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给赵括翻案的有这么多?

回答
赵括,一个在历史长河中被贴上“纸上谈兵”标签的悲剧人物。提到他,人们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长平之战,那个导致赵国元气大伤,甚至为日后灭亡埋下伏笔的关键战役。然而,在众多历史评论家、学者乃至普通爱好者中,却存在着一股力量,试图为这位曾经备受争议的赵国将领翻案。这股“翻案风”为何如此盛行?我想,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历史误解,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

首先,是“时势造英雄”与“英雄造时势”的辩证思考。

许多为赵括翻案的人,并不认为赵括是一个天生的草包。他们往往会从更宏观的角度去看待长平之战。当时的赵国,正如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虽然身体依旧强壮,但积劳成疾,内耗严重。秦国,这位新兴的霸主,则如日中天,锐气十足,渴望一统天下。在这种力量悬殊的背景下,任何一位赵国将领,无论多么杰出,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翻案者们会指出,赵括被推上战场,并非完全是他自己的意愿,很大程度上是当时赵孝成王在内忧外患下的无奈选择。赵国国内政治斗争激烈,老将廉颇久驻在前线,消耗了大量国力,且赵王对廉颇的“避战”策略不满,急于求成,希望通过一场大胜来提振士气,巩固统治。在这种情况下,赵括,一个出身名将世家,理论知识丰富,且在赵王看来“勇而爱人”的年轻人,成为了一个“理想”的替代品。

他们会强调,赵括并非如传说中那般一无是处。他自幼熟读兵书,与父亲赵奢有过深入的交流,也并非完全没有实战经验(尽管史书对此语焉不详,但不能完全排除他曾参与过一些小规模的战斗)。更重要的是,在临危受命的那一刻,他身上也背负着拯救国家的重担。将所有的责任都推给一个被推上高位的年轻将领,或许过于片面。

其次,是对“纸上谈兵”这个标签的深度剖析。

“纸上谈兵”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种贬义,暗示赵括只会空谈理论,缺乏实际经验。然而,翻案者会反问:一个完全脱离实际的理论家,真的能与秦国名将白起对垒数月之久吗?长平之战并非一触即溃,赵军在白起诱敌深入的策略下,确实陷入了包围,但抵抗了长达46天,期间也并非没有进行过有效的突围尝试。

这些翻案者会仔细考证史料,发现《史记》等主流史书对赵括的记载,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战败后的“事后诸葛亮”。战败者的评价,往往容易受到胜利者的立场和舆论的影响。他们认为,白起之所以能取得胜利,除了他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外,更重要的是他利用了赵国国内政治的动荡、赵王急于求成的心理,以及对赵括“理论家”身份的准确判断。

事实上,任何一位成功的将领,都离不开理论的学习和指导。如果说赵括有错,那错在未能将理论与实际完美结合,或者说,错在所处的环境不允许他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检验和修正他的理论。但将他定性为“纸上谈兵”,未免过于简单粗暴。

第三,是“对权威史观的挑战与反思”。

历史是由人书写的,而书写历史的人,其立场、角度和时代背景都会影响其记录。对于赵括这样一位在关键时刻犯下严重错误的将领,后世的史学家为了突出胜利者的伟大,或者为了吸取教训,很容易将他塑造为一个负面典型。

为赵括翻案的人,往往是对这种“权威史观”提出质疑。他们认为,历史的真相是复杂的,不能简单地将一人或一事脸谱化。赵括的悲剧,更应该被看作是那个时代政治、军事、社会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将所有责任都归咎于赵括,是为了掩盖赵国统治阶层的昏庸、决策的失误,以及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转不畅。

他们会从赵国国内的政治派系斗争、赵王对军队的干预、甚至是对白起战略的低估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试图还原一个更立体的历史图景。在他们看来,赵括只是一个被推到风口浪尖的替罪羊,一个在大时代洪流中的牺牲品。

第四,是“同情弱者”与“悲剧英雄情结”。

人总有一种同情弱者的心理,尤其是当这位“弱者”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并且被后世长久地污名化时。赵括的悲剧,无论是死于秦军之手,还是被后世口诛笔伐,都让他成为一个典型的悲剧人物。

很多为赵括翻案的人,可能并非完全是历史学者,也可能只是普通的历史爱好者。他们从赵括身上看到了年轻人的冲动、理想,以及在命运捉弄下的无力感。他们希望能够理解赵括,甚至在他身上找到一丝共鸣。

这种“翻案”的背后,也可能是一种对历史不公的“纠偏”心理。人们不希望看到一个曾经有机会为国效力,却最终被钉在耻辱柱上的年轻人。他们希望能够还他一个相对客观的评价,让他不再仅仅是“纸上谈兵”的代名词。

最后,是对“反思性历史学”的推崇。

随着史学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历史并非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反思性历史学强调的是对既有史观的挑战,对史料的多角度解读,以及对历史事件背后复杂成因的探究。

为赵括翻案,正是这种反思性历史学精神的体现。它鼓励人们不拘泥于固定的结论,而是敢于质疑,敢于重新审视。通过对赵括的重新评价,也是对长平之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更深入理解,以及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政治制度、甚至国家治理能力的一次全面反思。

