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啥项羽可以破釜沉舟,韩信可以背水一战,马谡怎么置之死地,就真死了?

回答
咱们今天就聊聊这几位将军的“绝境之战”,项羽的破釜沉舟,韩信的背水一战,还有马谡的死地之战,为啥结果差那么多?这可不是瞎猫碰上死耗子,背后门道多着呢。

项羽的破釜沉舟:决绝的意志与战场优势

项羽这个人,你不能不佩服他那股子“我就是要干,豁出去了”的劲儿。当年巨鹿之战,他带着几万杂牌军去打秦朝几十万的精锐部队,这还没完,他把锅砸了,船沉了,还把做饭的炊具都给毁了。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等于告诉手下人:“没退路了,不成功便成仁!”

为啥这招能成?

极致的心理威慑: 你想想,粮没了,船没了,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咱们不是来打一仗然后回去过日子,而是要在这里拼个你死我活。这种绝望,对于士气低落的兵来说,可能反倒是一种刺激。他们会想:“既然已经这样了,不如拼死一搏,说不定还能活下来。”
强大的军事素养: 项羽本人就是个战神,他的亲卫骑兵更是精锐中的精锐。他不是那种只会喊口号的领导,而是真正懂得兵法,懂得如何利用地形和兵力。他选择的战场,往往是对己方有利的,可以最大化发挥骑兵的冲击力。在巨鹿,他利用地形,以少胜多,将秦军主力团团围住,然后各个击破。
战场经验的积累: 项羽打仗不是头一回了,他见识过太多血腥场面。对于这种极端情况,他有信心能够驾驭。他知道,在绝境下,士兵更需要的是一个坚定不移的领导者,一个能够带领他们看到希望的人。

简单说,项羽的破釜沉舟,是建立在他本人过硬的军事能力,以及当时对战场有利形势的把握之上。那是一种把所有赌注都压上去,并且自信能够赢的豪赌。

韩信的背水一战:巧妙的战术与临场的应变

韩信这人,同样是个军事天才,但他玩弄兵法的花样比项羽更多。在他指挥的井陉之战中,他让士兵背靠着河流结阵。这在兵法上是大忌,一旦被打败,士兵就会直接退到河里,毫无遮挡,任人宰割。

为啥韩信这招也能成?

“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精髓: 韩信也用了“死地”,但他玩得更高级。他让自己的部队陷入“必死”的境地,这样士兵就会拼死抵抗。一旦陷入绝境,士兵反而会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因为他们知道身后就是冰冷的河水。
诱敌深入与伏兵: 这才是韩信的杀手锏。他故意让自己的部队看起来非常被动,吸引赵军主力猛攻。而在他部队的后方,他还留下了精锐部队,等赵军攻得正酣,以为胜券在握的时候,这支伏兵就突然杀出来,截断了赵军的后路,并且攻占了赵军的营垒。
心理战的运用: 赵军看到韩信的部队背水列阵,肯定觉得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可以一举歼灭。他们根本没料到韩信会留有后手,反而轻敌冒进。当他们发现自己的后路被断,营垒被占时,士气瞬间崩溃。
对敌情的准确判断: 韩信事先对赵军的实力、将领的性格都有深入了解。他知道赵军主将赵括虽然勇猛,但不够沉稳,容易被激怒和误导。

韩信的背水一战,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战术陷阱。他利用了士兵在绝境下的求生欲,更巧妙地运用了伏兵和心理战,将赵军彻底击溃。这不仅仅是勇气,更是智慧的较量。

马谡的“置之死地”:错误的决策与糟糕的执行

现在轮到马谡了,这位诸葛亮器重的将领,在街亭之战的表现,堪称是“把死地当成活路”。他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违背了诸葛亮的军令,并且误判了战场形势。

诸葛亮让马谡占据山下的水源地,扼守要道,而马谡却偏偏把军队拉到了一座光秃秃的山头上,而且是远离水源的山头!

为啥马谡就“真死了”?

