性,而马谡的“挥泪斩马谡”则更多地体现了军事纪律的重要性以及对决策者负责任的要求。两者都为后人提供了深刻的教训,但马谡因为主动违背最高指令而承担的责任,可能在军事指挥上更为直接和致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家都说赵括菜,赵括觉得这特么太不公平了。

虽说我赵括上任俩月坑死40万大军,但是长平之战那是打啥呢?

什么仗得在长平打3年啊??嗯??全世界都知道白起野战无敌,就我赵括非得头铁去给人家刷军功??

尼玛秦国举国之力围攻长平,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廉颇的战略是挺好,大家耗着就分不出输赢,但特么问题是赵国耗不过秦国啊!!

要是秦国围了几个月退兵了,别说你们,我也得管廉颇叫爷爷,可是事实不是这样啊!

三年了,整整三年,赵国都快被耗垮了。

你们以为是秦国用的离间计把我换上将位?too naive!!

”赵王既怒廉颇军多失亡,军数败,又反坚壁不敢战,而又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史记》

看见没?反间计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赵王也知道廉颇这么打下去不行了!秦国变法之后那战争动员能力,攻破巴蜀之后那物资丰富程度,耗,拿啥耗?四十万人饿一天都能给你跑一半,你们这些云军事家想过吗?

廉颇就是在赌是秦国先断粮还是赵国先断粮!

这时候换我上去,我特么招谁惹谁了接这个锅?就因为我是名将赵奢的儿子?

你们这些云军事家又该说了,他们秦军也是40万,你们赵军也是40万,这明显有的打嘛。

就该让你们穿越到我这,看看你们望见秦军一个个如狼似虎的样子尿不尿裤子。

我们赵国人可没尿。

既然守也是败,战也是败,胡服骑射这么多年,赵国人什么时候怕过?

于是我就这样给武安君送了人头。

但这颗人头似乎也不是那么容易砍下来,在重重围困而且兵粮寸断的情况下,我还坚持了2个月。

而且我们干掉了秦国二十万小伙子,而且我亲率精锐部队战斗到最后一刻,死于乱军之中。

在我临死前,我觉得死在白起手里,不丢人。

何况秦国也没资源接收我们投降的几十万人了,和秦这样的大国拼到最后一刻,不丢人。

但不知道为什么,大家都觉得我很丢人,还发明了一个纸上谈兵这样一个不属于这个时空的成语来嘲笑我,我特么一辈子就没见过纸是什么玩意!!

长平之战后,几百年里我都被世人一遍遍提起,无情地嘲笑。

直到后来听说有一位马谡将军在街亭也翻车了。

于是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终于不是我赵括独享了。

起初我还以为他也有什么苦衷呢,我还是太天真了。

这马谡,明显就是个弟弟啊!

我赵括带40万人临阵不乱,被围困还能坚持两个月,指挥大军团作战的能力是经过检验的。

马谡弟弟带2万人,居然被弄得七零八落。

我赵括输在武庙十哲白起手里,就冲这对手天下有资格笑我的就没几个人。

马谡弟弟居然被张郃包了饺子,忘了瓦口关张飞怎么羞辱张郃的了吗?

我赵括是临危受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俗称接锅侠。

马谡弟弟这任务明显是难度不高但功劳极大的刷经验任务啊!

这要是让我去守街亭,我有十九种方法让张郃迈不进陇右半步。

丞相为了让你在军中有些威望,也是为了培养培养你,地形都提前给你摸清了,告诉你进街亭城守城就行,把张郃拦外边,北伐第一功就拿到了。

这样的任务要是给我,我做梦都能笑醒。

东汉初年,隗嚣数万人,被来歙两千人在略阳城挡了4个月。

丞相选择略阳附近这座名不见经传的街亭城,明显是已经勘测过了,街亭要比略阳更好守啊。

而且马谡2万对张郃2万,和2千对数万的差距,这兵力配置受不住6个月都该法办。

然后呢,马谡特么跟山上扎营,张郃倒霉了几十年终于在人生的最后阶段进阶升星成了名将。

最可气的是兵败了马谡连收拢败兵都做不到,居然只顾自己夺路逃命,这种无胆鼠辈跟我赵括能比?

