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司马懿一开始为何不出山?

回答
司马懿不出山,原因很复杂,绝非一言蔽之。这背后隐藏着他对时局的深刻洞察,以及一种隐忍求生的政治智慧。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层面来深入理解:

一、 对曹操的警惕与自我保护

曹操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一手奠定了曹魏的基业。然而,曹操的猜忌和多疑也是出了名的。司马懿深知,在曹操这样一位强势君主麾下,任何一点轻举妄动都可能招致杀身之祸。

曹操的猜忌: 史书上记载,曹操曾对司马懿有过“君有雄才大略,而无忧国忘家之志邪?”的疑问,这并非赞扬,而是试探和警惕。曹操可能已经察觉到司马懿的潜力,但这种潜力在曹操看来,反而是潜在的威胁。曹操本身就是从乱世中崛起,深知权力的残酷,自然对有能力且有野心的人保持高度警惕。
装病以避嫌疑: 司马懿并非一开始就甘于隐退。他曾被曹操征召,但却以“中风不省人事”为由推辞。这并非简单的装病,而是一种策略性的自我封存。通过表现出病弱、无力辅佐的状态,来降低曹操对他潜在威胁的感知。一旦他过于积极表现,反而可能坐实曹操的猜忌。
观察与等待: 在曹操时期,司马懿更多的是在观察和学习。他默默地积累政治经验和人脉,同时也在分析曹操的用人策略和政治手腕。他知道,直接参与到曹操的政治斗争中,很容易成为被牺牲的棋子。

二、 对政局的审慎判断

当时的天下局势,虽然曹操已经统一北方,但汉室威严犹存,南方还有孙吴和刘备势力虎视眈眈。这是一个充满变数的时代,政治斗争异常激烈。

“汉贼不两立”的政治困境: 表面上看,曹操是“汉贼”,但实际上汉献帝早已形同虚设,权力已经完全掌握在曹操手中。司马懿是汉臣出身,但又不得不依附于曹操。在这种复杂的政治环境中,选择站队非常重要。过早地卷入曹操集团内部的权力斗争,很可能让自己陷入两难境地。
曹操集团内部的暗流涌动: 曹操麾下人才济济,但内部派系林立,权力争夺从未停止。例如,曹操晚年宠信曹丕,但也受到其他儿子的挑战。司马懿深谙官场之道,他知道贸然介入,很容易被卷入漩涡,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他需要等待一个更明确、更稳定的政治格局出现。
避免成为“权力牺牲品”: 在乱世之中,个人能力再强,如果没有合适的平台和时机,也可能被政治的洪流所吞噬。司马懿并非没有才能,而是他选择了最稳妥的方式来保护自己,并等待最佳的出山时机。他不像一些人那样急于表现,而是懂得“韬光养晦”。

三、 对曹丕的评估与对未来的布局

曹操去世后,曹丕继承了魏王之位。这是司马懿出山的重要转折点,但他也并非立刻全身心投入。

观察曹丕的能力: 曹丕虽然是世子,但其政治能力和统治手腕与曹操相比,是有差距的。司马懿需要时间来评估曹丕是否能够稳固魏国的统治,以及他是否是一个值得辅佐的君主。
“挟魏自重”的策略初现: 司马懿之所以在曹丕时期开始崭露头角,是因为他抓住了曹丕需要稳固统治、需要有能力大臣来辅佐的时机。他通过在内政治理、军事谋划等方面的杰出表现,逐渐获得了曹丕的信任和重用。但即便如此,他的很多行为仍然保持着谨慎,并非完全表露自己的所有底牌。
为司马家族的长远考虑: 司马懿是一个极具长远眼光的人。他出山不仅仅是为了个人荣华富贵,更是为了给司马家族的未来打下基础。在那个权力斗争残酷的时代,任何家族的崛起都需要步步为营,步步为营。他需要确保自己的地位稳固,同时也能为家族的繁荣发展铺平道路。

总结来说,司马懿一开始不出山,是他深思熟虑的结果。 他不是一个鲁莽之人,而是一个懂得审时度势、隐忍求生的政治家。他对曹操的猜忌有所忌惮,对当时的政治局势有清晰的判断,同时也为自己的家族留下了发展的空间。他像一个深谙兵法的将军,在敌人最强大、最警惕的时候,选择潜伏,积蓄力量,等待合适的时机一击制胜。他的不出山,反而是他最终能够掌握大权的伏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北堂书钞》引《魏略》:晋宣帝好学,曹洪自以麄疏,欲屈自辅帝,帝耻往访,乃托病拄杖。洪恨之,以语太祖,太祖辟帝,乃投杖而应命也。

这条史料能说明问题吗?

