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司马炎为何立傻子而不是其他儿子?

回答
司马炎为何立傻子而不是其他儿子?

关于司马炎选择继承人一事,史上留下了不少争议。最广为人知,也最令人费解的,莫过于他最终将帝位传给了儿子司马衷,而这位司马衷在很多历史记载中被描绘成一个心智不全,甚至有些“傻气”的皇帝。那么,司马炎为何会做出这样的选择?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考量和复杂因素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跳出“唯能力论”的视角,深入探究当时西晋王朝的政治格局、司马炎自身的性格以及他对继承人的期望。

首先,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司马衷定性为“傻子”。虽然史书中关于他的记载多有负面色彩,将他描述为沉迷酒色、不理朝政,甚至出现“何不食肉糜”这样的典故,但这些记载往往出自后世对他的评价,尤其是在他执政期间西晋迅速走向衰败后,为了批判他的无能,而进行的一定程度的“丑化”和“放大”。真实的司马衷,在年轻时或许并非完全不堪,只是相比于他那些更为精明能干的兄弟们,他的政治才能确实显得平庸。

那么,司马炎为何会选择这样一个继承人?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政治平衡与权臣制衡的考量:

这是最重要也最可能的原因。司马炎在建立西晋后,并没有完全吸取曹魏覆灭的教训,仍然沿用了分封宗室的制度,将自己的儿子们封为国王,给予他们相当大的权力。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司马氏的统治,但却埋下了“八王之乱”的隐患。

司马炎的儿子们中,各有各的能干之处,但也各有各的野心和势力。例如,他的长子司马轨,虽然早逝,但若其健在,也有可能是强有力的竞争者。而其他的几位儿子,比如封为齐王的司马攸,就以贤能著称,颇得人心,甚至得到了司马炎叔父司马孚的青睐,被认为是合适的继承人。但是,司马攸的声望和能力,恰恰让司马炎感到不安。

司马炎深知,如果立一个极其精明强干的儿子为太子,很容易形成一个强大的权力集团,威胁到自己的皇权。一旦这个太子羽翼丰满,有了自己的班底和支持者,那么司马炎就可能面临着被架空,甚至被取而代之的危险。司马炎自己是通过“九品中正制”下的门阀士族支持和一系列政治手腕才从曹魏手中夺取了皇位,他深知权力斗争的残酷。

相对而言,司马衷虽然能力平庸,但在司马炎看来,这样的一个继承人,反而是最容易被控制的。司马炎可以将权力下放给重臣,让这些重臣辅佐和管理朝政。他认为通过设置辅政大臣,可以维持王朝的稳定,而自己也能确保权力不旁落。选择一个“听话”的继承人,是他希望通过“弱主”来巩固“强臣”辅政的模式,以此来达到一种微妙的政治平衡。

二、对儿子们的“观察”与失望:

司马炎并非一开始就认定司马衷是唯一选择。他曾对几个儿子进行过考察和测试,试图从中选出最合适的继承人。根据一些史料记载,司马炎在选择太子时,曾对他的几个儿子进行过评估,其中对他颇为器重的儿子有不少。比如,前面提到的齐王司马攸,就是一个非常受瞩目的人选。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司马炎可能对这些能力出众的儿子们产生了疑虑。他的儿子们中,一些人可能表现出了过度的野心,或者在政治斗争中显得过于激进。司马炎作为一位“创业”君主,他建立西晋的道路充满了权谋和斗争,他也因此对人性的复杂和权力的诱惑有着深刻的体会。他可能担心那些过于精明强干的儿子们,一旦成为皇帝,会重蹈自己当年覆灭曹魏的一些“经验”,或者在权力面前变得失控,引发新的动荡。

相比之下,司马衷或许在司马炎眼中,是那个“最不会威胁到自己皇权”的人。虽然他能力不足,但他的“无害性”反而成为了一种优势。司马炎可能抱着一种“宁可用一个平庸的儿子来维持稳定,也不愿用一个有能力的儿子来冒颠覆的风险”的心态。

三、对“贤才”的误判与信任的错位:

司马炎也并非全盘否定所有能臣,他依旧需要有能力的大臣来辅佐。然而,他将这种信任寄托在了他选定的辅政大臣身上,而不是直接放在自己的儿子身上。他可能认为,通过选择一些值得信任的重臣,让他们来辅佐司马衷,就能弥补司马衷能力的不足。

