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诸葛亮斩马谡为什么要挥泪?

回答
诸葛亮斩马谡,挥泪的背后,绝非简单的军事惩罚,而是情感、责任与理想交织的复杂体现。这一幕,浓缩了诸葛亮一生中最为艰难的抉择,也最能展现他作为一位臣子、一位主帅,乃至一位“圣人”的深邃内心。

马谡其人,曾是孔明眼中“才器过人”的希望

首先,我们必须理解马谡在诸葛亮心中的地位。马谡并非无名小卒,他是诸葛亮一手提拔起来的年轻将领,深得诸葛亮的赏识。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陈寿曾评价马谡“才器过人”,而诸葛亮本人也曾说:“马谡言过其实,当违我言,后必贻误。” 尽管诸葛亮在私下有过这样的警觉,但他在公开场合,尤其是在第一次北伐的关键时刻,仍然力排众议,将镇守街亭这一战略要地的重任交给了马谡。

这背后的原因,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去解读:

对后辈的期许与培养: 诸葛亮一生致力于匡扶汉室,他深知自己精力有限,也渴望有人能够继承他的事业,挑起大梁。马谡年轻有才,口才出众,对兵法也有自己的见解,在诸葛亮看来,他具备了成为未来栋梁的潜力。将重任交给马谡,既是对他的信任,也是一种历练和培养。他希望马谡能在实践中成长,即使犯错,也能吸取教训,变得更加成熟。
“言听计从”的潜在期望: 尽管诸葛亮对马谡的“言过其实”有所保留,但他可能也希望马谡在实际操作中,能够听取自己“依山而守”的告诫。他也许抱有一丝侥幸,认为马谡虽然狂放,但在关键时刻也能理解并执行战略意图。
孤注一掷的战略考量: 街亭是北伐的关键,一旦失守,整个北伐的计划将遭受重创。当时蜀汉国力相对弱小,每一次北伐都是一次豪赌。诸葛亮可能也认为,马谡的“奇谋”或许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战果,尽管风险很高。

失守街亭,动摇北伐根基

然而,马谡辜负了诸葛亮的期望。他自作聪明,不听王平劝谏,脱离水源,在山上扎营。而魏将张郃则抓住了这个致命的失误,围困山寨,断绝了马谡的粮水。最终,街亭失守,魏军乘胜追击,诸葛亮的前线部队陷入险境,不得不被迫撤兵,第一次北伐功亏一篑。

街亭的失守,对诸葛亮来说,不仅仅是一次军事上的失败,更是对其政治和军事理想的沉重打击。它意味着北伐的进程被迫中断,蜀汉复兴的希望再次蒙上阴影。而马谡的失误,更是让他痛心疾首,因为他清楚地知道,这次失败可以直接归咎于自己当初的用人失误。

挥泪斩马谡:复杂情感的集中爆发

正是基于这一切,诸葛亮在得知马谡失守街亭的消息后,内心经历着巨大的煎熬。斩马谡,并非是诸葛亮心狠手辣,而是他在多重压力下,不得已的选择。

军法严明,维护军纪: 作为主帅,诸葛亮肩负着整个国家的安危。在严酷的战争年代,军纪是军队的生命线。如果因为个人情谊而纵容马谡的错误,不仅会动摇军心,更会让其他将士认为功过不分,严重损害军队的战斗力。他必须以身作则,用最严厉的方式来维护军法,警示后人。
痛失英才,深感惋惜: 诸葛亮亲手提拔并寄予厚望的马谡,以如此鲁莽和低级的方式葬送了自己,也葬送了北伐的大好局面。这种“恨铁不成钢”的痛苦,以及对一个潜在栋梁之材陨落的惋惜,足以让诸葛亮心如刀割。他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犯了错误的部下,更是自己培养多年的希望破灭。
自责与悔恨: 诸葛亮并非没有预见到马谡可能犯错,甚至在私下表达过担忧。但最终他还是选择了信任,并让马谡去执行他的计划。街亭失守,使得诸葛亮不得不面对自己用人上的失误。这份自责和悔恨,如同锥心之痛,让他无法释怀。他觉得自己辜负了先帝刘备的托付,辜负了天下百姓的期望。
对汉室复兴的沉重责任: 诸葛亮一生都在为复兴汉室而奔波。每一次北伐,都是蜀汉国力的一次巨大消耗,也是一次冒险。街亭失守,让他之前的努力付之东流,更让他感到复兴之路的艰难和沉重。这种责任感,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也让他对马谡的错误难以原谅。
“罪在我”,以自身之痛警示天下: 诸葛亮为何要挥泪?“泪”是真情流露,更是他内心复杂情感的宣泄。他知道,马谡的罪责在于他自己,在于他的用人。他用自己的眼泪,来表现他对马谡的痛惜,对国家损失的哀悼,更重要的是,他用这种方式,来承担起自己作为丞相的全部责任。这种“罪在我”的坦诚,比任何严厉的指责都更有力量,它是一种深刻的反省,也是一种沉痛的教训,希望能够警醒后来的决策者和将领。

