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马谡战败街亭是有什么内幕吗?

回答
关于马谡街亭之战,很多人都认为是因为马谡的刚愎自用、战略失误,导致大败,从而给诸葛亮北伐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如果深入挖掘一下,会发现这背后或许还隐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内幕”,让这场战役的背后故事更加扑朔迷离。

一、诸葛亮的选择:为什么偏偏是马谡?

这是最核心的问题。诸葛亮当时手握重兵,北伐正处于关键时刻,而街亭又是连接关中和汉中的咽喉要道,战略地位极其重要。选择什么样的将领去镇守,关乎整个北伐的成败。

马谡的能力究竟如何? 《三国志》里对马谡的评价并不高,说他“有才而无德”,“言过其实”。虽然诸葛亮很器重他,甚至在诸葛亮心中,马谡是比关羽、张飞、赵云这些老将更能理解自己战术意图的人。但这种器重,是基于才能还是个人情感?历史上,马谡确实也提出过一些关于战略的见解,比如《失街亭》故事里他与王平关于“山上山下”的争论,就显示了他对地形的理解。但这种理解是否能转化为实战中的指挥能力,就另当别论了。
派王平去,是不是一个更稳妥的选择? 很多人不解,为什么诸葛亮不派经验丰富、作战勇猛的王平去,而是让马谡担任主将,王平反而成了副手,并且是劝谏者?这似乎与常理不符。当时,蜀汉有许多身经百战的老将,比如魏延、吴懿等。让他们去镇守街亭,似乎是更稳妥的选择。
“失街亭”的“失”字,真是马谡个人的“失”吗? 这里的“失”,除了马谡的战略失误,有没有可能也暗含着某种“失”了原本的最佳人选,或者“失”了更合理的部署?

二、王平的劝谏:历史记录中的微妙之处

王平在街亭之战中的角色非常关键。他是唯一一个看出了马谡错误的人,并且进行了极力劝阻。

王平的劝谏为何被忽略? 根据《三国志》等史料记载,马谡不听王平的劝告,执意将部队驻扎在山上。这背后,马谡是真的听不进意见,还是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王平的态度:是劝谏还是“告密”? 战败后,王平虽然尽力弥补,但街亭终究是失守了。他作为劝谏者,并没有受到严厉的处罚,反而之后也受到重用。这是否说明,王平的劝谏,某种程度上也得到了诸葛亮的默许?或者说,诸葛亮在派兵时,就已经预料到了某种可能性,并为王平留有后手?
“山上山下”之争的真实性? 街亭的具体地形,历来存在争议。但马谡之所以选择山上,是因为他认为“居高临下”,便于指挥。而王平认为,这样做会断绝水源,容易被围困。这个争论,除了军事上的考量,是否也隐藏着其他信息?

三、诸葛亮的“痛杀”马谡:一个政治策略?

马谡战败后,诸葛亮挥泪斩了马谡,很多人认为这是诸葛亮“依法治军”的典范。但细思极恐的是,这其中是否还有其他考量?

“以儆效尤”的必要性? 蜀汉北伐,是倾举国之力,容不得半点闪失。诸葛亮作为最高统帅,如果对如此重大的失误视而不见,后果不堪设想。严惩马谡,确实可以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维护军纪。
诸葛亮是否在“甩锅”? 有一种说法是,诸葛亮明知马谡能力不足,但因为自己的政治考量(比如平衡各方势力,或者想要树立一个听从自己指挥的代表),而强行提拔了马谡。当战败时,为了承担责任,也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威,不得不“挥泪斩”来承担后果。
“哭”的真实含义? 诸葛亮“哭”了,这在史书中有记载。这种哭,是真的为马谡的死而悲伤,还是在为自己用人不当而心痛?或者,是为整个北伐大业的受挫而哀伤?
其他将领的态度? 在马谡被处死时,其他蜀汉大将作何反应?有没有人认为处罚过重?比如魏延,他在军事上很有才能,但性格孤傲,与诸葛亮也有过一些不和。在这种情况下,魏延的态度,以及诸葛亮对魏延等人的看法,是否也影响了对马谡的处理?

四、其他可能的“内幕”

除了以上几点,还有一些更具猜测性的“内幕”:

情报失误? 曹魏方面,曹叡是皇帝,司马懿是名将。他们如何应对诸葛亮的北伐?有没有可能,曹魏方面的情报也发挥了作用?比如,他们是否知道诸葛亮对马谡的器重,从而故意利用这一点?
蜀汉内部的政治斗争? 蜀汉政权早期,诸葛亮虽然是丞相,但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有没有可能,一些人故意给诸葛亮出主意,或者在关键时刻制造麻烦,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马谡的提拔,是否也卷入了这种政治博弈?
天气或其他不可抗力? 虽然史书主要归咎于马谡的失误,但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没有可能,在战役的关键时刻,出现了某些突发的、无法预料的状况,加剧了街亭的失利,而这些都被归结于马谡的个人责任?