这种做法,其实是一种典型的“外行领导内行”的风险。司马炎寄希望于那些被他选定的重臣(如杨骏等),能够忠诚地辅佐司马衷,维持朝政稳定。但历史证明,一旦皇帝本身缺乏威严和判断力,那些野心勃勃的重臣反而更容易趁机专权,甚至引发更大的混乱。选择“傻子”作为皇帝,相当于把国家的命运交给了这些辅政大臣,而这些大臣的忠诚和能力,恰恰是最大的不确定因素。

四、个人情感与家族继承的复杂考量:

虽然古代皇位继承更多是政治选择,但父子之间的情感因素也不能完全排除。司马炎或许对司马衷有特殊的感情,或者在长子的身份上有所倾向。当然,这种情感因素在皇位继承中往往是次要的,但也不能完全忽略。

更重要的是,司马炎可能也考虑到了家族内部的平衡。如果立了一个特别出色的儿子,可能会引起其他王爷的不满和嫉妒,进一步加剧内部的矛盾。而选择一个能力相对平庸的司马衷,或许可以被视为一种“折中”,避免了最激烈的内部竞争。

总结来说,司马炎选择司马衷作为继承人,是一个复杂政治博弈和个人判断下的结果。 他并非完全是因为司马衷“傻”,而更多的是出于对权力制衡、避免内部斗争以及对继承人潜能的担忧。他希望通过一个“弱主”来达到“强臣”辅政的稳定局面,并相信自己的选拔机制能够找到合适的辅政大臣。然而,历史的走向却无情地证明了,这种对权力的过度依赖和对人性弱点的低估,最终导致了西晋王朝的衰落。司马衷的登基,为“八王之乱”和随后的动荡埋下了伏笔,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政治案例,深刻地揭示了政治决策的复杂性以及能力与权力之间的微妙平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司马炎立司马衷为继承人,归根到底就是想让自己的儿子当继承人,所谓好圣孙,所谓立嫡长子都是借口。司马炎同父同母的亲弟弟齐王司马攸实在是威望太高了,大臣除了少数人以外都认为司马炎应该立齐王司马攸为继承人,这种说法不但有士族支持,甚至有司马炎的父亲司马昭,母亲王元姬的话背书:【攸特为文帝所宠爱,每见攸,辄抚床呼其小字曰"此桃符座也",几为太子者数矣。】【及太后临崩,亦流涕谓帝曰:"桃符性急,而汝为兄不慈,我若遂不起,恐必不能相容。以是属汝,勿忘我言。"】

为什么这样?司马懿的继承人司马师没有儿子,于是把司马昭的儿子司马攸过继给司马师当嗣子,因为当初司马昭能够继承司马师是因为司马师没儿子,而司马家族又需要一个贤能的人继承领导司马家,所以继承落到了司马昭手里,从司马昭眼中来说,事实上司马炎、司马攸都是自己的儿子,如果让司马攸继承,那么还能有友兄之名,何乐不为?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西晋不能言忠只能说孝,司马攸有父母之言附体,司马炎如果搞他,就是无视父母之言,带头不孝,司马攸又有司马师嗣子身份附体,本来司马师就是司马懿的正统继承人,司马攸又是司马师的正统继承人,你说厉不厉害?

司马炎为了让自己儿子继承,就只能用嫡长子继承来堵住大家的口了。如果司马炎因为太子不贤能就要废除,那么等于自己承认继承标准是立贤能不是立嫡长,齐王司马攸当时公认最贤能,为什么不立司马攸?什么,你说应该立儿子不应该立弟弟?司马师、司马昭就是兄终弟及,难道不应该?司马攸是司马师的继承人,无论立嫡、立贤、立长,他的身份都能说的通,司马昭就是兄终弟及,所以用儿子继承权高于弟弟来说也说不了。

司马炎只有两个选择,要么立儿子司马衷,要么立弟弟司马攸,当然,也可以有其他选择,但那些选择无疑都会造成政局动荡,不清理一堆人无法实现,司马炎没有这个魄力去做。

user avatar

抛开司马衷背后有太原郭氏、平阳贾氏、弘农杨氏三大家族等政治背景不提,我觉得司马炎是的真心大。可能司马衷这个白痴皇帝太过经典,以致别人都忽略司马炎留下的辅政大臣都是些什么货色。

