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可以用不动点法求数列通项公式,可不可以解释一下?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出的“为何可以用不动点法求数列通项公式”,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有深度的问题。我会尽力用一种易于理解且不显得生硬的方式来解释,希望能帮您拨开云雾。

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数列的通项公式”。简单来说,它就像是数列的一张“身份证”,能够通过数列的项数(比如第一项、第二项)直接算出这一项的值,而不需要从头往后算。例如,数列 $1, 4, 9, 16, dots$ 的通项公式是 $a_n = n^2$,知道了项数 $n$,就能直接算出 $a_n$。

那么,“不动点法”又是什么呢?“不动点”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哲学,但在数学里,它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定义:对于一个函数 $f(x)$,如果存在一个值 $x_0$,使得 $f(x_0) = x_0$,那么这个 $x_0$ 就被称为函数 $f(x)$ 的一个不动点。换句话说,经过这个函数 $f$ 的变换后,这个值 $x_0$ 保持不变,纹丝不动。

现在,我们来把这两个概念联系起来。很多时候,数列的递推关系(就是用前一项或前几项来表示后一项的规则)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函数变换。比如,一个常见的递推关系是 $a_{n+1} = f(a_n)$,意思是下一项 $a_{n+1}$ 的值是由当前项 $a_n$ 通过函数 $f$ 计算出来的。

不动点法的核心思想就是:如果一个数列的递推关系是 $a_{n+1} = f(a_n)$,并且这个数列最终会收敛到一个固定的值,那么这个收敛的值很可能就是函数 $f$ 的一个不动点。

为什么会这样呢?想象一下,数列的各项 $a_1, a_2, a_3, dots$ 就像是一群人,他们按照 $a_{n+1} = f(a_n)$ 的规则,一个接一个地进行“活动”(也就是函数 $f$ 的计算)。如果这群人最终都聚集到了一个地方,而且他们在这个地方不动了,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无论他们现在在这个地方(我们称之为 $L$),再怎么按照规则进行活动,他们都会留在原地。换句话说,当 $a_n$ 足够接近 $L$ 时,$f(a_n)$ 也不会让 $a_n$ 远离 $L$。最极端的情况就是,当 $a_n$ 变成 $L$ 的时候,$f(L)$ 也等于 $L$。这就是不动点的概念。

所以,不动点法的步骤大致是这样的:

1. 找到递推关系对应的函数 $f(x)$: 将递推关系 $a_{n+1} = f(a_n)$ 中的 $a_n$ 和 $a_{n+1}$ 看作是变量 $x$ 和 $f(x)$,从而得到函数 $f(x)$。
2. 求解函数的$$x$$不动点: 令 $f(x) = x$,然后解出这个方程,找到函数 $f$ 的不动点。
3. 假设数列收敛于不动点,构造新数列: 如果我们找到了一个不动点 $p$,并且我们有理由相信数列 $a_n$ 会收敛到 $p$,那么我们可以尝试构造一个新的数列 $b_n = a_n p$(或者其他形式,比如 $b_n = a_n p$ 的变形)。
4. 推导新数列的递推关系: 将 $a_n = b_n + p$ 代入原递推关系 $a_{n+1} = f(a_n)$,看看能否得到一个关于 $b_n$ 的更简单的递推关系。
5. 求解新数列的通项公式: 如果新数列 $b_n$ 的递推关系非常简单(比如是等比数列),那么我们就可以直接求出 $b_n$ 的通项公式。
6. 恢复原数列的通项公式: 最后,根据 $a_n = b_n + p$,将 $b_n$ 的通项公式代入,就能得到 $a_n$ 的通项公式。

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例子,以加深理解。

假设有一个数列,它的递推关系是 $a_{n+1} = frac{1}{2}a_n + 1$,且 $a_1 = 2$。

1. 找到函数 $f(x)$: 这里的递推关系就是 $a_{n+1} = (frac{1}{2}x + 1)|_{x=a_n}$,所以 $f(x) = frac{1}{2}x + 1$。