我当年长平之战的难度可比高等数学,马谡守街亭就是初中应用题啊。

别说什么名将了,就算让王平来,那也稳如老狗啊!

唉,可惜最后的结果都是不及格,不及格就得重修,谁管你面对的是什么难度?

还得被一群初中应用题都未必做得好的云军事家嘲笑,唉。

砸了!玩砸了!

user avatar

1、马谡是真真切切做出过实绩的,他从县令到郡守,一级一级干上来,三国志描述马谡“才器过人”。诸葛亮南征,马谡提出的“心战”策略成为了诸葛亮的指导思想。——由此可见,马谡是一位优秀的行政官员和参谋人才,这没人能反对吧?

我就问一句,赵括干出什么成绩了?

2、赵括言兵事,换来的是他爹“破赵军者必括也”的评价。马谡论军计,得来的却是诸葛亮“深加器异”。同样两位键军家,一个一眼就被人识破深浅,一个能把“三代以下第一人”折服,你们倒是评价一下,哪个更厉害些?

3、赵括不堪为将,这事他爹知道,他妈知道,蔺相如知道,秦王知道,基本上是除了赵王和他自己之外,全天下人都知道。而马谡不能重用,这事情却只有刘备看了出来,——这当然表明了刘备在识人方面目光如炬,却也同样表明马谡绝非绣花枕头,起码不是曹睿设法把他提拔起来的吧?

4、赵括拜将后,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呢?先给自己买房子。呃,,看看这骚操作。。马谡为将,起码没有出这种幺蛾子事情吧?别的不说,仅从为将之德上来说,马谡不知道超过赵括多少了。

5、长平之战后,赵国国本全毁,亡国已经是迟早的事情。而街亭之战后,蜀汉大局无伤,诸葛亮尚能拔西县千余家。他们两位谁对国家的危害大,不是一目了然的吗?

6、赵括死后,有个成语流传千古,叫做“胶柱鼓瑟”,在他死后两千年后,老百姓又把“纸上谈兵”的冠名权给了他。而马谡呢?“挥泪斩马谡”一语,总还是透着几分惋惜的。——可见孰优孰劣,老百姓心里自有一杆秤。

user avatar

要说古代将领,比他们菜的也是海了去了。举个例子,东晋谢万,带着军队出征,走到半道上还没遇到敌人就自己崩掉了全军覆没。是不是有点不可思议?这才叫真的菜。

马谡赵括,要说有问题,当然有。但是这俩人的问题不太一样,所以难说。

就个人观点,赵括的表现比马谡要强一些。

以下反驳高赞回答的观点……

第一,马谡有实绩,赵括没有。问题是谁更菜,如果你说综合能力,那么赵括可能更菜,但如果只比较军事,那么马谡这些实绩毫无参考价值。

以上面的大菜鸡谢万为例子。在搞出军队自我崩溃这种事情之前,他的履历是这样的:

谢万出身陈郡谢氏,才干过人,善于清谈。起家司徒掾,参加兰亭雅集。出任抚军从事中郎,辅佐会稽王司马昱。出任吴兴太守,颇有政绩。兄长谢奕去世后,接任西中郎将、豫州刺史,并领淮南太守。

以上摘自百度百科。功绩不是没有吧。然而……

第二和第三其实是一回事,说的都是旁人评价。

还是上面的大菜鸡谢万。出征以前王羲之觉得他不行,但是桓温觉得他行。也是有争议的嘛。谢安觉得谢万挺不错的,谢玄觉得不行,也是有争议的。

也就是有争议而已,谁知道他居然菜到这种程度?

是骡子是马还是得上阵遛一遛,评价这种东西,看看就好。被史书记下来的,往往是幸存者偏差。

第四点,说赵括给自己买房子,马谡没有。

这个纯属笑话了。赵括是国君拜的主帅,买房子有啥问题?他是贪污军费给自己买房子了?