因为三叔司马干是个变态,所以四叔司马亮成为司马家宗族的领袖人物,他本该担当起夏侯惇、曹仁一类人物的责任。司马炎想留他辅政,在忠诚方面绝对可信,但司马亮的才干过于平庸,他和夏侯惇一样是著名的不胜神话,打仗从来不赢。

说好听点是性情纯和,难听点是性格犹豫、懦弱。司马亮常年手握重兵,司马炎死后,杨骏夺走遗诏,有人劝司马亮率军讨伐杨骏,这时司马亮做了一个果断的决定,他星夜飞奔跑回封地......身为司马家年纪最大长者,他就这么做事?换做是他亲爹司马懿,杨骏都死十次了,而且杨骏就是住在曹爽旧宅。

其后司马亮对诛杀杨骏没有任何出力,入朝执政后没啥政绩,最大成就是把铲除杨骏第一功臣东安王司马繇发配到朝鲜半岛,害司马繇没得混入八王之列,知名度大减。司马繇是诸葛诞的外孙,司马亮曾败于诸葛诞之手........所以司马炎考虑让司马亮辅政也是心大的体现。

如果当年曹睿让曹宇辅政大概就是司马亮的下场。

继而是让杨骏辅政,虽然杨骏两个弟弟杨珧、杨济是一文一武的强手,但杨骏本身比较像个草包,对典章制度一窍不通,为人刚愎自用,与众臣离心不合。杨骏自把智谋90的杨珧和武力90的杨济赶回家,就注定会死。

司马炎可能根本都没察觉到杨骏跟群臣矛盾重重,除去司马亮不提,张华、卫罐、王戎、裴楷、和峤都不受杨骏待见。司马炎有多心大才让刚愎自用,众人离心的杨骏做首辅大臣.......

最后是贾南风多次把司马衷妃嫔打到流产,等于杀死了司马炎好几个孙子,司马炎有多心大才不废了贾南风.........

所以不要单纯的认为司马炎把司马衷立为继承人是错误,说的好像留司马亮、杨骏辅政就是对的一样。


至于为啥不立秦王司马柬,这也是司马炎心病。当年他是作为嫡长子才守住了晋王太子之位,司马柬就住在齐王司马攸故府,如果让司马柬继位,不是等于否定昔日的自己吗?那还不如把司马攸迎回,不过司马攸活得还没司马炎久。

废除贾南风,肯定还要给贾氏进行降维打击,对司马炎来讲工程太大了。如果不是司马炎执着于嫡长子这个心病,十九岁的淮南王司马允才是极佳人选。

user avatar

很多事情是一步错、步步错,最后阴差阳错出的事。

现代医学将智力缺陷人群划分为四个等级,分别是愚笨、愚鲁、痴愚和白痴,一些史学家们认为从表现来看,司马衷的智商虽然显然不到70,但也肯定不是白痴,应该在愚笨到愚鲁这个等级附近。而现代医学认为这类人群具有的典型特征是:

“学龄前期只是走路、说话等发育可能较晚,一般语言能力发育较好,应付日常生活交谈能力还可以,因此在与其短时间的接触中不易觉察。”

“通过学习,对阅读、背诵无多大困难,但其思维活动水平不高,在抽象思维,有创造性要求的活动能力差,对作文感到吃力。”

“在普通学校中学习时常不及格或留级,一般在入学后因学习困难才被确诊。日常生活可以自理并能学会一技之长,在他人照顾下从事熟练技能劳动,大部分能从事较简单劳动。”

看完上边这段描述之后你再看看下边这段,有些东西就豁然开朗了

帝之为太子也,朝廷咸知不堪政事,武帝亦疑焉。尝悉召东宫官属,使以尚书事令太子决之,帝不能对。贾妃遣左右代对,多引古义。给事张泓曰:“太子不学,陛下所知,今宜以事断,不可引书。”妃从之。泓乃具草,令帝书之。武帝览而大悦,太子遂安。[1]

