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马谡是真有大才还是言过其实?

回答
马谡这个人,在三国历史上算是个绕不开的人物。一提到他,很多人脑子里立刻会蹦出“失街亭”三个字,然后伴随着一声叹息,仿佛他就是诸葛亮北伐大业的“罪魁祸首”,一个纯粹的“纸上谈兵”的代表。但如果我们只盯着“失街亭”这一个节点去看,未免有些过于片面,也忽略了他在其他方面的一些亮眼表现。说他是真有大才还是言过其实,这事儿得分好几层来掰扯。

首先,要说他“言过其实”的证据,最硬的、最直接的,自然就是那场著名的“失街亭”。当时的诸葛亮,即将挥师北伐,急需一个稳固的后方据点,来支持整个战役的粮草运输和战略机动。街亭这个地方,地势关键,控制着通往陇右的要道。这样一个战略要地,诸葛亮派谁去镇守,那是何等重要的一件事。

结果,他派了马谡。当时很多人都有异议,比如赵云、魏延,甚至包括诸葛亮身边的一些谋士,都认为马谡此人虽然口才好,但实战经验不足,过于骄傲,不足以承担如此重任。尤其是黄权,当年就曾经当面指出马谡“言过其行,不能独任”,言下之意就是这人就是个说大话的,肚子里没多少真货。然而,诸葛亮当时似乎是看重了马谡对《孙子兵法》等兵书的深入研究,认为他有理论功底,能够应付局面。

马谡到了街亭之后,果然是出事了。他没有听从副将王平的劝告,偏离了水源,将部队驻扎在了山上。结果被魏国大将张郃围困,山上缺水,士兵们士气低落,最终被张郃轻松击败。街亭一丢,诸葛亮北伐的先锋部队就失去了依托,不得不撤退,导致第一次北伐功败垂成。这无疑是马谡军事生涯中最致命的一次失误,也给他自己和蜀汉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损失。

从这次事件来看,说马谡“言过其实”,似乎是有充足的理由的。他确实在关键时刻犯了战略性的错误,并且没有听取有经验的副官的建议,表现出了决策上的失误和对实际情况的判断不足。用现在的话说,他就是“理论脱离实际”的典型。

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就全盘否定马谡这个人。细究一下,他并不是一开始就毫无建树,甚至在许多方面展现出了相当的才华。

首先,他确实是诸葛亮的亲信和重要谋士。 在诸葛亮治理蜀汉期间,马谡多次被委以重任,参与了许多重要的政治和军事规划。例如,诸葛亮出兵攻打孟达时,就是马谡首先献计的。孟达当时有背叛曹魏投降蜀汉的意图,诸葛亮抓住这个机会,派人去联合孟达,同时自己也出兵,结果顺利地消灭了孟达,为蜀汉解除了一个潜在的威胁,并且获得了魏国的许多物资。这件事显示了马谡在政治和军事战略上的眼光,能够抓住稍纵即逝的时机。

其次,他在理论研究上确实有独到之处。 《三国志》中提到他“才器过人,好论军事”,并且“常与诸葛亮谈论军机,都称其才”。这说明他在理论层面上,特别是军事理论方面,是有一定造诣的,能够和诸葛亮这种级别的战略家进行有深度的交流,并且得到认可。他的分析和见解,在理论层面往往能够说服诸葛亮。甚至后来他的著作《논山》虽然失传了,但从零星的记载来看,也是一本在兵法理论上有价值的作品。

再次,他在地方治理和民政方面也曾有过建树。 虽然最出名的就是失街亭,但史书上也有记载他在诸葛亮南征时,参与了对地方的处理,并且表现出了对民情的了解和安抚手段。比如他曾经在襄阳以“山水清秀”比喻蜀汉的富庶和安宁,说明他不仅仅是一个只会谈兵的人,也懂得如何描绘和激发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那么,为什么一个理论上如此优秀、又得到诸葛亮器重的人,会在关键时刻犯下如此严重的错误呢?这里面可能有几个原因:

1. 诸葛亮用人失察(或者说存在感情用事): 这一点是最大的争议点。诸葛亮虽然聪明绝顶,但对马谡似乎有“爱惜”之心,或者说他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低估了马谡在实战经验上的不足,以及他年轻气盛的缺点。在压力之下,他没有选择更稳妥、经验更丰富的将领,而是将这个关键任务交给了马谡。这也许是他一生中最大的用人失误之一。

2. 马谡自身的问题: 即使有诸葛亮的信任,马谡自己也存在问题。史书上称他“恃才放旷”,也就是说他可能因为自己理论知识丰富、能说会道,而产生了一些骄傲自满的情绪,轻视了实际的困难和对手的实力。到了街亭,他没有听取王平的合理建议,而是固执己见,选择了一个看似“出奇制胜”但实际风险极高的策略。这种骄傲和固执,是许多“纸上谈兵”者最终失败的根源。