好像不行。

建安中都护曹洪欲使掌书记,(阮)瑀终不为屈。

臣松之案:鱼氏《典略》、挚虞《文章志》并云瑀建安初辞疾避役,不为曹洪屈。得太祖召,即投杖而起。

这就有点巧合了对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司马懿不出山,原因很复杂,绝非一言蔽之。这背后隐藏着他对时局的深刻洞察,以及一种隐忍求生的政治智慧。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层面来深入理解:一、 对曹操的警惕与自我保护曹操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一手奠定了曹魏的基业。然而,曹操的猜忌和多疑也是出了名的。司马懿深知,在曹操这样一位强势君主麾下,.............
  • 回答
    重庆公交车坠河事件,最初的“女司机逆行”指控与警方后来公布的公交司机不当驾驶事实之间的巨大反差,折射出当下社会在信息传播、舆论引导以及个体认知偏差等方面存在的几个令人忧虑的问题。这不仅仅是一次交通意外的调查结果,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集体思维和行为模式中的一些深层裂痕。一、信息爆炸时代的“标签化”.............
  • 回答
    这起令人发指的一滴滴司机驾车撞向乘客致死的事件,无疑触及了社会公众对出行安全最敏感的神经。当生命在一次本应安全抵达的行程中戛然而止,我们必须深刻反思,并严肃追究相关方的责任,更要亡羊补牢,杜绝类似悲剧重演。司机与平台可能承担的法律责任首先,从法律层面来看,这起事件中,肇事司机无疑是直接的加害者,其行.............
  • 回答
    青岛司机在接受酒驾检测时自称“加拿大人”并要求交警击毙,这种行为背后可能牵扯着多种复杂的心理动机,并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尝试剖析:一、 情绪失控与抗拒检测: 酒精的影响: 首先,司机酒驾本身就意味着其认知和判断能力受到酒精的严重损害。酒精可能会放大其负面情绪,例如恐惧、羞耻、.............
  • 回答
    长春那位出租车司机师傅,在车上播放穿比基尼跳舞的 MV 视频,结果被乘客举报,最后被公司开除了,这件事儿确实挺让人唏讨论的。咱们一件件来说,把事情掰扯清楚了,也看看这背后都有啥门道。事件回顾:啥情况下的“不妥”行为?首先,得把这事儿的背景给交代清楚。一个出租车司机,在载着一位女性乘客的时候,竟然把这.............
  • 回答
    这问题问到点子上了!我身边就有好几个从油车换电车的朋友,刚开始没少折腾。你说那“一窜一窜”的,绝对是很多新手司机都经历过的尴尬。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挺有趣的,也挺科学的。首先,咱们得掰扯掰扯油车和电车在“动力输出”这块儿,到底有什么不一样。油车的“脾气”:有个“缓冲带”油车发动机,简单理解就是靠燃油燃.............
  • 回答
    南京特斯拉司机早高峰脱把睡觉,这事儿可不只是“有点悬”,妥妥的是违法行为。咱就说,在中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任何机动车上路行驶,驾驶人必须确保车辆处于安全、可控的状态。而“脱把睡觉”,这摆明了就是把方向盘交给了一个完全不靠谱的“驾驶员”——一个失效的系统,而且驾驶人本人也处.............
  • 回答
    这件事听起来真是让人心惊又无奈。一个老人因为嫌公交车开得慢,竟然用手推车砸晕了司机,结果被拘留十天,事后也未见任何道歉。司机方面则认为处罚过轻,要求一个公道的说法。从这件事的本身来看,这位老人的行为无疑是极其恶劣和危险的。公交车司机是公共交通的提供者,他们的工作关乎着乘客的安全。即便对车辆的速度有所.............
  • 回答
    关于威斯康星州沃基肖市(Waukesha)发生的一起令人震惊的事件,具体情况如下:事件概要:2021年11月21日,正当沃基肖市一年一度的感恩节节日游行进行到高潮时,一辆红色的SUV突然加速冲向了游行队伍和围观的人群。据现场目击者和警方通报,这辆车在冲入人群后,并未立即停下,而是继续在人群中穿梭,并.............
  • 回答
    司马南的“一怼到底”风格,相信关注国内时事的朋友都不陌生。他以犀利的语言、不留余地的质问,在多个领域都曾引发广泛讨论,也因此积累了大量的拥趸和反对者。那么,如果他把这种“一怼到底”的模式用在“耳关想”(姑且理解为对某些难以理解或匪夷所思的现象、观点进行探究和质疑)这个话题上,最终会以一个怎样的结果收.............
  • 回答