司马衷九岁被立为太子,所以在当时大家可能也只是觉得这个孩子发育慢一些而已,并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一般愚鲁人群至多在小学毕业后就必须接受特殊教育,否则他们就完全无法跟上正常教学活动,古人没有代数这种玩意,不过无论怎么说,到了十四五岁的时候司马衷的智力缺陷问题已经是不可能再被掩盖的了。

可问题就出在这。

因为14岁的时候,司马衷娶媳妇了,他娶的媳妇还不是别人,正是司马氏反革命集团的骨干贾充的女儿,贾南风。贾充曾亲自指挥了弄死大魏末代皇帝曹髦的战斗,并在司马炎上位的过程中出过大力。

初,文帝以景帝恢赞王业,方传位于舞阳侯攸。充称武帝宽仁,且又居长,有人君之德,宜奉社稷。及文帝寝疾,武帝请问后事。文帝曰:“知汝者贾公闾也。[2]

太子选妃这事大概是泰始七年,也就是差不多司马衷13岁左右的时候开始被提上日程的——按照常理推断,这个时候司马衷的智力问题已经有所暴露了,但考虑到他能获得旁人无法企及的教育资源,而且不用学代数(这点真的很重要,因为愚鲁群体在阅读、背诵活动中的表现是相对正常的,简单的运算可以完成但是无法解出复杂一点的应用题),所以估计问题也不会很大。而在这期间,朝中发生了一次大撕逼,有人试图将贾充给挤兑出去

侍中任恺、中书令庾纯等刚直守正,咸共疾之。又以充女为齐王妃,惧后益盛。及氐羌反叛,时帝深以为虑,恺因进说,请充镇关中。[3]

当然,贾充虽然是司马反革命集团的核心成员之一,不过弑君这事顶风都臭八百里,当初被他忽悠着下手弄死了曹髦的太子舍人成济最后被杀了,贾充虽然没啥事但是在朝中的风评相当差劲。所以说朝中很多人都对贾充身居高位这种事不满,排挤他是正常的

陛下受命,四海承风,所以未比德于尧舜者,但以贾充之徒尚在朝耳。方宜引天下贤人,与弘正道,不宜示人以私。[4]

但在晋武帝这,还有更深一层的担心——贾充他是齐王司马攸的老丈人,而齐王司马攸,则是当年最有力的皇位竞争者之一。

这哥们乃是司马昭的次子,后来因为司马师没儿子,就过继给了司马师。其个人能力出众,品行俱佳 ,极受司马懿器重。司马昭一度曾想传位给司马攸,而司马炎能上位的重要原因,就是“立嫡立长”。

初,攸特为文帝所宠爱,每见攸,辄抚床呼其小字曰“此桃符座也”,几为太子者数矣。[5]

那么事情到这开始就变得有意思了起来,贾充的名声顶风臭八百里地,还是司马攸的老丈人,那么眼下趁着氐羌反叛的机会把他赶出中央,怎么看都是笔很划算的买卖。可贾充当然也不想就这么离开权力中心,所以他思前想后,最后瞄上的就是司马衷:你不是担心我跟司马攸之间的关系么?那行,我让另外一个姑娘嫁给司马衷,把自己捆到你这不就完事了么!

贾充的媳妇在这件事里出力巨大,她走的是皇后杨艳的路子,直接砸钱让皇后帮着说话。最后皇后吹了好久的枕头风,终于让司马炎点头同意了这桩婚事,而贾充也就留了下来。所以在大婚之后,太子司马衷的身上至少绑定了两股势力:皇后的杨氏一族和太子妃的贾氏一族。而也就是在大婚之后,太子智力缺陷的问题开始加速暴露了,晋武帝开始动了换太子的念头。

帝以皇太子不堪奉大统,密以语后。后日:“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6]
时帝素知太子暗弱,恐后乱国,遣勖及和峤往观之。[7]

杨皇后是泰始十年没的,所以晋武帝“密以语后”的行为应该发生在泰始八年到十年之间,这也正好是司马衷智商问题加速暴露的时期。然而杨皇后最后用“立嫡以长不以贤”给怼了回去。这话的杀伤力实在过于巨大,直接涉及到了司马炎自己上位的合法性——因为假如是要选贤的话,那么当初这个皇帝的位子估计就轮不到他,而是要让司马攸来坐了。

所以杨皇后在自己死前又给司马衷争取到了一点时间,结果事情就是这么巧,咸宁二年,洛阳大疫,司马炎中招了。

这次瘟疫横行,死人无数,正壮年的司马炎差点一命呜呼,在小半年的时间里无法理事,贾充和齐王司马攸等几个人在关键时刻构成了西晋的权力核心。然后大家觉得司马炎估计是不行了,就有人嘴贱,问了一下贾充,眼下司马炎要挂,让谁继位?

