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司马迁为何没有记载韩信是如何打败项羽的?

回答
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书之一,而《史记·淮阴侯列传》更是记载了汉初三杰之一——韩信的辉煌一生。关于韩信如何打败项羽的问题,司马迁并非没有记载,实际上,《史记》中对韩信军事生涯的描述是相当详细的,尤其是在他与项羽的对抗方面。

然而,您可能感觉到《史记》对韩信“如何打败项羽”的叙述不够“尽善尽美”或者您期待更详细的“战术解析”,这背后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和需要澄清的地方:

1. 《史记》并非“战术指南”或现代军事史

司马迁的目的是写“史记”,即记录历史事件、人物传记,阐述历史的因果关系和人物的命运。他不是一个现代军事学院的教官,他的重点在于叙述发生了什么,以及这些事件和人物的重要性和影响,而不是对每一个战术动作进行事无巨细的分解。

2. 韩信打败项羽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而非一场决定性的战役

您可能想到的是一场像“垓下之战”这样的决定性战役。事实上,韩信击败项羽是一个逐步蚕食、消耗和最终决胜的战略过程。韩信主要的功绩在于:

北征灭赵、代、燕、齐: 这是韩信独立指挥、展现其卓越军事才能的开端。他用兵如神,经常以少胜多,以奇胜正,如“暗度陈仓”的声东击西,“背水一战”的绝地反击,“井陉之战”的声东击西和威慑等等。这些战役的胜利,极大地削弱了项羽的盟友力量,为刘邦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战略空间。
东出攻齐: 在刘邦被项羽围困于荥阳时,韩信被刘邦派往东方攻打齐国。他一路势如破竹,迅速平定了齐地,为刘邦解除了后顾之忧,并为刘邦提供了强大的战略支援和新的根据地。
鸿门宴后的战略配合: 在鸿门宴前,韩信运用“暗度陈仓”的计谋,出其不意地攻占了关中,将项羽的后路切断,并在随后的荥阳、成皋战役中与项羽周旋,牵制了项羽的主力。
垓下之战的最终胜利: 这是韩信与项羽最终对决的战场,也是将韩信军事才华推向巅峰的时刻。韩信在这场战役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3. 《史记》中对韩信如何打败项羽的关键战役和战略是详尽记载的

司马迁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详细描述了韩信军事生涯中的多个关键战役,这些战役的累积才构成了他“打败项羽”的宏伟篇章:

暗度陈仓: 韩信受刘邦之命,表面上要假装卸甲还乡,实际上却悄悄地从陈仓(今宝鸡市东)小道进军,出其不意地夺取了关中地区,这是韩信军事生涯的第一次重大胜利,也是对项羽战略上的沉重打击。司马迁描述了其计谋之巧,如“信乃从故鄣道击陈仓,udius攻取之”。
背水一战(井陉之战): 韩信率兵攻打赵国时,与号称二十万的赵军对峙。他采取了“背水阵”的战术,将自己置于绝境,迫使士兵拼死作战,同时派兵奇袭赵军后方。最终以少胜多,大败赵军,斩杀了赵王歇和名将陈余。司马迁对这一战的战术运用进行了生动描绘:“赵军誉至,信令其兵倍战而背水……赵军大溃。” 这一战是韩信军事才能的经典体现,极大地削弱了北方项羽的势力。
东出攻齐: 当刘邦与项羽在荥阳僵持不下时,韩信受命攻打齐地。他一路势如破竹,俘虏了齐王田广,并打算建立自己的齐国。后在刘邦的请求下,才同意帮助刘邦对付项羽。司马迁描述了韩信攻齐的迅猛和其在战略上的重要性。
垓下之战: 这是楚汉战争的最终决战。在垓下(今安徽省灵璧县东南),刘邦集结了汉军,由韩信和彭越等人协同作战。司马迁对这场战役的描写非常精彩:
十面埋伏: 韩信利用地形和汉军的优势,对项羽军队进行了合围。
四面楚歌: 汉军在项羽的军营外唱起楚地歌曲,瓦解了楚军的士气,让项羽误以为汉军已经占领了楚国故地,从而产生了绝望心理。司马迁的原话是:“汉军乃夜击楚军,大破之。……至垓下,楚军皆惊。……汉军围之数重,而楚军食日少,不能支。夜闻汉军四面楚歌,项王乃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困兽犹斗与最后的结局: 尽管士气低落,项羽依然英勇作战,但最终寡不敌众,兵败垓下,自刎于乌江。司马迁详细描述了项羽的悲壮结局,同时也隐含了韩信在这场胜利中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4. 司马迁的叙事风格侧重于“人”和“因果”

