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铁路下一代普速客运车辆会朝什么方向发展?具体在那些方面会有改进?

回答
中国铁路的下一代普速客运车辆,正朝着更舒适、更智能、更环保、更高效的方向迈进,并且已经在一些领域展现出令人瞩目的改进。这不仅仅是对现有技术的简单升级,更是对未来出行体验和运营模式的全新思考。

一、 舒适性的大幅提升:让普速列车告别“硬座时代”

长期以来,普速列车在舒适性上与高铁存在明显差距。下一代普速客运车辆将致力于弥合这一鸿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座椅设计与人机工程学:
人体工学座椅的普及: 告别以往千篇一律的硬质座椅,下一代普速列车将广泛采用人体工学设计的座椅,包括更好的腰部支撑、可调节的头枕、更宽的坐垫以及更合理的座距。即使是二等座,也会提供类似高铁动车组的舒适体验。
可调节靠背与腿托: 进一步升级的座椅将提供更大幅度的靠背调节范围,甚至集成可伸缩的腿托,让乘客在长途旅行中可以更放松地休息。
材质的革新: 采用更透气、亲肤、抗菌的优质面料,提升乘坐的舒适感和卫生水平。
车厢内部环境的优化:
噪音与振动的控制: 改进车体结构设计,采用更先进的隔音降噪材料,以及更优化的减振技术,显著降低车厢内的噪音和振动,创造更安静、平稳的乘坐环境。
温度与湿度的智能调控: 配备更先进、更智能的空调系统,能够更精准地根据车厢内人数和外部环境,自动调节温度和湿度,确保乘客全年都能享有舒适的体感。
空气质量的净化: 加装高效的空气净化系统,过滤PM2.5、花粉、病毒等污染物,提供洁净、健康的空气,尤其对于过敏体质的乘客意义重大。
人性化设施的增加:
无障碍设施的完善: 进一步提升无障碍车厢的比例和设施的完善程度,为残障人士提供更便利的出行条件。
母婴设施的升级: 增加更宽敞、更私密的母婴专用空间,配备尿布台、婴儿床、热水器等,方便带婴幼儿出行的旅客。
餐饮与休憩区域的优化: 可能会考虑在部分车次或车厢中设置小型餐吧区或阅览角,为旅客提供更多元化的选择。
充电设施的普遍化与升级: 除了普及USB接口,还将提供更充足的220V电源插座,满足旅客更多电子设备充电需求。

二、 智能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让出行更便捷、更高效

智能化是未来交通发展的必然趋势,下一代普速客运车辆将充分运用新技术,提升服务水平和运营效率。

实时信息服务:
车厢内的实时显示系统: 除了显示车速、站名、天气等信息,还将集成更丰富的内容,如下一站的换乘信息、周边景点介绍、列车运行状态的实时更新,甚至可以显示餐车的售卖信息。
WiFi与5G网络的覆盖: 逐步实现车厢内的WiFi全覆盖,甚至有望在5G时代到来后,提供更稳定、高速的移动网络接入,让旅客在旅途中能够顺畅地进行工作或娱乐。
智慧客运服务:
人脸识别与电子客票的无缝对接: 进一步推广刷脸进站、刷脸乘车的模式,实现电子客票与身份信息的无缝对接,简化进出站流程。
智能寻位与引导: 利用车载传感器和APP,为旅客提供智能寻位功能,并可能通过车厢内的显示屏或语音提示,引导旅客找到自己的座位。
个性化信息推送: 基于旅客的出行需求和偏好,通过APP推送定制化的服务信息,例如餐饮预订、行李寄存建议等。
智能化的列车管理:
车厢状态的实时监测: 对车厢内的温度、湿度、灯光、设备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一旦出现异常,能够及时预警并自动调整,甚至通知乘务员处理。
辅助驾驶与故障预警: 利用传感器和AI技术,对列车运行状态进行智能分析,提前预警潜在的故障,并可能在部分场景下提供辅助驾驶功能,提高运行安全性。