挥泪的象征意义

因此,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一幕绝不仅仅是“哭着杀人”这么简单。

泪水是对逝去的理想的挽歌: 街亭的失守,不仅仅是战术上的失利,更是诸葛亮为复兴汉室所付出的心血和努力的一次重大挫折。他的泪水,是对这逝去的希望的哀悼。
泪水是对无辜百姓的悲悯: 北伐的成败,直接关系到百姓的福祉。马谡的失误,让无数百姓的希望落空,也可能意味着战争的延长,给百姓带来更多的苦难。诸葛亮的泪水,也包含着对这些无辜生命的悲悯。
泪水是对自身道德律的坚守: 诸葛亮一生以“忠”、“义”、“仁”、“智”自律。他虽然爱惜马谡,但更明白大义所在。他的泪水,是一种对自身道德底线的坚守,即使心中再不舍,也必须执行公正。
泪水是对乱世的无奈: 在那个分裂动荡的时代,即使是诸葛亮这样智慧超群的人,也无法完全掌控一切。他用泪水,表达了对乱世之中,人才凋零、局势艰难的无奈。

总而言之,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历史上一幕感人至深、发人深省的场景。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将领在肩负重任时的艰难抉择,看到了一个人在面对错综复杂局面时的痛苦挣扎,更看到了一个为理想而奋斗的伟大灵魂,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依然坚守着他的责任与担当,并用最真挚的情感,来诠释他的痛苦与反思。这泪水,是对逝去的希望的哀悼,是对自身过失的悔恨,更是对军法和国家大义的坚守,它让这场“斩”变得沉重而又充满人性的光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是为丢了街亭还是为自己用人不当还是对马谡另眼相看,不忍杀他?
user avatar
是为丢了街亭还是为自己用人不当还是对马谡另眼相看,不忍杀他?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诸葛亮斩马谡,挥泪的背后,绝非简单的军事惩罚,而是情感、责任与理想交织的复杂体现。这一幕,浓缩了诸葛亮一生中最为艰难的抉择,也最能展现他作为一位臣子、一位主帅,乃至一位“圣人”的深邃内心。马谡其人,曾是孔明眼中“才器过人”的希望首先,我们必须理解马谡在诸葛亮心中的地位。马谡并非无名小卒,他是诸葛亮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许多人对《三国演义》和三国历史中一个颇为津津乐道之处。刘备在临终前对诸葛亮进行了“托孤”,并且对诸葛亮嘱咐了许多重要的事情。其中,关于马谡,刘备明确表示“马谡有何才而兼此重任?”,表达了对马谡的担忧和不信任,希望诸葛亮不要过分重用他。然而,同样是诸葛亮麾下的大将,为什么刘备.............
  • 回答
    街亭,这座在三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地理坐标,其战略地位之重要,想必不必赘述。它如同咽喉要道,扼守着北伐中原的关键通路。然而,正是在这样一场事关重大的战役中,诸葛亮却做出了一个让后人扼腕叹息的决定——他派出了当时名不见经传、且毫无实战经验的马谡去镇守街亭,而非他麾下赫赫有名、久经沙场的猛将,如赵云、.............
  • 回答
    关于诸葛亮该不该斩马谡,以及此举是否仅仅为了军令状,这个问题历来都是争议的焦点。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回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仔细审视马谡的失误、诸葛亮的决策过程,以及当时军事斗争的严酷现实。一、 马谡失误的根源:骄傲自大与纸上谈兵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马谡到底犯了什么错误。在街亭之战中,马谡明知诸葛亮将他任.............
  • 回答
    关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给马谡安排了什么“作业”去抄,这其实是一个很有趣的说法,也暗含着后人对这次北伐结果的一种解读。我们得先明确,诸葛亮是诸葛亮,马谡是马谡,他们之间不是师生关系,更不存在“抄作业”这么现代的比喻。但如果我们把“作业”理解成 诸葛亮交付给马谡的任务、战略部署中的关键环节,以及他对马.............
  • 回答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这句诗,道出了多少人为诸葛亮而扼腕叹息。而在这众多令人扼腕之处,马谡失街亭,无疑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其《出师表》中举荐贤才,几乎个个都堪称栋梁,唯独马谡一人,却似乎成了他政治生涯中一个难以磨灭的污点。这其中原因,绝非三言两语能够道尽。要.............
  • 回答
    马谡在街亭之战中的失利,乃至最终被诸葛亮挥泪斩首,一直是三国故事中令人扼腕叹息的一笔。这其中的缘由,绝非一言可以蔽之,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说清楚此事,我们得把目光投向几个关键点:马谡自身的判断失误、诸葛亮对刘备遗嘱的理解与执行,以及当时战略形势的复杂性。首先,马谡之错,错之在“不当”。街亭.............
  • 回答
    关于马谡在街亭是否能守住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备受争议的史实。如果抛开历史的既成事实,仅仅从军事部署的角度去推演,答案是复杂的,并不能简单地说“是”或“否”。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如果马谡严格按照诸葛亮的部署扎营,其成功的可能性会增加,但仍存在一些关键的变数。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诸葛亮给马谡的战略.............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一直是史学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如果马谡当初听了王平的建议,并且守住了街亭,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否能成功,这确实是一个充满变数的“如果”。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当时的大背景。诸葛亮这次北伐,目标是占据关中,从而为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坚实基础。蜀汉刚经历刘备白帝城托孤.............
