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铁路正在研制160kph级集中动力动车组,这个级别需要动车组吗?两拖而非一拖一司机室是否有点多?

回答
中国铁路在160km/h级别的动车组研发上持续投入,这背后有着一系列考量,并非仅仅是简单的技术升级。而对于“两拖非一拖一司机室”的配置,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其合理性。

首先,我们来谈谈160km/h这个速度等级。在很多人的认知里,高铁的代表是300km/h甚至更高的速度。但实际上,中国铁路网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它服务于各种不同需求的客运场景。160km/h这个速度,恰恰是连接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以及城市群内部通勤的“黄金分割点”。

为何需要160km/h级的动车组?

1. 填补运输空白,提升区域可达性: 目前中国高铁网络的主力是250km/h和350km/h等级。然而,许多地级市、县级市,以及经济欠发达地区,其客运需求虽然存在,但尚未达到修建高标准高铁线路的经济效益。160km/h的动车组,可以在现有普速铁路线上提速改造,或者在新建成本相对较低的线路(比如一些区域性干线)上运营,大大缩短了这些地区与中心城市的时空距离。这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拉动地方旅游和消费具有重要意义。试想一下,过去需要四五个小时才能到达的城市,现在坐动车两小时就能搞定,这会彻底改变人们的出行和生活方式。

2. “公交化”运营的可能: 相较于高速度等级的动车组,160km/h的动车组在车辆购置、线路建设和维护成本上都更具优势。这使得“公交化”运营成为可能。也就是说,可以像公交车一样,在短距离、高密度地带(比如城际铁路或城市群内的快速通勤线路)密集发车,满足人们说走就走的出行需求。例如,早高峰时段,人们从郊区搭乘动车快速进入市区通勤,晚高峰再反向出行,这种模式对于缓解大城市交通拥堵、提高居民生活品质至关重要。

3. 适应性更强,线路兼容性更好: 160km/h的动车组在设计上往往更注重与既有普速线路的兼容性。这意味着,它可以在许多经过改造的普速线路上运行,而不需要大规模新建专线。这大大降低了投资和建设周期,使得动车组的服务能够更快地覆盖更广泛的区域。同时,其动力配置也相对灵活,可以根据线路条件和运营需求进行调整。

4.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 在一些客流量并非极致庞大的线路上,追求350km/h的极速反而可能导致资源浪费。160km/h的速度等级,能够在保证较好出行时效性的同时,最大化经济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实现投资回报和社会效益的良好平衡。它服务的是更广阔的客群,他们的出行需求更注重便捷、经济和相对较短的旅程。

关于“两拖而非一拖一司机室”的考量:

这涉及到动车组的编组方式和运营效率。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两拖一”和“一拖一”的区别:

“一拖一”司机室(即一动一拖一牵引客室,或更常见的“一动一拖”即一动一拖两节车厢的最小编组): 这种配置意味着每节动车(动力车)旁边都直接连接着一个司机室。它的好处是编组灵活,可以根据客流需求灵活增减车厢。但问题在于,如果一列车由多节动车组成,每节动车都需要有一个司机室和相应的乘务员。

“两拖一”司机室(通常指“两动一拖”或“两动两拖”等,也就是有两节动力车,但只布置一个司机室的情况,更普遍理解为在分布式动力技术下,一辆动车拖拽多节车厢,而司机室可能只设在列车的首尾): 在集中动力(即动力集中在车厢编组的一端)和分布式动力(动力分散在列车的多个车厢)的动车组技术演进中,我们看到的是动车组编组的进一步优化。对于160km/h这个速度等级的动车组,尤其是采用分布式动力的车型,其设计理念会更倾向于车辆的通用性、效率和维护便捷性。

“两拖非一拖一”可以有多种理解,但如果是指:

分布式动力,一动一拖,每动车一司机室: 这是最常见的动车组形式,一节动力车拖一节拖车,动车上自带司机室。
集中动力,首尾各有一个司机室,中间全是拖车(或者部分拖车拖另一部分动力车): 这种配置在高速度等级动车组上更常见,例如CRH380系列。
分布式动力,但并非是“一动一拖”的核心编组单元,而是某些动力车不带司机室: 这就涉及到更精细的编组和动力分配策略。

