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诸葛亮该不该斩马谡?斩马谡仅仅是为了军令状吗?

回答
关于诸葛亮该不该斩马谡,以及此举是否仅仅为了军令状,这个问题历来都是争议的焦点。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回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仔细审视马谡的失误、诸葛亮的决策过程,以及当时军事斗争的严酷现实。

一、 马谡失误的根源:骄傲自大与纸上谈兵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马谡到底犯了什么错误。在街亭之战中,马谡明知诸葛亮将他任命为前锋,并且再三叮嘱要占领山下水源,扼守要道,却因为自己的骄傲和对兵法的错误理解,选择了违背诸葛亮指示,将部队驻扎在山上,企图“凭高视远,势出如飞”。

这种选择的直接后果是:

断绝了水源: 蜀军将士因为缺水而士气低落,战斗力急剧下降。
被围困: 魏军将领张郃,一个身经百战的优秀指挥官,轻易地将蜀军围困在山上,断绝了他们的退路,并从山上源源不断地攻击。
全军覆没: 最终,街亭的蜀军几乎全军覆没,马谡本人也成了阶下囚。

那么,为什么马谡会犯如此致命的错误?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言过其实”的才能: 马谡此人,确实有自己的过人之处,他“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与诸葛亮“意分投契”,常常能说出一些让诸葛亮也赞赏的见解。然而,这种“好论”容易流于空谈,缺乏实践的检验。他更擅长的是理论分析,而不是临阵指挥。
骄傲与自负: 许多史料和后人的评论都指出,马谡有“言过其实”的毛病,并且有骄傲自大的倾向。他可能认为自己比诸葛亮更懂军事,或者低估了对手张郃的实力。这种心态,让他无视了诸葛亮的再三叮嘱。
战略误判: 街亭作为北伐的关键节点,诸葛亮选择在此设防,是为了阻止魏军的南下,并确保蜀军的补给线。马谡却将战略要地变成了孤军深入的绝境,将整个战役的命运置于巨大的风险之中。

二、 诸葛亮的决策:痛下杀手,是为了什么?

诸葛亮在得知街亭失守、马谡被擒后,面临着一个极其艰难的选择。他痛下决心,挥泪斩了马谡,这背后绝非“仅仅为了军令状”。

1. 严明的军纪是维系蜀汉的生命线:

蜀汉偏安一隅,国力与曹魏相比处于劣势。诸葛亮能够屡次北伐,并取得一定的成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建立了一支纪律严明、战力强大的军队。在那个时代,军纪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军令状”的严肃性: 诸葛亮任命马谡时,知道他虽然有才,但缺乏实战经验。因此,他特别强调了“便宜行事”,但同时也隐含了对马谡能力的某种程度的“试探”和“信任”。更重要的是,诸葛亮在北伐前,为了保证战略的执行,必然要求各部将领承担责任,甚至可能以“军令状”的形式来约束。如果马谡的失误是“非战之罪”,例如被敌军优势兵力击败,或者后勤补给出现问题,诸葛亮处理起来或许会有所不同。但马谡是“违令而致败”,这种性质的错误,是对军纪的直接践踏。
杀一儆百,震慑全军: 诸葛亮深知,如果对马谡的违令行为姑息,将会严重损害军心士气,动摇整个军队的指挥体系。对一个犯下如此严重错误的部下予以严惩,是为了向全军昭示:即使是受到诸葛亮器重的马谡,一旦犯下原则性错误,也难逃军法。这对于维持军队的忠诚和执行力至关重要。
北伐大业的需要: 街亭失守,不仅仅是马谡一个人的失败,更是整个北伐大业的重大挫折。一旦魏军从街亭突破,蜀军的整个防线都可能崩溃,多年的心血将付之东流。在这种危急关头,诸葛亮必须迅速稳定局势,并且要让其他人明白,为了北伐大业,任何人都不能违抗军令。

2. 诸葛亮内心的挣扎与对马谡的“痛爱”:

“挥泪斩马谡”之所以成为千古传诵的故事,也因为它并非一个冷酷无情的决定。史书中有记载,诸葛亮在斩马谡时,“神色凄怆,祭泣甚哀”。这说明诸葛亮对马谡是有感情的,也为他的死感到惋惜。

