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铁路很落后吗?为什么?

回答
中国铁路,这个问题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说“落后”或者“先进”。它更像是一个正在经历快速蜕变、优点和缺点都很突出的过程。

说它“落后”的看法,往往是基于一些特定的比较或者对过去的印象。

对比西方发达国家某些细分领域: 比如,一些国家在某些特定区域、特定线路上的历史沉淀,或者在某些非常小众的铁路技术(比如齿轨铁路、一些风景线铁路)上,可能比中国铁路有更悠久的历史和更独特的体验。
公众的抱怨和体验: 比如,在一些客流量巨大、但基础设施相对老旧的车站,人满为患、候车拥挤的情况确实存在。或者一些货运线路效率瓶颈,影响了物流成本。
技术更新的“非均衡性”: 虽然中国在高铁领域是全球领先的,但在一些普速铁路、货运铁路的网络覆盖、技术标准、舒适度等方面,确实还有提升的空间。一些线路的提速改造,或者老旧车厢的更新,还需要时间。
过去的历史包袱: 铁路建设是一个漫长且投资巨大的过程。中国铁路系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承担着巨大的社会和经济责任,早期建设的线路在设计标准、技术水平上,自然会受到时代限制。

但是,如果从整体的现代化进程、技术实力和运营规模来看,说中国铁路“落后”就有些片面了。事实上,中国铁路在很多方面都走在了世界前列:

高铁领域的绝对优势: 这是中国铁路最亮眼的标签。
里程规模: 中国拥有全球最长、运营里程最密集的高铁网络,超过2.4万公里(截至2023年底)。这已经超过了世界其他国家高铁里程的总和。
技术实力: 从“和谐号”到“复兴号”,中国高铁自主研发能力不断提升,掌握了动车组制造、轨道技术、信号系统、牵引供电等核心技术。复兴号系列动车组,特别是时速350公里的车型,已经是世界顶尖水平。
运营效率: 在繁忙干线上,高铁能够实现高密度、准时运行,有效缓解了航空和公路的运输压力。
智能化建设: 智能高铁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中国正在积极推进“智慧高铁”的建设,比如智能动车组、智能车站、大数据分析等,来提升运营效率和旅客体验。

货运能力的持续提升:
铁路货运是国民经济的“动脉”。 虽然我们常常谈论高铁,但庞大的铁路货运网络对于物资运输、能源供应至关重要。
重载铁路技术: 中国在发展重载铁路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比如大秦铁路等,能够运输大量的煤炭等大宗物资。
铁路与港口、公路的联运: 也在不断优化,形成更高效的物流体系。
中欧班列: 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欧班列的开行数量和辐射范围都在持续扩大,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新的通道。

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改造:
普速铁路的提速和电气化: 中国在大量电气化改造和既有线路提速方面投入了巨大精力,这使得普速列车的速度和舒适度都有了显著提升。
枢纽车站的建设: 许多新建和改扩建的火车站,如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站、上海虹桥站等,都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集成了多种交通方式,提供了便捷的换乘和优质的服务。

技术创新和应用:
北斗导航系统在铁路上的应用: 提升了运行的安全性和精准性。
5G、物联网技术的融合: 正在逐步应用于铁路的调度、监测、服务等各个环节。

那么,为什么会有“落后”的观感?原因也很实在:

1. 庞大的基数和发展的不均衡: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铁路网的建设和升级是一个极其庞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一些偏远地区、西部地区,铁路的基础设施和技术水平可能还停留在相对早期阶段,与发达地区形成鲜明对比。
2. 历史发展阶段的差异: 很多西方国家的铁路系统已经有了一两百年的历史,积累了深厚的技术和运营经验,并且他们的铁路发展是随着国家经济发展逐步完善的。中国铁路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但同时也意味着一些早期建设的标准,在今天看来确实不够先进。
3. 高歌猛进背后的挑战: 快速建设带来的挑战也不容忽视。比如,有些线路在设计时可能考虑到后期的提速改造,但整体规划的超前性、对未来需求的预判,以及在土地、环保等方面的协调,都非常复杂。
4. 公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出行体验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即使是在世界领先的高铁线上,一些细节的舒适度、服务质量,或者非高铁线路的体验,都可能成为被讨论的焦点。

总而言之,中国铁路不是“落后”,而是“发展中且迅速现代化”的。 它在部分领域,特别是高铁,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展现了强大的建设能力和技术实力。但同时,由于其庞大的规模、发展的阶段性以及区域的不均衡性,确实也存在着一些需要持续改进和提升的地方。