三、 绿色化与节能环保的承诺: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

随着全球对环保的日益重视,下一代普速客运车辆也将在绿色化和节能环保方面做出积极探索。

动力系统的升级:
新能源技术的应用: 虽然目前普速列车仍以电力牵引为主,但未来可能会探索更高效率的电力牵引技术,例如更高功率的电机、更高效的能量回收系统。
混合动力与燃料电池的潜在探索: 对于一些非电气化线路或特定场景,不排除会探索采用混合动力甚至燃料电池技术的可能性,以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材料的环保选择:
轻量化材料的应用: 采用高强度、轻量化的新型材料,如铝合金、复合材料等,以降低车体重量,从而减少能耗。
可回收与环保内饰材料: 在车厢内饰材料的选择上,更加注重环保性,优先使用可回收、低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材料,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节能设计的优化:
空气动力学性能的提升: 优化车体外形设计,减少空气阻力,降低运行能耗。
LED照明与智能照明控制: 全面采用LED照明,并结合智能感应技术,根据车厢内的光照强度和人数,自动调节亮度,实现节能。

四、 安全性的进一步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是最高优先级

安全始终是中国铁路发展的生命线,下一代普速客运车辆将在此基础上继续加强。

更先进的制动系统: 采用更灵敏、更可靠的制动系统,缩短制动距离,提高紧急情况下的安全性。
车体结构的强化: 采用更坚固、更具吸能特性的车体结构,提高碰撞时的乘客安全。
智能化的安全监控:
车厢内部的监控系统: 遍布车厢的摄像头,不仅能用于安保,还能协助乘务员及时发现和处理突发事件。
司乘人员的健康与疲劳监测: 引入智能设备,监测司乘人员的身体状况,防止因疲劳驾驶等因素引发的安全事故。
智能化的消防与报警系统: 升级车内的消防设施和火灾报警系统,确保在火灾发生时能够快速响应,有效控制火情。

五、 经济性与运营效率的平衡:在普速领域实现高质量发展

虽然追求舒适和智能化,但作为普速客运车辆,其经济性和运营效率依然是重要的考量因素。

模块化设计与标准化生产: 采用模块化设计,方便零部件的更换和维护,同时能够通过标准化生产,降低制造成本。
维护成本的降低: 选用耐用性更好、维护周期更长的部件,并通过智能化的故障诊断系统,提前预防和处理潜在问题,降低整体运营维护成本。
车次与编组的灵活性: 具备更灵活的编组能力,能够根据客流需求,快速调整车次和编组数量,提高运力利用效率。

总而言之,中国铁路下一代普速客运车辆的发展方向,是让更多人享受到高品质的铁路出行体验,不再是“凑合”的选择,而是可以与高铁媲美的舒适、便捷、智能的出行方式。这标志着中国铁路正从“量的增长”转向“质的飞跃”,致力于构建一个更加现代化、人性化、可持续的交通运输体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我记得以前在一篇短文章里讲过,关于解明普速线、160km/h动分列车的一些偏见。

该文从检修时长、运用方式、噪音、造价等问题上分析了一些对于普速线动力分散型列车的一些偏见,并解释了普速线车辆加减速度水平提升、信号系统提升、咽喉通过能力提升的重要性。

当时在题图草草画了一个对未来普速线动分的想象,但是仅仅是一个铅笔画的草图的简单电子版,没有详细的说明。

那么,在这个回答里面,我们来预测一下普速线列车将来的发展方向。


我们首先来确定一下这一批客车退役后未来普速线的运行情况,

抛开市郊客流、通勤客流不谈,先谈长途客流,

1、长途城间客流保持为一个稳定的年度潮汐客流模型,大型节假日的返乡、返城客流基本不变;

2、随着中型城市的、中部中小型城市的发展和壮大,对运输距离为50-500km,运输速度为160km/h的客运服务的需求有大规模的上升。

3、普速整体客流随着农村、二三线城市的大规模发展而上升。(即更多的人有闲钱乘坐火车旅行)

在这样一个预测下,对普速线的运能要求是不降反升的,长途客流会保持现有的年度潮汐式模型,然而特别是在中长距离直达特快列车,中短距离频繁起停快速列车需求会有井喷,是需要在目前情况下再进行改善的。