“失街亭,罪在亮”的自责: 诸葛亮并非将所有责任都推到马谡身上。他在《出师表》中说“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受遗辅佐,临崩寄命, Hence forth, I will go all out, and work hard. 故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其诚,以报先帝而济万民也。…” (此处原文可能有点混乱,但意在表达诸葛亮对先帝的承诺和对北伐的决心)。他对自己起用马谡也负有责任,认为自己“失街亭,罪在亮”,即起用了一个能力不足的将领。
为北伐大业牺牲个人感情: 尽管痛心,但诸葛亮必须以大局为重。北伐是恢复汉室、完成先帝遗愿的根本任务,关系到蜀汉的存亡。在这种情况下,他不得不将个人的情感和对马谡的器重放在一边,以最严厉的方式来处理此事,以确保未来不再发生类似的悲剧。

3. 并非“仅仅为了军令状”:

说斩马谡“仅仅为了军令状”是对诸葛亮决策的片面理解。军令状只是一个重要的佐证,它代表着马谡在接受任务时所承担的承诺和责任。然而,诸葛亮真正的目的是:

维护军纪的严肃性: 这是最直接的原因。
确保北伐战略的执行: 街亭是北伐的关键,马谡的失误直接威胁到整个北伐的成败。
稳定军心与士气: 严惩违令者,才能让其他将士心服口服,不敢再犯。
承担起“孤军深入,深入不毛”的责任: 诸葛亮深知作为主帅的责任,他不能让一个人的错误毁掉整个战略。

结论:

诸葛亮斩马谡,是对马谡违令导致街亭惨败最直接、最严厉的惩罚。这个决定,虽然是基于马谡违反了军令(很可能包括了军令状的承诺),但其深层原因远不止于此。它更是为了维护蜀汉严明的军纪,确保北伐大业的顺利进行,以及展现作为军事统帅的决断力和责任感。

可以说,诸葛亮在那个时候,是在用马谡的生命,来捍卫整个蜀汉政权的生存和北伐的希望。这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决定,但也正是这个决定,体现了诸葛亮作为一代名相的政治智慧和历史担当。将此归结为“仅仅为了军令状”,未免过于简化了这位伟大人物的决策动机和所处的复杂环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高赞回答得非常好,我再补充几个。


为什么要选马谡?

一是蜀国经过荆州事变,夷陵惨败后,几乎精锐尽失,蜀国军事人才匮乏。扬声斜谷道,只有名将才能吸引曹魏主力,派了赵云。进攻祁山堡,祁山堡易守难攻,得有魏延这种大将临阵指挥才行。


二是马谡的能力。诸葛祠门前的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当年平定南方时,正是由马谡提了这条建议,甚合诸葛心意,说明马谡军事能力并不差,只是缺乏临场经验,诸葛一生唯谨慎,这个人选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并非临时的决断。


三是街亭战场适不适合新将来指挥?《郡国志》记载:“略阳县有街泉亭,即故县”。 街亭山高谷深,地势险要,是非常适合防守的,只要依山下寨,建立工事,用强弩压制,轻装而来的张郃是没有办法突破的。而且街泉亭,山下有泉,补给不是问题。街亭附近没水,守好水源是最好的唯一的选择。



马谡的问题,是拿诸葛亮送过来的类似1+1这种送分题,非要用微积分、线性代数来玩,关键还没玩好,把自己给玩脱了。


就比如世界杯决赛,双方0:0,最后一分钟,中场挑了一个妙传,前锋只需轻轻碰一下,就可以进球扬名立万了,可惜这前锋觉得应该配个天外飞仙,进一个超级漂亮的球,结果打了飞机,那么赛后大家骂谁显而易见的事儿。


第一次北伐是最好的机会,可惜这么好的机会就这么被葬送了。


现在推测的街泉亭地址与地形,当初马谡违亮节度,舍水上山,应该是这个断山


相对于街亭在陇城镇的说法,我更倾向于街亭村附近的古战场

陇城镇离祁山堡直线距离有四五百里路,与街亭失守时诸葛亮大军在附近不符。

且上邽仍在郭淮控制下,诸葛不会冒被分割的危险让马谡北上去秦安县。

所以街亭极有可能在上邽之南,张邰如果从陈仓狭道进军渭上,抄近道赶赴祁山,正好于此与马谡短兵相接。

user avatar

先来看一下马谡失街亭所导致的后果有多严重吧:


虽然蜀国的战略目标是全据关中,但这个目标是否要一步实现,大可商榷。事实上,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路线不难看出,诸葛亮此次出兵的目标,根本就不是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平原。

如图。当时,从汉中到长安一共有四条路: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故道。但是,这些路诸葛亮一条都没有走,而是走了更西方的陇西大道。


严格来算,陇西道根本就不是去关中的路,而是去凉州的路。因此,我们可以初步判定: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目标,应该是全据凉州。


还有更进一步的证据可以证明这个推论。


第一次北伐的失败,以马谡失街亭为标志。在上图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街亭的位置。那么,为什么这个位置如此重要呢?