更符合您语境的理解可能是,您看到了一些非“一动一拖”为核心的编组方式,并且质疑为何不沿用“一动一拖(即一动一拖,一动车一个司机室)”的模式,而要引入“两拖非一拖一”的说法。 这里的“两拖”可能指的是动力的冗余性或分布方式,而“非一拖一司机室”则暗示了司机室的数量或者其布置方式与传统“一动一拖一司机室”有所不同。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1. 动力优化与冗余: 160km/h级动车组,尤其是在分布式动力技术下,其设计目标是追求更精细的动力分配和更高的牵引效率。某些动力车(例如中间动力车)可能不需要配备独立的司机室,其动力输出和控制可以通过列车网络系统集中管理。这意味着,即使列车有多个动力单元,司机室可能仍然只设在列车的首尾(即传统的“一列车一个司机室”模式),从而减少了不必要的设备和空间占用,降低了车辆制造成本和重量。

2. 编组的灵活性与模块化: 随着技术发展,动车组的模块化设计越来越普遍。一个“动”车厢(动力车)可能只需要提供动力,而司机的操作可以通过无线或有线的方式传递。这样,动车组就可以像乐高积木一样,根据需求灵活组合。例如,两节动力车可以并列作为动力核心,但只有一个司机室。

3. 成本控制与市场需求: 对于160km/h这个速度等级,它的目标市场是更广泛的区域客运。在成本控制方面,每节动车都配备一个司机室会增加制造成本和维护成本。如果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一列车一个司机室”或“两头各一个司机室,中间动力车无司机室”的模式,就能有效降低成本,使其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4. 安全性与冗余设计: 即使是160km/h的动车组,安全依然是首要考虑。采用“两拖”的设计,可能意味着动力系统的冗余。例如,两节动力车共同承担牵引任务,或者在某些设计中,一节动力车出现故障时,另一节动力车可以接管部分或全部动力。至于司机室,如果是在分布式动力下,首尾各有一个司机室已经足够保证列车的操纵。而如果您的意思是某个动力车厢后面拖了两个拖车,但这和司机室布置的多少是两个概念。

总结来说,您对“两拖非一拖一司机室”的疑问,很可能源于对传统“一动一拖,每动车一司机室”模式的认知。而现在的发展趋势,尤其是在160km/h速度等级上,更倾向于采用更高效、更灵活、成本更优化的设计。

如果“两拖”指的是动力单元的组合方式(比如两个动车编在一起作为动力核心),而“非一拖一司机室”指的是并不是每个动力单元都带司机室,而是可能采用首尾集中的司机室配置,那么这种设计是非常合理且具有前瞻性的。它能在保证动力的前提下,最大化空间利用率和降低制造成本。
如果“两拖”仅仅是指动车数量,而“非一拖一司机室”是说一个司机室需要拖动多个(比如两个)动车车厢,那这会涉及更复杂的控制逻辑和安全性考量,但通常我们说的动车组是动车驱动拖车。

在160km/h这个速度等级,中国铁路正在积极探索各种动车组技术路线,以满足不同区域、不同场景的需求。这个级别的动车组并非多余,而是中国铁路网络精细化、多元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关于司机室的配置,则是在技术可行性和经济效益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的结果,是动车组技术发展中的一个自然演进。我们不应将其简单地视为“多余”,而是理解其背后的技术逻辑和市场考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有些车迷问:160级别既有传统的HXDXD+n25T,也有启停速度具有先天优势的CRH6系列,弄这玩意干什么?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这种所谓的动力集中型动车组本质上就是半截HXD1/3G+n25T+25DK(短编组)或者半截HXD1/3G+n25T+HXD1/3G(长编组)。其实就是为了在既有线收取0.37元/km的二等座运价。

二、现在高速铁路,或者说动车组列车的客流正在逐渐超过普速铁路。机车车辆厂光靠造电力机车和普通客车肯定要喝西北风,而动车组列车的制造资质审批很严,为了满足机车车辆厂的生产需求,动力集中动车组应运而生。