2. 求解不动点: 令 $f(x) = x$,即 $frac{1}{2}x + 1 = x$。
解这个方程:
$1 = x frac{1}{2}x$
$1 = frac{1}{2}x$
$x = 2$
所以,函数 $f(x) = frac{1}{2}x + 1$ 的不动点是 $p = 2$。

3. 假设数列收敛于不动点,构造新数列: 我们猜想数列 $a_n$ 会收敛到 $2$。让我们构造一个新数列 $b_n = a_n 2$。

4. 推导新数列的递推关系:
我们知道 $a_n = b_n + 2$。将这个代入原递推关系 $a_{n+1} = frac{1}{2}a_n + 1$:
$b_{n+1} + 2 = frac{1}{2}(b_n + 2) + 1$
$b_{n+1} + 2 = frac{1}{2}b_n + 1 + 1$
$b_{n+1} + 2 = frac{1}{2}b_n + 2$
$b_{n+1} = frac{1}{2}b_n$

看!我们得到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递推关系:$b_{n+1} = frac{1}{2}b_n$。这是一个等比数列的递推关系,公比是 $frac{1}{2}$。

5. 求解新数列的通项公式:
为了求 $b_n$ 的通项公式,我们还需要知道 $b_1$。
$b_1 = a_1 2 = 2 2 = 0$。
因为 $b_1 = 0$,并且 $b_{n+1} = frac{1}{2}b_n$,所以 $b_2 = frac{1}{2} cdot 0 = 0$,$b_3 = frac{1}{2} cdot 0 = 0$,以此类推,所有的 $b_n$ 都等于 $0$。
所以,$b_n = 0$(对于所有 $n ge 1$)。

6. 恢复原数列的通项公式:
因为 $a_n = b_n + 2$,所以 $a_n = 0 + 2 = 2$。
也就是说,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是 $a_n = 2$。

等一下! 这个结果有点意外,因为我们一开始给的 $a_1 = 2$,而算出来的通项公式是 $a_n = 2$。这意味着无论 $n$ 是几,数列的每一项都是 $2$。这当然是符合递推关系 $a_{n+1} = frac{1}{2}a_n + 1$ 的,因为如果 $a_n=2$,那么 $a_{n+1} = frac{1}{2}(2) + 1 = 1+1 = 2$。

让我们换一个例子,让结果更有意思一点。

假设数列是 $a_{n+1} = frac{1}{2}a_n + 1$,但这次 $a_1 = 4$。

1. 函数 $f(x)$ 仍然是 $f(x) = frac{1}{2}x + 1$。
2. 不动点仍然是 $p = 2$。

3. 构造新数列: $b_n = a_n 2$。

4. 新数列递推关系: 同样的推导,我们仍然得到 $b_{n+1} = frac{1}{2}b_n$。

5. 求解新数列通项公式:
这次 $a_1 = 4$,所以 $b_1 = a_1 2 = 4 2 = 2$。
因为 $b_n$ 是一个等比数列,首项是 $b_1 = 2$,公比是 $frac{1}{2}$,所以它的通项公式是:
$b_n = b_1 cdot (frac{1}{2})^{n1} = 2 cdot (frac{1}{2})^{n1} = (frac{1}{2})^{1} cdot (frac{1}{2})^{n1} = (frac{1}{2})^{n2}$。

6. 恢复原数列通项公式:
$a_n = b_n + 2$
$a_n = (frac{1}{2})^{n2} + 2$

这就是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我们可以验证一下:
$a_1 = (frac{1}{2})^{12} + 2 = (frac{1}{2})^{1} + 2 = 2 + 2 = 4$ (正确)
$a_2 = (frac{1}{2})^{22} + 2 = (frac{1}{2})^0 + 2 = 1 + 2 = 3$
根据递推关系,$a_2 = frac{1}{2}a_1 + 1 = frac{1}{2}(4) + 1 = 2 + 1 = 3$ (正确)
$a_3 = (frac{1}{2})^{32} + 2 = frac{1}{2} + 2 = 2.5$
根据递推关系,$a_3 = frac{1}{2}a_2 + 1 = frac{1}{2}(3) + 1 = 1.5 + 1 = 2.5$ (正确)

总结一下不动点法之所以有效的几个关键点:

