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南京一 12 岁男孩凌晨去坟场找妈妈,在面对生离死别问题时,如何帮助孩子抚平创伤?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沉重且令人心痛的场景。一个 12 岁的孩子在凌晨去坟场寻找妈妈,这本身就说明了他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和无助。面对生离死别,尤其是失去至亲,对孩子的心理创伤是深远的。如何帮助他抚平创伤,需要一个系统、耐心且充满爱的过程。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建议:

一、 第一时间提供安全感和支持

当孩子被发现时,首要任务是让他知道他现在是安全的,并且有人在关心他。

1. 立即给予拥抱和安抚: 无论是在坟场被发现还是回到家中,用温暖的拥抱、轻柔的抚摸和低语来安抚他。让他感受到身体上的连接和支持,这是最直接有效的安慰。
2. 倾听他的需求: 简单地问他现在感觉怎么样,他需要什么。可能是想一个人静一静,也可能是想有人陪着。不要强迫他说出任何事情,但要让他知道你愿意倾听。
3. 提供基本生理需求: 给他一杯温水、一些简单的食物,确保他感到温暖和舒适。饥饿、疲惫和寒冷会加剧负面情绪。
4. 创造一个安全的空间: 如果可能,带他到一个安静、温暖、私密的空间,让他感到安全,远离外界的干扰和可能让他回忆起悲伤的场景。

二、 允许并引导表达情感

孩子在经历巨大悲痛时,往往会压抑自己的情绪,或者以不恰当的方式爆发出来。帮助他安全地表达情感至关重要。

1. 承认并验证他的感受: 告诉他:“我知道你现在一定很难过,妈妈的离开让你很痛苦,这是正常的。” 不要评判他的任何情绪,无论是哭泣、愤怒、沉默还是其他表现。
2. 鼓励他用语言表达: 如果他愿意说话,耐心倾听。让他谈谈妈妈,谈谈他对妈妈的思念,谈谈他为什么要去坟场。即使他说得零散,或者反复提起同一件事,也要认真听。
3. 引导非语言表达: 如果孩子不善于用语言表达,可以引导他通过绘画、写日记、玩游戏等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感受。比如,可以提供纸笔,让他画出他看到或感受到的,或者画他记忆中的妈妈。
4. 允许“失控”: 不要害怕孩子嚎啕大哭或表现出强烈的负面情绪。这些都是宣泄压力的方式。在安全的环境下,允许他哭够、喊够。
5. 避免说“坚强点”、“不哭”之类的话: 这些话语可能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感受是不被允许的,会阻止他释放情感。

三、 以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解释死亡

对于一个 12 岁的孩子,虽然有一定认知能力,但对死亡的理解仍然可能是不完整甚至错误的。

1. 诚实但温和地沟通: 用简单、直接、孩子能理解的语言解释妈妈的离开。避免使用隐晦或神化的说法,比如“睡着了”、“去了一个很远的地方”。明确告诉他妈妈的身体停止了工作,不会再回来了。
2. 根据孩子的理解调整: 如果孩子问到“妈妈还会回来吗?”,要再次温和而坚定地解释,妈妈的身体已经不会醒来了。
3. 回答他的问题: 孩子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关于死亡的过程,关于妈妈去了哪里等等。尽力诚实地回答,即使有些问题没有完美的答案。如果不知道,也可以坦诚地说“我也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但我们可以一起找找看”或者“有时候大人们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4. 不灌输宗教或哲学观念(除非是家庭原有信仰): 在初期,最好先关注孩子的实际感受和理解。如果家庭有特定的宗教信仰,可以在之后适当、以孩子能接受的方式融入,作为一种心灵慰藉。

四、 建立或恢复日常生活的秩序感

灾难和失去会打破孩子原有的生活秩序,重建秩序感有助于他找回安全感。

1. 保持规律的生活节奏: 尽可能恢复正常的饮食、睡眠和学习时间。规律的生活可以给孩子带来一种稳定感。
2. 参与家庭活动: 即使孩子情绪低落,也要鼓励他参与一些简单的家庭活动,比如一起吃饭、看电影、散步等,让他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连接。
3. 允许他有自己的节奏: 同时也要理解,他可能需要比平时更多的休息和独处时间。不要强迫他立刻恢复到“正常”。