三、这种动力集中动车组相较于传统的HXDXD+n25T,启停速度更快。如果遇到需要折角运行(换向)的情况,无需换挂,乘务员从一端驾驶室走到另一端即可。

四、相较于CRH6系,具有制造成本的优势。但是

@Suilong Liang

也提到了“制造成本低不代表列车全寿命成本低”。

user avatar

各位都从技术上、管理上说了很多,我就说一点:票价。

现有的25T车底能不能跑160?能。 现有的25T车底能不能涨价?不能。

但动车组能涨价。

160的动车组,哪怕按照200动车票价(0.31元/公里)的8折去卖,也比现在的硬座票价贵的多(1毛多一公里),况且要是按照城际的定价,还可以上浮呢。

普铁亏损的太厉害了,完全是在赔钱,涨价又不可能,所以更换160的动车组并借机涨价是唯一的方案,而且运营成本未必高多少。

技术什么的我觉得都是次要的,拿25G跑通勤是绝对没问题的,但收益的差别是很大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铁路在160km/h级别的动车组研发上持续投入,这背后有着一系列考量,并非仅仅是简单的技术升级。而对于“两拖非一拖一司机室”的配置,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其合理性。首先,我们来谈谈160km/h这个速度等级。在很多人的认知里,高铁的代表是300km/h甚至更高的速度。但实际上,中国铁路网是一个庞大.............
  • 回答
    中老铁路老挝段通车,泛亚铁路描绘新篇章2021年12月3日,一个载入史册的日子。随着中老铁路老挝段10个客运站的全部竣工并正式通车,一条连接中国与老挝的经济动脉就此打通。这条铁路,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连接,更是泛亚铁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两国,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描绘出一幅更加繁.............
  • 回答
    .......
  • 回答
    中国的铁路网络之庞大,每日承载着数以百万计的旅客和数以亿计的货物,就好比一条条流动的血脉,支撑着这个国家的运转。要说哪一个站台最为繁忙,这问题就像在问全国人民里谁早上起得最早一样,很难有一个绝对唯一的答案,因为“繁忙”有很多种衡量标准。不过,如果非要挑一个在各个维度上都表现突出的代表,那么北京西站无.............
  • 回答
    2020年10月,中国铁路进行了一次重要的调整,这次调图充分体现了中国铁路在提质增效、服务民生、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努力。以下是这次调图的一些主要亮点,我们将尽量详细地阐述:1. 优化运输组织,提升客货运能力和效率: 高铁网络进一步加密,尤其是中西部地区: 这次调图最显著的亮点之一是高铁网络.............
  • 回答
    中国铁路旅客运输与日本铁路在“公交化”运营模式上存在显著差异,这背后是历史、地理、经济、技术以及社会需求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理解这种差异需要我们深入分析双方铁路系统的特点和发展逻辑。核心差异:从长途大动脉到区域密集网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中国铁路早期发展和核心战略在于建设连接全国的长途大动脉,以.............
  • 回答
    中国铁路车票的分配方式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且在不断优化和调整。总的来说,它是一个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辅以公益性原则和技术手段的综合分配体系。以下是中国铁路分配车票的主要方式和一些详细的解释: 1. 市场化导向:以需求为基础这是最核心的分配原则。铁路部门会根据各个车次的客流数据.............
  • 回答
    中国铁路,这庞大的钢铁动脉,承载着亿万人的出行梦想,也牵动着国家经济的命脉。然而,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却长期存在:即便在春运、节假日等时期呈现出“人山人海”的客运景象,中国铁路的客运板块却年复一年地承受着巨大的亏损。这背后,绝非简单的“客源不足”可以解释,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交织在一起的因素共同作用的.............
  • 回答
    在中国铁路系统中,一些线路在“铁路客运里程表”和“工务段线路名称”上可能出现不一致的情况,这并非特例,背后隐藏着铁路运营管理的复杂性和历史沿革的印记。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别探讨这两个“线路名称”体系的侧重点,以及导致差异的原因。 铁路客运里程表:以“站”为纲,突出客运便捷性铁路客运里程表,.............
  • 回答