总结来说,马谡街亭之战之所以让人津津乐道,不仅仅是因为它是一场惨烈的战役,更是因为它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政治、军事和个人因素。 诸葛亮的选择,王平的劝谏,以及最终的“痛杀”,都充满了值得探究的细节。

与其说马谡是一个简单的“纸上谈兵”的蠢才,不如说他可能是诸葛亮政治手腕下的一个牺牲品,或者是一个在错综复杂的局势中,不幸成为替罪羊的角色。这场战役,与其说是马谡一个人的“失”,不如说是蜀汉北伐过程中,一个复杂而沉重的“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大的内幕就是诸葛亮用人失察。先主以身经百战的经验告诉诸葛亮,马谡绝对不能用,诸葛亮这个半路出家的领兵者偏偏不信,不仅用了马谡而且是重用,结果这次北伐直接崩盘。

所以说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非常客观: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马谡街亭之战,很多人都认为是因为马谡的刚愎自用、战略失误,导致大败,从而给诸葛亮北伐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如果深入挖掘一下,会发现这背后或许还隐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内幕”,让这场战役的背后故事更加扑朔迷离。一、诸葛亮的选择:为什么偏偏是马谡?这是最核心的问题。诸葛亮当时手握重兵,北伐正处于关键时刻.............
  • 回答
    哈哈,这可真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也是我马谡一生之中最大的一个坎儿。如果真让我回到那个时候,面对街亭这个地方,我肯定会有一番不同的考量,绝不会像历史上那样,把一切都搞砸。一、 临危受命,认清形势首先,一旦接到诸葛丞相的命令,让我去守街亭,我不会像历史上的我一样,一股脑地就往街亭冲。我会先冷静下来,深入.............
  • 回答
    在讨论马谡和赵括谁“更菜”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明确“菜”在这里可能指的是什么。通常来说,在军事语境下,这可以理解为: 战术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 指的是在具体战役中,能否根据战场情况制定出有效的战术,并灵活调整。 战略眼光和全局观: 指的是能否理解和执行更高层次的战略目标,并考虑长远的影响。.............
  • 回答
    关于马谡在街亭是否能守住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备受争议的史实。如果抛开历史的既成事实,仅仅从军事部署的角度去推演,答案是复杂的,并不能简单地说“是”或“否”。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如果马谡严格按照诸葛亮的部署扎营,其成功的可能性会增加,但仍存在一些关键的变数。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诸葛亮给马谡的战略.............
  • 回答
    马谡在街亭之战中的失利,乃至最终被诸葛亮挥泪斩首,一直是三国故事中令人扼腕叹息的一笔。这其中的缘由,绝非一言可以蔽之,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说清楚此事,我们得把目光投向几个关键点:马谡自身的判断失误、诸葛亮对刘备遗嘱的理解与执行,以及当时战略形势的复杂性。首先,马谡之错,错之在“不当”。街亭.............
  • 回答
    马谡这个人,在三国历史上算是个绕不开的人物。一提到他,很多人脑子里立刻会蹦出“失街亭”三个字,然后伴随着一声叹息,仿佛他就是诸葛亮北伐大业的“罪魁祸首”,一个纯粹的“纸上谈兵”的代表。但如果我们只盯着“失街亭”这一个节点去看,未免有些过于片面,也忽略了他在其他方面的一些亮眼表现。说他是真有大才还是言.............
  • 回答
    如果马谡在街亭能全歼张郃,那他日后的地位,用“扶摇直上九万里”来形容一点不夸张,甚至能重塑三国蜀汉武将的权力格局。至于能不能比肩关张赵马黄(这里可能您是指马超,但为了叙述完整,我先按您说的来),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很可能超越他们中的一部分,甚至成为蜀汉后期最耀眼的将星。我们得先拆解一下“街亭之战”的重.............
  • 回答
    马谡失街亭,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经典的战例,也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中一个令人扼腕的错误决策。提到“郭嘉守街亭”,这无疑是一个引人遐想的“如果”,也充满了许多值得探讨的空间。要回答郭嘉能否守住街亭,我们需要从郭嘉的个人能力、当时的具体情况以及街亭战略位置等多方面来分析。首先,我们得看看郭嘉是个什么样的人。.............
  • 回答