战术上的根本性错误: 诸葛亮的意思是“置之于争地”,也就是让马谡去争夺有利的位置。但马谡理解成了“置之于死地”,而且是毫无价值的死地。他占据的山头,地势险峻不错,但缺乏水源,而且无法与主帅取得联系和支援。一旦被围,就等于被彻底孤立。
违背军令与傲慢: 马谡在军事上并没有多少实战经验,虽然他读了很多兵书,但书本上的知识和实战是两回事。诸葛亮明确指示要占领有水源的战略要地,马谡却自以为是,觉得山顶易守难攻,反而将自己置于了最危险的境地。这种个人判断上的失误,是导致失败的根源。
敌情判断失误: 当时与马谡对阵的是魏国名将张郃。张郃是什么人物?那可是久经沙场的宿将。他一看马谡把部队拉到了山上,就知道这家伙犯了兵家大忌。张郃的应对非常简单粗暴但极其有效:围住山头,断绝水源。
缺乏后援与沟通: 街亭是马谡单独执行任务,虽然王平提醒过他,但他一意孤行。当魏军围困山头,断绝水源后,马谡的部队开始缺水,士气迅速崩溃。更要命的是,他无法与蜀军主力取得联系,也得不到任何支援。他之前做的那个“死地”选择,让他彻底失去了反击和求援的可能性。
“置之死地”与“自绝生路”的区别: 项羽和韩信的“置之死地”,是逼迫士兵在绝境中求生,同时他们自己也制定了周密的战术去化解绝境。而马谡的“置之死地”,则是自己主动选择了最糟糕的地理位置,断绝了自己的生路,并且没有配套的战术来应对。他不是在为胜利创造条件,而是在为失败铺路。

总结一下:

项羽的破釜沉舟,是决绝的意志加上个人武力与战场形势的配合。
韩信的背水一战,是高超的战术设计,包括心理战、伏兵,以及对敌情的精准判断。
马谡的街亭之败,是错误的战略战术选择,违背军令的傲慢,以及对敌情判断的失误,导致他“置之死地”,最终真正走向了灭亡。

所以说,战场上的“置之死地”,有时候是绝处逢生,有时候却是自寻死路。关键在于你有没有那个“破釜沉舟”的本事,有没有那个“背水一战”的智慧,或者说,有没有那个基本的判断力和执行力。马谡的问题,在于他连最基本的门道都没摸清楚,就敢往死里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出色的军事家都有多个技能,从来不只用一招,他们会在战争中用多种组合招取胜。

在军事理论中根本没有置之死地必胜的道理,至少孙子没说过,他只说死地则战。在《孙子兵法》中的九地会随着战局不断改变,不同的境地应使用不同的应对方法,【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圮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马谡也没有使用【置之死地】,这是《三国演义》作者对马谡行为的解读,所写进去。按《资治通鉴》编辑马谡的行为应当是:“谡违亮节度,举措烦扰,舍水上山,不下据城。张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士卒离散。”

马谡使用的应该是【处山之军】,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居高布阵,让敌人仰攻,是很好的防御阵形。又言:“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

马谡的问题在于没看后一段:“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养生而处实指就是方便军队生活的地方,要有充足的水源才能算是养生处实。

张郃破解马谡的布阵,用了【虚实之反客为主】:”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

马谡率先抵达战场布阵,占据有利地形,而张郃军千里驰援,较马谡军更为疲惫,对马谡进行强攻会很吃亏。故而他找到使马谡军疲惫饥渴的办法,让马谡不得不放弃有利阵势,主动与张郃交战。由于史书写的很笼统,马谡不一定是完全断水才与张郃交战,可能敌人截断水源一事让他处于战场被动,就已经开始跟张郃交战。

孙子对此有句结论:“故将通于九变之地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者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九变篇》是《孙子》中很短的一篇,说的概念很笼统,但是有经验的将军应该都能体会,战场的形势瞬息万变,需要有很强的判断力来确认自己现在的形势,顺应时局作出战术更变。


项羽的作战使用了多种战术理论组合,所谓:“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项羽是知战之人,有很强的战场判断力:“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

劣势的兵力能够战胜优势兵力的敌人,就必须通过知战来平衡双方的实力。项羽作为主动进攻方,只要让敌人不知道我方攻击什么地方,不知道战斗的时间,令其不能集中兵力作战,项羽军要对付的就不是王离二十万秦军,就是王离把二十万秦军分成九份,依次来跟项羽作战。因为甬道是秦军的命门,为了守住甬道而跟项羽交战,秦军急促进攻很容易混乱,自然没法有效发挥战斗力。