能够把买房子这种事和军事能力联系在一起,这个就很扯淡。

我这样说:赵括是战死的,马谡是丢下军队逃跑的——这个比较起码和军事有关对吧?

要比较,就不能只拿一方胜过另一方的地方,这样是不客观的。要比较,就不能拿和主题无关的东西,这样是不公平的。

打个比方,去赌场。甲带了一百块,输了一百块;乙和丙搭伙总共带了一百块,乙带了十块全输,丙带了九十块赢了十块。乙和丙搭伙没输钱,不能说明乙比甲强,只能说丙比较厉害。

第五第六点,我也要合并起来反驳。

第五点说,马谡失败没有影响蜀国国本,赵括失败影响了,所以马谡比赵括强。第六点说,老百姓讲赵括是纸上谈兵,讲马谡是挥泪斩马谡,有同情的成分。

为什么要一起讲?因为有一个关键人物诸葛亮啊。

为什么马谡没有影响国本而赵括影响了?因为马谡不是主帅,赵括是主帅啊!因为马谡有诸葛亮给他擦屁股啊!这只能说明诸葛亮厉害,仅此而已。

公平起见,为什么不假设一下没有诸葛亮,而让马谡来当蜀汉军队主帅?天知道会不会被司马懿包围灭杀然后一路反推进汉中?

拿一个偏师将领的失败和一个主帅的失败比后果,这很不公平啊。

至于第六点,说老百姓心里有一杆秤。恕我直言,所谓挥泪斩马谡,老百姓心疼的根本不是马谡,而是诸葛亮。

要说惋惜,的的确确是惋惜。谁惋惜马谡啊,大家惋惜的是诸葛亮,是出师未捷身先死,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惋惜的是北伐的大好局面罢了。

挥泪斩马谡,没人可怜马谡,可怜的是诸葛亮啊。

———————

马谡和赵括面临的局面也是不一样的。

马谡的街亭战役,是有胜利可能的,而且正确答案就放在面前。诚然,蜀汉军力整体弱于曹魏,但在街亭局部,马谡并没有吃亏的军力。但是马谡败了,军队崩溃,自己抛下军队逃跑了。

赵括的长平之战,赵军和秦军势均力敌只是个假象,赵军因为国力和补给的问题,比秦军是大劣势。长平之战赵军本身就是个败多胜少的局面。防守对峙作为最优解和正确答案,还被首脑排除了。

至于说两个人对调……

马谡在接到诸葛亮坚守的指令的情况下,依然试图中心开花。这种冒进的思维方式放在长平,情形不可能比赵括来的好。而且马谡还会抛下军队逃跑,赵军只可能崩更快。

赵括情形就比较难猜测。赵国上层的决策就是反对廉颇的积极防御战略,而是要求进攻。如果是赵括的进攻战略是他本来就认为进攻能够取胜,然后和赵国上层不谋而合,那么让他去守街亭,情形大概也就是战死然后失败。如果赵括的进攻战略是为了迎合赵国上层而制定出来的方案,并且最终坚决执行了符合上层意图的战略,那么守街亭就有救,毕竟如果能执行诸葛亮的战略去做,只要是个人,哪怕他是个赵括,守街亭都有胜算。

最后说明一下个人对于赵括的看法。

赵括的问题在于,虽然赵军难以取胜,但也未必就会败得很惨,最稳的局面是徐徐撤退,失地存人。以廉颇的战略,本来就没打算赢,但至少能够带着赵军回家。赵括采用的战略,不能说没有赢的可能(如果对面不是白起的话),但赢面很小。(马谡类似,如果对面不是张颌这样的名将的话)

所以,说赵括是名将,吹多么多么厉害,那是绝不可取的。如果赵括是一名优秀的将领,最佳的选择是根本就不要接长平这个锅:“对不起我身体不好,请另请高明”。

孙子兵法曰: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一个名将在开打之前就能够算出胜算几何,打得赢才打,打不赢就不打。赵括也许没计算,也可能计算了没算对,不管怎样,都远远称不上高明。马谡是计算了的(有详细记载他的如意算盘),总之也没算正确。