对下一代普速线列车的设计提出这几点要求,

1、提升在干湿天气下的提速/制动性能,以方便加密既有线班次 → 牵引采用动力分散型电力牵引、制动采用电指令直通空气制动并配备自动空气制动作后备制动的设计;

2、提高载客量 → 使用26.8m大定距双层客室的设计;

3、提高车体的耐用度、防腐性,并合理轻量化 → 使用半承载/全承载式一体化车身,考虑到普速线比较复杂的运营环境,可同时使用不锈钢车身降低车身腐蚀速度,做到15年车身不做大修大补

4、方便联挂、解挂,灵活运用 → 使用贯通式车头、2-Bo*n(Twindexx Express型)或是M*n+T*n+M*n(CRH3X型)的编组可变式设计

5、提高司机乘员的被动安全性 → 高司控台、车头设置为能量吸收结构

6、提高自动化水平 → 预留普速线CTCS-1及CTCS-1ATO/DTO的条件;

其中,车体结构反而是整个设计中的难点,目前能做出26.8m大定距(定距20m)双层不锈钢客车车身的在世界上寥寥无几,在这里以德国的TWINDEXX为例,使用全承载式车身、小窗柱大密度设计、拱顶,在减低车身重量的同时,也做到了耐久、防腐和优秀的采光水平。在这个基础上为了适应中国的路情,适当增重,车宽设定为3100mm,车高(到轨面)设定为4700mm,以保证拱顶上层客室良好的空间感。

若要是想进一步轻量化,甚至可以使用钢骨铝蒙皮的钢铝混合式单壳结构,但在这种情况下要对车身蒙皮进行适当的化学处理以防发生电化学腐蚀。

车窗使用带有承重和加固能力的不锈钢模块化车窗,并使用有机玻璃,降低全车重量,提高车身刚度。

这是去年一开始对单层普速线动分(单层长途)的草图,

这是经过一年的修改和勾画,用Sketchup描画出的想象图。

Pretty surprising, huh?

以八节编组座车为例,我们来仔细看一看。

全车使用26.8m长,定距20m的大容量双客车体,车宽拉宽至3.1m,车高增至4.7m(距轨面),使用半M车的动力配置,每节车均设有一个额定功率为600kW的小型牵引逆变器,动力转向架设置两个功率为300kW的牵引电机,以方便在编组拆分重组时自由编组(但是编组不是完全自由的,下文详述)。全车取消AC 25kV高压总线,以腾出上部空间给二层客室使用,主变压器和主整流器一体化设计,新设置一条DC 3kV的中间直流环节总线。每台主变压器主整流器总成在牵引端的额定输出功率为1,800kW,留有一定的余裕,以保证在一台主变压器整流器总成/受电弓在故障时,全车仍然能保持6车12根轴有牵引力。

列车的编组是基本自由的,但是必须保证每3节车中有一节为MpTr,以保证主变压器整流器总成在直流3000V总线端的功率容量。

制动使用数控电指令的直充式空气制动,并配有自动空气制动作为后备制动,以方便进入无接触网区间时,内燃机车牵引运行。

列车采用IEC 61375规格的TCN总线,设置有WTB列车级总线和MVB车辆级总线,并在内容层上实现编组可变。


我们从前往后来看一看该种想象的设计细节,

车头设有拉力比沙库更大的、带电气连接器的普速线25T型车用圆孔柴田式密接车钩(在这里临时用方孔柴田代用,国铁既有线柴田密接钩的模型还在制作中),以保证重联联挂时,高速快捷地连接TCN列车网络和控制低压、空气管路、DC 110V直流列车母线。车头设备室设有救援/内燃牵引用转接车钩和电气连线。

车头为贯通式,司控台设置在2楼,钢结构按照冲撞吸能保护设计,并设置防爬装置,以在发生事故时从被动角度最大程度保护司机。车头灯和标志灯采用模块化设计,方便拆装和维护。

车头贯通门采用手动塞拉滑轨式,不采用电动式,以降低生产和维护成本。两车重联时,贯通门打开,并连挂折棚,以方便无餐车的附属座车小编组和有餐车的大编组联挂时,两车能互通。同时,随车机械师/运转车长只需要配备一名即可。