况且项羽和王离主客更易,兵力并不处于劣势。王离军北部有陈余数万赵军,张敖万余代军,臧荼的燕军,巨鹿中心有张耳、田都的部队。项羽截断王离和章邯之间的甬道后,遭到章邯进攻,却也被项羽击退。在项羽取得一些战果同时,诸侯联军已经全部加入战斗。单单以项羽的军力,根本不可能全歼王离军,是陈余、张耳等与项羽形成反包围,才一举把王离的长城军给歼灭了。


以下是项羽反包围示意图。

陈余 张敖 臧荼 漳河

王离 涉间 苏角 田都 漳河

英布 项羽 张耳 巨鹿城 漳河

甬道 漳河漳河漳河

章邯军 漳河

漳河

漳河 漳河


项羽军处于死地的时间并不是很长,在兵法理论中并不提倡久战,时间一久就锐气尽失,要维持久战就必须有新生力量不断投入。这一点孙子说的很清楚:“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

在没有创造出速战速决的形势前,就不能把自己投入死地。项羽从交战之初手下只有数万之众,期间燕将臧荼、张耳一些部队都接受了项羽指挥,直至生擒王离后,诸侯皆拜服,项羽已经成为联军的领袖。

破釜沉舟的关键是让楚军在短时间内发挥强势战斗力,在进攻秦军甬道期间获得成功,当王离和项羽主客形势更易后,项羽就已不在死地。


韩信战胜陈余是稳打稳胜,他给自己选择的战场是死地,但敌人也处于只适合前进不适合后退的挂地,《孙子》言:“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

陈余进攻韩信的道路井径道是太行山中的要道,二十万大军从这里经过进攻韩信,完全无法发挥兵力优势。如果韩信让陈余一直进攻,肯定也抵挡不住,关键在于陈余进攻途中如何令赵军失去战斗意志。

正印证了著名军事家李云龙的核心思想,狭路相逢勇者胜。前提,你得找一处狭路。在空旷的地方跟数倍敌人正面交战,那是自寻死路。

兵不贵久战,韩信先选好战场布阵,而陈余受敌人诱惑进攻,当然就属于敌无备状态。陈余猛攻韩信不胜,失去了锐气,就处于进退两难的状态。这时陈余也许继续打也能打赢,问题是看着敌人就那点兵力,有力使不上劲,就是攻不破敌方阵营,谁还有心情打下去?

诸葛亮究竟让马谡如何布置不得而知,如果马谡能依靠街亭地形堵住张郃一段时间,就算打不赢,对蜀军也是相当有利。

韩信事先在陈余侧翼安插的二千奇兵就发挥了神效,进一步扰乱赵军军心。韩信这种以正兵防守,奇兵制胜的手法也是兵法中的正奇相辅之道。

所以不能只看韩信的境地,同时也要看他敌人处于什么境地。

所谓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敢问:“敌众整而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

马谡的失败在于上下不同心,马谡违背诸葛亮将令,以致部将王平不听从马谡指挥,整个指挥系统已经出现混乱。而张郃夺马谡所爱,马谡就必须听从张郃的调遣,去进攻已经占据水源的张郃。

总的来讲,要成为一名出色的纸上军事家真不能断章取义。整部兵书中有的讲的是作战原则,有的讲的是战术理论,有的讲的是如何判断战场形势,有的讲的是军队状态,各篇章的理论需要互相结合。

麻将、牌九、扑克就那么些固定的牌,但就是能通过同样的牌进行不同的组合,形成多种取胜的打法,何况是战争?历史上一些武将取胜可能用过同样的牌,但是战场形成的局势截然不同,无法全部相提并论,抓重点不探讨细节的人,往往死的比较快。

后人常把历史上一些战役胜负的原因,归纳到其中一点以偏概全,发明一些自以为聪明的成语,只是让更多人堕入捷径的圈套。

user avatar

首先,要明白“死地”所指的军事意义。我们常以为,死地的“死”字,是指去了就会死。所以把“死地”等同于“断水、断粮、断援且被交叉火力覆盖,处于巨大战斗劣势的地方”。这种理解是不对的,属于语义偏差。

