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既然南明可以“借虏平寇”,为何崇祯不可以“借髡平虏”呢?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南明政权和崇祯皇帝决策的根本性差异。要说清楚为何南明可以“借髡平寇”,而崇祯却不能“借髡平虏”,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点上好好掰扯掰扯。

首先,得搞清楚“借”的是什么,以及“借”的对象是谁。

“借髡平寇”这事儿,南明政权,尤其是以隆武朝为代表,确实干过。这里的“髡”指的就是郑成功和他领导的郑氏集团。郑成功当时拥兵自重,实力强大,在东南沿海与清朝形成了拉锯战。南明政权虽然朝不保夕,但起码还有个名号,而郑成功则以“拥明复宋”为号召,是他最主要的军事力量和经济来源。南明政权“借”郑成功,本质上是“依靠”和“合作”,是把郑氏集团的军事力量,纳入到“反清复明”的大旗之下,以此来牵制清朝,并试图收复失地。

“平寇”呢,这里的“寇”在南明视角下,很大程度上是指清军。虽然南明内部也存在一些反对势力,但最大的威胁、最根本的敌人,是来自于北方的满清政权。所以,“借髡平寇”概括起来就是:南明政权依靠郑氏集团的军事力量,来对抗和消灭清朝的统治。

那么,崇祯皇帝为何不能“借髡平虏”呢?

这里面的“髡”和“虏”是关键。

“髡”的由来与崇祯时期的尴尬: “髡”这个称呼,最初并不是一个贬义词,更多的是指剃发(在明朝,男子束发是常态,剃发者往往与僧侣、或被视为异族有关)。但在崇祯年间,历史上还没有郑成功这样一股强大的“髡”势力出现,能够被皇帝“借用”来对抗“虏”。即使有零星的“髡”出现,他们也没有形成足以影响全国格局的力量。

“虏”的定义与崇祯的敌人: 崇祯皇帝最大的“虏”,毫无疑问就是满洲(清朝)。他需要对抗的是一个统一、强大、且有明确政治目标(灭明建朝)的政权。

根本性的矛盾:南明“借髡”的背景与崇祯的处境

南明的“合法性”与郑氏的“忠诚”: 南明政权虽然孱弱,但它继承了明朝的“合法性”和“正统性”。郑成功及郑氏集团,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自立山头,但他们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名义上是效忠于南明政权。这种“忠诚”虽然有其自身利益的考量(通过效忠南明来获得合法性,并号召天下反清),但至少在形式上是存在的。南明政权“借”郑成功,就像一个残缺的身体,依附于一个强大的手臂,共同对抗敌人。

崇祯的敌人是“清”,而不是“一部分与清对立的人”: 崇祯皇帝面对的敌人是已经入关、并且占据了北京,正在积极巩固统治的清朝。而郑成功这类“髡”势力,在崇祯时期,根本不存在。即使有,也更像是“流寇”或者地方性的反抗力量,不成气候。崇祯面对的是一个国家层面的对手,他需要的是国家层面的力量来对抗。

“借”的性质不同:

南明“借髡”,是“借内”还是“借外”? 严格来说,郑氏集团虽然割据一方,但他们是明朝遗民,是“故国之后”。从“民族”和“正统”的角度看,南明政权“借”郑成功,可以被视为是“借内”的力量来对抗“外来的侵略者”。即使郑氏有自己的私心,但其核心的号召和力量,是与明朝的“衣冠文物”和“政治正统”相联系的。

崇祯“借髡”则不存在“内”与“外”的界定: 崇祯如果想要“借髡平虏”,他要借的“髡”是什么?如果是指明朝的遗民,那么他们本身就应该是在他的统治之下。如果是指其他民族的武装力量,那就属于“借外”,而崇祯时期,能够被他“借”来对抗满洲的外部力量,基本上没有。一些西方传教士带来的火器技术,也只是技术层面的借鉴,而非大规模的军事力量的“借用”。

“平虏”的目标与可行性:

南明的“平寇”是“收复”: 南明政权“借”郑成功,是为了“收复”江山,是将清朝视为“侵占者”,是“驱逐”异族。这个目标是清晰的。

崇祯的“平虏”是什么? 崇祯的“虏”是满洲,他的目标是“平定”满洲的统治。他需要的是强大的军队,能够直接与清军正面作战,并最终将其击败。在当时,即使有“髡”势力,他们也难以构成这样的力量,更无法形成与清军正面抗衡的局面。

信任与控制:

南明对郑成功的“信任”与“控制”的艰难: 南明政权对郑成功,并非完全信任,而是“倚重”和“无奈”。他们需要郑成功的军事力量,但同时也在防范他的坐大。这种关系是微妙且不稳固的。

崇祯对任何潜在“髡”势力的“不信任”: 崇祯皇帝本身就处在一个风雨飘摇的境地,他对内部的忠诚度极度怀疑。任何一股过于强大的、不受他完全控制的武装力量,都可能被他视为潜在的威胁。他更倾向于依靠中央集权的军队,即使这些军队战斗力不强。