转向架采用空气弹簧容量增大、一系轴端弹簧容量增大的重载160km/h客车转向架,这里用SJ X40 Duplex的转向架代用,实际设计时可以用青藏25T发电车的SW-QD160转向架安装电机并进行微调(选用SW-QD160的原因是因为其为CR目前使用中唯一一个轴重可达21.45t的160km/h转向架,比较适合大载客量的双层客车)。

车头的第一扇车门为司机/运转车长用门,在停靠高站台时运转车长先单控本地车门打开,确认停车位置正确后打开所有车门,并让出该门给旅客乘降;在停靠低站台时,该车门仅用作运转车长的单控车门,不开放给乘客(因为该门不设置电动伸缩踏板),入口高度为中国高站台标准1250mm(距轨面)。

其余乘客车门采用大开口(1030mm)的电动塞拉门,涂以高对比度的黄色以方便视障人士,同时设有折叠式低站台踏板,方便旅客在列车停靠低站台时登车,入口高度为中国高站台标准1250mm(距轨面)。

由于采用了大定距、全承载式车身,窗柱较细密,所以宜采用一排座一扇窗,上层车窗延伸至行李架,以保证较低天花板下的良好采光,达到增强车内空间感的目的。

二等座车座椅为可换向式,座椅间距980mm,优于CR200J列车组的880mm,大载客量短途版本设置有上下两层合共26排座位(上下层各13排,并设置上下层各一排大件行李摆放位),定员130人,优于CR200J二等座车定员的99人,增员约30%;长途版本取消上下各一排座椅以设置两排大件行李摆放位,定员120人,仍优于CR200J二等座车定员,增员约20%。

一等座车座椅为可换向式,座椅间距为1160mm,和CR200J列车组的1160mm齐平,大载客量短途版本设置有上下两层合共22排座位(上下层各11排,并设置上下层各一排大件行李摆放位),定员88人,远远优于CR200J一等座车定员的56人,增员约60%;长途版本取消上下各一排座椅以设置两排大件行李摆放位,定员80人,仍远远优于CR200J一等座车定员,增员约40%。

核算8节编组座车不设餐车的定员高密度为998人,低密度为920人,远远优于CR200J的749人(不设餐车)。

车厢端部在一侧设置有空调、牵引逆变器和大件行李摆放位,另一端则设有厕所和空压机+辅逆总成/受电弓+主变压器+主整流器总成/司控台+行车电子设备总成,不设置单层区的座椅。所有电气设备在单层客室的地板之上,并设有外侧维修罩板,方便检修和维护。

车间电气连接按照中压、DC 3kV走车侧,低压、控制电路走车钩,对称布置的设计,以方便编组变更时安装电气连线;车钩同样使用既有线圆孔柴田式密接车钩,方便编组变更时的联挂。

使用轻量化单臂式受电弓,并可适应6.5m和6m两种接触网高度。

一侧电气设备柜在车厢单层区以一个倒U型骑在客室走廊上并在车外设置有检修门,方便从客室内外进行维修和整体更换。

另一侧则将模块化空调置于车顶,牵引逆变器分别放置在走廊两侧,同样设有内外两侧的检修门,方便从客室内外进行维修和整体更换。牵引逆变器的冷却甚至可以考虑使用空调的冷风(夏)/强排风(冬)进行风冷,不再独立设置冷却风扇。

中间车端同时设有调车用的标志灯,在编组变更时使用。

车侧设置两盏外部标志灯,红灯为车门灯,在红灯常亮时表示车门打开或隔离,红灯常灭时表示车门关闭良好,红灯闪烁时表示车门故障/开关门受阻。白灯为适应CTCS-1ATO/DTO的新设标志灯,表示在ATO模式下,离列车准时关门离站还有30秒,此时白灯常亮,提醒月台工作人员和车厢乘务员抓紧时间安排旅客乘降;若运转车长/车站值班员按压了晚点发车按钮,白灯则变为闪烁,表示晚点发车,此时列车不自动关门,待运转车长目视月台旅客乘降完毕后手动关闭其余客室门,待观察到车门关闭良好无夹人夹物后,用车长电铃指示司机发车。无论列车由ATO/DTO自主关门发车,还是按压晚点按钮后由运转车长关门、司机发车,发车后白灯均熄灭。