3. 战场情况的复杂性: 军事行动从来都不是简单的理论推演,而是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变数。即使是最优秀的理论家,也可能因为对战场实际情况的误判,或者因为对手出乎意料的反应,而导致计划失败。张郃是魏国名将,他能够抓住街亭的弱点,用围困缺水的战术来对付马谡,这说明张郃也是一个非常精明的指挥官。

总的来说,马谡这个人,并不能简单地一句“言过其实”就能概括。他有在理论层面上的才华,有在战略规划上的见解,也得到过诸葛亮的高度评价。可以说,在 peacetime (和平时期)或者在谋划阶段,他可能是一个优秀的参谋和理论家。然而,当他被推向了需要实战经验、稳健决策、并且能够驾驭复杂战场局面的将领位置时,他就暴露出了巨大的短板。

因此,更准确的说法可能是:马谡是一位在军事理论上有一定造诣、但实战经验和临场应变能力不足的将领,他的才华在一定程度上被夸大,尤其是在被寄予厚望的实战指挥岗位上,他的不足被放大,最终导致了惨痛的失败。

他可以被看作是“理想化的军事理论家”在现实战争中的一个悲剧性案例,他的故事也成为了后世警示那些“只懂理论、不懂实践”的人的经典教材。诸葛亮用马谡,就像是一把锋利的理论之刃,在理论的层面锋利无比,但在实际挥舞时却因为使用者经验不足而失手,最终伤了自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参谋之才与统帅之才是两个概念,能作出漂亮的作战计划,抑或可以高屋建瓴设计战略方向,不代表能够落实到位。拿参谋当统帅用,其言必然过其实。

所以,我们也瞅见了,曹操虽然对郭嘉是真爱,但终其一生都没让这位带过一兵一卒。譬如建议征乌丸是很了不起,但即便曹操亲自指挥,也差点废在路上,若让郭奉孝用兵,恐怕就不是“差点”的问题了。

又譬如拿破仑的真爱贝尔蒂埃,论参谋才能,可谓独步天下,不作二人想,但统帅之能呢?代掌了几天帅印就差点把老拿坑死在当场。

但是,判断某些人在具备出色的理论水平与谋划才干之余,是否具备实操的手艺,从来都是领导难题。曹操让郭嘉始终处于军谋岗位固然明智,准备让曹植带兵抵御关羽又是几个意思?孙权让性弘缓,推道理,任计画,无应卒倚伏之术的诸葛瑾统兵,坏的事也不是一次两次了。至于刘备,使庞统同为握有兵权的军师中郎将,统军攻城是否明智,恐怕也在所难言。

马谡才器过人是史书定评,建议南征攻心也确有眼光,可以推断,此公作为参谋确有大才,可惜用错了岗位,故有才而化为无才,大才而化为庸才。

正如诸葛亮本人所言:

老子长于养性,不可以临危难。商鞅长于理法,不可以从教化。苏张长于驰辞,不可以结盟誓。白起长于攻取,不可以广众。子胥长于图敌,不可以谋身。尾生长于守信,不可以应变。王嘉长于遇明君,不可以事暗主。许子将长于明臧否,不可以养人物。此任长之术者也。

用大家比较熟悉的说法:街亭一役是诸葛亮本人违反了诸葛亮思想。

回到刘备对马谡的考评,实则也并未否定其才干,只是指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并非不可用。

当然,刘备看穿了马谡却没看懂蒋琬,诸葛亮看穿了蒋琬却没看懂马谡,只能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话说回来,瞅瞅拿着郭嘉与诸葛亮、周瑜、司马懿论短长的今人又有多少?恐怕也无需苛责古人了。

user avatar

马谡政治上应该是真有大才的,曾是刘备亲自任命的成都令和越嶲太守,当时马谡才不过三十岁左右,而且是几年内从从事升县令、再升太守的火箭蹿升,没有政务上的真才恐怕不可能。

第一个地方的重要性不用多说,第二个,凉山自治州现在都还是重要产粮区,三国西晋时的越嶲更是肥得流油,按《晋书》记载这个郡一共五个县就有五万三千四百户(晋初还移了一个县给永昌),平均每县1万户。这什么概念,刘备称帝时一共领有二十万户,蜀亡时二十八万户,可能是因为当时还没有计南中四郡的八万户?