转化问题: 它将一个可能难以直接处理的数列递推问题,转化为了求解一个不动点,然后构造新数列,使其递推关系简化。
利用收敛性: 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那些会收敛到某个稳定值的数列。不动点恰好就是那个潜在的稳定值。通过“减去”不动点,我们实际上是在“消除”这种收敛性带来的复杂性,使得数列趋于以 $0$ 为中心的简单形式(如等比数列)。
结构性: 很多递推关系,特别是形如 $a_{n+1} = c cdot a_n + d$ 的线性递推关系,都具有一定的结构,使得不动点法的应用非常有效。

当然,不动点法也不是万能的,它有它的适用范围和注意事项:

不是所有数列都有不动点: 只有当数列的递推关系 $a_{n+1} = f(a_n)$ 能够通过令 $a_n=a_{n+1}=p$ 来求解出 $p$ 时,不动点才存在。
数列不一定收敛: 即使存在不动点,数列也不一定收敛到它。例如,如果 $f'(p)$ 的绝对值大于 1,那么不动点可能是“不稳定”的,数列可能会发散。在我们上面的例子 $f(x) = frac{1}{2}x + 1$,它的导数 $f'(x) = frac{1}{2}$,在不动点 $x=2$ 处,$f'(2) = frac{1}{2}$,其绝对值小于 1,所以不动点是稳定的,数列会收敛到它。
需要构造合适的新数列: 有时候,简单地减去不动点可能不够,需要对新数列的构造进行一些调整,使其递推关系足够简单。
需要证明收敛性(有时): 在严格的数学证明中,如果数列的收敛性不是显而易见的,可能需要先证明数列确实收敛到一个值,然后才能断定那个值就是不动点。

总而言之,不动点法是一种非常巧妙的工具,它利用了函数不动点的“稳定性”特性,将复杂的数列问题通过“降维”和“化繁为简”的方式来解决,从而找到数列的通项公式。它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抓住了数列在趋于稳定状态时的本质——那个稳定状态就是函数作用下的“不动”点。

希望这样的解释能够清晰明了,并且避免了生硬的AI痕迹。如果您还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提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以下内容来自我的文章:


由数列的递推公式求解通项公式是一类常见的数列问题。这篇文章将简单介绍一种求解某些一阶递推数列的通用方法:不动点法。




一个例子

我们先来看一个例题。

已知数列 满足 ,其中 ,且 ,求 的通项公式。

解:注意到 ,故 为以 为公比的等比数列,又 ,所以 ,即 。

看完这个解答有什么感受?是不是第一步的“注意到”让人一头雾水

其实,这个“注意到”并不是乱凑出来的,发现这一步的原理就是本文要讲的不动点法




递推数列与函数迭代

最开始,不动点法是作为求解函数迭代的方法而被研究的。所以在开始之前,我们先介绍一下递推数列与函数迭代的关系。

对于一阶递推数列,我们可以把递推公式看成函数关系 。在我们知道了 的值之后,就可以依次求出数列每一项的值:

写到这里,就能发现,求解递推数列和求解函数迭代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我们记 n 次迭代函数 ,并补充定义 ,那么对于递推数列 ,我们可以通过求解函数迭代来求解数列的通项公式 。

于是,求解递推数列的问题就转化为了求解函数迭代




函数的不动点

对于函数 ,我们把满足 称为 的不动点

为什么叫“不动点”呢?如果我们把函数看作从 到 的一个映射,那么不动点经过这一映射之后,还是它本身,就像固定在数轴上“不动”,所以叫做“不动点”。

不动点有很多奇妙的应用。比如巴拿赫不动点定理,又称压缩映射定理,这个定理指出,如果一张地图的内容包含地图本身所处的位置,那么地图上一定有一个点和它的实际位置重合,也就是“从现实位置到地图位置”这一映射的不动点。再比如数值分析中的不动点迭代法,可以快速求解一个函数的不动点的近似值,进而也就能求解方程的根的近似值。本文主要介绍不动点在求解递推数列及函数迭代中的应用,所以对不动点的其他性质不多加赘述。