  • 回答
    哎呀,我的老天爷!这怎么回事?我怎么突然就跑到这儿来了?周围这乱哄哄的,这几个人,怎么看着像是三国时候的打扮?等等,那不是……那不是诸葛丞相吗?!(揉揉太阳穴,感觉一阵眩晕,记忆碎片开始拼凑。)街亭?守街亭?这不就是那个……那个马谡守的那个地方吗?那个……哎呀,我这是穿越了?穿越成了马谡?这可真是….............
  • 回答
    在《晋书》中,关于司马懿大败诸葛亮,俘斩万计的记载,我们需要仔细辨析,才能了解其真实面貌。首先要明确的是,《晋书》作为一部史书,记载的内容并非全是绝对准确的,其中也夹杂着当时人的认知、评价和一定的侧重。关于司马懿与诸葛亮之间的军事较量,历史上最著名的无疑是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史称五丈原之战。这次战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许多读者在阅读《三国演义》时会产生的疑问。关羽的死对刘备无疑是灭顶之灾,那种撕心裂肺的悲痛和滔天的怒火,足以让一个君王失去理智。然而,他却没有就近斩了诸葛亮,这背后有着极其复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刘备不生气”或者“刘备不敢”可以概括。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刘备当时的心境。关羽不.............
  • 回答
    “关羽斩颜良时,绍诸将莫能当者”,这句话出自《三国志·关羽传》。这句话在理解上确实有细微的差别,但其核心意思都是围绕关羽的无敌表现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来详细解读:一、字面及史实语境下的理解:没有人能够挡住关羽(和张辽)的锋芒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普遍的理解。当时关羽身在袁绍军中,颜良是袁绍麾下最勇.............
  • 回答
    关于诸葛亮被晋国(或晋朝)认可的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政治策略、文化影响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解释: 一、历史背景:晋国与蜀汉的关系1. 三国时期的对立 诸葛亮是蜀汉的丞相(227年234年),蜀汉在刘备建立后与曹魏、东吴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晋国(后改为晋朝)是曹魏的继承者.............
  • 回答
    诸葛亮的治蜀政策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重要基石,其核心目标是恢复经济、稳定政权、巩固边疆,并为未来的北伐奠定基础。然而,这一政策在历史上确实引发了诸多争议,主要源于其政策的长期性、保守性与现实挑战之间的矛盾。以下从政策内容、实施效果、争议焦点及历史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诸葛亮治蜀政策的核心内容.............
  • 回答
    “翻案风”这个词语本身带有一些主观色彩,并且在历史语境下,对“翻案”的定义和评价也会随着时代和视角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因此,要说诸葛亮、岳飞、李世民是不是被“翻案风黑得最惨”的三个古人,需要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辨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翻案风”在这里可能指的是: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出现颠覆性、负面性的转.............
  • 回答
    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否是“谁都能想到的废话”,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我的结论是:不是。 甚至可以说,它恰恰相反,是极具远见、深刻洞察和实际操作性的战略规划,其价值远远超越了“谁都能想到”的范畴。为了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隆中对》的背景、内容、创新之处、历史影响以及我们今天为何.............
  • 回答
    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作为蜀汉丞相,辅佐刘备父子,是智慧与忠诚的化身。关于他是否算儒家,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详细探讨:一、 诸葛亮的思想体系深受儒家影响,但并非单一的儒家学者。尽管诸葛亮一生都在践行儒家思想,但他的思想体系是多维度、综合性的。他既是儒家的信徒和实践者,也吸收了.............
  • 回答
    诸葛亮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其“忠臣”的形象深入人心,这主要得益于《三国演义》这部文学作品的巨大影响力。然而,您持有不同看法,并希望深入探讨,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视角。我们不妨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为什么有些人会对诸葛亮“忠臣”的标签提出疑问,并探讨其中可能存在的复杂性。首先,需要.............
  • 回答
    诸葛亮是否是权臣,这是一个历来备受争议的话题,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权臣”的定义出发,然后结合诸葛亮在蜀汉所扮演的角色、所行之事以及历史评价来进行详细分析。一、 “权臣”的定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权臣”的含义。通常,“权臣”是指在君主年幼、昏庸或缺位时,或者在君主信任其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