其实,“死地”的死字,跟“死胡同”的死字是一个意思,是走到尽头、没有出路、无路可走的意思。用于军事描述,也可以指没法展开阵型或是没法四散行军的地方。

死地的称谓集中出现于《孙子兵法·九地》:

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死地则战。

拼命作战才能存活,不拼命作战就会死亡,这就是死地。如果在死地,那么只能作战。

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尽力。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

把军队放在无路可走的地方,就算战死也不会溃逃。战死成为唯一选择,士兵们就会尽力作战。士兵就是这样:面对的危险太大反而就不会惧怕;没有其它路可以逃走就会紧密团结在一起;深入敌境就会像一条绳上的蚱蜢;到了万般不得已的时候,就会疯狂狠斗。

令发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卧者涕交颐。投之无所往,诸、刿之勇也。

下达作战命令的时候,士兵们一个个怂的不要不要,坐着的哭湿衣襟,躺着的泪流满面。但真把他们扔到走投无路的地方,他们个个都会猛的像专诸、曹刿一样。

所以最后孙子说: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是因为高明的兵法家看懂了人心,摸清了士兵的本性,看到了死地在战争中的重大价值,而并非真的因为“死地”两个字有什么魔力。


然后,我们细看一下巨鹿之战、井陉之战和街亭之战的细节区别,及其成败因果关系。这三战中,史料描述最详细的是井陉之战,《淮阴侯列传》里不仅记载了战斗前的准备、战斗的过程,甚至还记录了当事人韩信在战后的总结。

在韩信的总结里,其实比“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这两句更重要的,是后面一句话——

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

我韩信所带领的不是训练有素的士兵,而是所谓的“驱赶市井小民作战”,所以不得不他们放在无路可走的地方,让他们为了自己活命拼命作战。如果放在四通八达的开阔地,这帮人早就跑光了,还搞个屁呀!

这段话代表了韩信的核心战术思想和基本套路。其实马谡的想法、套路和韩信是一样的,马谡带领的也是一群未经战阵的杂牌青羌军(论述请见杂牌军与中央军),为了发挥这支部队最大的作战效率,选择“依阻南山,不下据城”,希望张郃来围山,这样居高临下作战既占据地形优势,又可使军队能够统一思想、紧密团结。


但马谡失败了,韩信成功了,其原因有两点,一点是计划上的,另一点是实操中的。

计划上的区别,在于韩信在整个战斗计划中布置“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这么一个绕狗换家的操作,打了一个双线。而马谡的计划中没有这一环节,只是被动的等待张郃来攻击。结果张郃不来,反而断绝了马谡的取水通道,马谡就傻眼了。其实韩信如果没有绕狗换家的操作,背水一战的士兵是迟早要崩溃的,不可能单独取胜。但韩信考虑的全面,计划的周详,这就是他和马谡的区别之一。

实操中的区别,在于韩信操作部队的纪律性远高于马谡。马谡呆在山上,断了水源,张郃又不过来主动进攻,为避免军队因缺水而士气崩溃,只有移营下山。但在移营过程中,马谡没有严格按照诸葛亮的治军方法,保证队伍的行军安全,而是“违亮节度,举动失宜”,结果被张郃逮住机会一个冲锋,马谡的青羌杂牌军就崩溃了,他自己还带头逃跑(论述请见街亭之战,马谡如果提前在山上备一部分水,战果会不一样吗?)。

而韩信在井陉之战中,也有考验他操作的高光时刻——

……大战良久。於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

韩信的主力先锋先和陈馀军接战,打了“良久”,然后假装战败,丢弃大将旗鼓,逃回水边。水边的后备军放前军入内,然后接战赵军。

这一段说起来很简单,但我觉得,是真正区别名将与嘴炮键盘侠的地方。想想淝水之战吧,那还是没有接战,自己安排撤军呢,一退就溃散了。何况是韩信带着这一群战斗素养不高的新兵,在激烈的接战中撤退?而且前军退入后军,居然没有冲击到后军,发生踩踏和冲撞事故。这是得多么到位的指挥才能做到啊!