    中国铁路借鉴日本的做法,为部分列车和线路冠以“爱称”,这并非不可能,而且我认为这其中大有可为,也能带来不少积极的效应。为什么会有“爱称”的需求?首先,我们得明白,在中国铁路快速发展的今天,尤其是高铁网络已经遍布大江南北,简单粗暴的“GXXX”、“DXXX”这样的编号,虽然精准有效,但确实缺乏一些人情.............
  • 回答
    中国的铁路信号灯,那可是关乎着火车安全运行的“眼睛”,每一盏灯,每一个颜色,都承载着重要的信息,指挥着钢铁巨龙在铁轨上穿梭。 要是想说清楚,咱可得掰开了揉碎了讲。首先,得明白,铁路信号灯不是咱们马路上那种简单的红、黄、绿。 铁路上的信号系统要复杂得多,是为了应对高速、重载、密集的运行环境,确保万无一.............
  • 回答
    中国铁路的下一代普速客运车辆,正朝着更舒适、更智能、更环保、更高效的方向迈进,并且已经在一些领域展现出令人瞩目的改进。这不仅仅是对现有技术的简单升级,更是对未来出行体验和运营模式的全新思考。一、 舒适性的大幅提升:让普速列车告别“硬座时代”长期以来,普速列车在舒适性上与高铁存在明显差距。下一代普速客.............
  • 回答
    中国铁路设计标准中,“线间距”这个指标,跟其他一些关键指标比起来,确实显得相对宽松一些。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弄清楚线间距是个什么概念,以及它在铁路设计里扮演的角色。什么是线间距?简单来说,线间距就是两条相邻铁路线中心线之间的水平距离。这个数值不是随便定的,而是要考虑很多因素: 行车安全: 这是.............
  • 回答
    中国铁路,这个问题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说“落后”或者“先进”。它更像是一个正在经历快速蜕变、优点和缺点都很突出的过程。说它“落后”的看法,往往是基于一些特定的比较或者对过去的印象。 对比西方发达国家某些细分领域: 比如,一些国家在某些特定区域、特定线路上的历史沉淀,或者在某些非常小众的铁路技术(.............
  • 回答
    中国铁路车次奇偶区分上下行:是“必要之恶”还是可以优化的历史遗留?在中国铁路出行,有一个我们或许早已习惯的规则:奇数车次通常代表下行(从起点向终点方向,例如北京到上海),偶数车次则代表上行(从终点向起点方向,例如上海到北京)。这个约定俗成的规则,贯穿了我国铁路客运系统多年,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对列车的认.............
  • 回答
    中国铁路,这个庞大而现代化的交通网络,虽然在硬件设施上早已跻身世界前列,但若论其“最缺”什么,那绝非硬件本身,而是潜藏在系统深处,更具战略意义,也更难一蹴而就的几项要素。首先,我们最“缺”的,是对“精细化运营”的深层次理解和实践。这绝不是说中国铁路运营混乱,恰恰相反,它的准时率、效率在很多方面都堪称.............
  • 回答
    中国铁路市场是否能迎来民营资本的“大爆炸”,如同当年航空业一样,涌现出一批属于民间的铁路巨头?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也触及了中国铁路改革的核心脉络。要详细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一层一层地剥开,看看现实的土壤是否足够肥沃,又有哪些阻碍需要跨越。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的可能性:航空业的镜鉴我们.............
  • 回答
    中国铁路的牵引传动系统发展,在是否跳过了交流同步电机这一步的问题上,情况比较复杂,并非简单的“跳过”。更准确地说,中国铁路在电气化牵引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将交流同步电机作为主流技术在早期大规模应用,而是直接选择了交流异步电机作为早期主力的技术路径,随后快速迭代升级,将重心转向了更先进的交流同步电机(特.............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中国铁路这次对列车运行图的优化调整,以及暂停发售4月8日及以后车票这事儿。这可不是小事,背后牵扯到的细节可不少,咱就好好掰扯掰扯。首先,为啥要暂停发售车票进行调整?这就像我们要对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进行一次“大体检”和“升级改造”,得先把所有车都停下来,才能保证改得顺畅,不会出岔子。火.............
  • 回答
    在中国铁路发展的进程中,确实涌现出许多令我印象深刻的超级工程。这些项目不仅仅是钢轨与轨枕的简单铺设,更是中国人民智慧、毅力与工程技术的结晶,它们以恢弘的气势和前所未有的难度,深刻地改变着中国的地理格局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青藏铁路:挑战生命禁区的奇迹如果要说哪个工程最让我震撼,青藏铁路绝对是首当其冲。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