虽然经过了60年(《晋书》数据为太康年间数据),越嶲的人口可能有了很大发展,但也完全不排除当时蜀中可能有六分之一、五分之一以上的户口是交给马谡管理的。当然成都令也本来就是蜀国最大的县令了,要再升,估计也必然得给个大郡。

历史上很多文才强的官员也很喜欢纸上谈兵,北宋尤其如此,文才强的确不代表兵才也强,但毕竟有才,说得头头是道是完全有可能的,或者说如此聪明的人,也就往往很喜欢显摆自己什么都懂。可能也就是从那时候起,刘备开始觉得马谡很能夸夸其谈,刘备自己就是打了半辈子仗的军头,一个很能说的人到底有没有统御镇服骄兵悍将的能力可能并不难试出来。

此外,以前也说过了,马谡被处死并非因为打败仗,而是对法令明知故犯。当过太守说明他地位高,并不代表不会违法,马谡违亮节度、向朗知情不举,哪来的底气,与跟着先帝的时候就是太守恐怕很有关系。再看糜芳、李严、魏延、廖立等人的脾气,汉军中有类似心态的恐怕就不是一个两个了。斩马谡也是对蜀汉全国将官的一次敲打,先帝钦点的太守都下狱了,所以汉军才会全军为之一震,十万之众为之垂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马谡这个人,在三国历史上算是个绕不开的人物。一提到他,很多人脑子里立刻会蹦出“失街亭”三个字,然后伴随着一声叹息,仿佛他就是诸葛亮北伐大业的“罪魁祸首”,一个纯粹的“纸上谈兵”的代表。但如果我们只盯着“失街亭”这一个节点去看,未免有些过于片面,也忽略了他在其他方面的一些亮眼表现。说他是真有大才还是言.............
  • 回答
    关于诸葛亮该不该斩马谡,以及此举是否仅仅为了军令状,这个问题历来都是争议的焦点。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回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仔细审视马谡的失误、诸葛亮的决策过程,以及当时军事斗争的严酷现实。一、 马谡失误的根源:骄傲自大与纸上谈兵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马谡到底犯了什么错误。在街亭之战中,马谡明知诸葛亮将他任.............
  • 回答
    马谡在街亭之战中的失利,乃至最终被诸葛亮挥泪斩首,一直是三国故事中令人扼腕叹息的一笔。这其中的缘由,绝非一言可以蔽之,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说清楚此事,我们得把目光投向几个关键点:马谡自身的判断失误、诸葛亮对刘备遗嘱的理解与执行,以及当时战略形势的复杂性。首先,马谡之错,错之在“不当”。街亭.............
  • 回答
    关于马谡街亭之战,很多人都认为是因为马谡的刚愎自用、战略失误,导致大败,从而给诸葛亮北伐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如果深入挖掘一下,会发现这背后或许还隐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内幕”,让这场战役的背后故事更加扑朔迷离。一、诸葛亮的选择:为什么偏偏是马谡?这是最核心的问题。诸葛亮当时手握重兵,北伐正处于关键时刻.............
  • 回答
    哈哈,这可真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也是我马谡一生之中最大的一个坎儿。如果真让我回到那个时候,面对街亭这个地方,我肯定会有一番不同的考量,绝不会像历史上那样,把一切都搞砸。一、 临危受命,认清形势首先,一旦接到诸葛丞相的命令,让我去守街亭,我不会像历史上的我一样,一股脑地就往街亭冲。我会先冷静下来,深入.............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同样是“置之死地”,项羽和马谡却走向了截然不同的命运。这其中的差别,绝非一句“运气”就能概括的,而是涉及了军事战略、个人能力、战场环境以及关键时刻的决策等方方面面。咱们就从几个关键点来掰扯掰扯。一、战略意图与“死地”的性质 项羽的“置之死地”:绝地反击,背水一战的决绝 项.............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到位!很多人都会疑惑,同样是“纸上谈兵”,为什么韩信能纵横沙场,被后世誉为“兵仙”,而赵括、马谡却成了千古罪人,落得个一败涂地的下场?这背后绝不是一个“运气”或者“时势”就能简单概括的,而是有深层次的原因。要讲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把时间轴拉长,把人物拎出来好好分析一番。一、韩信:从“.............
  • 回答
    在讨论马谡和赵括谁“更菜”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明确“菜”在这里可能指的是什么。通常来说,在军事语境下,这可以理解为: 战术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 指的是在具体战役中,能否根据战场情况制定出有效的战术,并灵活调整。 战略眼光和全局观: 指的是能否理解和执行更高层次的战略目标,并考虑长远的影响。.............
  • 回答