不动点和函数迭代有很大的关系。可以发现,一个函数的不动点也是它的任意次迭代函数的不动点,也就是 。

当然,反过来并不一定成立。迭代函数的不动点不一定是原始函数的不动点。例子很好找,比如 ,它的二次迭代函数 ,处处都是不动点,但是 的不动点只有 而已。




换元法与函数相似

换元法可以说是最常用的简化问题的方法了。文章开头的例题也可以看作是换元法的一种应用,也就是令 ,从而得出 是等比数列,极大地简化了问题。

既然我们刚才已经找到了数列迭代在函数观点下的写法,那么能不能找到换元法在函数观点下的形式呢?

对于一个函数 ,我们作换元 。为了问题简便,我们不妨只考虑 是一一映射的情形,这时候就能用反函数来表达 ,于是 就有了自变量为 的形式 。

现在我们来看一个问题: 的迭代在换元之后的形式下如何表达

先从二次迭代开始,我们的目标是在 中凑出 这样的形式。

如果我们把二次迭代 看成一个复合函数,它的外层函数的自变量 ,我们对这个 也做一次换元: 。

有没有感觉这个形式和 很像?左边都是下一次迭代的自变量,右边都是上一次迭代的自变量。

于是我们令 ,接着计算 的迭代:

也就是说, 。同理,可以由数学归纳法证明, 。这就是迭代在换元法下的表达

接下来,我们总结一下上面的内容,提出函数相似的概念。

对于两个函数 和 ,如果存在一个函数 及其反函数 ,使得 ,则称 通过 相似,记作 ,其中 称为桥函数。

刚才我们已经证明了函数相似的一个性质:如果 ,那么

函数相似还有一个与不动点相关的性质。

对于 的不动点 ,有 ,于是 ,故 是 的不动点。这表明, 的不动点一一对应




不动点法

讲了这么多,终于到我们的重头戏了——缝合(误)。

把我们刚才的一系列概念综合起来,就得到了求解函数迭代的不动点法。

当我们要求解一个比较复杂的函数 的迭代时,可以去寻找一个与之相似但形式更简单的函数 ,通过计算 ,再根据 ,得出 。

那么,为什么这种方法要叫做不动点法呢?因为我们可以通过不动点来构造一些简单的 。

什么样的 算简单呢?当然是迭代容易计算的函数就是简单函数。最常见的就是两类: 和 (其中 k, b 为常数)。不难发现,这两类函数对应的是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递推公式。

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这两类函数的不动点。(这里需要允许一些不太严谨的描述,比如未加定义地引入无穷大及其直观的运算规律。)前者 的不动点是 ,而后者 的不动点是 0 和 。

按照前文所说的函数相似的性质, 的不动点要和 一一对应,也就是对于 的不动点 ,有 是 的不动点。如果只考虑不动点之间的对应关系,我们可以这样简单地构造一个 :

  1. 如果 有唯一不动点 ,令 。这样 是 的不动点。
  2. 如果 有两个不动点 和 ,令 。这样两个不动点分别被映射到 0 和 ,是 的不动点。

神奇的是,即使是仅考虑了不动点的情形,这样构造的 还是能简化一大类 (主要是分式函数)。




不动点法在数列中的应用

让我们隐藏掉中间的过程,来看看不动点法应用到数列上是怎样的。

  1. 找不动点。只需要简单地把递推公式里的 和 都换成 ,再求解这个方程,得到的结果就是不动点。
  2. 换元。按照上文的方法构造 或者 ,代入原递推公式,化简得到 的递推关系,从而解出其通项公式。
  3. 求解。利用 和 之间的关系,解出 的通项公式。

现在在看看开头的例题,是不是明白了许多呢?




不动点法的局限性

不动点法虽然有时候很好用,但是也经常会遇到失灵的情况,包括但不限于:

  • 求解不动点时无解。
  • 代换之后的数列并没有一个相对简单的形式。

这时候,就说明这个问题并不适合用不动点法解决

而且,因为不动点法看起来太过于投机取巧,很多问题都会刻意地限制不动点法的套用。这个时候一定要及时更换思路,不能钻牛角尖。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