对贾充来说,谁上位都一样啊!都是自己女婿嘛!让傻子干也是干,让齐王来干也是干,大家普遍认为那就不如让齐王来干。

会帝寝疾,充及齐王攸、荀勖参医药。及疾愈,赐绢各五百匹。初,帝疾笃,朝廷属意于攸。河南尹夏侯和谓充曰:「卿二女婿,亲疏等耳,立人当立德。」充不答。[8]

结果司马炎挺过来了,垂死病中惊坐起——扶朕起来!朕还能接着干!然后他果断把贾充的兵权给夺了,又开始打压齐王司马攸。到这个时候,他可能提出“立贤不立长”么?

根本不可能嘛,要是提出了立贤不立长,那下一任皇帝就指不定是不是自己儿子了。

直到太康四年,齐王司马攸终于被司马炎给挤兑死了,而贾充前两年也死了,太子司马衷缺心眼这事眼下也是人尽皆知了,可另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又发生了。

那就是司马炎这儿子虽然不太行,但是孙子可挺行。太子司马衷有个儿子,叫司马遹,据说从小就聪慧过人,长在司马炎身边。而且这个孙子的来路吧,还挺有意思……

惠帝在东宫,将纳妃。武帝虑太子尚幼,未知帷房之事,乃遣往东宫侍寝,由是得幸有身。贾后妒忌之,玖求还西宫,遂生愍怀太子,年三四岁,惠帝不知也。入朝,见愍怀与诸皇子共戏,执其手,武帝曰:“是汝儿也。”

嗯,爹把自己的才人派过去给儿子进行性教育,然后怀孕了,被太子妃撵了回来,在爹这把孙子给生了出来。我们不做恶意揣测但是……

【图片】

反正这个孙子是聪明伶俐,从小就招司马炎喜欢。假如按照晋书所载,司马遹是在泰始八年前后被生出来的话,那么到了太康四年这孩子就应该是在10岁左右,再过两年这孩子也能成家了……

所以这事就很尴尬。你换太子吧,必然要向已经成型的太子妃势力开刀,而且还牵扯到了自己当年上位的基本原则。不换的话,搏一搏,孙子那边还能翻身,那你会怎么选呢?

司马炎最后的选择是在太康十年重新调整了权力架构,大封诸王,然后把自己这个孙子封为广陵王——当时盛传这个地方有天子气。外边诸王拱绕,里边孙子封王,自己这个儿子虽然傻了一点,但是看起来还没傻透腔,处理一点简单的政务还是OK的,所以自己再给他选个靠谱的大臣辅佐一下,看上去还是挺稳的嘛……

然后就八王之乱了(摊手

参考

  1. ^ 晋书·卷四·帝纪第四
  2. ^ 晋书·卷四十·列传第十
  3. ^ 晋书·卷四十·列传第十
  4. ^ 晋书·卷三十五·列传第五
  5. ^ 晋书·卷三十八·列传第八
  6. ^ 晋书·卷三十一·列传第一
  7. ^ 晋书·卷三十九·列传第九
  8. ^ 晋书·卷四十·列传第十
user avatar

其实所谓好圣孙司马遹,太子妻族贾氏,外家杨氏都只能算次要理由,最根本的原因是司马炎出于父亲的私心,不想传位给弟弟齐王司马攸。

西晋开国的局面极为特殊,由于基本全盘继承了东汉曹魏的政治遗产,所以司马炎名为开国君王,实际上更像是守成之主--从曹丕篡汉到司马炎篡魏,可以说是铁打的士族流水的皇帝,魏晋除了官家换了个姓,其他基本无二。而且司马氏代曹整整用了宣景文武三代四人,导致司马炎在朝堂上要面对的几乎都是年龄辈分都高于自己的世家重臣,这和绝大多数朝代开国时百废待兴的气象是截然相反的--蛋糕已经被瓜分完,朝堂之上死气沉沉。