    刘备在临终前,之所以没有选择让马谡担当大任,而是将蜀汉的未来托付给了诸葛亮,这并非一时兴起,也不是对马谡的无端猜忌,而是源于他对马谡一系列言行的长期观察和深刻洞察。要说刘备从哪些地方看出马谡不堪大用,这得从几个关键维度来细掰。一、纸上谈兵,言语浮夸,缺乏实操经验的底色暴露刘备是跟着曹操打了多年硬仗出.............
  • 回答
    诸葛亮斩马谡,挥泪的背后,绝非简单的军事惩罚,而是情感、责任与理想交织的复杂体现。这一幕,浓缩了诸葛亮一生中最为艰难的抉择,也最能展现他作为一位臣子、一位主帅,乃至一位“圣人”的深邃内心。马谡其人,曾是孔明眼中“才器过人”的希望首先,我们必须理解马谡在诸葛亮心中的地位。马谡并非无名小卒,他是诸葛亮一.............
  • 回答
    哎呀,我的老天爷!这怎么回事?我怎么突然就跑到这儿来了?周围这乱哄哄的,这几个人,怎么看着像是三国时候的打扮?等等,那不是……那不是诸葛丞相吗?!(揉揉太阳穴,感觉一阵眩晕,记忆碎片开始拼凑。)街亭?守街亭?这不就是那个……那个马谡守的那个地方吗?那个……哎呀,我这是穿越了?穿越成了马谡?这可真是….............
  • 回答
    一阵眩晕感过后,我睁开了眼睛,发现自己还躺在营帐之中,身边是我的副官王平。营帐内的陈设依稀熟悉,但空气中却弥漫着一种我从未感受过的宁静。我甩了甩头,试图驱散脑海中那如同潮水般涌来的画面——金鼓齐鸣,号角嘶吼,还有……还有那山一般的重压和无尽的绝望。“将军?将军您醒了?”王平的声音带着一丝惊愕。我看向.............
  • 回答
    关于诸葛亮该不该斩马谡,以及此举是否仅仅为了军令状,这个问题历来都是争议的焦点。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回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仔细审视马谡的失误、诸葛亮的决策过程,以及当时军事斗争的严酷现实。一、 马谡失误的根源:骄傲自大与纸上谈兵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马谡到底犯了什么错误。在街亭之战中,马谡明知诸葛亮将他任.............
  • 回答
    韩信的“背水一战”和马谡的“背水一战”之所以结果截然相反,虽然表面上看是使用了相同的战术,但背后隐藏着一系列关键的战略、战术、以及最重要的——时机、地形、士气、以及领袖能力的巨大差异。理解这些差异,才能明白为什么一个创造了军事奇迹,另一个却成了千古笑柄。让我们来详细拆解一下: 一、 韩信“背水一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一直是史学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如果马谡当初听了王平的建议,并且守住了街亭,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否能成功,这确实是一个充满变数的“如果”。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当时的大背景。诸葛亮这次北伐,目标是占据关中,从而为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坚实基础。蜀汉刚经历刘备白帝城托孤.............
  • 回答
    说到郭嘉和马谡,这两人虽然都曾为曹操和诸葛亮效力,也都是各自阵营中备受瞩目的谋士,但他们的才能,在我看来,是处于截然不同层级的。郭嘉,那真是曹操心中不可或缺的那颗“定海神针”。他的才能,更多体现在一种洞察人心的精准和预判未来的深刻。他看事情,总是能直击要害,一眼就能看穿对手的意图和弱点,并且还能预见.............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同样是“置之死地”,项羽和马谡却走向了截然不同的命运。这其中的差别,绝非一句“运气”就能概括的,而是涉及了军事战略、个人能力、战场环境以及关键时刻的决策等方方面面。咱们就从几个关键点来掰扯掰扯。一、战略意图与“死地”的性质 项羽的“置之死地”:绝地反击,背水一战的决绝 项.............
  • 回答
    关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给马谡安排了什么“作业”去抄,这其实是一个很有趣的说法,也暗含着后人对这次北伐结果的一种解读。我们得先明确,诸葛亮是诸葛亮,马谡是马谡,他们之间不是师生关系,更不存在“抄作业”这么现代的比喻。但如果我们把“作业”理解成 诸葛亮交付给马谡的任务、战略部署中的关键环节,以及他对马.............
  • 回答
    咱们今天就聊聊这几位将军的“绝境之战”,项羽的破釜沉舟,韩信的背水一战,还有马谡的死地之战,为啥结果差那么多?这可不是瞎猫碰上死耗子,背后门道多着呢。项羽的破釜沉舟:决绝的意志与战场优势项羽这个人,你不能不佩服他那股子“我就是要干,豁出去了”的劲儿。当年巨鹿之战,他带着几万杂牌军去打秦朝几十万的精锐.............
  • 回答
    刘备伐吴全军覆没与马谡街亭惨败,虽然都是军事上的重大失败,但二人最终的命运却截然不同,这背后涉及了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政治格局、军事指挥的性质、对错的判定标准以及对制度的理解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一、 军事指挥的性质和原因 刘备伐吴: 性质: 这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