因此,两个人比起真正的名将,都是菜鸡。比起真正的菜鸡,还算合格。互相比较的话,赵括略胜。

user avatar

其实这俩的历史评价还真是根据后来的影响来的。

如果马谡没有丢掉街亭,魏强蜀弱的大局也很难说会在短时间内就会有根本性的变化。失街亭前只是雍凉三郡降了诸葛亮,魏军的中军主力,无论是曹真还是张郃的军队,当时都还几乎完整无损(如果马谡用阻击战打退了张郃,那张郃估计损失也不会很大),同期曹真还击退了赵云的偏师。如果马谡守住了街亭,诸葛亮大概可以攻陷祁山堡,但是之后也还是需要打赢与曹真、张郃的野战才能完全将雍凉收入囊中,离演义里说的攻占长安还有距离。更何况,魏国的基本盘在河北,就算汉军兵临洛阳,离兴复汉室成功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马谡失街亭虽然也造成了一定损失,但是蜀汉远未伤筋动骨,而马谡在刘备时期就是太守、成都令,他的死一定程度上反而震慑了三军,加强了诸葛亮军法的威严,加上诸葛亮此战后更加重视训练精兵,此后蜀汉北伐反而一次比一次有进展,二伐击斩王双,三伐攻取两郡,四伐击破司马懿中军还射死张郃等等。


赵括长平惨败就完全不一样了,可以说长平之战使得秦赵力量对比起了决定性的变化。河北历来沃野千里,秦国比起赵国人力方面其实没有多大优势,甚至长平之前的秦国还经常是靠战术和质量取胜的(比如白起数万兵攻下郢都,长平之战主要靠精骑断粮道等等)。反正赵国人力恐怖到了什么程度呢?长平之战赵军主力尽丧,可以说一代青年都死于战场,而之后数年,赵国竟然还能摁着燕国打(燕王就是以为赵国人力已经空了才跟赵国开战,结果成了金灭辽时北伐幽州的宋军),后来秦王政对赵国发动总攻的时候,还被李牧连却之,即便是以秦始皇+王翦组合的雄才大略,也要依靠反间计除掉李牧,最后才搞定灭赵。倘若赵军在长平没有全军覆没呢?

有不少人说,赵括出战是得到了赵王批准的,再耗下去赵国国力就耗不起了,只能决战,但是决战也可能会有很多种结果,有可能赵军伤亡惨重,但保存下来了军队基干,也杀伤了一部分秦军,如果是这个结果的话,赵括在历史上留下的名声可能就会好很多,就可以说白起实在是太厉害了真打不过。换句话说,赵王可能想到了出战会被秦军斩首好几万(当时六国与秦军野战经常是这个结果,而且秦人战报毕竟有一定水分),但他的预期绝对不会是赵军全军覆没,40万大军一个人都没剩下(有人说包含非战斗人员,实际战斗人员可能是十多万人)。

所以,我同意一个看法,赵括对赵国造成的损失和负面影响,和对历史进程的影响比起马谡实在是大太多了,所以自然也就得担上更大的骂名。

user avatar

我个人感觉是马谡,毕竟赵括的军事理论素养在赵国是一流的,马谡不论哪个方面都排不到蜀汉一流!!!

user avatar

自然是马谡菜。

你对比一下对手是谁?赵括这边是白起,生涯70余战从无败绩的战神,赵国这边廉颇下任,李牧守边,剩下的人应该没人是白起的对手,换谁也难打。马谡的对手是张颌,虽是曹魏一流名将,但论实力不仅远不及白起,而且就和曹魏顶级名将(比如张辽)一比,也存在差距。赵括为什么会失利?上层决策失误有一半的锅,赵王对廉颇的防守性策略不满,把他换了,上赵括,而且要求主动出击,速战速决,这样一来赵括只能和秦军硬刚,正中秦军下怀。正是这样秦军才得以顺利的诱敌深入包围赵军。马谡是什么情况?明明诸葛亮告诉他别这么干,他非要自己作死。