上述大概就是对CR下一代普速线列车的一些想象了,该想象仍然在继续建模中,目前在给客室内部的3D想象图画线,相信会建立二等座、一等座、二等卧、一等卧、餐邮残疾人包间合造车几种客室的模型,最终这个project将会在知乎发一篇短文,并将模型源文件公开供大家参考。

普速线动分的设计,不一定要追求性能的极致,反而在多学科的综合分析中,更要注重其鲁棒性(即强健性)、可靠性、使用和维护的便利性,这才是一个普速线动分成功的最大诱因。


但实际上, @时光之末 讲的是有道理的。目前既有线客运最大的问题在于,CR在普速线的票价上的政策比较畸形,在很多情况下要落实地方补贴才开行普速旅客列车,没有补贴就不开车,说的难听点甚至有车匪路霸的嫌疑。国铁自己也没啥办法,普速列车一味压价,甚至逼到CR需要使用CR200J这种Z代D来获得更多的车票收入。

在国铁集团挂牌后,事实上,政策上理应放开CR对于普速铁路的调价,并将以前对国铁政策补贴的一部分,直接补贴到低收入群众的车票上。即分省市给不同收入的群众发放铁路乘车优待证,其中国家财政补贴一部分、省财政补贴一部分、地方财政补贴一部分(在劳工输出地的省份更应该大力补贴),使得持有不同等级乘车优待证的旅客可以以更低的价格购买到铁路车票,没有乘车证的高收入群体则按照国铁市价购买车票,让国铁对普速铁路也能实行自负盈亏,使得普速铁路的资金循环变成一个良性循环,才能更好地促进160km/h普速铁路的发展。

以上。


莱,我们来看奇妙深刻的评论 @觉空

我们从这条评论里能学习到什么奇妙深刻的思想呢?

1、拱顶分三六九等,我看着是黑五类拱顶的一律不要,我看这是红五类拱顶的一律吹爆;

2、100系的车体断面,我们看看原图

合着照觉空同志的意思,100系双层客室的地板是个没有厚度的平面?客室地板到轨面为200mm?你别说个承重的车体了,纸都有厚度啊!

3、我们再来看格尔利茨双客的图面

我希望觉空同志分清入口高度和内侧地板高度的区别。

格尔利茨双客的入口高度是600mm,让人感觉上地板不够低,

但是,其车体的下部和轨面的距离同样是200mm,这样一来,低地板和入口的高差是如何补偿的呢?

人家入口有个斜坡的啊!

最后补充一张三种断面(2.7m宽拱顶断面、3.1m宽拱顶断面和100系拱顶断面,看看到底所谓截面积1/3论是怎么来的,

至于在来线绿车的截面,不好意思,断面太小我都不好意思放上去。

user avatar

在这批旧有的车辆用到报废之时,就看铁总怎么应对了。

在不考虑资金问题的前提下,当然能朝动力分散化、通勤化方向发展。

动分化是用来提高车辆启停效率的,压缩启停时间来压缩运行时间。具体怎么做既可由中车采用魔改过以适应AC25kV接触网的增肥版地铁列车,也可由CRH模式降标成这种普速动分,其实方法很多。

插句嘴,CRH里面不只是高大上的交直交高速动分值得学习,也有相应的其他源自原始设计但是后来被取代掉的技术可以借鉴,甚至连铝合金基材的车身结构也可以学习借鉴。如果担心牵引能力问题,可以采用钢制底盘+铝合金车身的组合的非承载式车身,先把车辆自重降下来,节约能源提高效益也是一种思路。

通勤化是提高乘降效率的,通过提升乘降速度来压缩停车时间。长途车借由多开的大扇车门让旅客较快乘降,同时进出站大范围铺开自动检票机以杜绝各种买短乘长,买两头逃中间现象。这一块要结合车站及售票系统改造一同进行,而且第一步售票系统基本已经实现既有普速干线上的大站售卖蓝磁票,之后的事情可以说除了资金问题没有难度。