把中国铁路看作一个正在快速奔跑的巨人,它可能偶尔会因为跑得太快,而让一些部分暂时跟不上节奏,但整体的趋势是向着更高、更快、更智能的方向迈进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问题是这样的。


新浪微博得原图如下。

摘要:

  1. 中国铁路是否落后和这样一张图没关系。这张图只反映中国的铁路网规模大小,以及单位面积(严格来说这里应该是单位投影面积)的铁路线路长度。
  2. 这张图的时间应为1980年代后半,具体而言是1987-1988年。
  3. 此图成图时中国铁路正希望用有限的几个工程解决路网结构性问题,和现在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4. 此图成图至今的30年中国铁路营业里程翻番。而老牌铁路大国这段时间都在拆除铁路。
  5. 老生常谈:你应该比高速公路。

1

我想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

  • 国家A在全国范围内密密麻麻修满了铁路,但都是单线,蒸汽机车,连无线电都不用。
  • 国家B只修了一条高速铁路,磁浮,600km/h,自动驾驶。

我想哪国铁路先进,哪国铁路落后,一望而知。

铁路是否先进和铁路网络的长度无关。

2

答主可以认为题主逻辑有问题并就此停笔。但是,答主认为也可能是题主表达有误,实际上是想问为什么中国铁路网络这样稀疏。所以以下针对这个假想的问题继续作答。

来看看图中的中国。


下图中红色箭头所指的铁路末端就这个地方是库尔勒。南疆线吐鲁番至库尔勒段1986年建成


下图中红色箭头所指的铁路末端是阜阳。由徐州附近到阜阳的线路是青阜线(青龙山)。显然往淮南方向的阜淮线没有修建。阜淮线1987年通车


除此以外,以下线路均显然没有,因此成图时间应可确认为80年代下半

  • 商阜铁路(现京九线一部分),1989年通车
  • 三茂铁路,1991年通车
  • 宣杭铁路,1992年通车
  • 合九铁路,1994年通车
  • 集通铁路,1995年通车

3

80年代下半,也就是「七五」计划时期,中国铁路在做什么呢?

南攻衡广,北战大秦,中取华东

80年代,由于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社会经济恢复正常并开始大幅增长,货运量的提高使得铁路系统多处饱和。

「南攻衡广」说的是京广线衡(阳)广(州)段复线工程。京广线衡广段单线长期以来都是南北沟通的瓶颈,但由于翻越南岭,工程困难。坪石至乐昌间地方还有新建水库的需求,所以需要新建双线大瑶山隧道。衡广复线1978年开工,由于投资原因到1985年还没有通车。1985年12月,党中央领导现场办公,要求1988年通车。

「北战大秦」说的是大(同)秦(皇岛)铁路工程。选线极为简单粗暴,只求将山西煤炭运输至秦皇岛港下水。一期工程(韩家岭至大石庄,经由联络线通过京秦线至秦皇岛)1985年1月开工,1988年12月通车运营;二期工程1988年6月开工,1992年12月通车运营。为解决煤炭运输问题,「七五」时期还在探讨是否要建设朔(州)石(家庄)铁路(现朔黄铁路前身)。

「中取华东」说的是华东第二通道工程。所谓华东第一通道是指津浦线(现京沪线);当时东部的南北铁路干线就只有津浦、京广两条线路,而能到华东地区的就只剩津浦线。因此前往华东地区,尤其是过江运输能力难以满足需求。故提出华东第二通道,即商丘(青龙山)—阜阳—淮南—蚌埠—合肥—芜湖—宣城—杭州一线,涉及京九线商阜段(提前修建,1989年通车)、青阜线(当时已建成)、阜淮线(1987年通车)、淮南线(当时已建成)、皖赣线(当时已建成)、宣杭线(1992年通车)。当时还提出了「华东第三通道」即武九线。

通过几个工程解决路网结构性问题,这种思路在中国铁路也已经消失很久了,因为路网越来越大,已经很难再有简单的几个工程就解决路网结构性问题的可能。

从这个角度也能看出,这张图成图的时候,中国铁路当时线网规模确实很有限。

4

据《中国统计年鉴2017》,1988年中国铁路营业里程5.62万公里,2016年是12.40万公里,翻一番不止

再看发达国家,下图是世界银行给的几个老牌发达国家的铁路线路长度,不一定靠谱,不过大趋势在这儿。另外纵轴底端不是0。(美国看上去像是改过口径我就不放了)