五、 纪念和怀念妈妈

让孩子以积极的方式纪念妈妈,可以帮助他将负面情绪转化为积极的怀念。

1. 创造纪念仪式: 可以一起制作一本纪念册,写下对妈妈的回忆,或者画妈妈喜欢的样子。也可以一起去妈妈喜欢的地方,或者做妈妈喜欢的事情。
2. 分享关于妈妈的故事: 家人可以轮流分享关于妈妈的快乐回忆、她的优点和她对孩子的影响。这会让孩子感受到妈妈的爱和存在依然在生命中延续。
3. 鼓励他继续与妈妈“连接”: 告诉他,即使妈妈不在身边,他依然可以和妈妈说话,在心里和妈妈交流。比如,可以鼓励他对着妈妈的照片说说话,或者在心里对妈妈说我想你了。
4. 允许他在特别的日子表达思念: 在妈妈的生日、忌日等特殊日子,可以给他空间和机会去表达对妈妈的思念。

六、 关注他的行为变化和心理健康

失去亲人可能会导致孩子出现各种各样的行为和心理变化,需要密切关注。

1. 常见的心理反应: 孩子可能会出现易怒、焦虑、恐惧、退缩、注意力不集中、学业成绩下降、失眠、食欲不振或暴饮暴食、对事物失去兴趣等。
2. 警惕预警信号: 如果孩子出现长时间的悲伤、绝望、自残倾向、幻觉、对生命失去兴趣等迹象,务必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
3. 与学校沟通: 告知孩子的老师或学校辅导员孩子的情况,让他们了解孩子可能出现的情绪和行为变化,以便在学校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七、 寻求专业心理援助

对于如此沉重的创伤,专业的心理支持往往是必不可少的。

1. 心理咨询师/治疗师: 寻找有儿童创伤或丧亲辅导经验的心理咨询师。他们可以帮助孩子处理复杂的情绪,学习应对机制,重建积极的自我认知。
2. 家庭治疗: 如果家庭成员也受到创伤,家庭治疗可以帮助整个家庭成员共同面对悲痛,学习如何支持彼此。
3. 鼓励孩子主动表达: 在合适的时机,可以温柔地询问孩子是否愿意和“专业的叔叔阿姨”聊聊天,帮助他更好地度过这段困难时期。

八、 持续的关怀和耐心

抚平创伤是一个漫长而反复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1. 保持沟通渠道畅通: 即使在孩子情绪有所好转后,也要持续地与他沟通,了解他的近况。
2. 允许他有“反复”: 在康复过程中,孩子可能会出现情绪的反复,这是正常的。不要因此感到沮丧或责备他,而是继续给予支持。
3. 成为他稳定的支持系统: 无论是他身边的长辈、亲戚,还是朋友,都要成为他坚实的后盾。让他知道,即使失去妈妈,他仍然被爱着,被保护着。

总结来说,帮助这个12岁的男孩,需要:

立即的关爱与安全保障。
允许和引导他充分表达悲伤。
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解释死亡。
重建生活秩序感。
创造健康的纪念方式。
密切关注他的心理健康状况。
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援助。
给予长期的耐心和持续的关怀。

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旁观者或介入者,我们首先要做的是给予爱和理解,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不是用成人的逻辑去套用。这个孩子经历的不仅仅是失去妈妈,还有在深夜独自面对生死恐惧的无助,他的创伤需要最温柔和最专业的呵护。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十岁的时候妈妈因病去世,就葬在本市外围的一座墓园,我特别能理解视频中的男孩,因为我当初就把从家里出发坐哪路公交车,然后换乘哪路最后到终点站下车再走多远就可以到墓园,到了以后什么线路爬山才能到妈妈的墓地,每一个细节都记得清清楚楚。因为我也曾经在无数个难过的夜晚一边默默流泪一边想要去看妈妈的墓碑,其实作为小孩子只身前往坟场我真的挺害怕的,但是一想到能见到妈妈跟她聊聊天就又觉得不那么害怕了。