战局失利后,马谡没组织起反攻,跟着跑了,也不会像王平那样抵抗一下。马谡事后没脸见人,还藏起来。赵括被围后一直拼死抵抗,在绝境中战至最后一刻,为国捐躯。赵括战死后赵军才投降,后来被白起坑杀。虽然40万大军被葬送,但秦军也遭受了不小损失,连白起自己都承认秦军虽然赢了长平之战但伤亡代价也不小。就马谡这责任心,和赵括比感觉都侮辱赵括了。


然而现在赵括的名声可比马谡差多了,这实在是不公平。整个事件像什么呢?就像是a和b都是万众期待的篮球小将。a和乔丹单挑,教练一直让a使劲突破,a努力了,虽然打不过,但是全程都在尽力,士气不输,也上演了不少精彩进球,输了却一直被人笑:'你不是很牛吗,平时在微博不是很拽吗?怎么就这水平?我们还以为你多厉害呢。' b和伊巴卡单挑,比赛前就有人专门提醒他,注意伊巴卡的盖帽,b没当回事,打了几个回合,被连着冒了几次,于是直接跑了不打了。赛后还有不少人惋惜:'b只是大意了,实力是摆在那的。'

user avatar

肯定马谡菜啊。

大家先分析对手啊。

1:白起和张郃这个不用比了吧。

2:赵括装逼出击,最后被包围组织了一个月的突围,赵军直到赵括死后才崩溃。马谡装逼上山,军队在马谡自己跑了以后投降。这个对比明显吧?

3:后勤上,赵军在赵括上位的时候,后勤已经基本崩了。马谡自己放弃了后勤。

4:赵括手下反对出击的没有记载,就当让赵括砍了。马谡手下王平靠着几千人还守了一会街亭。

5:赵括吹的他爹骂他。马谡吹的葛爷欣赏他。

user avatar

赵括是睿智,但没你们说的那么睿智啊!

赵括出击前赵军是什么状况。

白起未指挥。四大名将之廉颇带领着赵军精锐主力在英勇抵抗。

第一个月,出击。副将阵亡。退守堡垒群。

第二个月,堡垒沦陷两个。校尉被俘虏四个。

第三个月,西部战线沦陷,校尉被俘虏两个。

赵国经济状况。

粮食紧缺,向齐国借粮被拒。


我想大家都能看出来。在四大名将之廉颇的指挥下,即使白起还为参战,赵国也是必败无疑。

所以什么只要廉颇一直指挥赵军,就能用堡垒战术击败秦军纯属滑稽。(廉颇也不想堡垒战术,然而野战打不过。)


所以,赵括的任务是,快速的给予秦军造成大量伤亡,然后逼其停战。

而下达这个任务的赵王才是真的睿智,赵括都觉得不可能完成(让她妈和赵王说,即使赵括败了也不要祸及家人)

赵括临阵换军官也不是什么坏招。至少换掉廉颇的人可以增加对军队的掌控力。(缺粮到吃人也没有崩溃。依旧有一定的战力。直到赵括战死。)