发达国家铁路长度都在逐渐减少。而中国翻了一番。

所以可以说这个图对观众造成了严重的误导。

5

即便拿现在的地图,和那些老牌发达国家比,我都还要说,人家那些线路都亏损,都喊拆除喊了好多年了,你为什么要和他比。

所以又回到了老生常谈:中国高速发展的时代已经有了非常可靠的汽车交通,和那些老牌发达国家比铁路长度,偏少是很正常的。

下图是日本各交通方式在国内旅客运输中所占的比例随年份的推移。小汽车取代铁路运输成为第一大运输方式是在1979年——下面还有一条线表示大巴,所以实际还要更早。

mlit.go.jp/common/00004

由此可见,中国改革开放开局的时候就已经是公路运输占优势的年代,那当然更重要的是修公路,修高速公路,而不是修铁路。

而那些老牌发达国家都是战前发展起来的,当时铁路是唯一靠谱的陆上交通,那自然要拼命修铁路。结果现在和汽车竞争不了,拆除的拆除,亏损的亏损。

所以中国铁路少是很正常的,都去修公路了。


去查查高速公路网络长度,哪国第一?

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铁路,这个问题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说“落后”或者“先进”。它更像是一个正在经历快速蜕变、优点和缺点都很突出的过程。说它“落后”的看法,往往是基于一些特定的比较或者对过去的印象。 对比西方发达国家某些细分领域: 比如,一些国家在某些特定区域、特定线路上的历史沉淀,或者在某些非常小众的铁路技术(.............
  • 回答
    铁船(即以铁或钢为主要材料的船只)在19世纪才被广泛制造,而此前人们普遍认为无法实现,这一现象与材料科学、技术发展、工业革命需求和历史经验的多重因素密切相关。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材料科学的限制:铁的脆性与耐久性1. 生铁的局限性 在18世纪以前,人类主要使用生铁(含碳量高,约4%~6%),.............
  • 回答
    中国的铁路网络之庞大,每日承载着数以百万计的旅客和数以亿计的货物,就好比一条条流动的血脉,支撑着这个国家的运转。要说哪一个站台最为繁忙,这问题就像在问全国人民里谁早上起得最早一样,很难有一个绝对唯一的答案,因为“繁忙”有很多种衡量标准。不过,如果非要挑一个在各个维度上都表现突出的代表,那么北京西站无.............
  • 回答
    2020年10月,中国铁路进行了一次重要的调整,这次调图充分体现了中国铁路在提质增效、服务民生、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努力。以下是这次调图的一些主要亮点,我们将尽量详细地阐述:1. 优化运输组织,提升客货运能力和效率: 高铁网络进一步加密,尤其是中西部地区: 这次调图最显著的亮点之一是高铁网络.............
  • 回答
    中国铁路旅客运输与日本铁路在“公交化”运营模式上存在显著差异,这背后是历史、地理、经济、技术以及社会需求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理解这种差异需要我们深入分析双方铁路系统的特点和发展逻辑。核心差异:从长途大动脉到区域密集网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中国铁路早期发展和核心战略在于建设连接全国的长途大动脉,以.............
  • 回答
    中国铁路车票的分配方式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且在不断优化和调整。总的来说,它是一个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辅以公益性原则和技术手段的综合分配体系。以下是中国铁路分配车票的主要方式和一些详细的解释: 1. 市场化导向:以需求为基础这是最核心的分配原则。铁路部门会根据各个车次的客流数据.............
  • 回答
    中国铁路,这庞大的钢铁动脉,承载着亿万人的出行梦想,也牵动着国家经济的命脉。然而,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却长期存在:即便在春运、节假日等时期呈现出“人山人海”的客运景象,中国铁路的客运板块却年复一年地承受着巨大的亏损。这背后,绝非简单的“客源不足”可以解释,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交织在一起的因素共同作用的.............
  • 回答
    在中国铁路系统中,一些线路在“铁路客运里程表”和“工务段线路名称”上可能出现不一致的情况,这并非特例,背后隐藏着铁路运营管理的复杂性和历史沿革的印记。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别探讨这两个“线路名称”体系的侧重点,以及导致差异的原因。 铁路客运里程表:以“站”为纲,突出客运便捷性铁路客运里程表,.............
  • 回答
    中国铁路线的命名,看似简单几个字,实则蕴含着丰富的地理信息、历史记忆和发展脉络。它不仅仅是一个代号,更像是一张地图,指引着人们在广阔的中国大地上穿梭。要详细理解这个命名体系,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基于地理方向和重要地点的命名:最直观的表达这是最常见也最容易理解的命名方式,直接点明了线路连接.............