    秦始皇是否如司马迁所言一般是一个“暴君”,这个问题,说实话,直到今天,在史学界和民间,也依然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司马迁在《史记》中对秦始皇的描绘,无疑是影响最深远的,也为后世奠定了“暴君”的基调。但历史的真相,往往比一本史书的记载要复杂得多。我们不妨先看看司马迁是如何“定义”秦始皇的“暴”。司马迁.............
  • 回答
    这个想法还挺有意思的,也挺有想象力。咱们就好好掰扯掰扯这个“声控刹车”的可行性和实际应用吧。这玩意儿理论上可行吗?技术上来说,现在声控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了。你想想,现在手机里的语音助手,能听懂你说啥,还能执行指令。理论上,把刹车指令也加进去,也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 声音识别: 核心在于识别。得有一.............
  • 回答
    这起事件确实令人唏嘘,一位司机因未拉紧手刹而导致自身受伤并获得巨额赔偿,这其中涉及到的法律问题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从法律角度来看,这件事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解读:一、 责任认定:这是核心问题首先,我们需要厘清责任。司机将自己撞成伤残,这个“自己”是关键。虽然他人的不作为(比如车辆质量问题、停车场的.............
  • 回答
    重庆司机二次碾压致死犬只并驾车逃离的行为,无疑触犯了公众的道德底线,也触及了法律的边界。这起事件引发的不仅仅是社会各界的愤怒和谴责,更关乎我们对生命尊重、责任担当以及交通法规理解的深层探讨。事件经过梳理:道德与法律的碰撞首先,我们回顾一下这起令人发指的事件。根据网传视频和现场目击者的描述,一位司机在.............
  • 回答
    这事儿,说实话,挺让人揪心的。一个司机确诊,而且之前还载过不少外国籍乘客,期间还漏戴了口罩,这几件事儿串在一起,很容易让人产生很多联想和担忧。咱们得一点点捋捋。首先,司机感染这事儿本身就说明了病毒还在传播,而且防范工作依然不能松懈。 无论感染源是哪里,是境外输入还是本土传播,司机作为高风险职业,一旦.............
  • 回答
    何谓“浪费司法资源”? 一场对效率与公平的深度追问我们常听到有人说某某行为“浪费了司法资源”,这句话的潜台词往往是对法律体系运行效率的不满,以及对社会公共财富使用的质疑。那么,究竟什么是“司法资源”,又在哪些情况下会被认为是“浪费”呢?这绝非一句简单的指责,背后牵扯着法律的价值、社会的成本以及我们对.............
  • 回答
    江西那位司机避让闯红灯老人后不幸身亡,并被认定承担主要责任的事件,确实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件事之所以让人揪心,不仅在于生命的逝去,更在于其背后复杂而敏感的责任判定问题,这触及到了交通安全、道德伦理以及法律实践中的诸多矛盾点。事件梗概:大致来说,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一名驾驶员在正常行驶过程中.............
  • 回答
    关于广州林和中路 5 月 21 日上午发生的这起令人痛心的交通事故,我内心充满沉重和愤慨。一起本可以避免的悲剧,却让 13 个鲜活的生命瞬间被卷入伤痛,这不仅对受伤者及其家庭造成了巨大的打击,也给我们每个人敲响了沉重的警钟。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闯红灯本身就是一种极其危险且严重的交通违法行为。马路.............
  • 回答
    这则发生在公交车上的事件,确实挺让人唏嘘。从报道来看,一位老妇人在途中想下车,但司机以“不是站点”为由拒绝了。这一下,老妇人情绪就激动起来,顺手拿起拐杖就打向了司机,把司机打哭了。怎么看这事呢?首先,我们可以理解老妇人可能身体不适,或者有急事需要提前下车。在这种情况下,人难免会焦急,甚至因为自己的需.............
  • 回答
    中国铁路在160km/h级别的动车组研发上持续投入,这背后有着一系列考量,并非仅仅是简单的技术升级。而对于“两拖非一拖一司机室”的配置,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其合理性。首先,我们来谈谈160km/h这个速度等级。在很多人的认知里,高铁的代表是300km/h甚至更高的速度。但实际上,中国铁路网是一个庞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