这种小计划在妈妈去世的前几年里无数次在我脑海中浮现。有一年家里人张罗着要给骨灰盒暂时安放在烈士陵园的姥爷选一块墓地,就在妈妈所葬的墓园选,这样能让他们父女俩离得近一些。大人们在那看墓地的时候,我就一个人坐在妈妈的墓前,就那么坐了有两个小时。因为不是清明时节,周围基本没什么人,但我也不害怕就这么默默的坐着,看着妈妈的墓,跟她有的没的说了好多好多话。那次之后我好像就慢慢释怀了,再也没有过之前那种哪怕大半夜也想要一个人去看她的想法。虽然偶尔我还是会忍不住写封给她的信,但更多时候则是长时间的淡淡的想念。人总是要向前看的,即便经历再大的挫折和伤痛也还有明天。现在的我更想要独立自主的生活,开开心心的过好每一天,她看到了这样的我也会更开心吧。

至于问题中提到的要如何安慰一个孩子,抚平他们失去至亲的伤痛这一点,还是老生常谈的,只有时间是能够治疗一切伤痛的良药。对于一个尚未建立人生观世界观,对于死亡和人生的意义没有确切认知的小孩来说,要他们短时间内接受一切,放下一切真的太过强人所难了。只能交给时间,寄希望于身边之人和周围环境的温暖能够慢慢治愈这个巨大的伤口,等来他们与自己和世界和解的那一天。

user avatar

任教于高中。

前几届,我们班有一个男生,经常在作文里写和爸爸妈妈之间的一些趣事,都是些很小的事,但是温暖又甜润,我特别爱看。

整个高中阶段的家长会,他妈妈来的次数多,爸爸少一些。但无论是妈妈还是爸爸,都会追着各科老师问到最后。爸爸问学习相关多一些,妈妈则更关注孩子在学校的情况,比如和同学相处得好不好,有事是否能大方地找老师沟通,近阶段在学校有没有情绪异常的时候,等等。

我一直特别欣赏他们的家庭氛围和亲子关系,也发自内心地觉得,这个孩子积极乐观的心态,平和温暖的性格,与他的家庭,他的父母,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高三成人礼的那天,他的爸爸妈妈都来了。大家自由合影的时候,他爸爸找到我,问了问孩子近一时期的学习情况,然后他说:“其实成绩倒也没那么重要,他能有现在这么好的性格,我们已经很满足了。”

我说:“我一直很欣赏您家的相处模式。孩子的好性格,和父母的教育以及家庭的氛围,都有相当大的关系。”

孩子的爸爸沉默了片刻,然后告诉我:“您不知道,我爱人,其实是孩子的继母。”

我特别惊讶。三年来,孩子的妈妈对孩子表现出的那种本能的关心,以及他们的母子关系,完全无法让人相信她的身份是“继母”

孩子的爸爸告诉我,孩子刚过完七岁生日不久,他妈妈就没了。孩子九岁那年,他和现在的妻子结婚。

他还告诉我,那时候,孩子的爷爷奶奶和孩子说,妈妈因为生病,去了一个很远的地方休养。本来要很久很久都不能回家,但是因为妈妈实在太想你也太想家了,那个地方的一个医生,就提前为妈妈把病彻底治好了。但是要想提前治好病,就必须吃一种特别特殊的药,这个药会改变人的容貌。所以你现在看到的这个阿姨,其实就是妈妈,是妈妈回来了。不仅妈妈自己回来了,之前你不是一直没见过姥姥姥爷吗(孩子的亲生姥姥姥爷都在他出生之前就去世了)现在姥姥姥爷也和妈妈一起回来了。

我很疑惑:“他当时已经九岁了,也不小了,他能相信吗?”