因为这正是关中通往凉州的主要道路(即张郃部的行军路线)


虽然从地图上看起来,从关中到凉州还有渭河河谷这条路可以选择,但是,这条路太过艰险,并不适合行军

直到20世纪初,大清朝准备修陇海线,铁路经由此地而过,渭河河谷才真正成为坦途。但不得不提的是,这段路,修了30年,一直到民国时期才修完。


因此,街亭一地才变得无比重要。蜀军只要守住了这里,就能挡住魏军的支援路线。而只要能把魏军阻挡在外,诸葛亮就可以慢慢地消化凉州诸郡。

至此,我们大体上也就可以补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全过程了:

诸葛亮首先派出赵云和邓芝,打着自己的旗号出斜谷,扬言要从此出兵进攻关中。


同时,诸葛亮自己亲率大军出祁山。魏国由于防备不足,陇右震动,安定、天水、南安三郡叛魏投蜀。


魏国紧急出兵。但因为中了诸葛亮的疑兵之计,魏国西线最高指挥官曹真率主力于斜谷口拦截蜀军。赵云兵力不足,最终被曹真击败。


期间,凉州传来消息,蜀军自祁山而出,经略陇右,曹真急派张郃领军救援。而诸葛亮也知道魏军将来,派马谡带兵守到了魏军西进的必经之路上:


街亭。

至此,诸葛亮终于失算。他丝毫没有想过马谡会丢失街亭,因而根本就没有进一步的抵御方案。


但现如今,随着张郃占据街亭,魏国可以源源不断地向凉州派军。诸葛亮是孤军深入,再待在凉州已经岌岌可危。最终,他只能在魏国大军来临之前匆忙撤退。


在诸葛亮带兵离去后,三郡叛而复还,重新纳入魏国的版图。


第一次北伐失败。


从事后来看,这可能是诸葛亮机会最好的一次。


当时魏国对于蜀国的出兵明显防备不足,因此诸葛亮才能在短期之内取得巨大的成功。但是,马谡的轻敌,却让整个局面瞬间逆转。翻覆之下,诸葛亮只能在魏国主力赶来之前立即回撤,否则,很有可能无路可归。


而在有了这一次经历以后,魏国开始着重加强西线的防御。此后,诸葛亮再也没有趁人不备偷袭的机会。


而当我们回顾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整个过程,会发现它并不像后人惯常评论的那样,谨慎有余,进取不足,而是战略规划合理,执行顺利的。甚至于,战果也远超预期。如果不是街亭的一场失败,那么蜀军有很大概率能实现自己的战略意图。


这一次北伐的失败,原因不在于谨慎,而在于错用了马谡。


这一个失误,最终导致了胜负的惊天逆转。局面瞬时翻盘,诸葛亮回天乏术,只能黯然撤离。而下一次如此大规模的北伐,已经是三年以后的事情了。




诸葛亮用马谡守街亭,其实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当时,诸葛亮身边还有宿将魏延、吴懿等人,但诸葛亮均舍而不用,坚持派马谡带兵出征(“亮违众拔谡”)。


这里可以有一个推测:最起码,诸葛亮认为,马谡是能胜任守街亭的。


诸葛亮一生用人,除了马谡以外,并无大错。可见诸葛亮在用人一事上,并不草率。因此,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马谡把一件诸葛亮认为他能干好的事,给搞砸了。


而马谡之后还干了一件更让人不齿的事。


这件事,记录在《三国志·蜀书·向朗传》里。向朗是荆州人士,他自己虽然不大出名,但是他的老师却特别牛掰,叫司马徽。此外,他还有两个特别好的朋友,一个叫徐庶,另一个叫庞统。


虽然史书中并未明确记载向朗跟诸葛亮的关系,但是通过向朗的交友圈,我们大致上也能推测出他跟诸葛亮的亲近程度了。


但是,在北伐失败以后,向朗却被免职了。


这不是因为诸葛亮想要找人背锅,而是因为向朗包庇了马谡,令诸葛亮极为生气。


向朗包庇马谡什么了呢?


答案是:马谡在街亭兵败以后,自己脚底抹油——溜了。


而仅仅因为包庇马谡一事,诸葛亮就不顾二十多年的友情,将向朗免职。由此,我们也就可见诸葛亮对于马谡的愤怒,有多么的深了。


到这里,诸葛亮为什么最终会杀掉马谡,也就可见端倪了。


回了汉中以后,诸葛亮决意要处死马谡,谁劝都没用。马谡死后,蒋琬曾经跟诸葛亮提起此事,说现在是用人之际,为何不留着马谡?