    关于马谡在街亭是否能守住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备受争议的史实。如果抛开历史的既成事实,仅仅从军事部署的角度去推演,答案是复杂的,并不能简单地说“是”或“否”。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如果马谡严格按照诸葛亮的部署扎营,其成功的可能性会增加,但仍存在一些关键的变数。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诸葛亮给马谡的战略.............
  • 回答
    如果马谡在街亭能全歼张郃,那他日后的地位,用“扶摇直上九万里”来形容一点不夸张,甚至能重塑三国蜀汉武将的权力格局。至于能不能比肩关张赵马黄(这里可能您是指马超,但为了叙述完整,我先按您说的来),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很可能超越他们中的一部分,甚至成为蜀汉后期最耀眼的将星。我们得先拆解一下“街亭之战”的重.............
  • 回答
    马谡失街亭,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经典的战例,也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中一个令人扼腕的错误决策。提到“郭嘉守街亭”,这无疑是一个引人遐想的“如果”,也充满了许多值得探讨的空间。要回答郭嘉能否守住街亭,我们需要从郭嘉的个人能力、当时的具体情况以及街亭战略位置等多方面来分析。首先,我们得看看郭嘉是个什么样的人。.............
  • 回答
    刘备在临终前,之所以没有选择让马谡担当大任,而是将蜀汉的未来托付给了诸葛亮,这并非一时兴起,也不是对马谡的无端猜忌,而是源于他对马谡一系列言行的长期观察和深刻洞察。要说刘备从哪些地方看出马谡不堪大用,这得从几个关键维度来细掰。一、纸上谈兵,言语浮夸,缺乏实操经验的底色暴露刘备是跟着曹操打了多年硬仗出.............
  • 回答
    诸葛亮斩马谡,挥泪的背后,绝非简单的军事惩罚,而是情感、责任与理想交织的复杂体现。这一幕,浓缩了诸葛亮一生中最为艰难的抉择,也最能展现他作为一位臣子、一位主帅,乃至一位“圣人”的深邃内心。马谡其人,曾是孔明眼中“才器过人”的希望首先,我们必须理解马谡在诸葛亮心中的地位。马谡并非无名小卒,他是诸葛亮一.............
  • 回答
    哎呀,我的老天爷!这怎么回事?我怎么突然就跑到这儿来了?周围这乱哄哄的,这几个人,怎么看着像是三国时候的打扮?等等,那不是……那不是诸葛丞相吗?!(揉揉太阳穴,感觉一阵眩晕,记忆碎片开始拼凑。)街亭?守街亭?这不就是那个……那个马谡守的那个地方吗?那个……哎呀,我这是穿越了?穿越成了马谡?这可真是….............
  • 回答
    一阵眩晕感过后,我睁开了眼睛,发现自己还躺在营帐之中,身边是我的副官王平。营帐内的陈设依稀熟悉,但空气中却弥漫着一种我从未感受过的宁静。我甩了甩头,试图驱散脑海中那如同潮水般涌来的画面——金鼓齐鸣,号角嘶吼,还有……还有那山一般的重压和无尽的绝望。“将军?将军您醒了?”王平的声音带着一丝惊愕。我看向.............
  • 回答
    韩信的“背水一战”和马谡的“背水一战”之所以结果截然相反,虽然表面上看是使用了相同的战术,但背后隐藏着一系列关键的战略、战术、以及最重要的——时机、地形、士气、以及领袖能力的巨大差异。理解这些差异,才能明白为什么一个创造了军事奇迹,另一个却成了千古笑柄。让我们来详细拆解一下: 一、 韩信“背水一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一直是史学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如果马谡当初听了王平的建议,并且守住了街亭,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否能成功,这确实是一个充满变数的“如果”。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当时的大背景。诸葛亮这次北伐,目标是占据关中,从而为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坚实基础。蜀汉刚经历刘备白帝城托孤.............
  • 回答
    说到郭嘉和马谡,这两人虽然都曾为曹操和诸葛亮效力,也都是各自阵营中备受瞩目的谋士,但他们的才能,在我看来,是处于截然不同层级的。郭嘉,那真是曹操心中不可或缺的那颗“定海神针”。他的才能,更多体现在一种洞察人心的精准和预判未来的深刻。他看事情,总是能直击要害,一眼就能看穿对手的意图和弱点,并且还能预见.............
  • 回答
    关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给马谡安排了什么“作业”去抄,这其实是一个很有趣的说法,也暗含着后人对这次北伐结果的一种解读。我们得先明确,诸葛亮是诸葛亮,马谡是马谡,他们之间不是师生关系,更不存在“抄作业”这么现代的比喻。但如果我们把“作业”理解成 诸葛亮交付给马谡的任务、战略部署中的关键环节,以及他对马.............
  • 回答
    咱们今天就聊聊这几位将军的“绝境之战”,项羽的破釜沉舟,韩信的背水一战,还有马谡的死地之战,为啥结果差那么多?这可不是瞎猫碰上死耗子,背后门道多着呢。项羽的破釜沉舟:决绝的意志与战场优势项羽这个人,你不能不佩服他那股子“我就是要干,豁出去了”的劲儿。当年巨鹿之战,他带着几万杂牌军去打秦朝几十万的精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