而景王司马师的暴卒也带来一大隐患--文王司马昭不得不接替了其兄的霸府,这让司马攸作为象征司马氏家长地位的景王嗣子和舞阳侯爵位继承人,身份变得很敏感。另外,司马攸作为事实上的文帝嫡次子,为其亲生父母所偏爱。这就导致了武帝和齐王攸的第一次立储之争--最后是武帝赢得了更多支持者。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史书记载无误,那么武帝比齐王攸大了整整12岁,此时齐王攸不过十几岁而武帝已经二十几岁。武帝能赢,恐怕更多还是因为国赖长君,所以即使羊琇这样的景帝外戚(司马攸名义上的舅舅)也是支持武帝而不是自己的外甥。

正是因为这个父祖留下的定时炸弹,纵观司马炎一朝,几乎所有的大动作都和齐王攸有关。这当然包括立太子。但因为武帝当年能勉强夺得储位是靠着文王嫡长子的身份,所以虽然他有二十几个儿子包括他最宠爱的嫡幼子秦王司马柬,他只能立嫡长子,否则根本无法从法理上镇住遍布朝野齐王的支持者--这份名单包括武帝叔父司马骏,亲手提拔的重臣张华,世家重臣王浑,外戚羊琇,夏侯和,驸马王济,甄德,前朝宗室曹志等等重量级人物。

关于太子的岳父贾充,其实他不光是太子的岳父,同时还是齐王攸的岳父。很多历史科普文都把贾充看做太子支持者,然而事实上他一直都是首鼠两端。咸宁二年司马炎病危,”朝廷属意于攸“--群臣欲拥立齐王攸为君,河南尹夏侯和(夏侯渊幼子,齐王攸嗣母景怀皇后夏侯徽的堂叔)对贾充说太子和齐王都是你的女婿,亲疏一样,立君当立贤,贾充对此的态度居然是沉默不语。司马攸的另一个嗣母,景献皇后羊徽瑜去世后,武帝亲信大臣提出齐王作为诸侯不该以儿子的身份行礼,贾充又提出一个和稀泥的办法“服子服,行臣制”,也就是名义上作为臣,但实际上还是以儿子的身份服丧---要知道,司马炎最为忌惮,同时也是最想抹去的就是齐王是景帝嗣子这一身份。因为贾充长期观望的姿态,使得司马炎也不敢得罪他逼他彻底倒向齐王,但是也基本被排斥出后期武帝朝廷的核心。

至于说因为皇孙司马遹聪明而立太子衷,这更像是武帝为了说服群臣或者说哄骗自己的催眠药罢了。公平的说,武帝虽然称不上天纵神武,但也是一个合格的君王和政客,他不会不知道立傻儿子再传位给孙子这一做法其实风险很大。但作为父亲,他铁了心要把皇位留给自己的子孙,作为皇帝,他也缺乏伯父司马师果敢狠毒的手段,所以他也实在没有更好的做法。

user avatar

司马炎的选择就两个:给实际上亲生弟弟兼名义上堂弟司马攸;长子司马衷。

作为过继的孩子,司马攸继承的是司马师的法统。而且自幼素有贤名。加上亲爹兼名义叔叔司马昭说过,这是大哥司马师的天下。

作为历史级厚脸皮(闹市弑君),司马昭自然没把自己说的当真,死了以后就把位置给了自己儿子司马炎。

亲爹厚脸皮两腿一蹬就不管了,但亲爹放的屁、拉的屎还是需要司马炎来收场。但司马炎跟他爹一样,都不想让司马攸继位。毕竟亲弟弟和亲儿子区别是很大的。

司马炎有20多个儿子,英明神武的长沙王司马乂和他哥楚王司马玮都是不错的人选。特别是司马乂,其后表现出来的综合素养,绝对是司马家第四代人里的翘楚。

问题是,司马炎只有司马衷可以选——作为史诗级不要脸黑历史太多的王朝,西晋只有一个核心价值观:孝。这就等于断了司马炎非嫡子的其他儿子们的继承权。

司马炎不知道自己儿子傻吗?知道。但他没得选。不这么做,他司马家的晋朝就被天下抛弃了:不忠不义是肯定的了,再来个不孝。你还有啥脸坐在皇位上?