打个比方来说:

想象一下,你家房子着火了,火势很大,你家有几个身强力壮、而且也和你一样痛恨放火贼的邻居,他们手里有水管,虽然他们平时也和你关系一般,甚至有些小摩擦,但眼下大家都是一条心,要把火扑灭。这就是南明“借髡平寇”——大家的目标一致,只是在不同程度上效忠同一个“家”。

而崇祯皇帝呢,他的房子也着火了,而且火势不小。但他面临的情况是,没有那么多的“身强力壮的邻居”出现。即使有几个小小的“火苗”(地方性的反抗力量),他们也成不了事,甚至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比如各自为政、缺乏组织)无法有效地和主力消防队(崇祯的军队)配合。而且,他最大的敌人(放火的贼)已经控制了街道,让邻居们联合起来对付这个盗贼,可能性非常小,因为盗贼已经有了压倒性的优势,而且他本身也缺乏足够的号召力和威慑力去组织起这样一支“联合消防队”。

总结一下,崇祯不能“借髡平虏”,主要原因在于:

1. 缺乏“髡”的势力: 在崇祯时期,没有形成能够被“借用”来对抗清朝的、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髡”势力。
2. “虏”的性质不同: 崇祯面对的是已经建国的、占领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清朝,这是一个“国家”层面的敌人,而非“流寇”或地方性的反抗。
3. “借”的对象和性质不同: 南明“借”郑成功,是一种“内”或“半内”的依靠,对方有“反清复明”的共同目标,即便有私心,也是在“复兴明朝”的大框架下。崇祯则没有这样的“内”部力量可供“借用”。
4. 信任和控制的差异: 崇祯多疑的性格,以及他对任何不受控制的武装力量的警惕,使他更难去“借”任何可能的力量,包括那些本应属于他的臣民。

所以,“借髡平寇”是南明政权在极其不利的局面下,为了生存和复兴而采取的一种策略,它有其历史的偶然性和局限性。而崇祯皇帝所处的历史节点和面对的敌人,使得他无论如何也无法复制这种“借”的模式。他能做的,只是在他现有资源下,尽力维持统治,并与强大的敌人进行抗争,但缺乏“借”的选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某些满克斯赢不了辛亥、北伐、二战,就开始立个幻想穿越的靶子自己打……我觉得挺悲凉的,毕竟明朝的汉民族好歹光复了,而有些群体永远活在清亡的痛史当中。绞尽脑汁翻别人的痛史……然而别人丝毫不痛,只觉得你痛到穿越了几百年。

