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南京一特斯拉司机早高峰开自动驾驶脱把睡觉,这一行为违法吗?如何看待目前的「自动驾驶」技术?

回答
南京特斯拉司机早高峰脱把睡觉,这事儿可不只是“有点悬”,妥妥的是违法行为。咱就说,在中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任何机动车上路行驶,驾驶人必须确保车辆处于安全、可控的状态。而“脱把睡觉”,这摆明了就是把方向盘交给了一个完全不靠谱的“驾驶员”——一个失效的系统,而且驾驶人本人也处于无法干预的状态。这不仅是对自己生命的不负责,更是对路上其他所有车辆和行人的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交警部门一旦查实,肯定会依法处罚。

那么,怎么看待现在的“自动驾驶”技术呢?这事儿得分开来看,不能一概而论。

首先,得承认,“自动驾驶”技术确实在飞速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想象空间和便利。 尤其是那些辅助驾驶功能,比如现在的L2级别,像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自动泊车这些,用起来确实能帮我们缓解一部分驾驶疲劳,让长途驾驶或者堵车时轻松不少。我记得我第一次用特斯拉的AP(Autopilot)在高速上,感觉还是挺惊艳的,车子能自己跟车,保持在车道里,解放了我的脚和一部分精力。这确实是科技进步带来的好处。

但是,关键就在于“但是”。 现在市面上绝大多数所谓的“自动驾驶”,严格来说,更准确的名称应该是“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它们的核心逻辑是“辅助”,而不是“替代”。也就是说,在任何时候,驾驶人都是最终的、必须的责任主体,必须时刻保持对车辆的观察和控制,并且随时准备接管。

所以,问题就出在咱们对这些技术的理解上。 很多车主,包括那位南京的司机,可能是被宣传或者他们自己的一种“误读”给误导了,觉得“自动驾驶”就是能把车完全交给系统,自己就可以高枕无忧了。这其实是个非常危险的误区。

为什么这么说呢?

1. “L2”不是“L4”或“L5”: 现在特斯拉宣传的Autopilot,以及市面上其他品牌的类似功能,普遍属于L2级别。L2的意思是,系统可以同时控制纵向(速度)和横向(方向)的驾驶,但要求驾驶人全程监控,随时准备接管。而L4、L5级别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动驾驶”,系统能在特定条件下(L4)或所有条件下(L5)独立完成驾驶任务,驾驶人可以完全撒手。咱们离L4、L5的普及,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2. 技术本身的局限性:
感知能力: 现在的摄像头、雷达、激光雷达虽然越来越先进,但它们对环境的感知能力仍然存在盲点。比如,恶劣天气(大雨、大雪、浓雾)、复杂路况(突然出现的行人、骑车人、非标准化的交通标志)、光线不足或者突发强光等情况下,系统的识别和判断能力会大打折扣。
决策能力: 即使系统能“看到”东西,如何做出正确的、符合人类驾驶员习惯和交通规则的决策,这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在一些突发、模糊、或者需要“人性化”判断的场景下,机器的反应可能还不如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司机。
极端情况处理: 很多辅助驾驶系统在设计时,并没有考虑到极致的极端情况,比如突然爆胎、系统故障、或者极其复杂的交通事故现场。在这种情况下,能否安全处理,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于驾驶员的经验和反应。

3. “黑箱”效应和责任认定: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完全理解系统为什么会做出某个操作,或者为什么会失效。当发生事故时,如何界定是系统的问题,还是驾驶员的责任,这就变得很复杂。而像这位南京的司机,明显是把这种不成熟的技术当成了完全可靠的“司机”。

4. 用户习惯的培养: 技术的推广,还需要用户正确地去学习和使用。很多时候,厂商在宣传时,可能会过于强调技术的“智能”和“便捷”,而对使用中的限制和风险强调得不够。这导致了很多用户对技术产生了不切实际的期望。