至于其他问题,目前暂无解决的紧迫性。乘坐舒适度什么的,在高峰时段能上车就行,就别纠结乘坐的舒适了,想舒适请选择G/C/D,虽然G/C/D在高峰时段也没多少舒适性。

当然以上仅是不考虑资金的情况。考虑到铁总的铁公鸡属性,除非一组16节动分普速车的价格跟机车带18节车厢的价格近似,不然是看不见普速动分的。另外就是票价问题,票价再低都有人喊高的前提下,铁总也没那个心气大改目前的普速客运系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铁路的下一代普速客运车辆,正朝着更舒适、更智能、更环保、更高效的方向迈进,并且已经在一些领域展现出令人瞩目的改进。这不仅仅是对现有技术的简单升级,更是对未来出行体验和运营模式的全新思考。一、 舒适性的大幅提升:让普速列车告别“硬座时代”长期以来,普速列车在舒适性上与高铁存在明显差距。下一代普速客.............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有趣的现象,也说明了化学反应的复杂性。你观察到的“满是铁锈的铁钉泡在稀醋酸中,在铁锈未除去到能看见铁的情况下与铁反应生成气泡”并非异常,而是两种化学过程同时进行的体现。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先明白什么是“铁锈”。咱们生活中常见的铁锈,化学成分主要是氧化铁,最主要的成分是三氧化二铁(F.............
  • 回答
    .......
  • 回答
    中国的铁路网络之庞大,每日承载着数以百万计的旅客和数以亿计的货物,就好比一条条流动的血脉,支撑着这个国家的运转。要说哪一个站台最为繁忙,这问题就像在问全国人民里谁早上起得最早一样,很难有一个绝对唯一的答案,因为“繁忙”有很多种衡量标准。不过,如果非要挑一个在各个维度上都表现突出的代表,那么北京西站无.............
  • 回答
    2020年10月,中国铁路进行了一次重要的调整,这次调图充分体现了中国铁路在提质增效、服务民生、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努力。以下是这次调图的一些主要亮点,我们将尽量详细地阐述:1. 优化运输组织,提升客货运能力和效率: 高铁网络进一步加密,尤其是中西部地区: 这次调图最显著的亮点之一是高铁网络.............
  • 回答
    中国铁路旅客运输与日本铁路在“公交化”运营模式上存在显著差异,这背后是历史、地理、经济、技术以及社会需求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理解这种差异需要我们深入分析双方铁路系统的特点和发展逻辑。核心差异:从长途大动脉到区域密集网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中国铁路早期发展和核心战略在于建设连接全国的长途大动脉,以.............
  • 回答
    中国铁路车票的分配方式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且在不断优化和调整。总的来说,它是一个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辅以公益性原则和技术手段的综合分配体系。以下是中国铁路分配车票的主要方式和一些详细的解释: 1. 市场化导向:以需求为基础这是最核心的分配原则。铁路部门会根据各个车次的客流数据.............
  • 回答
    中国铁路,这庞大的钢铁动脉,承载着亿万人的出行梦想,也牵动着国家经济的命脉。然而,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却长期存在:即便在春运、节假日等时期呈现出“人山人海”的客运景象,中国铁路的客运板块却年复一年地承受着巨大的亏损。这背后,绝非简单的“客源不足”可以解释,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交织在一起的因素共同作用的.............
  • 回答
    在中国铁路系统中,一些线路在“铁路客运里程表”和“工务段线路名称”上可能出现不一致的情况,这并非特例,背后隐藏着铁路运营管理的复杂性和历史沿革的印记。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别探讨这两个“线路名称”体系的侧重点,以及导致差异的原因。 铁路客运里程表:以“站”为纲,突出客运便捷性铁路客运里程表,.............
  • 回答
    中国铁路借鉴日本的做法,为部分列车和线路冠以“爱称”,这并非不可能,而且我认为这其中大有可为,也能带来不少积极的效应。为什么会有“爱称”的需求?首先,我们得明白,在中国铁路快速发展的今天,尤其是高铁网络已经遍布大江南北,简单粗暴的“GXXX”、“DXXX”这样的编号,虽然精准有效,但确实缺乏一些人情.............