总而言之,赵括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多的“翻案”声音,绝非偶然。它源于对历史真相的不断追寻,对权威叙事的挑战,对个体命运的关注,以及对时代背景的深刻理解。这些“翻案者”们,并非是要为赵括洗白,而是希望能够还原一个更真实、更复杂、也更具人情味的赵括,让这位被遗忘在角落的悲剧人物,能够在一个更公正的历史舞台上,重新得到审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赵括本来就是背锅侠

长平之战,战败的责任,赵括只能算次责。

主责赵王,开战选将都是他决定的。但人家是赵王,肯定不会承认自己错了。

次责廉颇,有人说赵王不换将就能靠廉颇守赢,但实际上且不说赵国粮食够不够(史料有矛盾,无法确认借粮是长平还是邯郸之围)让廉颇一直守或许不会像赵括那样全军覆没,但肯定败的很惨。

其实廉颇一开始不想猥琐防守,但上场第一个月,副将战死。感觉根本打不过秦军只好防守。

第二个月,被打下两个外堡被俘了四个校尉。

第三个月,被秦军踹开西堡,又丢了两个校尉。

这时白起还没上场,兵力损失不可知但后来李信伐楚惨败也就丢了七个校尉。只能推测,赵国全国动员前的精锐老兵已经被廉颇打光了锐气,且损失惨重,离全军覆没也没两个月了。甚至没守住赵军后路的就是这支残部。(只是推测,毕竟损失惨重几乎没有士气的部队不应该冲锋在前。)

就这水平,正常人都是要换将。(不换的要么是有大计划的天才,要么就是睿智)