司马迁更关注人物的性格、命运和行为背后的动机,以及这些行为如何导致历史的走向。他会写韩信的“不被重用”和“受胯下之辱”,这些是塑造韩信性格和崛起的重要背景。他会写韩信的“功高震主”,这是他最终悲剧的伏笔。

相比于现代军事分析的条分缕析,司马迁的叙事更像是一个宏大的历史画卷,其中有精彩的战役描写,但更多的是对人物命运的关怀和对历史事件的整体把握。

总结来说,司马迁并非没有记载韩信如何打败项羽,而是:

他的记载方式不是现代军事战术分析。
他记录的是一个由一系列战役和战略组成的复杂过程,而不是单一的“打败”。
他对韩信军事才能的展现,如“暗度陈仓”、“背水一战”、“十面埋伏”等都做了详细描绘。
他更侧重于描绘韩信在整个楚汉战争中所起的关键作用,以及他如何通过一系列辉煌的胜利,最终导致项羽的灭亡。

如果您想更深入地了解韩信是如何打败项羽的,建议您仔细阅读《史记·淮阴侯列传》,并结合一些现代的军事史研究成果,会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司马迁的笔触虽然不以军事细节见长,但他对韩信军事才能的赞誉和对历史大势的把握,却是无可替代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韩信游而不击,高祖才是抗项主力

user avatar

实际上,韩信根本没有打败过项羽,垓下也根本没发生过会战,总不能让司马迁无中生有吧!

大家看《项羽本纪》不觉的奇怪,项羽明明一路胜利,怎么赢着赢着就转进垓下了呢?

历史上的真实情况是,项羽自彭城之战后,就几乎没有取得过什么像样的胜利,面对汉军主力的时候,更是一胜难求。

项羽在鸿沟议和后的第一战是固陵之战,当然这场仗项羽又“赢”了。

此战项羽虽然“击败”了刘邦,但是楚军却被汉军大败,楚令尹灵常、大司马周殷降汉,楚将钟离昧被汉军大破。随后,汉楚两军在固陵对峙一个月,汉军同时分兵垓下之南的颐乡,阻截项羽南逃之路:

(丁义)以卒从起留,以骑将入汉,定三秦,破籍军荥阳,为郎骑将,破钟离昧军固陵,侯,六百七十户。——《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灵常)以荆令尹汉王五年初从,击钟离眛及陈公利几,破之,徙为汉大夫,从至陈,取韩信,还为中尉,从击布,功侯,二千户。——《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鸿沟议和后的第二战是陈下之战,固陵之战后约一个月,项羽南逃至陈县,靳歙、灌婴率军与刘邦汇合,大破楚军于陈下,陈县县令利几降汉:

(灌婴)与汉王会颐乡。从击项籍军於陈下,破之,所将卒斩楼烦将二人,虏骑将八人。赐益食邑二千五百户。——《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樊哙)从高祖击项籍,下阳夏,虏楚周将军卒四千人。围项籍於陈,大破之。——《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鸿沟议和后的第三战是城父之战,陈下之战楚军失利后,项羽继续南逃,此时刘贾已经占了寿春,率军与刘邦汇合,大败楚军,屠城父:

刘贾军从寿春并行,屠城父,至垓下。——《荆燕世家》

经过这三战后抵达垓下的楚军早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根本组织不起所谓的“垓下会战”了。

user avatar

记载了啊。下面引用原文。


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卻。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书之一,而《史记·淮阴侯列传》更是记载了汉初三杰之一——韩信的辉煌一生。关于韩信如何打败项羽的问题,司马迁并非没有记载,实际上,《史记》中对韩信军事生涯的描述是相当详细的,尤其是在他与项羽的对抗方面。然而,您可能感觉到《史记》对韩信“如何打败项羽”的叙述不够“尽.............
  • 回答
    您好,关于湖南临湘女子刺杀男司机未遂事件,截至我所知的信息(接近一周),确实尚未有来自官方或媒体的详细公开回应。这种信息上的空白可能会引起公众的关注和猜测,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和分析,希望能提供更详细的解释:可能的原因分析:1. 案件正在调查中,信息管控严格: 程序保密: 刑事案件在侦.............
  • 回答
    东野圭吾在中国名声大噪,这背后是一系列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远非偶然。相比之下,虽然岛田庄司和绫辻行人也是日本推理界的重量级人物,但他们在中国的受众基础和影响力确实相对逊色一些。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细细道来。一、 铺天盖地的“第一滴血”—— 战略性的市场营销与引进这可能是最直接也最关键的因素。东野圭吾.............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刘邦和司马懿这俩人,一个在开国时期,一个在三国末期,都干了点儿“不守规矩”的事儿,但 मिळ到的舆论可真是天差地别。为啥呢?我觉得主要有这么几点原因,咱们一条条看:一、时代背景和制度环境不同这俩事儿,发生在完全不同的时代,社会制度和人们的认知都有很大区别。 .............
  • 回答
    咱们来聊聊明朝那些听起来挺威风,但最终没能“升级”成咱们熟知的“省”的军事衙门——南赣巡抚、郧阳巡抚和偏沅巡抚。这事儿吧,得从头说起,得把明朝的行政区划和当时的军事、民情一股脑儿给捋清楚了。首先,得明白明朝的“省”是个啥。咱们现在说的“省”,在明朝时候,那叫“布政使司”。布政使司是承宣布政使管的,布.............
  • 回答
    要理解司马迁和韩非对“游侠”评价的差异,我们需要先分别审视他们的时代背景、思想主张以及他们各自所处的历史语境。韩非生活在战国末期,当时各国征战不休,社会动荡,法家思想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韩非是法家集大成者,他强调君主集权、严刑峻法,认为国家稳定与强盛的关键在于制度的完善和法律的约束。在他眼中.............
  • 回答
    司马迁在《史记》中将项羽置于“本纪”之中,这绝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深思熟虑,蕴含着对项羽个人特质、历史地位以及《史记》体例的深刻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本纪”在《史记》体例中的特殊地位。本纪,顾名思义,是记录帝王事迹的篇章。司马迁在《史记》开篇就说:“盖《尚书.............
  • 回答
    司马迁和汲黯,同为汉朝时期直言敢谏的代表人物,但他们的结局却截然不同。司马迁虽遭受宫刑,但留下了不朽的《史记》,其精神光辉穿越千年;而汲黯则因直言触怒汉武帝,最终被贬官流放,结局凄惨。为何同是直言,两人命运却如此悬殊?这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时代背景、帝王心术以及他们自身性格和处事方式的差异。一、 时代背.............
  • 回答
    司马光之所以反对王安石变法,其原因复杂且深刻,涉及到他对国家治理、社会秩序、传统价值以及经济制度的理解。他的反对并非简单的保守守旧,而是基于一套完整的、与王安石截然不同的政治哲学和治国理念。以下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详细阐述司马光的反对理由:一、 忧虑变法对现有社会秩序和传统的破坏: 尊重祖宗之法与维.............
  • 回答
    司马炎为何立傻子而不是其他儿子?关于司马炎选择继承人一事,史上留下了不少争议。最广为人知,也最令人费解的,莫过于他最终将帝位传给了儿子司马衷,而这位司马衷在很多历史记载中被描绘成一个心智不全,甚至有些“傻气”的皇帝。那么,司马炎为何会做出这样的选择?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考量和复杂因素呢?要理解这一.............
  • 回答