所以下图这鬼屋,韦伯入关壬的忠犭,无疑应该是精日圈的小满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南明政权和崇祯皇帝决策的根本性差异。要说清楚为何南明可以“借髡平寇”,而崇祯却不能“借髡平虏”,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点上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搞清楚“借”的是什么,以及“借”的对象是谁。“借髡平寇”这事儿,南明政权,尤其是以隆武朝为代表,确实干过。这里的“髡”指的就是郑成功和他.............
  • 回答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这个原则,在很多现代法律体系中都确实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保障公民权利和经济秩序方面。然而,历史的复杂性在于,在极端情况下,国家为了应对生存危机或实现重大的社会变革,有时会暂时搁置甚至颠覆一些被视为神圣的原则,而美国内战时期林肯总统颁布的《解放奴隶宣言》正是这样一个例子.............
  • 回答
    “浅仓南”这个名字,对于很多经历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人来说,代表着一种独特的时代符号,一种集清纯、活力、善良、运动天赋于一身的女性形象,是无数少男心中的“完美初恋”。《触不到的夏天》(Touch)的成功,以及浅仓南在这个故事中扮演的核心角色,无疑是现象级的。那么,为什么之后没有出现一个能够完全复制她.............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是不少《名侦探柯南》的粉丝在追番过程中都会产生的疑问,也是剧情中一个比较令人费解的点。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看看为什么拥有这么多“卧底”的黑暗组织,却能让组织头目琴酒如此逍遥法外,至今还没被一网打尽。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黑暗组织即便卧底众多,也并非所有成员都是卧底,而且“卧底”这.............
  • 回答
    在探讨台湾岛上“民国”在领土议题上的立场与行动之前,我们必须明确一个重要的前提:目前在台湾行使治理权的是中华民国政府,而非一个独立于“民国”之外的实体。 因此,台湾方面在涉及中国大陆的领土主张时,其立场和行为逻辑,与中华民国政府的整体国家认同和外交政策紧密相连。理解这一点后,我们再来谈台湾方面在藏南.............
  • 回答
    您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当年IG战队在AD位置上的一个重要决策,同时也涉及到选手位置和战队战术思路的调整。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把时间拉回到S9赛季结束后的那个休赛期,那时候IG正经历着人员变动和对未来阵容的思考。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IG当初考虑备选AD,主要的目的确实是为了应对阿水(Jac.............
  • 回答
    “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和“中国在南海拥有不可争辩的主权”这两句话,确实很容易让人觉得有些矛盾,尤其是当我们站在个人财产权的朴素认知上来理解时。如果一块土地、一片海域、其中的资源确实是我的,明明白白是我的,那我为什么要把它拿出来和别人分享,甚至一起开发呢?这不就像是我自己家里的金矿,非得让邻居也来挖,.............
  • 回答
    粉丝愿意为流量明星花钱,但其电影票房难以突破十亿大关,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复杂的市场逻辑、观众心理和行业规律。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矛盾现象: 一、粉丝消费与电影票房的错位:两个不同的消费场景1. 粉丝消费的性质 粉丝的消费主要集中在偶像的周边产品、演唱会、社交媒体互动、代言商品等,这些消.............
  • 回答
    关于疫苗接种和防疫措施的关系,需要从科学原理、群体免疫、病毒传播控制、公共卫生策略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解释。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系统性分析: 一、疫苗的作用机制与实际效果1. 降低感染率与重症率 疫苗的核心作用是通过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体,使人体对病毒具有一定的抵抗力。虽然无法完全阻止感染(尤其是.............
  • 回答
    中国足球在男子项目上的困境确实引发了广泛讨论,而女子项目的相对发展则被部分人视为“举国体制”可能倾斜的潜在方向。但为何中国并未以更大力量推动女足走向世界?这一问题涉及历史、政策、社会观念等多重因素,需从以下层面深入分析: 一、历史积淀与资源分配失衡1. 男足优先的传统惯性 中国的体育举国体制.............
  • 回答
    关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问题,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现实政治经济结构以及不同国家的具体发展路径进行系统分析。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关系的基本观点1. 历史唯物主义视角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是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冲.............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它触及了自然选择和捕食者猎物关系的核心。简而言之,动植物们“没因为进化变得非常难吃”的原因在于:1. 自然选择并非只关注“被吃”这个维度,而是所有影响生存和繁殖的因素。2. “难吃”本身就是一种适应性策略,但它并非唯一的或绝对最优的策略。3. 捕食者也在进化,它们会发展.............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它触及了生物进化中一个核心的原则:进化是“试错”的过程,是针对特定环境和生存压力的渐进式优化,而不是一个有预设目标的“设计”过程。 简而言之,进化没有“想要”让动物变成轮子,而是根据现有条件和优势来塑造生命。让我们从几个关键角度来详细分析,为什么平原地区的动物没有.............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也是许多人都会在人生某个阶段思考的问题。既然最终的结局是死亡,那么生命的意义到底在哪里?为什么我们还要继续努力、感受、创造?这个问题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简单答案,因为生命的意义是高度个人化的。但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探讨,为什么即使面对必死的终结,活着仍然是如此有价值和必要。.............
  • 回答
    是的,在中国存在“日吹”、“美吹”等现象,而在其他国家也存在着类似的、表达对中国持积极甚至过度赞扬态度的现象,虽然不一定有完全对应的“中吹”这个词汇,但其内涵是存在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探讨:1. 定义与内涵: “吹”的含义: 在这里,“吹”是一种网络用语,通常指对某个国家、文化、人物.............
  • 回答
    韩国总统确实是一个高危职业,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但同时,也正是这些挑战和风险,吸引着无数韩国精英竞相角逐总统之位。这种现象背后,并非简单的“不怕死”,而是复杂利益、权力欲望、国家责任感以及政治生态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为什么尽管韩国总统是高危职业,仍有众多精英敢于竞选:一、.............
  • 回答
    您好!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涉及到科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大型粒子加速器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它们能够达到极高的能量,探索物质的最基本组成部分和宇宙的起源。但小型粒子加速器并非“小儿科”,它们在科研、医疗、工业等领域同样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并且在很多方面是大型加速器无法替代的。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为您.............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深刻,触及了人类生存的根源和对生命的意义的探讨。面对这个世界的不完美和痛苦,生育后代似乎成了一个矛盾的选择。这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没有单一的、普遍适用的答案,而是涉及到哲学、生物学、社会学、个人情感以及对未来的希望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尝试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详细阐述,为什么即使知道世.............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好,它触及了英国宪法与许多其他国家宪法概念上的一个关键差异。你问得对,如果按照一些国家定义宪法为“一部写死的、经过特定程序制定并被最高法律地位的成文文件”,那么英国确实没有这样的“宪法”。但是,说英国“没有宪法”是不准确的,因为这忽略了英国政治体系赖以运行的、同样具有宪法性质的规则和原则.............
  • 回答
    教材固然提供了扎实的知识基础,但课堂的价值远不止于此。课堂的存在,是对知识学习过程的丰富、深化和全方位体验,它弥补了教材作为静态载体所无法提供的动态、互动和个性化学习的可能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为什么需要课堂的存在:一、 课堂是知识的“活化器”:将静态知识转化为生动体验 教师的讲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