  • 回答
    中国铁路借鉴日本的做法,为部分列车和线路冠以“爱称”,这并非不可能,而且我认为这其中大有可为,也能带来不少积极的效应。为什么会有“爱称”的需求?首先,我们得明白,在中国铁路快速发展的今天,尤其是高铁网络已经遍布大江南北,简单粗暴的“GXXX”、“DXXX”这样的编号,虽然精准有效,但确实缺乏一些人情.............
  • 回答
    中国的铁路信号灯,那可是关乎着火车安全运行的“眼睛”,每一盏灯,每一个颜色,都承载着重要的信息,指挥着钢铁巨龙在铁轨上穿梭。 要是想说清楚,咱可得掰开了揉碎了讲。首先,得明白,铁路信号灯不是咱们马路上那种简单的红、黄、绿。 铁路上的信号系统要复杂得多,是为了应对高速、重载、密集的运行环境,确保万无一.............
  • 回答
    中国铁路的下一代普速客运车辆,正朝着更舒适、更智能、更环保、更高效的方向迈进,并且已经在一些领域展现出令人瞩目的改进。这不仅仅是对现有技术的简单升级,更是对未来出行体验和运营模式的全新思考。一、 舒适性的大幅提升:让普速列车告别“硬座时代”长期以来,普速列车在舒适性上与高铁存在明显差距。下一代普速客.............
  • 回答
    中国铁路设计标准中,“线间距”这个指标,跟其他一些关键指标比起来,确实显得相对宽松一些。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弄清楚线间距是个什么概念,以及它在铁路设计里扮演的角色。什么是线间距?简单来说,线间距就是两条相邻铁路线中心线之间的水平距离。这个数值不是随便定的,而是要考虑很多因素: 行车安全: 这是.............
  • 回答
    中国铁路车次奇偶区分上下行:是“必要之恶”还是可以优化的历史遗留?在中国铁路出行,有一个我们或许早已习惯的规则:奇数车次通常代表下行(从起点向终点方向,例如北京到上海),偶数车次则代表上行(从终点向起点方向,例如上海到北京)。这个约定俗成的规则,贯穿了我国铁路客运系统多年,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对列车的认.............
  • 回答
    中国铁路,这个庞大而现代化的交通网络,虽然在硬件设施上早已跻身世界前列,但若论其“最缺”什么,那绝非硬件本身,而是潜藏在系统深处,更具战略意义,也更难一蹴而就的几项要素。首先,我们最“缺”的,是对“精细化运营”的深层次理解和实践。这绝不是说中国铁路运营混乱,恰恰相反,它的准时率、效率在很多方面都堪称.............
  • 回答
    中国铁路市场是否能迎来民营资本的“大爆炸”,如同当年航空业一样,涌现出一批属于民间的铁路巨头?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也触及了中国铁路改革的核心脉络。要详细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一层一层地剥开,看看现实的土壤是否足够肥沃,又有哪些阻碍需要跨越。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的可能性:航空业的镜鉴我们.............
  • 回答
    中国铁路的牵引传动系统发展,在是否跳过了交流同步电机这一步的问题上,情况比较复杂,并非简单的“跳过”。更准确地说,中国铁路在电气化牵引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将交流同步电机作为主流技术在早期大规模应用,而是直接选择了交流异步电机作为早期主力的技术路径,随后快速迭代升级,将重心转向了更先进的交流同步电机(特.............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中国铁路这次对列车运行图的优化调整,以及暂停发售4月8日及以后车票这事儿。这可不是小事,背后牵扯到的细节可不少,咱就好好掰扯掰扯。首先,为啥要暂停发售车票进行调整?这就像我们要对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进行一次“大体检”和“升级改造”,得先把所有车都停下来,才能保证改得顺畅,不会出岔子。火.............
  • 回答
    在中国铁路发展的进程中,确实涌现出许多令我印象深刻的超级工程。这些项目不仅仅是钢轨与轨枕的简单铺设,更是中国人民智慧、毅力与工程技术的结晶,它们以恢弘的气势和前所未有的难度,深刻地改变着中国的地理格局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青藏铁路:挑战生命禁区的奇迹如果要说哪个工程最让我震撼,青藏铁路绝对是首当其冲。这.............
  • 回答
    中国铁路的“王牌列车”,这词儿您用得挺地道! 说起来,这可不是简单的“王牌”,而是代表着各铁路局的形象、服务水准、技术实力,甚至是地方特色和情怀。它们往往是客流量大、线路重要、服务精细、设施先进的代表。 我就给您掰扯掰扯,尽量让您听着舒服,就像和老朋友聊天一样。首先,咱们得明白,铁路部门的名称和称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