他爸爸说,他们也都怕他不信,但那时候又实在不知道怎么和孩子解释这件事。当时还是孩子爷爷奶奶的一个老朋友出的主意,说有很多相同情况的家庭,都是这样和孩子讲。虽然他们也不知道这样做对不对、好不好,但当时家里人,包括孩子的继母以及继母的父母,都想能最大程度保护孩子的感受。他说,和孩子讲的时候,所有人都特别忐忑,可是孩子一听就信了,一点儿没质疑。他们那时候是想等他考上大学再和孩子讲这件事,现在眼看就要上大学了,却不知道怎么开口了……

当晚,我在朋友圈里看到孩子发的和妈妈以及一家三口的合照,内心的感受很复杂。我长到三十几岁,接触过的“继母”很少,但这位妈妈,是最最好的一个。我完全相信她已经把这个孩子当成了自己亲生的儿子。她和孩子爸爸结婚的时候,也还很年轻,但却主动选择不再要孩子。我此前甚至一直觉得,这个孩子长得像妈妈更多。

转眼,高考结束,他们毕业了。

毕业聚餐上,这个男生把我叫到外面,和我说,以前的一次作文里,他写过妈妈和他讲他出生经历的事情,那是他编的,现在和我道歉。

我和那个班的孩子,关系非常好。我们一起经历过很多事情,师生间的感情和我带过的任何一届学生都不一样。我和他们之间,可以说无话不谈。但当时这个孩子突然和我说这些,我心里还是惊讶的。

接着,他把手上的一摞信纸递给我,他说:“其实我妈妈,不是我妈妈。”

那信纸上,是孩子写给妈妈的信。

在他一路长大的每一个夜晚,临睡前,他都一个人悄悄写一封信,给天堂的妈妈。

他给我看的,只是其中几封。他说这样的信,他写了好多好多。大部分都是写完就撕掉,第二天早上装在书包里,上学的时候扔掉。

我问为什么要撕掉,他没回答,只说了句:“我从小就觉得,我妈能收到的吧。”

当然也有一部分留下了,他自己收着。那是一些特别的日子里写给妈妈的信,比如生日,过年,升学……

他说:“我现在的妈妈和姥姥姥爷,都对我特别特别好,我很爱他们。我也觉得现在的妈妈就是我妈妈。我天上有一个妈妈,地上有一个妈妈。”

他说完这句话,我眼睛一下就湿了。

他说:“可是我还是很想天上的妈妈,所以我就写信给她,我怕她看到我现在过得太好了,觉得我忘了她。”

我看了两封,都是细细地给妈妈讲这一天发生的每一件事,哪怕很小很小,还有他所有的心情。

《请回答1988》中,德善爸爸问阿泽,什么时候最想妈妈。阿泽回答,每一天。

我那天看到这个新闻,就想到我们班那个男生,想到阿泽。

我想,每一个失去妈妈的孩子,内心深处都一定无时无刻不在想念着妈妈吧。

我的这个学生,已经算失去妈妈的孩子中相对最幸运的那类了。他虽然失去了妈妈,但是却没有失去母爱。继母和他相处的时间,甚至超过了他与亲生母亲相处的时间。

可是他仍然是那么那么想念自己的妈妈,他每天晚上都有那么多话想和妈妈说。每天一封的信,经常一写就是两三页信纸。

我一个同事,特别“惜命”,程度很夸张的那种。有一次,别的同事玩笑说见过的活得最在意的人就是她,她说:“当妈的人,哪个不怕死。”

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能替代妈妈。

失去至亲的伤痛,也许,也没办法真真正正地完全抚平。

只盼望,每个失去了妈妈或者爸爸的孩子,都能被身边人,合适且健康地深深爱着、保护着。不至于委屈无处诉说,不至于陷入极端的无助和绝望,也不至于像新闻里这个孩子,深夜思念妈妈到已经完全没了恐惧,摸黑离家,只为了和妈妈说说话。虽然这并不代表孩子的爸爸做得不好,但我还是希望,爸爸为生活奔忙之余,能适当地给儿子更多的关注和呵护。