因为孝,核心之一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司马炎和杨皇后生的儿子里,老大死了,活着最大的就是嫡次子司马衷。

没办法,就只有他了。

只是可怜了苍生百姓,和司马炎的孩子们——所有的儿子,都被搞死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司马炎为何立傻子而不是其他儿子?关于司马炎选择继承人一事,史上留下了不少争议。最广为人知,也最令人费解的,莫过于他最终将帝位传给了儿子司马衷,而这位司马衷在很多历史记载中被描绘成一个心智不全,甚至有些“傻气”的皇帝。那么,司马炎为何会做出这样的选择?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考量和复杂因素呢?要理解这一.............
  • 回答
    司马光之所以反对王安石变法,其原因复杂且深刻,涉及到他对国家治理、社会秩序、传统价值以及经济制度的理解。他的反对并非简单的保守守旧,而是基于一套完整的、与王安石截然不同的政治哲学和治国理念。以下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详细阐述司马光的反对理由:一、 忧虑变法对现有社会秩序和传统的破坏: 尊重祖宗之法与维.............
  • 回答
    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书之一,而《史记·淮阴侯列传》更是记载了汉初三杰之一——韩信的辉煌一生。关于韩信如何打败项羽的问题,司马迁并非没有记载,实际上,《史记》中对韩信军事生涯的描述是相当详细的,尤其是在他与项羽的对抗方面。然而,您可能感觉到《史记》对韩信“如何打败项羽”的叙述不够“尽.............
  • 回答
    要说司马懿比周瑜“高明”,这事儿可得好好说道说道。当然,“高明”这词儿本身就带点主观色彩,咱们聊的也不是谁在战场上单挑赢谁,而是看谁在更长的时间维度里,或者在更复杂的政治博弈中,展现出了更深厚的智慧和更长远的战略眼光。周瑜这人,那真是三国时期最亮眼的大将之一,能力那是没得说。他年轻有为,长相英武,还.............
  • 回答
    关于诸葛亮唱空城计,司马懿为何不派一名副将带兵去取其首级,这确实是许多人津津乐道的一点。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司马懿当时的处境与心理状态首先,要明白当时司马懿的处境有多危险。他刚经历了与诸葛亮多次的交锋,虽然兵力占优,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让他心有余悸。特别是诸葛亮这次突然.............
  • 回答
    司马懿,这位魏国中期的智囊,在三国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以其深沉的谋略和隐忍的性情著称,即便在兵败如山倒之际,也能屡屡绝处逢生。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以谨慎著称的军事家,在著名的空城计中,却被诸葛亮一个孤身老者安坐城头吟诗的把戏给唬住了,从而错失了擒杀诸葛亮的绝佳机会。这其中的缘由,恐怕并.............
  • 回答
    要理解司马迁和韩非对“游侠”评价的差异,我们需要先分别审视他们的时代背景、思想主张以及他们各自所处的历史语境。韩非生活在战国末期,当时各国征战不休,社会动荡,法家思想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韩非是法家集大成者,他强调君主集权、严刑峻法,认为国家稳定与强盛的关键在于制度的完善和法律的约束。在他眼中.............
  • 回答
    司马懿不出山,原因很复杂,绝非一言蔽之。这背后隐藏着他对时局的深刻洞察,以及一种隐忍求生的政治智慧。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层面来深入理解:一、 对曹操的警惕与自我保护曹操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一手奠定了曹魏的基业。然而,曹操的猜忌和多疑也是出了名的。司马懿深知,在曹操这样一位强势君主麾下,.............
  • 回答
    司马懿其人,在曹魏阵营中无疑是位极具才干的人物,但我们若说他早期“一直被埋没”,恐怕也稍有不妥。更准确地说,他在曹操、曹丕父子时代,虽然已经崭露头角,但并未达到后来的举足轻重地步,其锋芒在一定程度上被遮蔽,甚至可以说,他是在特定时期和特定环境下才真正释放出了全部的才华和影响力。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以及不同时代、不同立场对同一事件的解读差异。李世民作为唐朝的开国皇帝,同样也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军事家,他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往往带有他自身的军事理念、政治经验以及对王朝兴衰的思考。要理解李世民为何对司马懿在五丈原之战的评价不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