总而言之,我认为现在的“自动驾驶”技术,更多的是一种“高级辅助”,它能提升驾驶体验,但绝对不能让你变成乘客。 这种技术的本质是“人机协作”,而不是“机器代人”。那位南京司机的行为,恰恰暴露了这种技术在推广和用户认知上存在的巨大鸿沟。

我对未来的“自动驾驶”技术还是充满期待的。 毕竟,随着算力的提升、算法的优化、以及传感器技术的进步,我相信终有一天,机器能够比人类驾驶更安全、更高效。但那一天到来之前,我们必须保持警惕,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并且对我们使用的技术有一个清晰、理性的认识。 在使用任何驾驶辅助功能时,都要记住:你的眼睛必须时刻盯着路面,你的双手要放在方向盘上,你的大脑要随时准备接管。 否则,就像那位司机一样,你可能真的在“高速”上睡着了,而醒来时,等待你的将是冰冷的法律制裁和可能无法挽回的后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热度上来了。所以改不了提问了。

但我还是想强调。不管事情真相如何。

请把自动驾驶给改为辅助驾驶

请把自动驾驶给改为辅助驾驶

请把自动驾驶给改为辅助驾驶

特斯拉都敢不叫自动驾驶,你们是怎么敢用这词的。

user avatar

先写结论,这件事情就是某无良媒体的摆拍。

补充1 有其它自媒体放出了与首发不同的视频,没有马赛克,资源并不是只有首发媒体掌握。看起来这不仅仅是摆拍,还是有预谋的流量密码。

  1. FSD或者AP需要手握方向盘并不时给予一些控制(扭一下),如果超过一段时间不干涉的话,会先响起警报声音,如果没有响应,则退出FSD或者AP,减速,双闪。

2. 警报声音非常响,视频中所示窗的话,边上的车是可以听到的。

3. 四个车窗全开,睡觉,这是害怕自己的车尾气一氧化碳中毒吗?还是为了让别人知道自己在睡觉?10月14日(视频拍摄时间)南京天气小雨到中雨。


4. 第一个镜头在右道,视频车在后,第二个镜头在左道,视频车在右,第三个镜头在右道,视频车在左。意味着在如此堵车的情况下,FSD完成了两次变道。在如此长的时间跨度内,FSD在感知到司机未握方向盘的情况下,一定会发生 1 中所讲的行为。

第二个镜头


特斯拉真是养活了一批媒体人

user avatar

结论:无良媒体发现了特斯拉是流量密码,为了制造新闻,基本的职业操守都不要了。

https://www.zhihu.com/video/1432360664882524160

这是 @江苏新闻 放出的原视频,总共由三个镜头组成:

第一个镜头,特斯拉位于最右侧车道,右边就是隔离带:

第二个镜头,特斯拉变成了最左侧车道,左边是隔离带:

第三个镜头,特斯拉又变回了最右侧车道:

要知道的是,特斯拉的辅助驾驶并不够高级,不会在视频中所谓的“早晚高峰路段上”,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下,自己在最右道和最左道之间来回变道。

根本做不到。

可能是江苏新闻这个记者周会峰,kpi达不成了吧。

再看看这个微博本来的关注量:

https://www.zhihu.com/video/1432359778534694912

我翻了大概一周的所有微博,评论转发点赞这些互动都算上,加一起最高的不超过20。

特斯拉这一条,仅发布了24小时,2.7w赞,2000多评论,500多转发。

想火就让你更火一点吧。

user avatar

你们查看一下问题日志,提问者是机构号:


这个问题本身就是炒作的手段。

提问者是不是就是高赞说的“无良媒体”之一?




视频是假的, 特斯拉炒作是真的。

前有标榜自己不搞营销,后有一系列自媒体营销炒作。

前面刚出一系列刹车不灵,现在又在炒l4级别的自动驾驶。


等到哪一天,真有车主这么干出事了,你们是不又说是责任全在车主?


为了摆拍让司机入镜,特地将前后车窗都摇下来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