而赵括的睿智,在于非常的努力去做赵王下达的任务。以至于(在白起的放水的情况下)差点完成任务。

结果全家老小一波流的突击后,后路被断全军覆没。

可以说除开天下有变,赵括无论如何也无法击败秦军。

可是其他国家凭什么使天下变之。秦国虽强但却无席卷八荒之势。

而赵国北击燕国,东破齐国(很大一块齐地在赵国手上)南受上党。而且也是赢姓赵氏,俨然就是强秦第二。

使两个赢赵之国拼的两败俱伤才是群雄想要的结果。

长平邯郸之战后,魏国收复河内部分河东,拿下陶邑

韩国收复上党。

user avatar

马谡才统领几个人啊,你为什么不是比较同级别的?比如李景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讨论马谡和赵括谁“更菜”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明确“菜”在这里可能指的是什么。通常来说,在军事语境下,这可以理解为: 战术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 指的是在具体战役中,能否根据战场情况制定出有效的战术,并灵活调整。 战略眼光和全局观: 指的是能否理解和执行更高层次的战略目标,并考虑长远的影响。.............
  • 回答
    说到郭嘉和马谡,这两人虽然都曾为曹操和诸葛亮效力,也都是各自阵营中备受瞩目的谋士,但他们的才能,在我看来,是处于截然不同层级的。郭嘉,那真是曹操心中不可或缺的那颗“定海神针”。他的才能,更多体现在一种洞察人心的精准和预判未来的深刻。他看事情,总是能直击要害,一眼就能看穿对手的意图和弱点,并且还能预见.............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妙趣横生的假设!如果把李世民和李靖这对大唐的“双子星”投放到建兴元年六月,让李世民附体重生为刘禅,李靖成为马谡,那么三国大局,能否就此扭转乾坤,最终实现统一,这背后可是大有文章可做。咱们不妨细细道来。前提设定:灵魂的移植与意识的融入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这绝不是简单的“穿越”或“附体”,而.............
  • 回答
    关于马谡在街亭是否能守住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备受争议的史实。如果抛开历史的既成事实,仅仅从军事部署的角度去推演,答案是复杂的,并不能简单地说“是”或“否”。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如果马谡严格按照诸葛亮的部署扎营,其成功的可能性会增加,但仍存在一些关键的变数。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诸葛亮给马谡的战略.............
  • 回答
    马谡在街亭之战中的失利,乃至最终被诸葛亮挥泪斩首,一直是三国故事中令人扼腕叹息的一笔。这其中的缘由,绝非一言可以蔽之,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说清楚此事,我们得把目光投向几个关键点:马谡自身的判断失误、诸葛亮对刘备遗嘱的理解与执行,以及当时战略形势的复杂性。首先,马谡之错,错之在“不当”。街亭.............
  • 回答
    关于马谡街亭之战,很多人都认为是因为马谡的刚愎自用、战略失误,导致大败,从而给诸葛亮北伐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如果深入挖掘一下,会发现这背后或许还隐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内幕”,让这场战役的背后故事更加扑朔迷离。一、诸葛亮的选择:为什么偏偏是马谡?这是最核心的问题。诸葛亮当时手握重兵,北伐正处于关键时刻.............
  • 回答
    马谡这个人,在三国历史上算是个绕不开的人物。一提到他,很多人脑子里立刻会蹦出“失街亭”三个字,然后伴随着一声叹息,仿佛他就是诸葛亮北伐大业的“罪魁祸首”,一个纯粹的“纸上谈兵”的代表。但如果我们只盯着“失街亭”这一个节点去看,未免有些过于片面,也忽略了他在其他方面的一些亮眼表现。说他是真有大才还是言.............
  • 回答
    如果马谡在街亭能全歼张郃,那他日后的地位,用“扶摇直上九万里”来形容一点不夸张,甚至能重塑三国蜀汉武将的权力格局。至于能不能比肩关张赵马黄(这里可能您是指马超,但为了叙述完整,我先按您说的来),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很可能超越他们中的一部分,甚至成为蜀汉后期最耀眼的将星。我们得先拆解一下“街亭之战”的重.............
  • 回答
    马谡失街亭,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经典的战例,也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中一个令人扼腕的错误决策。提到“郭嘉守街亭”,这无疑是一个引人遐想的“如果”,也充满了许多值得探讨的空间。要回答郭嘉能否守住街亭,我们需要从郭嘉的个人能力、当时的具体情况以及街亭战略位置等多方面来分析。首先,我们得看看郭嘉是个什么样的人。.............