相对比的是陈馀的赵国军队,发现自己大本营被端后,“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


这两个故事的对比告诉我们,创业不是一件那么简单的事情,首先你的计划要周详,不要以为仅靠一个闪光的IDEA就能开挂;其次你的执行力要到位,否则会在一些你可能不注意的小事上连连栽坑,最后整个事情偏离正轨一发不可收拾。


哦,对了,最后是项羽的巨鹿之战。嗯,其实我觉得这个“略知兵法大意,又不肯竟学”的家伙,在巨鹿之战中的一系列操作凭的是直觉和勇气,却也都和韩信一样符合了“掌握主动权”、“实际操作Hold得住”两个条件。具体就不细说了,对比韩信、马谡,足以得到经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咱们今天就聊聊这几位将军的“绝境之战”,项羽的破釜沉舟,韩信的背水一战,还有马谡的死地之战,为啥结果差那么多?这可不是瞎猫碰上死耗子,背后门道多着呢。项羽的破釜沉舟:决绝的意志与战场优势项羽这个人,你不能不佩服他那股子“我就是要干,豁出去了”的劲儿。当年巨鹿之战,他带着几万杂牌军去打秦朝几十万的精锐.............
  • 回答
    要说班固在修《汉书》时改动了《史记》中的《项羽本纪》和《世家》为《列传》,这其中确实涉及到了史书体例和史家思想的转变,而且这个转变并非简单的是非判断,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历史逻辑。我们不妨就此掰扯一番。首先,我们得明白班固修《汉书》的时代背景和目的。班固所处的东汉,距离西汉已经过去了相当长的时间。从国.............
  • 回答
    项羽的“仁而爱人”放到现代是否能理解为“假客气”,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历史背景、概念的演变、现代社会对“仁爱”的理解,以及项羽自身事迹的解读。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仁而爱人”在古代的含义。“仁”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最早由孔子提.............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出的“为何可以用不动点法求数列通项公式”,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有深度的问题。我会尽力用一种易于理解且不显得生硬的方式来解释,希望能帮您拨开云雾。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数列的通项公式”。简单来说,它就像是数列的一张“身份证”,能够通过数列的项数(比如第一项、第二项)直接算出这一项的值,而.............
  • 回答
    .......
  • 回答
    韩信作为齐王时,项羽写信劝他自立为王,手下人也劝他,但他最终选择不听,并最终被杀,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既体现了韩信个人的政治智慧和忠诚,也反映了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格局和项羽的局限性。一、项羽为何劝韩信自立为王?项羽劝韩信自立为王,并非出于真心扶持韩信,而是出于他自身的战略考量和政治手段: 分化.............
  • 回答
    好的,没问题!我们公司要搞共享办公,场地选址这事儿确实挺关键的,毕竟这关系到咱们未来能否顺利开展业务,吸引到足够的用户。我这边整理了一些实操层面的选址标准,希望能帮大家更清晰地规划。咱们就一步一步来聊,把这事儿说透了。一、 核心目标定位:我们到底要服务谁?在开始挑地方之前,得先想清楚咱们的共享办公究.............
  • 回答
    你好!作为一名有过创业经验的人,我深知说服投资人是创业路上最关键、也最考验人的环节之一。这不仅仅是关于钱,更是关于建立信任、传递愿景和证明你能够把这个愿景变成现实。让我来跟你好好聊聊,怎么才能让投资人眼前一亮,点头答应。首先,放下“我需要钱”的心态,换成“我有一个伟大的机会,你们可以一起抓住”。 投.............
  • 回答
    读《汉书》,看到项羽随口把曹参给卖了,这事儿确实挺有意思的,也得细说一下。首先得明确一点,《汉书》里记的这事儿,是发生在项羽和汉王刘邦争夺天下的时候,尤其是在彭城之战前后。当时项羽刚开始占据关中,自封西楚霸王,刘邦则占据汉中,被项羽封为汉王。这两位大佬明争暗斗,底下的大臣们也是站队,跟着谁混,这都是.............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让人有点绕。很多人提到“西楚霸王”,第一反应就是,西楚不是在东边吗?项羽的势力主要在江东,那不就是东边吗?为什么不是“东楚霸王”呢?咱们得一步步捋清楚。这背后牵扯到历史地理、政治格局,还有一些约定俗成的称谓。首先,得明白“西楚”这个称谓是怎么来的。项羽的崛起,离不开他叔叔项.............
  • 回答
    说起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这可不是一时兴起,而是他那复杂又矛盾的政治手腕和性格使然。要详细说这事儿,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背景得交代清楚。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大家都被秦二世的暴政压得喘不过气来,于是纷纷揭竿而起。陈胜、吴广打响了第一枪,接着刘邦、项羽这两位日后争霸的巨头也加入了反秦大军。项羽,作为.............