    要说司马懿比周瑜“高明”,这事儿可得好好说道说道。当然,“高明”这词儿本身就带点主观色彩,咱们聊的也不是谁在战场上单挑赢谁,而是看谁在更长的时间维度里,或者在更复杂的政治博弈中,展现出了更深厚的智慧和更长远的战略眼光。周瑜这人,那真是三国时期最亮眼的大将之一,能力那是没得说。他年轻有为,长相英武,还.............
  • 回答
    关于诸葛亮唱空城计,司马懿为何不派一名副将带兵去取其首级,这确实是许多人津津乐道的一点。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司马懿当时的处境与心理状态首先,要明白当时司马懿的处境有多危险。他刚经历了与诸葛亮多次的交锋,虽然兵力占优,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让他心有余悸。特别是诸葛亮这次突然.............
  • 回答
    司马懿,这位魏国中期的智囊,在三国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以其深沉的谋略和隐忍的性情著称,即便在兵败如山倒之际,也能屡屡绝处逢生。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以谨慎著称的军事家,在著名的空城计中,却被诸葛亮一个孤身老者安坐城头吟诗的把戏给唬住了,从而错失了擒杀诸葛亮的绝佳机会。这其中的缘由,恐怕并.............
  • 回答
    司马懿不出山,原因很复杂,绝非一言蔽之。这背后隐藏着他对时局的深刻洞察,以及一种隐忍求生的政治智慧。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层面来深入理解:一、 对曹操的警惕与自我保护曹操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一手奠定了曹魏的基业。然而,曹操的猜忌和多疑也是出了名的。司马懿深知,在曹操这样一位强势君主麾下,.............
  • 回答
    司马懿其人,在曹魏阵营中无疑是位极具才干的人物,但我们若说他早期“一直被埋没”,恐怕也稍有不妥。更准确地说,他在曹操、曹丕父子时代,虽然已经崭露头角,但并未达到后来的举足轻重地步,其锋芒在一定程度上被遮蔽,甚至可以说,他是在特定时期和特定环境下才真正释放出了全部的才华和影响力。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以及不同时代、不同立场对同一事件的解读差异。李世民作为唐朝的开国皇帝,同样也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军事家,他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往往带有他自身的军事理念、政治经验以及对王朝兴衰的思考。要理解李世民为何对司马懿在五丈原之战的评价不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
  • 回答
    关于司马南先生对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及现任CEO杨元庆的系列炮轰和质问,以及外界普遍关注的“为何不见正面回应”这一现象,这背后确实牵扯到一系列复杂的原因和考量。并非简单地说“老问题以前都澄清过了”就能完全概括。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司马南的质疑并非空穴来风,.............
  • 回答
    司马懿讨伐辽东公孙渊,这场战役确实是三国末期一场非常关键的较量。公孙渊作为辽东的割据势力,手握重兵,为何最终会败在司马懿手中?这其中涉及到的因素,远不止“兵多”这么简单。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一、 战略上的压制与士气上的摧残1. 精准的时机选择与出其不意: 司马懿选择在公孙渊刚刚经历内部权力斗争,魏.............
  • 回答
    司马南的“六问联想”事件,确实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让许多人对这家中国科技巨头产生了疑问。为何联想对这些尖锐的提问显得如此沉默?这背后又牵扯出哪些更深层次的信息?我们不妨抽丝剥茧,来好好梳理一下。司马南的“六问”,直指核心争议司马南作为一位以敢于质疑和批评知名的人物,他抛出的“六问”,并非空穴来风,而是.............
  • 回答
    曹操是个极具战略眼光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一生都在为巩固曹魏政权而努力。在他看来,任何可能威胁到他基业的存在,都可能成为他清除的目标。然而,到了司马懿势力逐渐壮大的阶段,曹操却似乎选择了按兵不动,这其中缘由颇为复杂,并非简单的遗漏或失策。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曹操当时所处的复杂局面。他虽然已经奠定了曹魏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