对此,诸葛亮给出的回答是:当年孙武之所以能纵横天下,就是因为法令严苛。如今四海分裂,我若不申明法令,何以讨贼。


这种说法当然是对的,但我们不妨从另一个角度再来做些思考,那就是诸葛亮对马谡的恨。


马谡不是一般人,他是诸葛亮亲自选中的接班人。从这个角度来看,诸葛亮对马谡的真正不满意,可能并不见得是他在街亭的失败,而是失败以后的没有担当,竟然逃跑藏匿。


没有担当,尤其是不愿意接受失败的后果,这是当领导的大忌。


做了领导之后,业务能力差一点都不见得要紧,毕竟还可以通过选用下属来解决和弥补;但是,若不愿意承担责任,这就基本上跟一个好领导彻底无缘了。


诸葛亮面对马谡的一再犯错,可能是一种哀莫大于心死的悲哀。这是一个他寄予了厚望的人,年轻有为,智谋过人,虑事周祥。可谁知道真的到了危急关头,这个人竟然会如此的懦弱不堪,不可负重。


蒋琬劝诸葛亮要惜才,但诸葛亮心里想的却可能是:这个人,真的有我希望的那种才能吗?


还是以正军法吧!


以上,节选自: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诸葛亮该不该斩马谡,以及此举是否仅仅为了军令状,这个问题历来都是争议的焦点。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回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仔细审视马谡的失误、诸葛亮的决策过程,以及当时军事斗争的严酷现实。一、 马谡失误的根源:骄傲自大与纸上谈兵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马谡到底犯了什么错误。在街亭之战中,马谡明知诸葛亮将他任.............
  • 回答
    “关羽斩颜良时,绍诸将莫能当者”,这句话出自《三国志·关羽传》。这句话在理解上确实有细微的差别,但其核心意思都是围绕关羽的无敌表现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来详细解读:一、字面及史实语境下的理解:没有人能够挡住关羽(和张辽)的锋芒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普遍的理解。当时关羽身在袁绍军中,颜良是袁绍麾下最勇.............
  • 回答
    嗯,诸葛孔明啊,真是好口才!不过,今日我王司徒在此,定要让他看看,这世间还有更厉害的舌战之道!来来来,先不急着反驳,我先给这位孔明先生的发言来个“盖棺定论”。他刚才说了些什么?无非就是那套冠冕堂皇的仁义道德,什么“以德服人”,“天下为公”。听着是好听,可真要放在这乱世之中,能当饭吃吗?能抵挡住曹操百.............
  • 回答
    对于这种观点,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反驳,而且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和历史语境。以下将详细阐述如何反驳“诸葛亮是阻止全国统一的历史罪人,对百姓来说,统一的魏国比分裂的三国更好”的论调:核心反驳思路:1. 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区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特定人物的选择。2. “罪人”的定义: 重.............
  • 回答
    要拍一部以诸葛亮是穿越者为题材的电视剧或动画,关键在于如何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巧妙地融入现代元素,并赋予角色新的生命力和故事张力。以下是我对如何拍摄这样一部作品的设想,尽可能详细地展开:核心设定: 穿越者诸葛亮: 他并非来自我们所知的现代时空,而是来自一个高度发达、科技昌明但文明濒临衰落的未来文.............
  • 回答
    关于诸葛亮在治国理政中是否“刑法峻急、刻剥百姓”的指责,这是一个历史评价中常见的讨论点,也是一个需要我们从多方面、多角度去审视的问题。反驳这种说法,不能简单地否定,而需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诸葛亮的执政理念、实际政绩以及史料记载来进行深入的分析。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的反驳:一、时代背景:乱世.............
  • 回答
    《晋书》中司马懿评价诸葛亮“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这句话虽然出自司马懿之口,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它所包含的评价是多层次的,并且带有司马懿这位对手的视角和考量。咱们一点点地来掰扯掰扯。首先,“亮志大而不见机” “志大”: 这个很好理解,诸葛亮胸怀恢复汉室、统一天下的远大抱负,这.............
  • 回答
    周瑜深知诸葛亮才智过人,而草船借箭之事,他本就抱持着将诸葛亮置于死地的险恶用心。若诸葛亮果真以“故意延迟”、“不与齐备”为借口推脱,周瑜此时的处境可就有些棘手了。首先,周瑜绝不会轻易让诸葛亮脱身。他部署了这一出戏,为的就是抓住诸葛亮犯错的把柄,而不是给他台阶下。所以,诸葛亮要推脱,周瑜必然会步步紧逼.............
  • 回答
    大众 ID.BUZZ:不只是一辆电动面包车,更是一场情怀与科技的邂逅当大众将那个承载了无数人青春记忆和自由精神的T1 Bulli以全新的电动姿态带回我们眼前时,全球的车迷们无疑是兴奋不已。ID.BUZZ,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复古的韵味和对未来的期许。然而,如果你以为它仅仅是换上了电动心脏的T1复刻版.............
  • 回答