  • 回答
    刘备在临终前,之所以没有选择让马谡担当大任,而是将蜀汉的未来托付给了诸葛亮,这并非一时兴起,也不是对马谡的无端猜忌,而是源于他对马谡一系列言行的长期观察和深刻洞察。要说刘备从哪些地方看出马谡不堪大用,这得从几个关键维度来细掰。一、纸上谈兵,言语浮夸,缺乏实操经验的底色暴露刘备是跟着曹操打了多年硬仗出.............
  • 回答
    诸葛亮斩马谡,挥泪的背后,绝非简单的军事惩罚,而是情感、责任与理想交织的复杂体现。这一幕,浓缩了诸葛亮一生中最为艰难的抉择,也最能展现他作为一位臣子、一位主帅,乃至一位“圣人”的深邃内心。马谡其人,曾是孔明眼中“才器过人”的希望首先,我们必须理解马谡在诸葛亮心中的地位。马谡并非无名小卒,他是诸葛亮一.............
  • 回答
    哈哈,这可真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也是我马谡一生之中最大的一个坎儿。如果真让我回到那个时候,面对街亭这个地方,我肯定会有一番不同的考量,绝不会像历史上那样,把一切都搞砸。一、 临危受命,认清形势首先,一旦接到诸葛丞相的命令,让我去守街亭,我不会像历史上的我一样,一股脑地就往街亭冲。我会先冷静下来,深入.............
  • 回答
    哎呀,我的老天爷!这怎么回事?我怎么突然就跑到这儿来了?周围这乱哄哄的,这几个人,怎么看着像是三国时候的打扮?等等,那不是……那不是诸葛丞相吗?!(揉揉太阳穴,感觉一阵眩晕,记忆碎片开始拼凑。)街亭?守街亭?这不就是那个……那个马谡守的那个地方吗?那个……哎呀,我这是穿越了?穿越成了马谡?这可真是….............
  • 回答
    一阵眩晕感过后,我睁开了眼睛,发现自己还躺在营帐之中,身边是我的副官王平。营帐内的陈设依稀熟悉,但空气中却弥漫着一种我从未感受过的宁静。我甩了甩头,试图驱散脑海中那如同潮水般涌来的画面——金鼓齐鸣,号角嘶吼,还有……还有那山一般的重压和无尽的绝望。“将军?将军您醒了?”王平的声音带着一丝惊愕。我看向.............
  • 回答
    关于诸葛亮该不该斩马谡,以及此举是否仅仅为了军令状,这个问题历来都是争议的焦点。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回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仔细审视马谡的失误、诸葛亮的决策过程,以及当时军事斗争的严酷现实。一、 马谡失误的根源:骄傲自大与纸上谈兵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马谡到底犯了什么错误。在街亭之战中,马谡明知诸葛亮将他任.............
  • 回答
    韩信的“背水一战”和马谡的“背水一战”之所以结果截然相反,虽然表面上看是使用了相同的战术,但背后隐藏着一系列关键的战略、战术、以及最重要的——时机、地形、士气、以及领袖能力的巨大差异。理解这些差异,才能明白为什么一个创造了军事奇迹,另一个却成了千古笑柄。让我们来详细拆解一下: 一、 韩信“背水一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一直是史学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如果马谡当初听了王平的建议,并且守住了街亭,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否能成功,这确实是一个充满变数的“如果”。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当时的大背景。诸葛亮这次北伐,目标是占据关中,从而为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坚实基础。蜀汉刚经历刘备白帝城托孤.............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同样是“置之死地”,项羽和马谡却走向了截然不同的命运。这其中的差别,绝非一句“运气”就能概括的,而是涉及了军事战略、个人能力、战场环境以及关键时刻的决策等方方面面。咱们就从几个关键点来掰扯掰扯。一、战略意图与“死地”的性质 项羽的“置之死地”:绝地反击,背水一战的决绝 项.............
  • 回答
    关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给马谡安排了什么“作业”去抄,这其实是一个很有趣的说法,也暗含着后人对这次北伐结果的一种解读。我们得先明确,诸葛亮是诸葛亮,马谡是马谡,他们之间不是师生关系,更不存在“抄作业”这么现代的比喻。但如果我们把“作业”理解成 诸葛亮交付给马谡的任务、战略部署中的关键环节,以及他对马.............
  • 回答
    咱们今天就聊聊这几位将军的“绝境之战”,项羽的破釜沉舟,韩信的背水一战,还有马谡的死地之战,为啥结果差那么多?这可不是瞎猫碰上死耗子,背后门道多着呢。项羽的破釜沉舟:决绝的意志与战场优势项羽这个人,你不能不佩服他那股子“我就是要干,豁出去了”的劲儿。当年巨鹿之战,他带着几万杂牌军去打秦朝几十万的精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