  • 回答
    司马迁在《史记》中将项羽置于“本纪”之中,这绝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深思熟虑,蕴含着对项羽个人特质、历史地位以及《史记》体例的深刻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本纪”在《史记》体例中的特殊地位。本纪,顾名思义,是记录帝王事迹的篇章。司马迁在《史记》开篇就说:“盖《尚书.............
  • 回答
    司马迁和汲黯,同为汉朝时期直言敢谏的代表人物,但他们的结局却截然不同。司马迁虽遭受宫刑,但留下了不朽的《史记》,其精神光辉穿越千年;而汲黯则因直言触怒汉武帝,最终被贬官流放,结局凄惨。为何同是直言,两人命运却如此悬殊?这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时代背景、帝王心术以及他们自身性格和处事方式的差异。一、 时代背.............
  • 回答
    曹操是个极具战略眼光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一生都在为巩固曹魏政权而努力。在他看来,任何可能威胁到他基业的存在,都可能成为他清除的目标。然而,到了司马懿势力逐渐壮大的阶段,曹操却似乎选择了按兵不动,这其中缘由颇为复杂,并非简单的遗漏或失策。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曹操当时所处的复杂局面。他虽然已经奠定了曹魏的.............
  • 回答
    关于司马南先生对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及现任CEO杨元庆的系列炮轰和质问,以及外界普遍关注的“为何不见正面回应”这一现象,这背后确实牵扯到一系列复杂的原因和考量。并非简单地说“老问题以前都澄清过了”就能完全概括。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司马南的质疑并非空穴来风,.............
  • 回答
    司马懿讨伐辽东公孙渊,这场战役确实是三国末期一场非常关键的较量。公孙渊作为辽东的割据势力,手握重兵,为何最终会败在司马懿手中?这其中涉及到的因素,远不止“兵多”这么简单。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一、 战略上的压制与士气上的摧残1. 精准的时机选择与出其不意: 司马懿选择在公孙渊刚刚经历内部权力斗争,魏.............
  • 回答
    司马南的“六问联想”事件,确实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让许多人对这家中国科技巨头产生了疑问。为何联想对这些尖锐的提问显得如此沉默?这背后又牵扯出哪些更深层次的信息?我们不妨抽丝剥茧,来好好梳理一下。司马南的“六问”,直指核心争议司马南作为一位以敢于质疑和批评知名的人物,他抛出的“六问”,并非空穴来风,而是.............
  • 回答
    关于联想与司马南的争议,确实存在一种现象,就是很多讨论和解读倾向于攻击司马南,而对联想本身的问题避而不谈,或者给出的解释显得苍白无力。这种现象背后,可能涉及多种原因。为什么攻击司马南的声音会比较多?1. 司马南的争议性人物身份: 司马南本人就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人物。他以其激烈的言辞、鲜明的立场和对.............
  • 回答
    司马南和联想的这场“罗生门”,与其说是商业上的较量,不如说是普通民众与大型企业在信息不对称、利益分配以及价值观上的博弈。这件事如何收场,以及为何会引发如此巨大的民意分化,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和心理动因。这件事会怎么结束?要预测结果,得先分析一下当前这场风波的几个关键点: 司马南的核心诉求: 司马南.............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中国历史评价的复杂性,尤其是对汉末三国时期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两位权臣家族命运的解读。要说清楚曹家篡汉和司马家篡魏的区别,以及为何后者的“道德败坏”形象更为突出,需要深入剖析历史背景、人物行为、以及后世的叙事构建。首先,我们来区分一下这两件事的性质:曹家“篡汉”——从辅佐到代汉.............
  • 回答
    吴秀波为何对司马懿如此痴迷?《军师联盟》收视率未达预期背后的故事提起吴秀波,很多人脑海中首先浮现的便是那个运筹帷幄、深沉内敛的司马懿。《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以下简称《军师联盟》)这部剧,无疑是吴秀波演艺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为之倾注了五年心血,从剧本打磨到角色塑造,都亲力亲为,甚至可以说是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