    要对伊斯兰帝国的地方管理水平进行排名,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因为“管理水平”本身就有很多维度,而且不同帝国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表现也可能存在差异。不过,我们可以尝试从几个关键的方面来梳理和比较。 在讨论之前,需要强调的是,任何排名都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而且随着研究的深入,新的史料和解读可能会改变.............
  • 回答
    哎呀,这俩游戏,可真是说到我心坎儿里了!《弹丸论论破》那叫一个跌宕起伏,每次反驳都得脑力全开,而且剧情反转简直了,玩完感觉自己智商都提升了几个百分点。《女神异闻录》呢,又是另一番风味,学园生活、都市传说、还有那酷炫的Persona召唤,一股脑儿全堆上了,玩起来就是欲罢不能。买这俩游戏,说实话,选择不.............
  • 回答
    SQL 设计得烂吗?这个问题就像问“螺丝刀好用吗?”一样,答案取决于你要拧什么螺丝,以及你对“好用”的定义。SQL,或者说关系型数据库模型,在诞生之初,是为了解决当时信息组织和检索的迫切需求。它建立在严谨的数学理论——关系代数——之上,强调数据的结构化、一致性和完整性。想想看,我们早期的信息系统,很.............
  • 回答
    腾讯微信试行“1065”强制员工18点下班的消息一出,本以为能给公司带来一波“关爱员工”的好口碑,结果却适得其反,在网上掀起了滔天巨浪,争议声此起彼伏。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咱们一点点捋一捋。首先,咱们得弄明白这个“1065”是个啥玩意儿。据说是微信内部提出的一项试点计划,核心内容是鼓励或强制员工在下午.............
  • 回答
    关于诸葛亮被晋国(或晋朝)认可的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政治策略、文化影响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解释: 一、历史背景:晋国与蜀汉的关系1. 三国时期的对立 诸葛亮是蜀汉的丞相(227年234年),蜀汉在刘备建立后与曹魏、东吴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晋国(后改为晋朝)是曹魏的继承者.............
  • 回答
    诸葛亮的治蜀政策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重要基石,其核心目标是恢复经济、稳定政权、巩固边疆,并为未来的北伐奠定基础。然而,这一政策在历史上确实引发了诸多争议,主要源于其政策的长期性、保守性与现实挑战之间的矛盾。以下从政策内容、实施效果、争议焦点及历史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诸葛亮治蜀政策的核心内容.............
  • 回答
    “翻案风”这个词语本身带有一些主观色彩,并且在历史语境下,对“翻案”的定义和评价也会随着时代和视角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因此,要说诸葛亮、岳飞、李世民是不是被“翻案风黑得最惨”的三个古人,需要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辨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翻案风”在这里可能指的是: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出现颠覆性、负面性的转.............
  • 回答
    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否是“谁都能想到的废话”,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我的结论是:不是。 甚至可以说,它恰恰相反,是极具远见、深刻洞察和实际操作性的战略规划,其价值远远超越了“谁都能想到”的范畴。为了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隆中对》的背景、内容、创新之处、历史影响以及我们今天为何.............
  • 回答
    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作为蜀汉丞相,辅佐刘备父子,是智慧与忠诚的化身。关于他是否算儒家,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详细探讨:一、 诸葛亮的思想体系深受儒家影响,但并非单一的儒家学者。尽管诸葛亮一生都在践行儒家思想,但他的思想体系是多维度、综合性的。他既是儒家的信徒和实践者,也吸收了.............
  • 回答
    诸葛亮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其“忠臣”的形象深入人心,这主要得益于《三国演义》这部文学作品的巨大影响力。然而,您持有不同看法,并希望深入探讨,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视角。我们不妨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为什么有些人会对诸葛亮“忠臣”的标签提出疑问,并探讨其中可能存在的复杂性。首先,需要.............
  • 回答
    诸葛亮是否是权臣,这是一个历来备受争议的话题,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权臣”的定义出发,然后结合诸葛亮在蜀汉所扮演的角色、所行之事以及历史评价来进行详细分析。一、 “权臣”的定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权臣”的含义。通常,“权臣”是指在君主年幼、昏庸或缺位时,或者在君主信任其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