  • 回答
    中国的铁路信号灯,那可是关乎着火车安全运行的“眼睛”,每一盏灯,每一个颜色,都承载着重要的信息,指挥着钢铁巨龙在铁轨上穿梭。 要是想说清楚,咱可得掰开了揉碎了讲。首先,得明白,铁路信号灯不是咱们马路上那种简单的红、黄、绿。 铁路上的信号系统要复杂得多,是为了应对高速、重载、密集的运行环境,确保万无一.............
  • 回答
    中国铁路设计标准中,“线间距”这个指标,跟其他一些关键指标比起来,确实显得相对宽松一些。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弄清楚线间距是个什么概念,以及它在铁路设计里扮演的角色。什么是线间距?简单来说,线间距就是两条相邻铁路线中心线之间的水平距离。这个数值不是随便定的,而是要考虑很多因素: 行车安全: 这是.............
  • 回答
    中国铁路,这个问题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说“落后”或者“先进”。它更像是一个正在经历快速蜕变、优点和缺点都很突出的过程。说它“落后”的看法,往往是基于一些特定的比较或者对过去的印象。 对比西方发达国家某些细分领域: 比如,一些国家在某些特定区域、特定线路上的历史沉淀,或者在某些非常小众的铁路技术(.............
  • 回答
    中国铁路车次奇偶区分上下行:是“必要之恶”还是可以优化的历史遗留?在中国铁路出行,有一个我们或许早已习惯的规则:奇数车次通常代表下行(从起点向终点方向,例如北京到上海),偶数车次则代表上行(从终点向起点方向,例如上海到北京)。这个约定俗成的规则,贯穿了我国铁路客运系统多年,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对列车的认.............
  • 回答
    中国铁路,这个庞大而现代化的交通网络,虽然在硬件设施上早已跻身世界前列,但若论其“最缺”什么,那绝非硬件本身,而是潜藏在系统深处,更具战略意义,也更难一蹴而就的几项要素。首先,我们最“缺”的,是对“精细化运营”的深层次理解和实践。这绝不是说中国铁路运营混乱,恰恰相反,它的准时率、效率在很多方面都堪称.............
  • 回答
    中国铁路市场是否能迎来民营资本的“大爆炸”,如同当年航空业一样,涌现出一批属于民间的铁路巨头?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也触及了中国铁路改革的核心脉络。要详细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一层一层地剥开,看看现实的土壤是否足够肥沃,又有哪些阻碍需要跨越。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的可能性:航空业的镜鉴我们.............
  • 回答
    中国铁路的牵引传动系统发展,在是否跳过了交流同步电机这一步的问题上,情况比较复杂,并非简单的“跳过”。更准确地说,中国铁路在电气化牵引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将交流同步电机作为主流技术在早期大规模应用,而是直接选择了交流异步电机作为早期主力的技术路径,随后快速迭代升级,将重心转向了更先进的交流同步电机(特.............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中国铁路这次对列车运行图的优化调整,以及暂停发售4月8日及以后车票这事儿。这可不是小事,背后牵扯到的细节可不少,咱就好好掰扯掰扯。首先,为啥要暂停发售车票进行调整?这就像我们要对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进行一次“大体检”和“升级改造”,得先把所有车都停下来,才能保证改得顺畅,不会出岔子。火.............
  • 回答
    在中国铁路发展的进程中,确实涌现出许多令我印象深刻的超级工程。这些项目不仅仅是钢轨与轨枕的简单铺设,更是中国人民智慧、毅力与工程技术的结晶,它们以恢弘的气势和前所未有的难度,深刻地改变着中国的地理格局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青藏铁路:挑战生命禁区的奇迹如果要说哪个工程最让我震撼,青藏铁路绝对是首当其冲。这.............
  • 回答
    中国铁路的“王牌列车”,这词儿您用得挺地道! 说起来,这可不是简单的“王牌”,而是代表着各铁路局的形象、服务水准、技术实力,甚至是地方特色和情怀。它们往往是客流量大、线路重要、服务精细、设施先进的代表。 我就给您掰扯掰扯,尽量让您听着舒服,就像和老朋友聊天一样。首先,咱们得明白,铁路部门的名称和称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