  • 回答
    西汉初年,刘邦这位开国之君,以雷霆万钧之势击败了曾经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项羽,统一了天下。然而,在他建立汉朝的统治秩序后,面对北方强大的匈奴,却遭遇了严峻的挑战,甚至可以说是一场带有屈辱性的失败。这其中的原因,绝非一概而论,而是交织着战略、军事、政治、经济以及地理等多重因素。首先,我们得明白,刘邦之所.............
  • 回答
    司马迁在《史记》中将项羽置于“本纪”之中,这绝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深思熟虑,蕴含着对项羽个人特质、历史地位以及《史记》体例的深刻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本纪”在《史记》体例中的特殊地位。本纪,顾名思义,是记录帝王事迹的篇章。司马迁在《史记》开篇就说:“盖《尚书.............
  • 回答
    刘邦在鸿沟和谈后出尔反尔攻击项羽,之所以没有承担过大的道德风险,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军事实力、历史叙事以及对“道义”的解读等多重因素交织。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回到“鸿沟和谈”本身。这次和谈,是项羽在军事上占优,刘邦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促成的。项羽当时兵强马壮,兵锋直指刘邦的大.............
  • 回答
    刘邦的军事能力,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时而让人惊叹,时而又显得捉襟见肘。他并非那种天生的军事天才,也非饱读兵书、深谙韬略的将帅,但他在乱世之中,凭借着一股子韧劲、超凡的识人用人能力和对时局的敏锐判断,硬是从一介亭长,一步步走向了巅峰。刘邦军事能力的几个关键点: 超强的组织与整合能力: 这是刘邦最突.............
  • 回答
    刘邦在打败项羽后,依然以“汉”作为国号,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政治考量,绝非简单地沿用败将封号这么简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汉”的来源与刘邦的早期经历: 项羽的分封: 楚汉战争爆发前,项羽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在形式上推翻了秦朝,但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他进行了大规模的分封.............
  • 回答
    子婴,秦朝末代国君,他的名字在历史的长河中,注定要与两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刘邦和项羽——紧密相连,也因此,他的命运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和悲剧性的结局。故事的开端,是秦朝的轰然倒塌。在农民起义的浪潮中,刘邦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率领汉军一路势如破竹。而另一边,项羽,这位勇猛无匹的西楚霸王,同样在.............
  • 回答
    刘邦之所以一定要造项羽的反,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个人动机、政治格局以及双方的性格特点。简单来说,并非刘邦“非要”反项羽,而是当时天下大势、两人之间的矛盾以及各自的战略选择,使得他们走向了不可避免的对抗。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刘邦为何一定要造项羽的反:一、 历史背景:秦.............
  • 回答
    项羽和刘邦的命运走向,如同两位性格迥异的英雄,他们的争霸之路也因此充满了戏剧性的反差。项羽一生少有败绩,堪称战神,但在最后关头却一败涂地,而刘邦屡败屡战,却能崛起最终统一天下。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并非简单的“有勇无谋”可以概括。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 项羽:战神陨落的背后项羽的勇武是毋庸置疑的,他的.............
  • 回答
    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书之一,而《史记·淮阴侯列传》更是记载了汉初三杰之一——韩信的辉煌一生。关于韩信如何打败项羽的问题,司马迁并非没有记载,实际上,《史记》中对韩信军事生涯的描述是相当详细的,尤其是在他与项羽的对抗方面。然而,您可能感觉到《史记》对韩信“如何打败项羽”的叙述不够“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