我更盼望,所有为人父母者,都能好好地爱自己。

愿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

user avatar

人只有特别无助寂寞难过的时候才会悲哀自己只能依赖一个死人。

划重点:这个孩子因为和父亲吵架,又在学校碰到了不开心,无法排解情绪于是想去坟地看妈妈。

孩子的爸爸貌似活着,但是分量真的不比坟里的那个。

user avatar

画面令人心碎。。。

在别人眼里,那是一座坟墓,而在他眼里,那就是妈妈。

在别人眼里,深夜出走很任性,而对他来说,只是想离妈妈近一点,好跟妈妈说说那些别人不想听的心事儿,那怕妈妈无法回应,他也本能觉的那座坟茔,才是心安之地。

谁都无法抚平他失去妈妈那种没着没落的伤痛,每个人都劝他坚强,每个人都想替代妈妈的角色,然而,即便他们做的再好,他们也不是妈妈。

在他们面前,他可能很乖巧,但发自内心的喜悦和任性,是只留给妈妈的。

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周而复始的思念,妈妈消失了,再也没有出现。

他只能在一次次思而不得后,渐渐学会坚强。

他只能在一次次寻而不见中,慢慢学会隐忍。

妈妈,成了一个虚词,在他的世界里,喊出妈妈的时候,不再有一个人跟“妈妈”对应。。。

生离死别的确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正是为了克制这种无法言说的伤痛,人类才发明了宗教,发明了阴间,寄托自己的思念,缓解失去亲人的精神折磨。

遗忘妈妈的过程是痛苦的,既不想遗忘,又不忍提起。

作为第三人,你可以强化自己的角色,帮助他顺利成长,但是请别试图替代妈妈的心理角色,逝去的妈妈,是如风一样的存在,萦绕在他的心间。

妈妈是唯一的,他有权利记得她。

最后,小伙子,你很勇敢,祝你快乐。

------------------------------

做了爸爸后,好像胆子变小了。。。

开车更小心,滑雪不去,踢球都怕受伤,哈哈,成了一个胆小鬼~

user avatar

在面对与至亲之人生离死别时,我不知道如何帮助孩子抚平创伤,但作为一个与当事男孩有相同遭遇的过来人想说

时间会掩埋一切伤痛,请坚强、乐观、温柔的面对往后的人生

同样是在12岁的年纪,在全国人民聚过欢庆北京奥运会的时刻,父亲带着我送母亲的骨灰回老家安葬,在那个介于懂事与不懂事之间的年纪里没有,相较于七大姑八大姨的以泪洗面,我只是在母亲火化时哭了一阵,因为我知道她活的有多痛苦,这对她也是一种解脱,母亲临终前随我说过希望我不要因为她的离开而悲伤。

生活似乎与往常一样,又有些不同,很多家务需要从头学起这是比较苦恼的地方。亲戚们一边强调你是没妈的孩子一边又用拙劣的语言安抚你,这种反复揭开伤疤撒盐又帮你重新包扎的“关心”方式导致我至今不喜欢和他们有过多接触,不过很庆幸的是在学校中知道我家庭情况的老师和同学并没有对我区别对待,不管是过度关心或者疏远,这应该是我没有心理扭曲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当然单亲影响还是有的,叛逆期的到来使我跟父亲的关系更加疏远了,渴望用友情弥补亲情的缺失,更喜欢在阅读和游戏里寻找快乐,在虚拟空间里没有人知道或者在意你的过去,能在知乎上码字分享也要感谢那段时间的经历。

高中三年,没有变好也没有变坏,虽然因为小说和游戏学业上有所荒废,感谢高考扩招也顺利上了个不好不坏的大学。在大学期间遇见了有同样经历的媳妇,与我逐渐佛性的性格不同是,刘老师在单亲之后将全部精力用于学习,参加学生会、勤工俭学、拿奖学金参加校运会,很多同学一直不解她那样一个学霸为啥会跟我这个天天窝宿舍打游戏的学渣谈恋爱,只有我们自己清楚能够在一起是因为我们能够理解彼此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我和媳妇经常互相打趣,我对他说嫁给我没有婆媳关系是不是很开心,她也总是回我你也一样啊,没有丈母娘难为你多爽

现在我们也有了自己的孩子,我们一致的目标就是陪伴她健康快乐的成长,就像另一头母亲对我们的寄望一样

现在我也想把这句话送给这个男孩子

孩子,时间会掩埋一切伤痛,请坚强、乐观、温柔的面对往后的人生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