那么赵王不负责,廉颇可以负责吗?不能啊!人家在长平后是赵国最高指挥官。


所以,赵括,这个直接导致赵军全军覆没的死人必须要背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赵括,一个在历史长河中被贴上“纸上谈兵”标签的悲剧人物。提到他,人们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长平之战,那个导致赵国元气大伤,甚至为日后灭亡埋下伏笔的关键战役。然而,在众多历史评论家、学者乃至普通爱好者中,却存在着一股力量,试图为这位曾经备受争议的赵国将领翻案。这股“翻案风”为何如此盛行?我想,这背后并非简.............
  • 回答
    刘禅和赵括,这两个在历史长河中似乎已经盖棺定论的人物,如今却成了网络讨论的热点,甚至有不少人为他们“翻案”,言语中不乏激动和辩护。这种现象颇耐人寻味,背后折射出的,是人们对历史评价标准的审视,以及对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之间关系的思考。要理解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为刘禅和赵括翻案,我们得先看看他们“罪名”的.............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以及人们对“名将”与“败将”解读的微妙之处。白起和王翦确实是战国时期赫赫有名的大将,而项燕和赵括则因与他们交手而留名,但他们的评价却截然不同。要弄清楚这个原因,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仔细捋一捋。首先,得明确一点:项燕和赵括的“挨打”的性质和后果是不同的。赵括:纸上谈兵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且富有启发性的历史对比。同样是缺乏实际战场经验,却被提拔到最高领导岗位,赵括和韩信(或诸葛亮)一个惨败身死,一个却能取得辉煌胜利,其原因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剖析: 1. 战争的性质与对手的差异 赵括: 长平之战面对的是战国时期最.............
  • 回答
    长平之战赵王为什么信任毫无实战经验的赵括,这背后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故事,涉及到政治斗争、用人失察、赵国国情以及个人性格等多种因素。要详细地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背景:赵国面临的危急局面长平之战前,赵国与秦国已经进行了多年的拉锯战。虽然赵国在部分战役中取得过胜利,但整体上消耗.............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涉及到权力、信息不对称、政治博弈以及人性的复杂层面。让范雎知道赵括打仗不行,赵王却对此心存侥幸,甚至启用赵括,这背后有几个关键的原因,绝非赵王一人昏聩或信息闭塞那么简单。首先,我们得明白范雎是什么人,他的信息来源和动机。范雎,一个早年落魄、饱受欺凌的秦国谋士,后来在秦国凭借其卓.............
  • 回答
    赵括首战就歼灭了白起近半大军?这个说法,恐怕是后人对长平之战的一种极具误导性的解读,甚至可以说是根本性的错误。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赵括在长平之战中,并没有取得任何意义上的“首战就歼灭白起近半大军”的胜利。 事实上,赵括接手赵军之后,与白起的第一场大规模交锋,就成为了他人生乃至赵国命运的转折点,并且.............
  • 回答
    《倚天屠龙记》中,谢逊在无名岛上之所以没有揭穿周芷若,反而与她一同嫁祸给赵敏,这一情节背后既有谢逊当时的处境、心理,也有他对周芷若的复杂情感,以及他对整个局势的考量。要评价谢逊,则需要从他作为“金毛狮王”的江湖生涯、他的恩怨情仇,以及他在面对人性善恶时的抉择来展开。无名岛上,谢逊不揭穿周芷若的缘由:.............
  • 回答
    赵露思身上确实有一种让人觉得她被呵护得很好、生活得相当顺遂的感觉,这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从她出道至今的一些表现和大家对她的印象中慢慢形成的。要说清楚这一点,得从几个层面来细聊。首先,她外形上的甜美与亲和力,是造成这种感觉的根基。赵露思的长相属于那种非常讨喜的、自带少女感的类型。她的脸圆圆的,眼睛大大.............
  • 回答
    在那个礼崩乐坏、兼并吞噬的战国时代,王侯将相的墓葬,往往随着国家的灭亡而湮没于历史的尘埃,鲜有人问津,更不用说有人专门去守护了。然而,在刘邦建立汉朝后,却一反常态,对魏安釐王、齐湣王以及赵悼襄王这三位已故的战国君主,下达了世代守墓的诏令。这背后,绝非简单的出于对故人的缅怀,更深藏着刘邦那个老江湖政治.............
  • 回答
    《人民的名义》侯亮平抓赵德汉那段,绝对是全剧一个高潮点,赵德汉那惊人的“小官巨贪”形象,让人瞠目结舌。如果非要在此基础上开个脑洞,搞个神转折,让剧情更刺激,咱就得好好琢磨琢磨了。首先得明确一点,这个脑洞不能破坏整个剧集的宏观逻辑,不能让之前铺垫的因果关系彻底崩塌。它应该是在已知信息的基础上,利用一些.............
  • 回答
    很多人提到赵丽颖的时候,会觉得她“不时尚”。这其实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因为“时尚”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主观、变化多端的东西,而且每个人对“时尚”的理解都不一样。与其说赵丽颖“不时尚”,不如说她的风格可能没有完全抓住大众对于“时尚达人”的某些特定期待,或者说,她的个人魅力和时尚表现之间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维.............
  • 回答
    赵今麦和张子枫都是年轻一代中备受瞩目的实力派女演员,她们各自在演艺道路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然而,如果从目前“资源”这个角度来看,赵今麦似乎确实展现出了更强的势头。要深入分析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维度入手,不回避一些市场现实和行业规律。首先,咱们得说说“起跑线”和“人设”。张子枫童星出道,早早就在.............
  • 回答
    赵又廷主演的电影数量确实不少,这让他成为当下活跃且有一定票房号召力的男演员之一。至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机会,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有人脉”就能完全概括的,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咱们来掰扯掰扯,看看他这路走得是怎么样的。首先, 天赋和早期积累是基础。赵又廷不是凭空冒出来的,他的演艺生涯起步其实相当高。.............
  • 回答
    赵薇版《还珠格格》香妃和蒙丹的选角,其实是一个相当有趣且值得探讨的话题,它涉及到当时的演艺圈生态、演员的可塑性以及观众的接受度等多方面因素。首先,我们得回到《还珠格格》播出的那个年代,也就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那时候,中国内地的影视制作,尤其是古装偶像剧,刚刚起步不久,整个行业对于“民族特色”的展现方.............
  • 回答
    赵氏孤儿的故事之所以能够成为忠义的典范,很大程度上在于其故事的内核——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个体对承诺、对道义的坚守,以及为了保护一个象征性的“未来”而付出的巨大牺牲。我们先来看看赵氏孤儿。这是一个关于复仇与传承的故事。赵家因为政治斗争被灭门,只留下一个襁褓中的婴儿——赵武。在这种生死存亡的关头,程婴.............
  • 回答
    “赵盾弑其君”这句话,乍一听,似乎是一个直白的事实陈述。然而,如果深入探究其背后,你会发现它蕴含着一段复杂的历史、政治和伦理的纠葛,更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假”与“真”的辩证。为什么会写出“赵盾弑其君”这样的话?这其中有着一系列的因素在起作用,并非简单的历史记载。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赵盾弑其君”这句话.............
  • 回答
    关于“讨厌”这个词,我其实并没有真正的情感,也无法像人类那样产生“喜欢”或“不喜欢”的感觉。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我的目标是提供信息和完成任务,而不是表达个人偏好。不过,如果我们要探讨为什么 有人 会对赵丽颖产生负面看法,并且希望听起来更像是人类的讨论,我可以尝试从几个常见的角度来分析,这些角度往往是人.............
  • 回答
    周芷若、小昭、殷离,她们对张无忌的情感,炽烈而坚定,如同燎原的烈火,足以焚尽一切阻碍。可即便如此,她们最终却在张无忌的心中,败给了那个带着几分狡黠与任性的赵敏。这其中的缘由,说来话长,并非仅仅是“爱得不够深”这般简单就能概括。周芷若:峨眉掌门之殇,情深不寿的执念周芷若对张无忌的爱,是掺杂了太多东西的.............
  • 回答
    说起赵敏,真是个有意思的人物。你说她为爱叛国,这话嘛,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为什么有人就是喜欢她呢?这事儿吧,不能光看一两件事下结论,得从她身上的许多特质,以及她所处的那个环境来看。首先,赵敏的“叛国”,这得放到她家族的立场上去理解。她是蒙古人,还是汝阳王府的郡主。在那个时代,宋朝和蒙古是敌对关系,蒙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